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神秘的外太空 美麗的太陽系

太陽在浩瀚的宇宙中談不上有什麼特殊性。 組成銀河系的有大約兩千億顆恒星, 而太陽只是其中中等大小的一顆。 太陽已的年齡有五十億歲, 正處在它一生中的中年時期。 作為太陽系的中心,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都直接或間接地需要它所提供的光和熱。 太陽內核的溫度高達攝氏一千五百萬度, 在那兒發生著氫-氦核聚變反應。 核聚變反應每秒鐘要消耗掉約五百萬噸的物質, 並轉換成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釋放出來。 這些光子從太陽中心到達太陽表面要花一百多萬年。 光子從太陽中心出發後先要經過輻射帶,

沿途在與原子微粒的碰撞丟失能量。

這是1973年美國天空實驗室拍攝的太陽照片, 照片中有一個難得一見的巨大日餌。

2000年耶誕節當天發生的日食。 由一位美國天文攝影愛好者拍攝

水星距太陽五千八百萬公里, 是太陽系中和太陽最近的行星。 水星沒有衛星, 它的體積在太陽系中列倒數第二位, 僅比冥王星大。 因為水星與太陽非常接近, 所以它的白晝地表溫度可高達攝氏四百二十七度;而到晚上又驟降至攝氏零下一百七十三度。

這是水星的一個半球, 南面。

金星分別在早晨和黃昏出現在天空, 古代占星家一直認為存在著兩顆這樣的行星, 於是分別將它們稱為“晨星”和“昏星”。 在英語中, 金星——“維納斯”是古羅馬的女神, 像征著愛情與美麗。 而一直以來, 金星都被捲曲的雲層籠罩在神秘的面紗中。

這是美國宇航局水手10號探測器1974年拍攝的金星照片, 顯示金星被濃厚的雲層包圍。

地球這顆有著廣闊天空和藍色海洋的行星始終給人以堅實巨大的感覺。 而在宇宙中, 地球給人的印象卻並非如此:這個在一層薄薄而脆弱的大氣籠罩下的星球並不見得有多大。 在太空中,

地球的特徵是明顯的:漆黑的太空、藍色海洋、棕綠色的大塊陸地和白色的雲層。 地球是太陽的從裡往外數第三顆行星, 距太陽大約有150000000 公里。 地球每365.256 天繞太陽運行一圈, 每23.9345 小時自轉一圈。 它的直徑為12756 公里, 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 人們夢想能在太空中旅行, 能欣賞宇宙的奇觀。 而從某種意義上說, 我們都是太空旅行者。 我們的太空船是地球, 飛行速度是每小時108000 公里。

這是伽利略木星探測器在1990年12月11日距地球150萬英里時發回的地球照片。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與地球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它們都有衛星,都有移動的沙丘、大風揚起的沙塵暴,南北兩極都有白色的冰冠,只不過火星的冰冠是由乾冰組成的。火星每24小時37分自轉一周,它的自轉軸傾角是25度,與地球相差無幾。2003年8月27日,火星與地球僅相距5576萬公里,是兩者6萬年來距離最近的一次。世界各地天文愛好者爭相目睹“火星大沖”這一奇異天象,“火星熱”迅速在全球升溫。圖為哈勃太空望遠鏡在火星離地球3460萬英里時所拍攝到的圖片。

火星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它的體積超過地球的一千倍,品質超過太陽系中其他八顆行星品質的總和。與其他巨行星一樣,木星沒有固態的表面,而是覆蓋著966公里厚的雲層。通過望遠鏡觀測,這些雲層就像是木星上的一條條絢麗的彩帶。

土星,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六顆。中國古代稱填星或鎮星。1871年發現天王星之前,土星一直被認為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它還有易見的光環,土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離心率為0.055的橢圓。軌道半長徑為9.576天文單位,即約為14億公里,它同太陽的距離在近日點時和在遠日點時相差約1天文單位。公轉軌道面與黃道面的交角為2.5°。公轉週期為10759.2天,即約29.5年。平均軌道速度為每秒9.64公里,自轉很快,自轉角速度隨緯度變化,赤道上自轉週期是10小時14分,緯度60°處為10小時40分,高速的自轉使土星呈明顯的扁球形,極半徑只有赤道半徑的91.2%,土星的赤道面與軌道面的交角為26°44′。土星的赤道半徑為60000公里,是地球的9.41倍,體積是地球的745倍。品質為5.688×1029克,是地球的95.18倍。在八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品質僅次於木星,居第二位。

