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六、七十年代的少兒遊戲

六、七十年代的少兒遊戲

六七十年代, 公共娛樂設施很少, 大人的生活單調乏味, 可小孩子們的娛樂活動卻並不比現在的小孩少,

而且大多是集體活動。

那個年代, 可玩的東西很簡單, 品種花樣也不少。 男孩子玩得有:彈弓、四角紙片、三角紙片(煙盒做的)、土制火藥槍(自行車鏈條節拼湊在一起, 用火柴頭的那一點火藥填充)、陀螺(木制的園椎形物體)、鐵環、柿子核、蕩秋千、放風箏等。 下面我主要介紹以下幾種玩法。

打嘠, 因為沒有文字記載, 也不知道寫的對不對。 我猜之所以叫嘎, 是因為玩起來, 木棒撞擊發出“嘎”的聲音, 人們以它的聲響命名, 稱它為嘎。 這種玩法就是利用杠杆原理, 用一根一尺左右長的木棍作為發力的工具, 受力的是一個五公分左右長的園柱形小木段。 沒有人統一規定這種玩具的標準尺寸, 大小以趁手為准。 每次玩的時候分兩組人,

以對抗的方式進行, 每組人數多少不等, 可以二到五六位, 但對抗的另一組必須和這一組人數相同。 遊戲進行前, 先在地上挖一個小坑, 正好能放進去受力的那段小木段。 對抗開始後, 甲方派出一人, 在小木段長度方向中間的下方支一個小木片, 然後用發力木棒敲擊小木片, 利用杠杆原理把小受力棒向上拋出一米左右, 緊接著再用發力棒繼續朝前敲打小木棒, 只要敲擊地位置準確, 一般可以將小木棒拋到五十到一百多米遠的地方。 另一組(乙方)把人分散在前放不遠的地方, 隨意的選擇, 主要任務就是接住小木棒, 如果接住了, 那麼發力方的那名成員就算出局, 換下一個人;如果沒有接住, 甲方發力的那個人就把發力棒橫在發力點的那個小坑上,
乙方的會派一個人站在小木棒的落地點, 拿起小木棒朝甲方橫著的那個發力棒扔過去。 如果砸著木棒了, 那麼甲方發力人員出局;如果沒有砸中發力棒, 甲方人員會以發力棒長度為基本計量單位丈量從發力坑到小木棒的最後落地點的距離。 如此迴圈下去, 最終以丈量數多的那一方為勝。

鬥雞

小時候有一種對抗形式很強的遊戲叫做撁仗, 也就是鬥雞。 通常是把人員分成兩組, 對立站成兩排。 遊戲開始後, 雙方人員均把一條腿搬起來, 作為武器, 攻擊對方人員, 直至對方受到攻擊後無發繼續支撐下去。 這種遊戲忽然讓我想起古代的戰爭, 也許它本身就起源於古代那種殘酷的軍事對抗。 還有一種相對柔和的對抗方式。 兩組人面對面相距大約十米左右分兩排站立, 但每一方手把手分開站著的。 先由一方排出一人衝擊對方的人鏈條, 沖斷鏈條後, 衝擊方成功, 被衝擊方失敗而去掉一人。 再由被衝擊方實施衝擊, 如此迴圈, 直至被衝擊完為止。

最後以鏈條多的一方為勝者。

老鷹捉小雞

有很多遊戲我叫不上名字, 但那時玩的卻很普遍, 有一種類似於現在體操運動項目中的跳馬。 只是木樁是用人來替代的。 也就是在遊戲的一個通道上站一個人, 雙手抱頭彎腰, 由一排多人分別從這個人的頭頂上跳過去, 跳的過程中手必須支撐著中間站立者的肩膀後跳過去的。另一種類似的遊戲叫騎驢,與上個遊戲不同之處是,由一排人前後站立,最前面的人雙手撐在牆面上,緊接著由後者彎腰雙方扶在前者的腰間,一此類推,另一排人分別從遠處跑步過來,用雙手撐在彎腰者的後背向站在最前面的那個人的方向跳躍,最後騎在彎腰者的後背上,每個跳躍者都在奮力向前跳,以給後面跳躍者留下餘地。

