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專家解析重污染成因

環保部介紹, 今年3月下旬以來, 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察、“散亂汙”企業整治、燃煤鍋爐治理等一系列強有力措施下, 北京市長達200多天沒有出現重污染過程, 這是2012年開展大氣PM2.5監測以來前所未有的。 而針對這次重污染過程, 為什麼上述城市要提前發佈預警、將採取哪些措施?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的專家對此進行了預測解讀。

專家介紹, 根據預測預報和歷史資料分析, 這次京津冀區域的重污染過程主要是在持續偏南風和大氣擴散條件轉差的情況下, 污染物排放逐步積累、傳輸和二次轉化所導致。

從氣象條件上看, 4日至8日期間京津冀區域將有持續的偏南風, 山東西部、河南北部和河北中南部等地的污染物向太行山沿線城市傳輸, 期間大範圍的逆溫也將加速污染累積, 同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氣態污染物發生化學轉化, 生成硝酸鹽、硫酸鹽等二次顆粒物, 推高局地PM2.5濃度。

從污染物排放上看,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工業、柴油車排放量還很大, 並且隨著氣溫的下降, 京津冀區域部分城市已陸續啟動冬季採暖, 在農村地區也出現了自採暖現象, 造成區域上污染物排放量增大。

根據過去幾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應對的經驗, 提前採取應急管控措施, 在污染累積之前就把排放強度降下去,

從而達到“污染削峰”的效果, 是重污染應急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

多家科研單位的空氣品質類比分析都表明, 提前1-2天採取應急減排措施, 能夠更好地降低PM2.5峰值濃度。 例如, 針對2016年12月16-21日的重污染過程, 管理部門基於提前3天對污染過程發生強度、影響範圍和持續時間的精確預測, 北京市在12月15日的藍天白雲下提前32小時向社會發佈通告, 於16日20時起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北京市PM2.5濃度下降15%-25%, 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重污染的不利影響。 因此, 針對11月4-8日的重污染過程, 各地一早發佈預警資訊, 提前啟動應急減排措施, 就是為了及早防控PM2.5污染, 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北京晨報記者 吳婷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