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星際航行離我們還有多遠?

從小看《星際迷航》長大的我們, 太空和宇宙在我們腦海內有了一個初步的概念, 而我們想要去觸摸她, 感受她, 像電影裡一樣能夠踏上太空船遨遊在太空中, 穿梭於各個星系, 領略地外文明, 結識那些跟咱們長得不一樣的外星人。 但這一切的想法都需要我們的科技來實現, 星際航行離我們有多遠呢?

人類目前已經實現載人登月, 這是跨出地球的第一步, 但面對宇宙內動輒以光年計算的空間距離, 讓人類只能在太陽系內徘徊, 而這已經很了不起, 2004年01月04日, “勇氣號”火星探測器歷經7個月的時間才抵達火星, 火星與地球的距離最近為5500萬公里, 最遠4億公里, 每6萬年才會出現一次最近距離, 作為最近鄰星的火星都需要這麼久, 更別談其餘的星球了, 而且這還只是輸送沒有生命的探測器而已。

那麼人類要實現星際航行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

1、新型的運輸方式

人類已知的最快的載人飛行器是“阿波羅10號”, 最高速度為39897km/h, 大概是11km/s, 這樣速度是不會很快?對於傳統燃料型火箭確實很快了, 但僅用於短距離飛行而已, 比如外太空、月球, 再遠的地方就沒法去了, 一個是燃料不夠用, 二是飛行器使用壽命有限, 三是人的壽命有限, 以這個速度去離太陽系最近的恒星南門二(Alpha Centauri)需要12萬年!

但並不是說傳統型燃料火箭不適合星際航行, 而是還沒走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讓飛行器能夠實現空間跳躍, 光速飛行雖然人類還未實現, 但就算實現了, 那些幾十萬光年的地方怎麼去?所以實現空間跳躍才是最根本的解決辦法。

只有實現了空間跳躍解決了長途運輸的難題, 短途運輸就可以利用核能或者其他能源動力來實現。

2、人類要長時間在太空生存

宇航員是以犧牲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在太空中進行各項科研活動的, 需要定期將自己的尿液保存以便往後研究在失重中的影響, 可以說宇航員也是小白鼠的一種。

經研究長期在太空工作的宇航員,

他們的骨密度每個月以1-1.5%降低, 比地球上那些患有骨質疏鬆的病人還快, 時間久了很容易發生骨折危險。

而且長時間失重還會使肌肉萎縮, 一些宇航員在太空呆了3個月後甚至失去多達30%的肌肉塊, 而且人體的免疫力也發生了變化, 可能會啟動體內那些隱藏的病毒, 感染細菌和病毒的風險也加大, 就算回到地球需要長達幾年的康復訓練, 姑且不論太空中各種輻射, 試想這些不利因素不解決如何讓人類長時間在太空航行?

3、防範未知風險的能力

星際航行聽起來很美好, 但這是單方面的, 以探索宇宙真相、發現未知的文明, 為人類尋找合適移民星球這都是正義的, 有利於人類發展的。 但試想, 如果星際拓展中遭遇外星人的威脅與襲擊, 人類是否有能力自保?退一萬步講, 能否保證“母星”地球的安全, 這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宇宙的探索,人類還在初級階段,現在我們可以YY出各種橋段,假如若干年後星際航行真的實現,那時候的人類或許會認為現在的我們才是最幸福的吧,畢竟地球的天空還是那麼藍!

你對星際航行有什麼看法?歡迎一起討論!

對於宇宙的探索,人類還在初級階段,現在我們可以YY出各種橋段,假如若干年後星際航行真的實現,那時候的人類或許會認為現在的我們才是最幸福的吧,畢竟地球的天空還是那麼藍!

你對星際航行有什麼看法?歡迎一起討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