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訪郭永新:紙價一漲再漲,一張環保支票的兌現

作者/譚小米

版權/本文由製造界原創, 轉載須注明來源和作者, 違者必究

2017年一場“綠色風暴”全覆蓋席捲全國, 關閉了不計其數的“散亂汙”企業,

被稱為我國工業史上一次最嚴厲的“環保執法”。 自今年9月份, 製造界(ID:baixiu01)發佈一篇《被關閉的污染企業, 沒有一個是無辜的》之後, 不斷有被關閉的企業主對製造界進行訴苦、指責、甚至謾駡, 說什麼影響地方經濟發展、失業、民不聊生、銀行壞賬等等。

製造界在調查中瞭解到, 環保風暴並沒有造成大批工人失業現象, 被關閉企業的員工們很快在環保型企業和服務型企業獲得了工作;地方經濟不但沒受影響反而實現增長。 以濟南為例, 今年濟南市政府投資360億元, 完成濟鋼搬遷工程, 並對“散亂汙”企業進行了集中清理整治, 增加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方面的新動能, 減少高耗能行業的低端供給。 2017年上半年, 濟南市GDP總量為3417.4億元,

同比增速為8.3%。 2017年1至8月, 濟南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2%, 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2.4%, 居山東省第一, 稅收比重同比增加80.6%, 濟南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0.1%。

青島銀行濟南分行潘麗巨集行長告訴製造界, 她說在這次環保風暴中被關閉的企業中也有該行的客戶, 造成銀行壞賬和損失是有的, 但也給銀行提了個醒, 今後一定要發展支援環保型高端客戶。

一面是被關閉企業主的怨聲載道, 一面是民眾的擔心被關閉企業會不會死灰復燃?就環保風暴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製造界採訪到了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著名造紙戰略專家郭永新主任。

你的企業為什麼被關閉?

污染治理到底該不該“一刀切”

製造界:郭主任您好!在今年的環保風暴真可謂風聲鶴唳,

一批又一批被關閉的企業真是哀鴻遍野, 企業主們怨聲載道, 紛紛發出粗暴執法、影響地方經濟等言論。 您怎麼看?

郭永新:我可以簡單地這麼認為。 第一, 從國家層面上講, 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 生態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不能讓老百姓再呼吸有毒的空氣、再喝有毒的水, 這是國家對人民的承諾。 生態文明建設到了決勝階段, 因為2020年馬上就要到了。 第二, 從經濟發展層面上看, 無論是供給側改革, 還是新舊動能轉換, 中國工業已正式告別粗放式、野蠻增長, 正在進入一個綠色製造新時代, 只有綠色製造才是世界強國的核心競爭力。 整治散亂汙企業、關閉落後生產線不僅是國家戰略,

更是國家意志。 第三, 環保部對各行各業制定了標準細則, 這次環境治理嚴格按照標準進行, 對不達標的生產線一律進行關停, 對有能力在限期內整改達標者可申報恢復生產。 至於粗暴執法、不良執法等言論, 那是地方政府在環保執法過程中的個別現象, 但國家對治理環境的決心不會動搖。 第四, 污染型企業無論為地方經濟做過多大貢獻, 然而你的貢獻和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相比是不足掛齒的。 即便是影響地方經濟, 也不能影響地方老百姓的生命健康。

製造界:被關閉的企業主們認為國家對央企、國企、大型企業集團不進行整治, 只關閉勢單力薄的中小型民企, 是這樣嗎?

郭永新: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其實關閉的是不達標的生產線,

而不是關閉企業, 當然如果你的企業沒有一條達標的生產線, 關閉了所有生產線, 肯定企業也隨之關閉了。 這次在大型企業中也被關閉了很多落後生產線。

製造界:我自1997年採訪工業, 一直關注企業污染物治理, 一路走來, 也感覺今年的環保督查的確相當嚴厲, 說關竟然都關了, 據瞭解山東最大的製造企業魏橋集團也被責令關停產能268萬噸違規電解鋁生產線。 到底該不該“一刀切”?

