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藏地那麼冷,為什麼藏族穿衣服還要脫一隻袖子?

去藏地玩的小夥伴可能都看到, 居住于藏地的同胞們總是穿著寬大的藏胞, 而且總似乎脫掉了一隻袖子, 無論是在節慶的時候, 還是在勞動的時候。 那麼, 明明藏地由於高海拔導致氣溫降低, 他們為什麼還這樣穿衣服呢?難道這是他們的民族特色, 或者風俗習慣?

按歷史去追尋, 我們可以知道早在西元前11世紀前後, 藏族的服飾, 可能就已具備了現代藏族服裝的基本特徵了:穿襟、右衽, 腰襟肥大, 袖子寬長, 衣領、襟邊、袖口、下擺等處多以細毛皮、氆氌或色布鑲邊。 男子束腰帶時, 一般將袍子下擺提至膝蓋。 女子束腰時一般將袍子上提少許, 使下擺遮住踝關節。

那麼, 脫掉一隻袖子這樣的穿衣習俗又是什麼時候在藏地形成的呢?這需要先說到藏地的氣候了。 藏族人民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晝夜溫差大。 就在一天裡,也經常有風雨雪晴的變化, 藏區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 十裡不同天”來形容氣候變化。 藏袍腰襟大, 白天當衣穿, 保溫防寒, 晚上當鋪蓋, 和衣而眠。 另外, 它也有利於勞動生產。 藏人放牧、幹活、耕作、遇天氣多變, 需要調溫時, 褪下袖子就行了。 把袖子褪下系在腰間, 彎腰幹活也十分方便。 久而久之,

脫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

藏袍一般比人的身高要長, 穿衣時, 要把袍於先頂在頭上、在腰間系一條或紅、或藍、或綠、或雪青色的腰帶, 垂下的部分稍低於膝蓋。 露出頭後, 腰部自然形成一個“大囊袋”, 可以裝入隨身物品, 隨身可裝木碗,

“唐古”等物品, 婦女們往往把小孩裝在“囊袋”裡面。 熱了, 褪下袖子, 紮到腰裡, 如同腰帶;冷了, 舉起袖子, 捂住鼻子, 那就是口罩。

不論是農區還是牧區, 其實他們的衣著還有一個特點, 那便是人們喜歡在腰間束帶上面綴掛裝飾品。 總體上藏族男性喜愛佩戴金、銀、象牙、珊瑚、瑪瑙、玉石等首飾,

腰間常掛藏刀、火鐮、鼻煙壺、護身符等與男人從事的狩獵、習武、經商、砍伐等職業相配的生活用具。 女子腰飾多為寬頻形狀的金屬或皮革製品, 還有的是單股或多股銀鏈, 鑲嵌金銀珠寶。 腰飾上面雕有蓮花瓣、孔雀、鹿、吉祥八寶、六長壽等圖案和鏤空花紋, 寓意著吉祥平安。

藏民族自古以來在雪山環繞、江河奔騰的“世界屋脊”上繁衍生息,他們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服飾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不過藏袍也有農、牧區之別。一般說來,農區藏袍講究美觀漂亮,牧區藏袍講求實用溫暖。

藏民族自古以來在雪山環繞、江河奔騰的“世界屋脊”上繁衍生息,他們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服飾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不過藏袍也有農、牧區之別。一般說來,農區藏袍講究美觀漂亮,牧區藏袍講求實用溫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