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老北京,再也回不去了!

最近北京台熱播的一部《情滿四合院》,讓好多北京人又重溫了一次屬於北京人特有的生活。

住過北京胡同裡面四合院的人都知道那年代人情味兒有多濃, 做一道菜全院子聞香, 開一瓶酒滿街坊上頭!

四合院裡的孩子都是散養的, 一院子的叔叔阿姨嬸嬸伯伯爺爺奶奶, 去東屋蹭個糖, 西屋拿個果兒, 後院逗一下大黃狗, 再去廚房偷吃個饅頭, 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

放學了不回家,

先緊著院子裡的小夥伴一起去撈魚、抓鳥、跟著賣糖葫蘆或者糖人的師傅, 一路幫著吆喝, 等到師傅快要回家, 就把剩下的幾根分下來做酬勞;

幾個人一路跑回去, 在院裡都是極為榮耀的事情, 當然如果能逃過晚上的巴掌炒肉就是最好的運氣了。

當然, 那時候就算獨生子女也不會覺得孤獨, 胡同裡的孩子都不認生, 要是碰上爹媽在一個廠區的, 那比親兄弟還要親。

當年, 您住在北京哪裡?

有些記憶一旦打開

才發現真的回不去了.....

那可能是個陽光的午後

二八自行車的鈴響起

鴿哨的聲音從上空劃過

好久不見

——我的白塔寺記憶

北圖, 每年快開學我們補作業的聖地

大楊樹, 夏天從中關村一路向北到這裡

總為我們送來一片清涼

奧林匹克大酒店, 天成批發市場

往南一點的紫竹院

——致白石橋, 你還好嗎?

沒修平安大街之前

這裡沒有花鳥魚蟲市場的喧鬧

三中的實驗樓也沒有被打通

你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安靜, 祥和。

不是嗎

——致官園

北邊一點的育德胡同

和瓷器約地兒都在大看板下

路邊一大片的飯館

成就了這裡晚上的熱鬧

——致平安裡丁字路口

深秋的北京

段祺瑞執政府門前的這條馬路上

113路公車曾經一趟趟的路過這裡

——致張自忠路

祥雲體育用品店,南來順的涮羊肉

匯泉浴池的冰霜,還有西瑪特

菜市口胡同,北半截胡同,鐵門胡同...

胡同裡的孩子

總有那麼幾個在家附近的衛校上學

——致菜市口

南邊那條熱鬧的小街

出門總是看見街坊的小街

北邊的烤肉宛

“南宛北季”的那個烤肉宛

南北相連,共同造就了這個地方的名字

——致鬧市口

每個北京朝陽人

都一定記得那個紫光電影院

但是並不是每個朝陽人

都還記得紫光電影院旁邊的那家小酒館

一毛一碟的下酒菜

——致朝外市場街

德外關廂澡堂子

大人每次洗完都會在這裡喝茶

下棋的,聽匣子

西客隆裡面

我們放學沒少去過那裡買東西墊補肚子

人家都說

這裡是進城的必經之路

——致德勝門

102、103、107、105

記憶中無軌電車就這裡的最多

車站附近的加州牛肉麵

每次下車在這裡都要先吃一碗

每次看完動物回家之後

手裡拿著喂鴨子剩下的吃食

上車就躺在媽媽懷裡

——致動物園

皮座椅,高靠背兒

北京看電影就屬開明影院最舒服了

雲鶴祥商貿

丹陛華小商品批發

教堂

還有不遠的前門大街.....

記憶太多,不忍抹去

——致珠市口

大棚紅橋批發市場

南城的孩子都知道的地方

沒少逛

每次在這裡倒車

總會聽到那麼一句“問個事兒

你不是金魚池中學的?”

——致金魚池

十四中學

整個區排名第三的學校

曾經有個喜歡的人初中就在這裡

宣武公園

除了陶然亭公園之外南城孩子的第二樂園

宣武醫院

小時候只要發燒

媽媽總是帶我們來這裡打點滴

這裡發生了太多與宣武有關的故事

——致長椿街

這裡的商場,商業街早已聞名天下

但是對在這裡長大的我們

最難忘的

還是小時候每天看幾遍的那個科普畫廊

——致西單

後海和什刹海

住在附近的我們早已踏遍

平安大街的峨眉酒家

小時候吃早點我們是那裡的常客

那裡的新華書店

開學的時候我們總是去那裡買教材

——致地安門

錦馨那家的豆汁

味道永遠是那麼的正宗

太多的發小

跟我們一起在這邊長起來

——致磁器口

中關村二小就在這邊

最逗的是

每次在這邊一下車

總會有一群人問您

“哥們兒,要盤嗎?”

