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舌尖上的中醫帶你嘗遍酸、苦、甘、辛、鹹!

中醫充滿了酸、苦、甘、辛、鹹的五味雜陳, 比如中醫元典《黃帝內經》就有“酸屬肝、苦屬心、甘屬脾、辛屬肺、鹹入腎”和“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的說法。 五味與寒、涼、溫、熱合稱四氣五味, 簡稱性味。

代表藥物:山楂。

山楂以果實作藥用, 性微溫, 味酸甘, 入脾、胃、肝經, 有消食健胃、活血化淤、收斂止痢之功能。 對肉積痰飲、痞滿吞酸、瀉痢腸風、腰痛疝氣、產後兒枕痛、惡露不盡、小兒乳食停滯等, 均有療效。

金元四大家最後一家朱丹溪創制的著名方劑山楂丸, 在溫飽富足的當代社會, 更顯現了它的功效。 說起山楂, 還令人很容易聯想到, 茶几上, 幾枚山楂, 一塊冰糖, 泡在玻璃杯中, 淡淡的酸甜味, 從舌尖滲到齒縫, 從喉嚨流到心尖, 透著一股青新的酸澀。

代表藥物:蓮子心(蓮心)。

蓮心為睡蓮科植物蓮的成熟種子的綠色胚芽。 性味苦、寒, 清心、去熱、止血、澀精, 治心煩、口渴、吐血、遺精、目赤腫痛。 蓮子心的苦並不像黃連的苦, 黃連的苦猶如臘月寒風, 而蓮子心的苦是那種清明前後的回寒, 雖然有絲絲寒意, 卻又透出一股隱隱的暖意。 史載, 乾隆皇帝每到避暑山莊總要用荷葉露珠炮製蓮子芯茶, 以養心益智, 調整元氣, 清心火與解毒。 我們在家中時, 一杯綠茶、兩葉蓮心、三分愜意、四季無煩, 也是一種境界。

代表藥物:龍眼肉。

龍眼肉為無患子科植物龍眼的假種皮, 又名益智、蜜脾、桂圓,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法定藥物, 理想的補品。 中醫認為, 龍眼味甘, 性溫, 入心、脾經, 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寧神、健脾止瀉、利尿消腫等功效, 適用於病後體虛、血虛萎黃、氣血不足、神經衰弱、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病症。 說到“甘”的時候, 筆者最先想到的是甘草, 但是甘草的甜並不討人喜歡, 而龍眼的甜卻讓人歡喜得多。

龍眼肉的服用方法有很多:

①每晚睡前吃10個桂圓,

可養心安神, 治療心悸失眠。

②龍眼30個取肉, 紅棗10枚撕破, 用粳米100克, 煮粥2碗, 加適量紅糖, 早晚各吃1碗, 可補脾生血、養心增智, 老年人尤宜。

③每晨用龍眼10枚取肉, 煮荷包蛋2個, 加適量白糖, 空腹吃, 補脾養心, 生血益氣。

④龍眼肉200克, 加高梁白灑500毫升, 泡1個月, 每晚臨睡時飲15毫升, 可消解疲勞、安神定志。

代表藥物:夏枯草。

該品為雙子葉植物唇形科夏枯草的乾燥果穗。性味辛、苦、寒,入肝、膽經,有清火明目、散結消腫之功。辛,有人往往理解為“辣”,但辣並不是一種味道,其實是化學物質(譬如辣椒素、姜酮、薑醇等)刺激細胞,在大腦中形成了類似於灼燒的微量刺激的感覺,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覺。所以其實不管是舌頭還是身體的其他器官,只要有神經能感覺到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辣,而辛則是味覺,它是一種微澀、微辣、微麻的感覺,它並不讓人感到舒服,所以也並不受人喜愛,往往被人們忽視掉這種味道。

代表藥物:食鹽。

食鹽,味咸,性平。歸胃、腎經。功效:調味和中,益腎潤燥。提到鹽,許多人都很難將它和中藥聯繫到一起,但它確實是一味中藥,而且是一味很好的中藥。其功效,在秦漢《名醫別錄》、五代《日華子本草》、唐《食療本草》、明《本草綱目》和《食物本草》等典籍中,有詳實記述。在這炎炎夏季,電視、雜誌、書刊,到處充斥著夏季飲食調養招數,什麼苦瓜拼盤、水果沙冰、養生火鍋,不勝枚舉。其實有時候,一杯淡鹽水就足夠了。

五味

雜陳

代表藥物:五味子。

五味子為木蘭科植物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的成熟果實。性味溫,酸、甘,歸肺、心、腎經,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於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熱消渴,心悸失眠。唐《新修本草》載,“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故有五味子之名。元《湯液本草》載藥王孫思邈言:“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使人精神頓加……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腎。”筆者曾經用五味子泡水喝,只有酸澀味,卻品不出“五味”來,是否真的五味俱全,也許只有嘗過新鮮五味子的人,才能告訴我們吧。

文/安鵬 劉麗娟

整理/劉麗娟

圖/源自網路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自助獲取轉載授權。

該品為雙子葉植物唇形科夏枯草的乾燥果穗。性味辛、苦、寒,入肝、膽經,有清火明目、散結消腫之功。辛,有人往往理解為“辣”,但辣並不是一種味道,其實是化學物質(譬如辣椒素、姜酮、薑醇等)刺激細胞,在大腦中形成了類似於灼燒的微量刺激的感覺,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覺。所以其實不管是舌頭還是身體的其他器官,只要有神經能感覺到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辣,而辛則是味覺,它是一種微澀、微辣、微麻的感覺,它並不讓人感到舒服,所以也並不受人喜愛,往往被人們忽視掉這種味道。

代表藥物:食鹽。

食鹽,味咸,性平。歸胃、腎經。功效:調味和中,益腎潤燥。提到鹽,許多人都很難將它和中藥聯繫到一起,但它確實是一味中藥,而且是一味很好的中藥。其功效,在秦漢《名醫別錄》、五代《日華子本草》、唐《食療本草》、明《本草綱目》和《食物本草》等典籍中,有詳實記述。在這炎炎夏季,電視、雜誌、書刊,到處充斥著夏季飲食調養招數,什麼苦瓜拼盤、水果沙冰、養生火鍋,不勝枚舉。其實有時候,一杯淡鹽水就足夠了。

五味

雜陳

代表藥物:五味子。

五味子為木蘭科植物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的成熟果實。性味溫,酸、甘,歸肺、心、腎經,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於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熱消渴,心悸失眠。唐《新修本草》載,“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故有五味子之名。元《湯液本草》載藥王孫思邈言:“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使人精神頓加……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腎。”筆者曾經用五味子泡水喝,只有酸澀味,卻品不出“五味”來,是否真的五味俱全,也許只有嘗過新鮮五味子的人,才能告訴我們吧。

文/安鵬 劉麗娟

整理/劉麗娟

圖/源自網路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自助獲取轉載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