郭永新:中國工業歷經近40年野蠻而狂熱的高速增長, 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發展經濟絕對不以犧牲生存環境為代價, 不要有毒的GDP。 治理污染這次國家是下了決心的。 如果不是“一刀切”進行整治, 就會在環保執法過程中造成厚此薄彼和執法腐敗, 是行不通的。我國在治理污染和環境保護方面分三個階段,你可以查資料看看。

有資料顯示,我們國家的環境保護事業始於1973年,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3-1993年)是點源治理、制度建設的一個階段。通過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和開展重點地區污染治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逐漸走上法制化軌道。

第二階段(1994—2004年),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進入第一輪重化工時代,伴隨經濟粗放式快速推進,工業污染和生態破壞總體呈加劇趨勢。這一階段是強化執法、全面治理污染和保護生態的重要時期。從“九五”時期正式開始編制國家環境保護五年規劃,將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1997年國家環保局發佈了《關於推行清潔生產的若干意見》,要求各地環保部門將清潔生產納入已有環境管理政策。21世紀初,我國部分流域水污染從局部河段向全流域蔓延,重大污染事件集中爆發,2002年6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清潔生產促進法》。

第三階段(2005—至今),保護環境進入了全防全控階段。2005年以來,我國開始進入環境污染事故高發期,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呈加速上升趨勢。2005年至2009年,先後發生吉林松花江重大水污染、廣東北江鎘污染、江蘇無錫太湖藍藻暴發、雲南陽宗海砷污染等一系列重大污染事件,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公眾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重大社會問題。

2005年12月,國務院發佈《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確立了以人為本、環保為民的環保宗旨。“十一五”規劃綱要針對我國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任務和具體措施。2006年4月,國務院召開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提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從此我國環境保護進入了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發展的全新階段。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把首次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目標明確下來。

製造界:在這次環保風暴中,很多被關閉的企業主情緒失控,他們很難接受企業被關閉的現實,因為市場、客戶一下子全沒有了,現金流也斷了。

郭永新:在工業經濟發展中,面對國家同樣的環保產業政策,有的企業家視環保為企業生命,投上幾個億、甚至幾十個億來做環保工程,做成了綠色標杆企業。有的企業家不能與時俱進,以犧牲環境偷放偷排污染物。

如果不關閉“散亂汙”企業,那麼被關閉一定是環保型企業,因為高昂的環保投資成本在那裡。他們拿高成本產品與你們搞低價競爭,市場會關掉他們,這是不公平的。另外國家提出去產能,就是要去落後產能,完成產業升級,優化經濟結構,促進高端經濟發展。

製造界:這些被關閉企業該何去何從?他們的出路在哪裡?

郭永新:有能力完成升級改造環保達標者,依然可以申請複產。對污染治理無能為力者,只能走轉型之路了,可轉型無污染綠色產業、服務業、生態農業等,抑或向環保型企業尋求產品合作或企業合作。

製造界:老百姓擔心政策會不會一陣風,擔心散亂汙企業會不會死灰復燃?會出現這種情況嗎?

郭永新:不會。生態環境保護是一種長期戰略,國家對當地政府實行了問責制和強化監督的長效機制。地方公安、環保部門長期持續開展檢查,對違法違規、偷排偷放的生產企業,依法嚴厲打擊,從重追究法律責任。另外各級政府部門也設立了環保治理群眾舉報監督機制。保護環境是人人有責、人人受益的事情。

造紙漲價,一張環保支票的兌現

中國工業走向綠色工廠新時代

製造界:自2016年第四季度,紙價一漲再漲,連續持續走高,您認為正常嗎?

郭永新:很正常。關停了那麼多落後產能,把市場空間都讓出來。從2010年到2015年,中國工業歷經長達5年市場低迷的經濟寒冬,市場經濟鏈條產生了共振,各行各業一下子好了起來!

製造界:紙價還會繼續漲下去嗎?

