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把豌豆莢賣了之後,他做了一本基於興趣閱讀的“雜誌”|100 個創業者【好奇心日報】

32 歲的王俊煜正在進行他第二次創業。

不久前我們在東城區的胡同裡見到了他。 新辦公室的一層是一間不大的開放式咖啡廳,

王俊煜坐在一張狹窄的咖啡桌前接受採訪, 時不時掏出手機向我們展示他做的新產品, 四周是來來往往、有點喧鬧的公司員工。 新公司只有 20 人。

輕芒辦公室一層的咖啡廳, 有一面牆擺滿了雜誌。

王俊煜的上一個身份是“豌豆莢 CEO” 。 這是一家從手機管理工具起步、最後躋身中國主要 Android 應用商店的創業公司。

《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一年半前採訪他的時候, 王俊煜坐在一間封閉的會議室, 身旁還正襟危坐著 5、6 位工作人員, 包括從外部雇傭的公關公司。 門外還有豌豆莢 400 多人在埋頭工作。

去年 7 月, 他把做了 7 年的豌豆莢賣給了阿裡巴巴, 隨後, 王俊煜宣佈以創始人的身份加入“聯翩科技”, 這是豌豆莢 2016 年拆分時的一家公司。

這家公司也做了跟應用商店完全不同的產品, 名叫“輕芒”, 一個讓你按照興趣定制內容的閱讀聚合應用。

輕芒像是一本可以由使用者自己定制的電子雜誌。 打開輕芒的首頁, 你能看到“攝影”、“咖啡”、“日本料理”等等興趣主題, 他們被輕芒按照一本本的“雜誌”組織起來。 你可以訂閱雜誌,

也可以自己創建。

輕芒的主介面

依照內容聚合類工具已經很多, 比如今日頭條、即刻。 但王俊煜還是想描述另一個故事。

他說輕芒強調的是“高品質內容”, 這其中“一定少不了人的參與”——大部分雜誌內容由演算法自動抓取, 部分雜誌由真人編輯,

最終的目的是讓機器學會人的挑選標準。

從“豌豆莢一覽”而來的輕芒, 更像是媒體產品

“輕芒”的團隊是由王俊煜參與的上一個產品“一覽”而來。  

2014 年, 王俊煜拿到了軟銀集團領投、A 輪投資方 DCM 以及創新工廠跟投的 1.2 億美元融資。

更多的錢給王俊煜帶來焦慮, 他說那時候“情緒比較差”, 覺得大家“high 得不太對, 有點懷疑自己做的事情”。

“我們招了這麼多人, 做了這麼多事, 有些是拿屌絲用戶、拿點擊率, 後來覺得這個事不對。 所以定豌豆莢的價值觀, 重新定團隊, 做一覽, 都是那時候的事情。 ”

2016 年年初, 豌豆莢把旗下的產品和員工重新組合, 拆分成了四家公司, 除了豌豆莢, 一覽和 Snap 鎖屏、短視頻視頻應用開眼、多媒體工具 SnapTube 都分別成立了獨立公司。

其中一個公司“一覽”, 是個可以讓人不用打開應用, 就能看到應用內容的產品。

一覽, 現在已經更名為“輕芒閱讀”

一覽服務的是有 Geek 特質的效率人群, 他們會花時間去定制、接收推送。

“輕芒是為興趣而生, 它跟效率有一定程度的衝突。 ”王俊煜說, 輕芒不是在做分發, 他“非常強調高品質”:“我們想讓使用者看完我們推薦的內容,感覺多了一點知識。”

打開主螢幕,你不會看到一個長長的、拉不到底的時間流,而是一個以 7 條一組展示、一共 20 條的“精選文章”,這是輕芒雜誌的“封面”。剩下的內容,全部在一本本“雜誌”裡。

儘管都是同一個團隊的產品,但輕芒更像是一家媒體公司,王俊煜也更關心內容的品質,而不僅僅是工具屬性。

媒體的特質也體現在排版上。王俊煜參考了雜誌設計,你會看到輕芒的圖文排版並不像新聞應用,而是像紙質雜誌那樣留有大量空白。“做的非常寬鬆,這是為了讓你放鬆。”

輕芒雜誌的“封面”

但他更願意把輕芒叫做“內容技術公司”:“給用戶提供價值來看,是媒體,從手段來說,是技術。我覺得這兩件事情沒辦法孤立。”

輕芒的“資訊守門人”,除了電腦更強調人的作用

王俊煜說的技術,是搜尋引擎對內容的自動篩選。

這也是今日頭條在做的事,你在每一篇內容上點擊、流覽和做標記的行為都會作為演算法判斷個人興趣的依據,接下來系統自動推送它認為適合你的東西到主屏上。

但輕芒要在演算法上增加人的因素。

輕芒有 30 多人的人工編輯,他們有由公司的員工兼職負責,也有來自公司之外、對某個興趣擅長的“專家”,每人負責至少一本雜誌。

這個團隊的工作方式就像一家媒體。主編會和大家溝通內容的挑選,編輯依照自己為負責領域的雜誌挑選 5 篇內容,修改部分文章的標題,最後呈現在讀者的 app 上。這位編輯的名字會標注在雜誌的名稱下。

更多的雜誌是由一個貓咪頭像、名叫“小花”的編輯負責,它就是輕芒的機器人演算法。小花依照關鍵字抓取內容,呈現在雜誌的資訊流裡。

之所以讓真人參與,王俊煜是希望人選擇的標準不斷回饋給機器,告訴機器什麼是高品質的東西,最終讓機器找到規律,像人一樣可以選出符合輕芒定位的內容。這也是王俊煜認為輕芒避免成為今日頭條最大的不同。

這個邏輯看起來有些微妙和理想化,什麼是“好內容”?既然人都有不確定性,什麼時候機器可以無限接近人,具備挑選好內容的品味?