天王星,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次序排在第七位。1781年由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發現。從地球上看天王星亮度最大時可達5.7等,在望遠鏡中是一個藍綠色的小光斑,辨認不出細節。1986年1月24日,“旅行者”2號行星探測器飛到天王星近旁,發回了大量有關天王星的資訊。天王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半長徑約2.9×109公里,軌道離心率約為0.05軌道傾角只有0.8°。繞太陽公轉的平均速度為6.81公里/秒,公轉週期為84.01年。

海王星,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陽由近到遠的次序排第八位。1781年發現天王星後,人們發現天王星的運動總與實際的觀測值有微小的差別。多數天文學家認為這種差別是由天王星軌道外的一顆大行星的攝動造成的。1846年,法國人勒威耶計算出這顆大行星的位置,並通知柏林天文臺。1846年9月18日,伽勒在與預報相差不到1°的位置上找到了這顆新行星。命名為海王星。海王星的亮度為7.85等,要用望遠鏡才能看到。海王星公轉軌道半長徑為30.13天文單位,軌道很接近正圓,離心率僅0.006,與黃道面的夾角為1.8°。它在軌道上的平均速度為5.43公里/秒,公轉週期為164.8年。自轉週期為16小時3分-16小時5分。

淡藍色的海王星

海王星與它的衛星

這是伽利略木星探測器在1990年12月11日距地球150萬英里時發回的地球照片。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與地球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它們都有衛星,都有移動的沙丘、大風揚起的沙塵暴,南北兩極都有白色的冰冠,只不過火星的冰冠是由乾冰組成的。火星每24小時37分自轉一周,它的自轉軸傾角是25度,與地球相差無幾。2003年8月27日,火星與地球僅相距5576萬公里,是兩者6萬年來距離最近的一次。世界各地天文愛好者爭相目睹“火星大沖”這一奇異天象,“火星熱”迅速在全球升溫。圖為哈勃太空望遠鏡在火星離地球3460萬英里時所拍攝到的圖片。

火星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它的體積超過地球的一千倍,品質超過太陽系中其他八顆行星品質的總和。與其他巨行星一樣,木星沒有固態的表面,而是覆蓋著966公里厚的雲層。通過望遠鏡觀測,這些雲層就像是木星上的一條條絢麗的彩帶。

土星,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六顆。中國古代稱填星或鎮星。1871年發現天王星之前,土星一直被認為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它還有易見的光環,土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離心率為0.055的橢圓。軌道半長徑為9.576天文單位,即約為14億公里,它同太陽的距離在近日點時和在遠日點時相差約1天文單位。公轉軌道面與黃道面的交角為2.5°。公轉週期為10759.2天,即約29.5年。平均軌道速度為每秒9.64公里,自轉很快,自轉角速度隨緯度變化,赤道上自轉週期是10小時14分,緯度60°處為10小時40分,高速的自轉使土星呈明顯的扁球形,極半徑只有赤道半徑的91.2%,土星的赤道面與軌道面的交角為26°44′。土星的赤道半徑為60000公里,是地球的9.41倍,體積是地球的745倍。品質為5.688×1029克,是地球的95.18倍。在八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品質僅次於木星,居第二位。

天王星,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次序排在第七位。1781年由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發現。從地球上看天王星亮度最大時可達5.7等,在望遠鏡中是一個藍綠色的小光斑,辨認不出細節。1986年1月24日,“旅行者”2號行星探測器飛到天王星近旁,發回了大量有關天王星的資訊。天王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半長徑約2.9×109公里,軌道離心率約為0.05軌道傾角只有0.8°。繞太陽公轉的平均速度為6.81公里/秒,公轉週期為84.01年。

海王星,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陽由近到遠的次序排第八位。1781年發現天王星後,人們發現天王星的運動總與實際的觀測值有微小的差別。多數天文學家認為這種差別是由天王星軌道外的一顆大行星的攝動造成的。1846年,法國人勒威耶計算出這顆大行星的位置,並通知柏林天文臺。1846年9月18日,伽勒在與預報相差不到1°的位置上找到了這顆新行星。命名為海王星。海王星的亮度為7.85等,要用望遠鏡才能看到。海王星公轉軌道半長徑為30.13天文單位,軌道很接近正圓,離心率僅0.006,與黃道面的夾角為1.8°。它在軌道上的平均速度為5.43公里/秒,公轉週期為164.8年。自轉週期為16小時3分-16小時5分。

淡藍色的海王星

海王星與它的衛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