有一種遊戲在那時的農村很流行,就地取材,把泥巴糊成碗狀,朝地面或者石板猛拍,利用碗狀泥巴中間形成的空氣衝擊發出響聲。

捉鳥用的篩子

捉鳥也是一種很常見的遊戲。那時候,鳥很多,他們經常會在學校或著村子伺養室的屋簷下,也會出現在院落裡。捕捉麻雀算是一種遊戲之一,我們會用家裡的篩子倒扣在鳥兒可能出現的地方,用一根小木棍把篩子支起來,給木棍上綁一根很長的細繩子,在篩子下面放一些糧食。一旦發現麻雀專進子篩下面,藏在旁邊的我們一拉繩子,麻雀就成了俘虜。

放風箏

每年三月份是放風箏的最佳季節,那時的小孩子很少去買風箏,也許沒有賣的,大多都是自己製作。方法也很簡單,用幾根竹片做成框架,用細線綁起來,再把報紙或帶顏色的彩紙用麵糊粘起來。在那種環境下,製作手工是一種願行為,孩子們動手能力挺強。

跳皮筋

以上遊戲大多都是男孩子玩的,女孩子玩得和現在差不多,跳皮筋、踢箭子、扔沙袋等,只有一種叫雞骨頭的玩法現在基本上看不到了。

時代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社會活動形式隨之改變,很多兒時常見的遊戲慢慢地消失了。也許,再過若干年,有些遊戲,我們的子孫後代不僅見不到,甚至聽都聽不到了。傳統遊戲本身隱含著遠古時期人們日常活動的影子。如果沒有人記載,我們祖先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永遠地消失了。

跳的過程中手必須支撐著中間站立者的肩膀後跳過去的。另一種類似的遊戲叫騎驢,與上個遊戲不同之處是,由一排人前後站立,最前面的人雙手撐在牆面上,緊接著由後者彎腰雙方扶在前者的腰間,一此類推,另一排人分別從遠處跑步過來,用雙手撐在彎腰者的後背向站在最前面的那個人的方向跳躍,最後騎在彎腰者的後背上,每個跳躍者都在奮力向前跳,以給後面跳躍者留下餘地。

有一種遊戲在那時的農村很流行,就地取材,把泥巴糊成碗狀,朝地面或者石板猛拍,利用碗狀泥巴中間形成的空氣衝擊發出響聲。

捉鳥用的篩子

捉鳥也是一種很常見的遊戲。那時候,鳥很多,他們經常會在學校或著村子伺養室的屋簷下,也會出現在院落裡。捕捉麻雀算是一種遊戲之一,我們會用家裡的篩子倒扣在鳥兒可能出現的地方,用一根小木棍把篩子支起來,給木棍上綁一根很長的細繩子,在篩子下面放一些糧食。一旦發現麻雀專進子篩下面,藏在旁邊的我們一拉繩子,麻雀就成了俘虜。

放風箏

每年三月份是放風箏的最佳季節,那時的小孩子很少去買風箏,也許沒有賣的,大多都是自己製作。方法也很簡單,用幾根竹片做成框架,用細線綁起來,再把報紙或帶顏色的彩紙用麵糊粘起來。在那種環境下,製作手工是一種願行為,孩子們動手能力挺強。

跳皮筋

以上遊戲大多都是男孩子玩的,女孩子玩得和現在差不多,跳皮筋、踢箭子、扔沙袋等,只有一種叫雞骨頭的玩法現在基本上看不到了。

時代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社會活動形式隨之改變,很多兒時常見的遊戲慢慢地消失了。也許,再過若干年,有些遊戲,我們的子孫後代不僅見不到,甚至聽都聽不到了。傳統遊戲本身隱含著遠古時期人們日常活動的影子。如果沒有人記載,我們祖先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永遠地消失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