郭永新:到現在看還是在往上走。漲不漲主要決定於市場供需關係,如果市場一直有缺口,還會漲。直到供給方規模上去了,達到了一定的市場飽和或供給量超出需求量,到時會走直線或往下走。

製造界:據悉晨鳴今年前三季度實現淨利27.11億元,太陽紙業前三季度淨利實現13.74億,兩家企業均為山東省A股淨利潤十強。這樣的業績真是令關停的小造紙們羡慕嫉妒恨啊!

郭永新:我認為這是一種環保效益,是對他們多年堅持不懈做環保的一種回報,是他們對污染治理高額投資獲得一張“環保支票”,現在這張支票可以兌現了。如果說令關停者羡慕嫉妒恨的話,我想說當他們拿著幾十個億高額環保投資,拿著高品質產品與你們搞市場低價競爭的時候,他們掙過錢嗎?其實在市場低迷時期,產品滯銷,他們也被迫自己關停過紙機。

製造界:郭主任您這樣說我非常感動。我自1997年開始採訪山東造紙工業,深知晨鳴、華泰、太陽、泉林對環保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您是如何看造紙工業在治理污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郭永新:在九五期間,像晨鳴、玖龍、華泰、太陽、泉林等企業就開始了對水污染的治理,完全與國家號召治理工業污染同步。首先像晨鳴陳洪國、玖龍張茵、華泰李建華、太陽李洪信、泉林李洪法,作為企業家他們在做企業方面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與國家產業政策心有靈犀,並與國家號召保持一種默契。那個時期造紙是一個“高污染、高耗能”的行業,尤其是化學耗氧量“COD”是個世界性難以攻克的“頑疾”。在沒有技術治理的時候COD含量幾乎達到2000mg/L,當前COD含量可降到30mg/L以下,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技術突破,我們這些企業做到了。過去每噸紙耗水120方,現在降到了3.5方,這也是當初一個不可想像的數字,我們這些企業也做到了。

製造界: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郭永新:我先來說一下泉林吧,因為泉林這個企業比較特殊,這個企業攻克了草漿污染,環保意義超過了經濟意義,但有了環保意義,經濟也會做上去。

晨鳴、華泰、太陽他們走的是林漿紙一體化模式,借助國際最先進的環保技術工藝+自主研發科技攻關,將低耗、低排、高效等環保技術植入了每個生產環節。實現了從原料、制漿、造紙、廢物資源化全產業鏈的綠色造紙生態工業文明,他們在環保方面的投資高達30億到40億,從九五期間他們千方百計地研發和尋找環保技術,大概在十五期間他們就逐漸淘汰草漿落後產能,不惜重金引進世界最前沿的技術裝備,在十一五期間幾乎全部關閉了草漿生產線,提前完成了產業升級,走在了政策前面。

有資料顯示:李洪法董事長是一個技術型的企業家,他一心想攻破草漿污染。他聘請和組織了國內外40多名專家、學者,歷經十幾年對秸稈制漿進行技術工藝攻關,其核心技術“秸稈清潔制漿及其廢液肥料資源化利用新技術”榮獲2012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是迄今為止行業最高國家技術發明獎項,拿到了綠色工廠通行證。

李洪法提出了本色漿、本色紙新概念和秸稈綜合利用發展新模式。據悉,泉林每年從營收中拿出6%做研發,用於研發資金至少在60億。泉林在秸稈綜合利用迴圈經濟技術創新方面,擁有5項國際領先技術成果、235項自主創新技術,覆蓋秸稈收儲、制漿、造紙、制肥、環保、裝備製造等產業鏈全領域,形成了一個系統化、集成化、高端化的綠色技術體系,也形成了較高技術門檻和巨大的發展動力。

目前,泉林集團將全產業鏈的自主創新技術都進行了專利申報,有186項獲得國家專利授權,其中有4項核心技術通過PCT及巴黎公約方式,獲得美國、加拿大、俄羅斯、韓國、日本五個國家的專利保護,形成了強有力的專利保護群;並且主持或參與制定20余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企業發展構築了更高維度的競爭壁壘。

製造界:青山綠水,美麗中國。新鮮的空氣、清澈的水。讓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和諧相處,這個能實現嗎?

