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玩意可能比所謂的學習重要十倍

尹建麗在她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中, 有一段文字是這樣說的:

“圓圓上小學時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讀杜甫的《登高》, 當我們讀到“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時, 她沉默片刻, 輕歎一口氣, 忍不住地說“寫得真好呀!

這句詩體現了什麼樣的美?為什麼會讓她感覺到是一種美?她是如何從文字中感受到這種美的?僅僅識字讀書可以感受到這種美嗎?如何讓自己的孩子能感受到萬事萬物和諧之美與創造之美?這是本文想要說清楚的事情。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冉乃彥教授在他關於美育的新書中提到, “1795年由席勒在《關於人的審美教育的書信》中認為審美是人類的必須, 是人類完善自我的有效手段。 高爾基曾經說過, 美學是未來的倫理學。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檀傳寶基於教育的立場一再強調:美學是未來的教育學!”

我從未研究過美學, 更是沒有研究過各類藝術的鑒賞和發展,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就不可以感知美的意義。 我想在此這裡斗膽談一下關於美育的一些話題。

美是如何產生的

美, 是人類對於感官所接收到的資訊的價值評判。 如果符合自己內在的期望, 它就呈現出一種美。

我們所能感知到的美,

必然通過某種資訊輸入的方式, 輸入到人腦。 人腦裡面潛伏著無數的需求, 輸入的資訊會被人腦自動進行分析評價, 如果有符合潛在需求的可能, 腦神經必然會通知中樞, 分泌某種化學物質來讓機體獲得美好的、愉悅的感受, 繼而引發對該資訊的關注, 並且有可能會對該類資訊進行好評然後永久存儲。

這種資訊輸入的方式, 可以是視覺的, 也可以是聽覺的, 也可以是觸覺的, 甚至可以是感覺的。

比如一幅公認的美景圖畫, 通過視覺傳遞。 大腦會把該圖像與潛在的需求進行對比, 發現該圖像資訊包含豐富的植被和潔淨的水源, 就會認為它是食物的採集地, 於是就會向中樞傳遞美好的讓人興奮和持續關注的資訊。 於是就產生了美的感覺。

也可以是聽覺的, 比如優雅的音樂意味著洞察, 歡快的音樂意味著成功。 又比如說, 母親的聲音意味著食物、安全, 這符合嬰兒內在的需求, 所以它就會呈現出“美”的感受。 人類瞭解嬰兒的內在需求之後, 母親的這種美才會被認可。

所以美是被人類內在的需求與認知所決定的。

也可以是味覺的。 比如, 海鮮是美味的, 因為它提供蛋白質。 比如, 腰果是美味的, 因為它提供很多微量元素, 也提供植物蛋白。 而且, 人們都會普遍認為魚蝦會比蘿蔔更加美味, 是因為魚蝦含有更豐富的蛋白質和熱量, 這是人類生存的優質資源。 據研究發現, 人類具有本能來選擇對自己更有價值的食物, 比如孕婦想要吃的食物, 十有八九是胎兒發展所需。 曾經有一個腎臟切割術病人的研究, 發現他自行選擇的食物, 是恰好能夠彌補自身缺陷的食物, 否則很有可能帶來生命危險。

甚至可以是感覺的。比如我們所普遍理解的內在美、心靈美。這種美比較抽象,需要大量事實的輸入,然後和主流價值觀以及自己的內省價值觀進行評估後才能得出“美”的評價。比如一個5年級的兒童,總是為同學講題,為有學習困難的同學提供支援。這種行為,無論是5歲的孩童,還是80歲的老者,都會認可它的價值和意義。於是,這種行為,就成為一種富含了“美”的行為。這種美不是外在的,雖然我們能看到察覺到。它是由一個人的動機觸發的一系列行為,大家稱之為心靈的“美”。

這種行為為何被定義為一種“美”?因為它具有利他性。利他的行為,是有利於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利他行為包括自然保護、弱勢者救助、犧牲自己解救更多的人等等。其實,一些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利他的,它是為了終止更大的災難而採取的利他行為,所以我們也會崇拜某些戰爭英雄。

還有一種美,我認為叫頓悟之美。在格式塔心理學中有很多類似的描述。實質上是指一個人,通過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之後,猛然想明白了很多事情。這些事情,不限於他所從事的職業,也不限於他對人際關係的洞見,它是對萬事萬物運行規律的發現。

這時候,人就會產生一種巨大的自我實現的滿足,那一刻就是馬斯洛筆下的高峰體驗。人生的意義得到完美的詮釋,不再糾結過去的瑣碎,也不再害怕不確定的未來。一切都瞭若指掌,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關於真善美、道德人倫的最高評價,都會體現在頓悟的人身上。

美對於人意味著什麼?