——致中關村

這裡的商場,菜市場,小吃店,包子鋪

曾經都在前面加這樣兩個字

——西四

如今這裡的一切都變了

唯一不變就是那地標建築

電報大樓

——致長安街

還有.

...

王府井

五道口

體育館路

東安門大街

交道口

牛街

蘋果園

鮮魚口

校場口

新街口

我們曾經的家就在這些地方

如今,卻再也回不去了

更回不去的是

那些難忘的的生活方式

冬天家裡燒的煤放在窗前

用的時候火鉗子一夾

洗衣服的時候,從來不會感到無聊

因為街坊們可以聊家常

老炮裡,六爺給點煙的二爺

現實生活中應該是這樣的

一輛路過北京最美一條街——

文津街的電車

胡同裡的縫紉店

老師傅的手藝沒得說

天安門廣場

騎著飛鴿自行車來乘涼,沒人攔著

胡同裡理髮的都是熟臉

絕不會把你弄成洗剪吹

挎子車

能騎的起它的都是新潮青年

院兒門口的信報箱

經常和小夥伴兒們去那裡偷信

大北照相館簡單的照個結婚照

咱北京大妞的婚紗夢就算是完成了

路邊電話亭

還記得馬季先生的《囉嗦》嗎?

玩這種滑梯

褲子經常被磨得露襠

院兒裡擇菜的老人

我姥姥還在世的時候也這麼幹

北京孩子有一種奢華

叫做北冰洋汽水

五分錢一根的奶油冰棒

吃起來就跟現在的哈根達斯一樣興奮

做生意的都是童叟無欺

即使修鞋忘記帶錢了

也讓您走,下次補上就好

一天之際在於晨

穿上深藍色褲邊帶有白線的運動衣

跑起來

帶上紅領巾,加入少先隊

心裡說不出的自豪與驕傲

北京早高峰的正確打開方式

學雷鋒,做好事

所以學校帶領我們來打掃公園

胡同帶著紅袖章的大媽看著報紙

每天放學胡同裡的一景

看見她們,不自覺地叫奶奶

他們不是在攝影

而是拿著“拉洋片觀景器”看洋片

前門樓子前賣冰糖葫蘆

請給我來串山裡紅的

83年北京某社區搬家,三開大衣櫃

三人大沙發,搬不動直接窗戶遞

前門某胡同,後面那縷青煙不是霧霾

而是早點攤炸油條起的青煙

87年咱北京開業的第一家肯德基

家門口懸掛著鳥籠子

就知道這家有位六爺

崗亭指揮的交警叔叔

這麼熱的天即使有傘遮著也全身都是汗

70年代末80年代初

結婚青年在辦理結婚證時

憑票可以買到一件傢俱

每年冬天一到

賣白菜的就這樣一車一車的來胡同裡賣

每天下午三點半開始——

“晚報晚報,北京晚報”

北京板爺

那個時候的北京

生活在這裡的人,愜意,舒服,熱情

整個城市的味道,安靜,祥和,乾淨

時間在走,城市在變

當北京已不再是以前的北京

當過去再也回不去

還好我們有滿滿的回憶

北邊一點的育德胡同

和瓷器約地兒都在大看板下

路邊一大片的飯館

成就了這裡晚上的熱鬧

——致平安裡丁字路口

深秋的北京

段祺瑞執政府門前的這條馬路上

113路公車曾經一趟趟的路過這裡

——致張自忠路

祥雲體育用品店,南來順的涮羊肉

匯泉浴池的冰霜,還有西瑪特

菜市口胡同,北半截胡同,鐵門胡同...

胡同裡的孩子

總有那麼幾個在家附近的衛校上學

——致菜市口

南邊那條熱鬧的小街

出門總是看見街坊的小街

北邊的烤肉宛

“南宛北季”的那個烤肉宛

南北相連,共同造就了這個地方的名字

——致鬧市口

每個北京朝陽人

都一定記得那個紫光電影院

但是並不是每個朝陽人

都還記得紫光電影院旁邊的那家小酒館

一毛一碟的下酒菜

——致朝外市場街

德外關廂澡堂子

大人每次洗完都會在這裡喝茶

下棋的,聽匣子

西客隆裡面

我們放學沒少去過那裡買東西墊補肚子

人家都說

這裡是進城的必經之路

——致德勝門

102、103、107、105

記憶中無軌電車就這裡的最多

車站附近的加州牛肉麵

每次下車在這裡都要先吃一碗

每次看完動物回家之後

手裡拿著喂鴨子剩下的吃食

上車就躺在媽媽懷裡

——致動物園

皮座椅,高靠背兒

北京看電影就屬開明影院最舒服了

雲鶴祥商貿

丹陛華小商品批發

教堂

還有不遠的前門大街.....