郭永新:當然可以實現。出國的人回來都說國外的天比國內的藍,事實上,歐美發達國家的工業污染史比我國要早、要長的多,早期污染比我們嚴重的多。20世紀40年代英國工業城市倫敦的“酸雨”,那可是令生命窒息的“紅色毒素”,他們的泰晤士河經過100多年的污染治理方可恢復生機。 50年代的德國開始大規模戰後重建,大批化工、冶煉工業將美麗的萊茵河化為“黑流”,從1980年到2005年相關國家聯合起來,為萊茵河流域的治理幾乎投入了近300億歐元。

作為工業大國中國是後起之秀,我們的工業“污染史”相對是較為短暫,我們完全可以接受國外工業的經驗教訓,借助國外成熟的環保技術來治理工業污染。

製造界:除了關閉落後產能污染源之外,國家在工業綠色製造方面還有什麼新舉措嗎?

郭永新:為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綠色製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工信部全面統籌推進高效、清潔、低碳、迴圈綠色製造體系建設,提出了建設百家綠色園區和千家綠色工廠。到2020年,綠色製造體系初步建立,綠色製造相關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基本建成,在重點行業出臺100項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標準、10-20項綠色工廠標準,建立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標準,發佈綠色製造協力廠商評價實施規則、程式,制定協力廠商評價機構管理辦法,遴選一批協力廠商評價機構。

對通過綠色工廠標準認證的企業國家給予資金獎勵,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是絕對下了決心的。綠色工廠對企業本身就是一種競爭力,也是參與國際競爭實現製造強國的國際競爭力。所以說中國工業正在走向綠色工廠新時代,中國的未來一定是一個生態文明和工業文明和諧相處的未來。

製造界:非常感謝郭主任接受製造界的採訪。

版權聲明:製造界除發佈原創文章以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其版權擁有者取得聯繫,若涉及侵權,敬請聯繫我們,以便刪除。

是行不通的。我國在治理污染和環境保護方面分三個階段,你可以查資料看看。

有資料顯示,我們國家的環境保護事業始於1973年,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3-1993年)是點源治理、制度建設的一個階段。通過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和開展重點地區污染治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逐漸走上法制化軌道。

第二階段(1994—2004年),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進入第一輪重化工時代,伴隨經濟粗放式快速推進,工業污染和生態破壞總體呈加劇趨勢。這一階段是強化執法、全面治理污染和保護生態的重要時期。從“九五”時期正式開始編制國家環境保護五年規劃,將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1997年國家環保局發佈了《關於推行清潔生產的若干意見》,要求各地環保部門將清潔生產納入已有環境管理政策。21世紀初,我國部分流域水污染從局部河段向全流域蔓延,重大污染事件集中爆發,2002年6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清潔生產促進法》。

第三階段(2005—至今),保護環境進入了全防全控階段。2005年以來,我國開始進入環境污染事故高發期,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呈加速上升趨勢。2005年至2009年,先後發生吉林松花江重大水污染、廣東北江鎘污染、江蘇無錫太湖藍藻暴發、雲南陽宗海砷污染等一系列重大污染事件,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公眾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重大社會問題。

2005年12月,國務院發佈《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確立了以人為本、環保為民的環保宗旨。“十一五”規劃綱要針對我國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任務和具體措施。2006年4月,國務院召開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提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從此我國環境保護進入了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發展的全新階段。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把首次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目標明確下來。

製造界:在這次環保風暴中,很多被關閉的企業主情緒失控,他們很難接受企業被關閉的現實,因為市場、客戶一下子全沒有了,現金流也斷了。

郭永新:在工業經濟發展中,面對國家同樣的環保產業政策,有的企業家視環保為企業生命,投上幾個億、甚至幾十個億來做環保工程,做成了綠色標杆企業。有的企業家不能與時俱進,以犧牲環境偷放偷排污染物。

如果不關閉“散亂汙”企業,那麼被關閉一定是環保型企業,因為高昂的環保投資成本在那裡。他們拿高成本產品與你們搞低價競爭,市場會關掉他們,這是不公平的。另外國家提出去產能,就是要去落後產能,完成產業升級,優化經濟結構,促進高端經濟發展。

製造界:這些被關閉企業該何去何從?他們的出路在哪裡?