通過種種跡象表明,所謂的美,就是符合人類生存與發展價值評判的事物。那麼,美就有了一些普遍的標準。它是一些可以給人帶來生理滿足的、心理滿足的事物,越是優質的和罕見的,那麼對此事物的美感越甚。

與生存和發展相關的美的評價,還體現在性選擇上。比如,膚色白皙沒有疤痕,身材好乳房豐碩的女性,意味著健康,意味著優質的遺傳基因,所以會共同引發男性的關注和垂青。而身強力壯、智力超群的男人則意味著更好的經濟保障和安全保障,所以是女人的首選。

以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為前提,美的評價標準是否會改變?當然會。因為生存與發展的現狀會不斷地發生改變。比如,古代的某些階段,對美女的標準可能會是比較豐腴,這與當時食物的供應匱乏有關。豐腴意味著生存條件的優越。而21世紀的現在,食物供應過剩導致肥胖和病患,所以瘦又成為新的美感標準。

美的標準是完全基於生存與發展的考量,會不會受到文化的影響?當然會,而且嚴重地受到文化的影響。我們可以把文化理解為群體社會的共同價值,適應這種共同價值觀,也是個體生存的重要保障,否則就會被視為異類而遭遇孤立。所以,文化的影響,仍然是作用于個體的生存與發展的考量。

可能還有一些具體的,不同意見。比如,一些非凡的抽象畫作,與生存發展何關?一些著名的偵探小說被粉絲追捧,這是不是美的作品?

世界上肯定會有一批能夠欣賞抽象畫作的人,也會有一批追捧偵探小說的人。這些畫作或者小說,對於欣賞它們的人來說,就是美。看上去美,看了之後也很美。這和生存與發展何關?

我想,這是人類對發展的追求,而非生存。當然發展是更高可靠度的生存。高水準抽象畫(當然也包括其它更高級形式的創作),意味著人類在藝術創造領域的不斷探索成就。高水準的偵探小說,意味著人類在語言和推理方面的長足發展,這些高水準作品的呈現,符合人類求知欲、智力挑戰以及拓展世界邊界的本能需求,所以它必然會顯現出更高水準的美的評價----當然,這只是對做好欣賞準備的人而言。

美,是否可以教育?

我想美應該可以得到教育,但並非通過對美本身的認知,而是對人性的理解,對人類需求的發現來進行。

比如自然的美,我們需讓兒童瞭解生物的多樣性、食物鏈條以及大自然對人類恩賜的食物來源即可。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讓孩子們參觀農莊和工廠,也是一種瞭解美、發現美的過程,因為農莊和工廠是新時代下呈現的食物產業鏈,與生存息息相關。包括我們歌頌勞動之美也是因為它所富含的,滿足生存的意義。

自然的美,不僅是視覺的,還有聽覺的,比如潺潺泉水的聲音、空谷幽蘭的回想,甚至可以用音樂來描述照進森林的第一抹晨曦。這需要讓兒童置身其間,最好在一段時間關上視覺的閥門,對他們進行“視覺的剝奪”,從而用聲心來感受這種美好、寧靜、無限豐富……

兒童知覺到的自然之美,會被大腦的記憶體記憶,之後就可以減少甚至不需要再一次的感受,即可通過某種單一的資訊即可聯想出整個美感。比如,我們見過森林和小溪,才有可能僅僅聽到音樂就能浮現豐富和美麗的圖畫。比如我們僅僅通過一段文字對生存希望的描述,就能想像置身田野,天高雲淡的世外桃源。比如我們讀到一段關於國王、公主和王子的傳奇故事,我們就能想像王宮、白馬和皇冠。

對於美的教育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美好的方式來呈現,同時用美好的方式把這種美好傳遞給孩子們,而非用簡單粗暴的方式灌輸給孩子們,因為灌輸的行為本身就是對美的玷污和毀滅(想像我們的課堂、我們的作業、我們的評價體系吧)。

美育的關鍵是什麼?

