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國已經“吃透”蘇27,那麼殲11D必然“超越”了蘇35?

隨著蘇-35進入中國, 中國飛行員也已經逐步掌握蘇-35的駕駛, 中俄兩國的蘇-35交易可以說已經是塵埃落定。

中國航空工業的“大躍進”, 又一款新式戰機出現了。 那麼殲11D為何要在即將購買蘇35戰機的時間騰空而起?兩者之間有無競爭關係呢?

殲-11d和殲 -11b相比在機體結構

之前我也和大多數人一樣, 覺得買35一是為了技術二是為了補充沈飛產能的不足, 在軍隊的裝備上並不一定需要這款雞肋機型。 但直到前幾天, 在看了幾個新聞後, 才突然發現, 我軍還真需要這個傢伙, 因為某一個特定的任務要想完成的更好目前能有的現實選擇的確只有35。 要問什麼任務, 很簡單:陪伴H-6K突破島鏈啊!大家看這幾天報導H-6K進行突破島鏈訓練的新聞裡, 陪伴H-6K的戰鬥機是哪款?不是大家印象中應該擁有大航程的蘇27/殲11系列, 而是只有一個——蘇30, 一個定位應該是更強調對海對地攻擊的多用途戰鬥機,

不只是因為有雙人降低遠航飛行操作強度, 更是因為只有30有空中加油能力。 但蘇30畢竟是偏對地對海的多用途戰鬥機, 要它跟美日的現役F-15這種空優戰鬥機對抗, 還是有點懸的。

俄羅斯蘇35戰鬥機照片

而蘇35的特點是什麼?除了人人關注的發動機和雷達,

35最大的特點其實是其大航程能力:一, 更大的內油載量;二, 具備空中加油能力;三, 還能帶副油箱(雖然部分27家族也能帶副油, 但畢竟只是極少個例, 我軍在實際使用中也從未使用過)。 蘇27/殲11的航程對於傳統國土防空和東海、台海方向制空權奪取這兩種任務而言, 是完全足夠了, 但要陪伴H-6K進行這種遠端突防任務, 還是有先天不足。 而30雖然具備遠航能力, 但空優戰鬥能力又不如殲11系列。 而既有陪伴H-6K的大航程又有超強空優戰鬥能力的, 恰恰就只有蘇-35, 說白了, 隨著時間和能力的推移增長, 我軍需要的是一種與傳統國土防空/戰區制空權奪取任務不同的戰鬥機——也就是類似當年的P-51那樣的遠端護航戰鬥機。

H-6K

而且一個大的背景就是, 我國對這種遠端護航戰鬥機的需求還相當急迫, 以後當然是殲20來幹這活(其實也不適合, 蘇-35陪著H-6K, 殲-20在附近遊獵還更適合), 但問題是局勢已經不能等到殲20大批量服役了, 你看看現在H-6K衝擊島鏈有多高調就知道了——如果蘇-35能按照原定計劃服役,

那麼你會發現其實和H-6K的服役基本是同步的。 所以如果你用傳統的空優戰鬥機的思路去看這筆訂單, 當然會覺得在現有殲11後有殲20的情況下還買這玩意兒簡直就是不可思議, 但其實蘇-35和我軍現有戰鬥機的任務並不存在重疊。 蘇-35這一筆24架剛好一個團的訂單擺明瞭就是沖著現實戰術需求來的。 而且蘇-35, 一是技術上足夠先進, 雖然你用殲20的視角去看的話當然覺得落後, 但對於大把美日現役的F-15而言, 蘇-35這個配置已結足夠先進了;二是這是現貨, 在生產和適應上不存在任何問題。 蘇-35這款俄國人按自己需求製造的飛機, 在特殊的戰術需求下, 卻就是這麼的剛好與我軍的需求符合了。

你對這件事怎麼看?歡迎點擊下方評論按鈕, 立刻參與話題討論!

立刻參與話題討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