郭永新:有能力完成升級改造環保達標者,依然可以申請複產。對污染治理無能為力者,只能走轉型之路了,可轉型無污染綠色產業、服務業、生態農業等,抑或向環保型企業尋求產品合作或企業合作。

製造界:老百姓擔心政策會不會一陣風,擔心散亂汙企業會不會死灰復燃?會出現這種情況嗎?

郭永新:不會。生態環境保護是一種長期戰略,國家對當地政府實行了問責制和強化監督的長效機制。地方公安、環保部門長期持續開展檢查,對違法違規、偷排偷放的生產企業,依法嚴厲打擊,從重追究法律責任。另外各級政府部門也設立了環保治理群眾舉報監督機制。保護環境是人人有責、人人受益的事情。

造紙漲價,一張環保支票的兌現

中國工業走向綠色工廠新時代

製造界:自2016年第四季度,紙價一漲再漲,連續持續走高,您認為正常嗎?

郭永新:很正常。關停了那麼多落後產能,把市場空間都讓出來。從2010年到2015年,中國工業歷經長達5年市場低迷的經濟寒冬,市場經濟鏈條產生了共振,各行各業一下子好了起來!

製造界:紙價還會繼續漲下去嗎?

郭永新:到現在看還是在往上走。漲不漲主要決定於市場供需關係,如果市場一直有缺口,還會漲。直到供給方規模上去了,達到了一定的市場飽和或供給量超出需求量,到時會走直線或往下走。

製造界:據悉晨鳴今年前三季度實現淨利27.11億元,太陽紙業前三季度淨利實現13.74億,兩家企業均為山東省A股淨利潤十強。這樣的業績真是令關停的小造紙們羡慕嫉妒恨啊!

郭永新:我認為這是一種環保效益,是對他們多年堅持不懈做環保的一種回報,是他們對污染治理高額投資獲得一張“環保支票”,現在這張支票可以兌現了。如果說令關停者羡慕嫉妒恨的話,我想說當他們拿著幾十個億高額環保投資,拿著高品質產品與你們搞市場低價競爭的時候,他們掙過錢嗎?其實在市場低迷時期,產品滯銷,他們也被迫自己關停過紙機。

製造界:郭主任您這樣說我非常感動。我自1997年開始採訪山東造紙工業,深知晨鳴、華泰、太陽、泉林對環保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您是如何看造紙工業在治理污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郭永新:在九五期間,像晨鳴、玖龍、華泰、太陽、泉林等企業就開始了對水污染的治理,完全與國家號召治理工業污染同步。首先像晨鳴陳洪國、玖龍張茵、華泰李建華、太陽李洪信、泉林李洪法,作為企業家他們在做企業方面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與國家產業政策心有靈犀,並與國家號召保持一種默契。那個時期造紙是一個“高污染、高耗能”的行業,尤其是化學耗氧量“COD”是個世界性難以攻克的“頑疾”。在沒有技術治理的時候COD含量幾乎達到2000mg/L,當前COD含量可降到30mg/L以下,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技術突破,我們這些企業做到了。過去每噸紙耗水120方,現在降到了3.5方,這也是當初一個不可想像的數字,我們這些企業也做到了。

製造界: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郭永新:我先來說一下泉林吧,因為泉林這個企業比較特殊,這個企業攻克了草漿污染,環保意義超過了經濟意義,但有了環保意義,經濟也會做上去。