剛才我講到,美的教育,要用美好的方式來呈現和實施。實施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什麼?是細節。

比如,嬰兒看到母親的笑容,嬰兒感受到母親在照料過程中的各種溫柔與體貼,他才能感受到來自母親的愛,只有這種情況下,美好才會在嬰兒內心構建。

又比如,文學作品中極為具體的情景描述和心理過程描述,才能被讀者所感同身受,才能喚起一個人的共鳴,從而被作品所影響,最終身陷一種作者營造的意境而體驗到不一樣的人生,我們甚至可以把它理解為短暫的高峰體驗。這絕非泛泛而談能造就。由此看來,不願意欣賞畫作、不喜歡閱讀的人,他們的快意源泉就會少了很多,畢竟畫作和文學作品的來源如此之廣泛,幾乎是取之不盡。

又比如,一位母親看見了孩子的努力,並指出孩子具體努力的方面,和由此呈現出來的進步結果。這就是一種發現細節之美,如果這位母親還能說出自己的美好感受,這是情感之美。如果母親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孩子的努力和進步,這是語言之美。如果沒有細節的描述,沒有美好感受,沒有詞語的精准概括,孩子不可能感受到母親對自己的關注和認可,也不可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人世間的美好。

可見,美需要細節,無論是施予者還是接受者,都要有某種感受力和洞察力。否則,很難體現美的存在。那麼對這種洞察力和感受力的培養,可能是美育的很重要方面。

教兒童畫畫算不算美育?高考美術是否是美育的組成部分?

我覺得不是。能夠畫出好作品的,必然心中有美。而心中的美,恐怕很難進行系列化的教育教學。傳統藝術上的美術教育,實質是一種技能,把事實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的技能,與心中美的感受毫不相關。

音樂教育是不是美育?和美術教育一樣,不是美育。至少在目前學校的教育系統中、課外教育系統中,看上去與美育無關。音樂的美育,是在於情感的洞察、形象的描繪、音樂表現的手法的整體發現(非培訓和教育)。把語文課文的人物情感與美術的形象描繪,加上音樂的音符結合起來,不可能產生這種真正的音樂之美。真正的音樂之美是人類對自身環境、自身境遇、自身認知的整體性的、自發性的體現,並無絕對標準也無絕對的感受。

但我並不是在否定音樂教育或者美術教育的意義。我們可以設想一種場景,就是一個兒童從7歲開始練習鋼琴,到12歲的時候他已經可以演奏中等難度的鋼琴曲目。或許在這5年的時間內,他並不認為自己喜歡音樂,他沒有從練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美,甚至感受到痛苦。但是,5年之後呢?有一天,他感受到某種情緒從音樂中流淌出來,他掀開琴蓋,演奏出了自己的感悟。我們可以認為,他學會了美的鑒賞和表達。

這是音樂演奏技術訓練的結果嗎?不是。真正的變化是,兒童心智的愈加成熟,讓他開始發現內在的世界和外在的。而鋼琴恰好讓他擁有某種表達的可能,於是他自然而然地通過這種形式表達了出來。於是,這個孩子可能就真正愛上了音樂,因為他比別人擁有多一樣的情感表達方式,而且還非常的熟練。當然,我並不是說,每一個兒童都應該練琴,我想說的是,內在的感受能力,其實比外在的訓練重要一百倍。

這也不是說,我們什麼都不能做。探索周邊的世界、洞察人性、學習各種表達,所有的這些加起來,才構成了美育。

育兒之美在生活中的簡單實踐:

尹建麗老師的力作:

甚至可以是感覺的。比如我們所普遍理解的內在美、心靈美。這種美比較抽象,需要大量事實的輸入,然後和主流價值觀以及自己的內省價值觀進行評估後才能得出“美”的評價。比如一個5年級的兒童,總是為同學講題,為有學習困難的同學提供支援。這種行為,無論是5歲的孩童,還是80歲的老者,都會認可它的價值和意義。於是,這種行為,就成為一種富含了“美”的行為。這種美不是外在的,雖然我們能看到察覺到。它是由一個人的動機觸發的一系列行為,大家稱之為心靈的“美”。