記憶太多,不忍抹去

——致珠市口

大棚紅橋批發市場

南城的孩子都知道的地方

沒少逛

每次在這裡倒車

總會聽到那麼一句“問個事兒

你不是金魚池中學的?”

——致金魚池

十四中學

整個區排名第三的學校

曾經有個喜歡的人初中就在這裡

宣武公園

除了陶然亭公園之外南城孩子的第二樂園

宣武醫院

小時候只要發燒

媽媽總是帶我們來這裡打點滴

這裡發生了太多與宣武有關的故事

——致長椿街

這裡的商場,商業街早已聞名天下

但是對在這裡長大的我們

最難忘的

還是小時候每天看幾遍的那個科普畫廊

——致西單

後海和什刹海

住在附近的我們早已踏遍

平安大街的峨眉酒家

小時候吃早點我們是那裡的常客

那裡的新華書店

開學的時候我們總是去那裡買教材

——致地安門

錦馨那家的豆汁

味道永遠是那麼的正宗

太多的發小

跟我們一起在這邊長起來

——致磁器口

中關村二小就在這邊

最逗的是

每次在這邊一下車

總會有一群人問您

“哥們兒,要盤嗎?”

——致中關村

這裡的商場,菜市場,小吃店,包子鋪

曾經都在前面加這樣兩個字

——西四

如今這裡的一切都變了

唯一不變就是那地標建築

電報大樓

——致長安街

還有.

...

王府井

五道口

體育館路

東安門大街

交道口

牛街

蘋果園

鮮魚口

校場口

新街口

我們曾經的家就在這些地方

如今,卻再也回不去了

更回不去的是

那些難忘的的生活方式

冬天家裡燒的煤放在窗前

用的時候火鉗子一夾

洗衣服的時候,從來不會感到無聊

因為街坊們可以聊家常

老炮裡,六爺給點煙的二爺

現實生活中應該是這樣的

一輛路過北京最美一條街——

文津街的電車

胡同裡的縫紉店

老師傅的手藝沒得說

天安門廣場

騎著飛鴿自行車來乘涼,沒人攔著

胡同裡理髮的都是熟臉

絕不會把你弄成洗剪吹

挎子車

能騎的起它的都是新潮青年

院兒門口的信報箱

經常和小夥伴兒們去那裡偷信

大北照相館簡單的照個結婚照

咱北京大妞的婚紗夢就算是完成了

路邊電話亭

還記得馬季先生的《囉嗦》嗎?

玩這種滑梯

褲子經常被磨得露襠

院兒裡擇菜的老人

我姥姥還在世的時候也這麼幹

北京孩子有一種奢華

叫做北冰洋汽水

五分錢一根的奶油冰棒

吃起來就跟現在的哈根達斯一樣興奮

做生意的都是童叟無欺

即使修鞋忘記帶錢了

也讓您走,下次補上就好

一天之際在於晨

穿上深藍色褲邊帶有白線的運動衣

跑起來

帶上紅領巾,加入少先隊

心裡說不出的自豪與驕傲

北京早高峰的正確打開方式

學雷鋒,做好事

所以學校帶領我們來打掃公園

胡同帶著紅袖章的大媽看著報紙

每天放學胡同裡的一景

看見她們,不自覺地叫奶奶

他們不是在攝影

而是拿著“拉洋片觀景器”看洋片

前門樓子前賣冰糖葫蘆

請給我來串山裡紅的

83年北京某社區搬家,三開大衣櫃

三人大沙發,搬不動直接窗戶遞

前門某胡同,後面那縷青煙不是霧霾

而是早點攤炸油條起的青煙

87年咱北京開業的第一家肯德基

家門口懸掛著鳥籠子

就知道這家有位六爺

崗亭指揮的交警叔叔

這麼熱的天即使有傘遮著也全身都是汗

70年代末80年代初

結婚青年在辦理結婚證時

憑票可以買到一件傢俱

每年冬天一到

賣白菜的就這樣一車一車的來胡同裡賣

每天下午三點半開始——

“晚報晚報,北京晚報”

北京板爺

那個時候的北京

生活在這裡的人,愜意,舒服,熱情

整個城市的味道,安靜,祥和,乾淨

時間在走,城市在變

當北京已不再是以前的北京

當過去再也回不去

還好我們有滿滿的回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