晨鳴、華泰、太陽他們走的是林漿紙一體化模式,借助國際最先進的環保技術工藝+自主研發科技攻關,將低耗、低排、高效等環保技術植入了每個生產環節。實現了從原料、制漿、造紙、廢物資源化全產業鏈的綠色造紙生態工業文明,他們在環保方面的投資高達30億到40億,從九五期間他們千方百計地研發和尋找環保技術,大概在十五期間他們就逐漸淘汰草漿落後產能,不惜重金引進世界最前沿的技術裝備,在十一五期間幾乎全部關閉了草漿生產線,提前完成了產業升級,走在了政策前面。

有資料顯示:李洪法董事長是一個技術型的企業家,他一心想攻破草漿污染。他聘請和組織了國內外40多名專家、學者,歷經十幾年對秸稈制漿進行技術工藝攻關,其核心技術“秸稈清潔制漿及其廢液肥料資源化利用新技術”榮獲2012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是迄今為止行業最高國家技術發明獎項,拿到了綠色工廠通行證。

李洪法提出了本色漿、本色紙新概念和秸稈綜合利用發展新模式。據悉,泉林每年從營收中拿出6%做研發,用於研發資金至少在60億。泉林在秸稈綜合利用迴圈經濟技術創新方面,擁有5項國際領先技術成果、235項自主創新技術,覆蓋秸稈收儲、制漿、造紙、制肥、環保、裝備製造等產業鏈全領域,形成了一個系統化、集成化、高端化的綠色技術體系,也形成了較高技術門檻和巨大的發展動力。

目前,泉林集團將全產業鏈的自主創新技術都進行了專利申報,有186項獲得國家專利授權,其中有4項核心技術通過PCT及巴黎公約方式,獲得美國、加拿大、俄羅斯、韓國、日本五個國家的專利保護,形成了強有力的專利保護群;並且主持或參與制定20余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企業發展構築了更高維度的競爭壁壘。

製造界:青山綠水,美麗中國。新鮮的空氣、清澈的水。讓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和諧相處,這個能實現嗎?

郭永新:當然可以實現。出國的人回來都說國外的天比國內的藍,事實上,歐美發達國家的工業污染史比我國要早、要長的多,早期污染比我們嚴重的多。20世紀40年代英國工業城市倫敦的“酸雨”,那可是令生命窒息的“紅色毒素”,他們的泰晤士河經過100多年的污染治理方可恢復生機。 50年代的德國開始大規模戰後重建,大批化工、冶煉工業將美麗的萊茵河化為“黑流”,從1980年到2005年相關國家聯合起來,為萊茵河流域的治理幾乎投入了近300億歐元。

作為工業大國中國是後起之秀,我們的工業“污染史”相對是較為短暫,我們完全可以接受國外工業的經驗教訓,借助國外成熟的環保技術來治理工業污染。

製造界:除了關閉落後產能污染源之外,國家在工業綠色製造方面還有什麼新舉措嗎?

郭永新:為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綠色製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工信部全面統籌推進高效、清潔、低碳、迴圈綠色製造體系建設,提出了建設百家綠色園區和千家綠色工廠。到2020年,綠色製造體系初步建立,綠色製造相關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基本建成,在重點行業出臺100項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標準、10-20項綠色工廠標準,建立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標準,發佈綠色製造協力廠商評價實施規則、程式,制定協力廠商評價機構管理辦法,遴選一批協力廠商評價機構。

對通過綠色工廠標準認證的企業國家給予資金獎勵,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是絕對下了決心的。綠色工廠對企業本身就是一種競爭力,也是參與國際競爭實現製造強國的國際競爭力。所以說中國工業正在走向綠色工廠新時代,中國的未來一定是一個生態文明和工業文明和諧相處的未來。

製造界:非常感謝郭主任接受製造界的採訪。

版權聲明:製造界除發佈原創文章以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其版權擁有者取得聯繫,若涉及侵權,敬請聯繫我們,以便刪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