這種行為為何被定義為一種“美”?因為它具有利他性。利他的行為,是有利於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利他行為包括自然保護、弱勢者救助、犧牲自己解救更多的人等等。其實,一些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利他的,它是為了終止更大的災難而採取的利他行為,所以我們也會崇拜某些戰爭英雄。

還有一種美,我認為叫頓悟之美。在格式塔心理學中有很多類似的描述。實質上是指一個人,通過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之後,猛然想明白了很多事情。這些事情,不限於他所從事的職業,也不限於他對人際關係的洞見,它是對萬事萬物運行規律的發現。

這時候,人就會產生一種巨大的自我實現的滿足,那一刻就是馬斯洛筆下的高峰體驗。人生的意義得到完美的詮釋,不再糾結過去的瑣碎,也不再害怕不確定的未來。一切都瞭若指掌,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關於真善美、道德人倫的最高評價,都會體現在頓悟的人身上。

美對於人意味著什麼?

通過種種跡象表明,所謂的美,就是符合人類生存與發展價值評判的事物。那麼,美就有了一些普遍的標準。它是一些可以給人帶來生理滿足的、心理滿足的事物,越是優質的和罕見的,那麼對此事物的美感越甚。

與生存和發展相關的美的評價,還體現在性選擇上。比如,膚色白皙沒有疤痕,身材好乳房豐碩的女性,意味著健康,意味著優質的遺傳基因,所以會共同引發男性的關注和垂青。而身強力壯、智力超群的男人則意味著更好的經濟保障和安全保障,所以是女人的首選。

以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為前提,美的評價標準是否會改變?當然會。因為生存與發展的現狀會不斷地發生改變。比如,古代的某些階段,對美女的標準可能會是比較豐腴,這與當時食物的供應匱乏有關。豐腴意味著生存條件的優越。而21世紀的現在,食物供應過剩導致肥胖和病患,所以瘦又成為新的美感標準。

美的標準是完全基於生存與發展的考量,會不會受到文化的影響?當然會,而且嚴重地受到文化的影響。我們可以把文化理解為群體社會的共同價值,適應這種共同價值觀,也是個體生存的重要保障,否則就會被視為異類而遭遇孤立。所以,文化的影響,仍然是作用于個體的生存與發展的考量。

可能還有一些具體的,不同意見。比如,一些非凡的抽象畫作,與生存發展何關?一些著名的偵探小說被粉絲追捧,這是不是美的作品?

世界上肯定會有一批能夠欣賞抽象畫作的人,也會有一批追捧偵探小說的人。這些畫作或者小說,對於欣賞它們的人來說,就是美。看上去美,看了之後也很美。這和生存與發展何關?

我想,這是人類對發展的追求,而非生存。當然發展是更高可靠度的生存。高水準抽象畫(當然也包括其它更高級形式的創作),意味著人類在藝術創造領域的不斷探索成就。高水準的偵探小說,意味著人類在語言和推理方面的長足發展,這些高水準作品的呈現,符合人類求知欲、智力挑戰以及拓展世界邊界的本能需求,所以它必然會顯現出更高水準的美的評價----當然,這只是對做好欣賞準備的人而言。

美,是否可以教育?

我想美應該可以得到教育,但並非通過對美本身的認知,而是對人性的理解,對人類需求的發現來進行。

比如自然的美,我們需讓兒童瞭解生物的多樣性、食物鏈條以及大自然對人類恩賜的食物來源即可。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讓孩子們參觀農莊和工廠,也是一種瞭解美、發現美的過程,因為農莊和工廠是新時代下呈現的食物產業鏈,與生存息息相關。包括我們歌頌勞動之美也是因為它所富含的,滿足生存的意義。

自然的美,不僅是視覺的,還有聽覺的,比如潺潺泉水的聲音、空谷幽蘭的回想,甚至可以用音樂來描述照進森林的第一抹晨曦。這需要讓兒童置身其間,最好在一段時間關上視覺的閥門,對他們進行“視覺的剝奪”,從而用聲心來感受這種美好、寧靜、無限豐富……

