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陽曆、陰曆、農曆你能分得清嗎?

陽曆就是“太陽曆”, 是依據太陽的變化來修訂的曆法, 以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為一年。

陰曆就是“月亮曆”, 是依據月亮的變化來修訂的曆法。 月亮每經歷一次從圓到缺的迴圈, 就是一個月。 我國古人常把月亮叫做“太陰”, 所以也叫“陰曆”。

太陽

農曆很多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 其實並非如此。 農曆是我國古代人民獨創的一種曆法, 兼顧了太陽和月亮的雙重變化, 屬於“陰陽合曆”。 為什麼農曆要又陰又陽呢?我推測, 古代中國人可能先觀測到了月亮的變化, 因為月亮的圓缺變化更加直觀, 資訊更易於捕捉。 但同時, 我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 當時的農業生產完全是靠天吃飯, 需要嚴格掌握氣候變化的年週期, 而這極大地依賴於太陽的變化規律。

月亮

我國古人慢慢發現, 月亮的變化與太陽的變化並不吻合, 如果只看月亮的話, 每12次月亮的圓缺週期後, 就會比太陽的一個週期差出一段時間來。 日積月累, 差距越來越大, 農業生產完全得不到指導, 這不白瞎了嗎?!於是, 機智的古人就在陰曆的基礎上, 補充了太陽的變化, 並總結為24節氣。 所以, 24節氣是農曆的一部分, 它本質上是陽曆, 我們現在通用的西曆也是陽曆,

兩者自然吻合度很高。 而農曆是陰陽合曆, 因為有陰曆的成分, 所以跟通行西曆有較大差距。

農村

實際上, 純粹的陰曆使用並不廣泛, 現在似乎只有伊斯蘭教還在用, 叫“伊斯蘭曆”。

這種曆法只考慮月亮的變化, 跟四季的吻合度比較低, 每年只有354天8小時48分,

每隔2.7年就跟西曆差一個月, 每年1月可能出現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用起來太麻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