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駐哨169天,“候鳥”終歸巢

阿爾泰山南麓, 新疆軍區某邊防團白哈巴邊防連3個“候鳥哨所”之一的圖門巴執勤哨所靜靜佇立於漫天飛雪之中。 今年圖門巴哨所的撤哨時間與往年相比遲了一個月, 通往外界的道路積雪深達半米, 而哨所一側的巡邏路上, 仍然能看到官兵乘馬執勤的身影。

10月底, 筆者隨新疆軍區某邊防團政委聶志剛乘馬穿越風雪, 歷經9個半小時抵達哨所駐紮的那仁草原, 一起接這群鎮守邊關的“候鳥歸巢”。

“今天晚上人多, 被子不夠, 外面氣溫零下30多攝氏度, 這爐火可不能熄了。 ”筆者一行人到達哨所時, 軍醫李威在看守爐火。

他告訴筆者, 今年由於駐地冬季旅遊開發, 抵邊人員大增, 連隊兩次推遲撤離。 牧民的氈房逐漸撤離, 哨所戰位巋然不動, 夜裡點燭照明、燒柴取暖, 白天鑿冰取水、融雪擦澡的日子就這樣堅持了一個月, 官兵們用實際行動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

上等兵楊鎮赫入伍前家境條件一般, 本以為當兵後什麼苦都受得住, 然而前不久的一件事卻讓他痛哭不已。 執勤點距離連隊40多公里, 不通水、不通電、不通信號, 少量用水可以就地融雪, 大量用水則要騎馬到10公里外的那仁河裡鑿冰馱運。 不久前, 楊鎮赫用馬馱著兩桶水回哨所時, 由於軍馬急於回廄, 水桶撞到樹上摔落馬背, 辛苦打來的兩桶水灑得一點不剩, 小楊愣了半晌,

坐在地上委屈地哭了半個小時。

十九大開幕當天, 大家守著火爐, 通過唯一一部與連隊接通的座機電話, 與連隊官兵“遠端連線”聆聽報告, 邊聆聽邊討論, 那一刻小楊的心底充滿了自豪:“堅守崗位, 為國家戍邊守防, 是邊防軍人光榮的責任和使命, 沒有什麼比這種守衛更加值得!”

為歡迎筆者一行人的到來, 當天的晚飯有一道特殊的“加餐”——那是一種叫作“別克”的根莖類野菜, 春夏時節會在草原上開滿紫色的小花兒, 由於留存的食物不足, 官兵巡邏時會偶爾找到一些用以調劑伙食。

晚餐後, 白哈巴邊防連連長趙瑋帶人趕往科克牙觀察點進行夜間潛伏觀察。 “哨所一天不撤, 巡邏就一天不停。 ”踏著厚厚的積雪, 趙瑋告訴筆者,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強大穩固的現代邊海空防’, 我們作為戍邊軍人, 一定忠實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邊防事業。 ”

“敬禮!”次日清晨, 趙瑋的口令在哨所回蕩, 撤哨官兵在哨所前整齊列隊, 面向國旗莊嚴敬禮, 隨後踏上了返程路。

途中, 前來撤哨的作訓股長侍大磊談到, 黨的十九大後, 軍隊會進一步加快核心軍事能力建設步伐, 連隊已經制訂了入冬後邊防哨所的詳細訓練和執勤計畫, 將訓練與執勤有機結合, 縮短冬季訓練適應期, 不斷在極寒條件、生疏地域錘煉官兵, 讓戰鬥力在實戰環境中拔節成長。

背著30多公斤的背囊, 踏著厚薄不一的冰層穿過那仁河, 走過冰淩處處的林海,

最後翻過了七道彎的雪坡, 官兵終於走出了雪海無人區。

“駐哨169天, 踏破風雪, 不負使命!”遠遠望見連隊前來接應的車輛, 官兵欣喜之余, 不由得心生自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