兒童知覺到的自然之美,會被大腦的記憶體記憶,之後就可以減少甚至不需要再一次的感受,即可通過某種單一的資訊即可聯想出整個美感。比如,我們見過森林和小溪,才有可能僅僅聽到音樂就能浮現豐富和美麗的圖畫。比如我們僅僅通過一段文字對生存希望的描述,就能想像置身田野,天高雲淡的世外桃源。比如我們讀到一段關於國王、公主和王子的傳奇故事,我們就能想像王宮、白馬和皇冠。

對於美的教育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美好的方式來呈現,同時用美好的方式把這種美好傳遞給孩子們,而非用簡單粗暴的方式灌輸給孩子們,因為灌輸的行為本身就是對美的玷污和毀滅(想像我們的課堂、我們的作業、我們的評價體系吧)。

美育的關鍵是什麼?

剛才我講到,美的教育,要用美好的方式來呈現和實施。實施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什麼?是細節。

比如,嬰兒看到母親的笑容,嬰兒感受到母親在照料過程中的各種溫柔與體貼,他才能感受到來自母親的愛,只有這種情況下,美好才會在嬰兒內心構建。

又比如,文學作品中極為具體的情景描述和心理過程描述,才能被讀者所感同身受,才能喚起一個人的共鳴,從而被作品所影響,最終身陷一種作者營造的意境而體驗到不一樣的人生,我們甚至可以把它理解為短暫的高峰體驗。這絕非泛泛而談能造就。由此看來,不願意欣賞畫作、不喜歡閱讀的人,他們的快意源泉就會少了很多,畢竟畫作和文學作品的來源如此之廣泛,幾乎是取之不盡。

又比如,一位母親看見了孩子的努力,並指出孩子具體努力的方面,和由此呈現出來的進步結果。這就是一種發現細節之美,如果這位母親還能說出自己的美好感受,這是情感之美。如果母親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孩子的努力和進步,這是語言之美。如果沒有細節的描述,沒有美好感受,沒有詞語的精准概括,孩子不可能感受到母親對自己的關注和認可,也不可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人世間的美好。

可見,美需要細節,無論是施予者還是接受者,都要有某種感受力和洞察力。否則,很難體現美的存在。那麼對這種洞察力和感受力的培養,可能是美育的很重要方面。

教兒童畫畫算不算美育?高考美術是否是美育的組成部分?

我覺得不是。能夠畫出好作品的,必然心中有美。而心中的美,恐怕很難進行系列化的教育教學。傳統藝術上的美術教育,實質是一種技能,把事實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的技能,與心中美的感受毫不相關。

音樂教育是不是美育?和美術教育一樣,不是美育。至少在目前學校的教育系統中、課外教育系統中,看上去與美育無關。音樂的美育,是在於情感的洞察、形象的描繪、音樂表現的手法的整體發現(非培訓和教育)。把語文課文的人物情感與美術的形象描繪,加上音樂的音符結合起來,不可能產生這種真正的音樂之美。真正的音樂之美是人類對自身環境、自身境遇、自身認知的整體性的、自發性的體現,並無絕對標準也無絕對的感受。

但我並不是在否定音樂教育或者美術教育的意義。我們可以設想一種場景,就是一個兒童從7歲開始練習鋼琴,到12歲的時候他已經可以演奏中等難度的鋼琴曲目。或許在這5年的時間內,他並不認為自己喜歡音樂,他沒有從練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美,甚至感受到痛苦。但是,5年之後呢?有一天,他感受到某種情緒從音樂中流淌出來,他掀開琴蓋,演奏出了自己的感悟。我們可以認為,他學會了美的鑒賞和表達。

這是音樂演奏技術訓練的結果嗎?不是。真正的變化是,兒童心智的愈加成熟,讓他開始發現內在的世界和外在的。而鋼琴恰好讓他擁有某種表達的可能,於是他自然而然地通過這種形式表達了出來。於是,這個孩子可能就真正愛上了音樂,因為他比別人擁有多一樣的情感表達方式,而且還非常的熟練。當然,我並不是說,每一個兒童都應該練琴,我想說的是,內在的感受能力,其實比外在的訓練重要一百倍。

這也不是說,我們什麼都不能做。探索周邊的世界、洞察人性、學習各種表達,所有的這些加起來,才構成了美育。

育兒之美在生活中的簡單實踐:

尹建麗老師的力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