按照王俊煜的說法,演算法可以從很多個維度從人類“學習”,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比如閱讀時長是一個指標,但也不是全部,如果一個使用者點擊了稍後再讀,這也會被判定為一個積極信號。再比如使用者作的讀書筆記、劃出的標記,都會以不同的權重被機器識別。

這是一種介於純人工和純演算法支配內容的中間方案。傳統媒體的資訊“守門人”是每一位元編輯和記者,而 Facebook、Twitter 、今日頭條等新媒體用演算法塑造了新的守門人。這意味著每一個讀者都在自己選擇想看的頭條和版面。

但開放帶來了另一種結果,公眾控制的媒體。“公開的泳池”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化糞池”,“我們自己的頭版頭條”充斥著假新聞,以及混亂、淺薄的娛樂化資訊。

輕芒想讓這個新的守門人更可控。輕芒上線前,王俊煜在知乎上說,即便技術沒有價值觀,但技術的使用者是有價值觀的:

“我們創造一個技術,是為了改變點什麼;一個技術,確實如菜刀一樣,可能有不同的用途,但總有一些是我們創造的時候腦子裡面所設想的。這就是我們的目的。而我們的目的,決定了我們的價值觀。“

最終考驗輕芒的是,有多少人會留下來,並且帶來新的用戶?

但作為一門生意,輕芒除了理想主義之外還面臨現實問題。

今年 1 月,輕芒被 iOS app Store 推薦到商店首頁,這給輕芒帶來了大量新用戶,一度讓它沖到生活類排行榜的第 8 名,全部類別的 106 名。

但新用戶似乎沒有留下來。兩周不到的時間,沒有了推薦加持,輕芒的排名跌到了 1500 名開外。

想用人工干預演算法,輕芒之前也有人做過不同路徑的嘗試。2004 年,美國人 Kevin Rose 創辦了科技新聞網站 Digg,相比於新聞門戶,Digg 上每天有 100 萬人“挖掘”新聞,用戶可以提交文章、閱讀者判斷文章是否有用。被“挖掘”的次數越多,這條新聞就越有可能被推薦到首頁。

另一個新聞網站 Nuzzel 連接了用戶的 Twitter 和 Facebook,從社交帳號獲取了人際關係之後,用戶打開首頁會看到你關注的人分享的新聞、他們的評論,新聞的排序依據分享新聞的好友數。

相比之下,輕芒不僅面臨“如何更瞭解用戶”的問題,還面臨聚合文章的品質把控問題。王俊煜希望為使用者呈現高品質的內容,他本身又不能控制高品質內容的產生,篩選就成為唯一可控的環節。在中國魚龍混雜、數量繁多的自媒體、機構媒體以及其他內容來源的環境裡,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題圖來自 Pixabay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他“非常強調高品質”:“我們想讓使用者看完我們推薦的內容,感覺多了一點知識。”

打開主螢幕,你不會看到一個長長的、拉不到底的時間流,而是一個以 7 條一組展示、一共 20 條的“精選文章”,這是輕芒雜誌的“封面”。剩下的內容,全部在一本本“雜誌”裡。

儘管都是同一個團隊的產品,但輕芒更像是一家媒體公司,王俊煜也更關心內容的品質,而不僅僅是工具屬性。

媒體的特質也體現在排版上。王俊煜參考了雜誌設計,你會看到輕芒的圖文排版並不像新聞應用,而是像紙質雜誌那樣留有大量空白。“做的非常寬鬆,這是為了讓你放鬆。”

輕芒雜誌的“封面”

但他更願意把輕芒叫做“內容技術公司”:“給用戶提供價值來看,是媒體,從手段來說,是技術。我覺得這兩件事情沒辦法孤立。”

輕芒的“資訊守門人”,除了電腦更強調人的作用

王俊煜說的技術,是搜尋引擎對內容的自動篩選。

這也是今日頭條在做的事,你在每一篇內容上點擊、流覽和做標記的行為都會作為演算法判斷個人興趣的依據,接下來系統自動推送它認為適合你的東西到主屏上。

但輕芒要在演算法上增加人的因素。

輕芒有 30 多人的人工編輯,他們有由公司的員工兼職負責,也有來自公司之外、對某個興趣擅長的“專家”,每人負責至少一本雜誌。

這個團隊的工作方式就像一家媒體。主編會和大家溝通內容的挑選,編輯依照自己為負責領域的雜誌挑選 5 篇內容,修改部分文章的標題,最後呈現在讀者的 app 上。這位編輯的名字會標注在雜誌的名稱下。

更多的雜誌是由一個貓咪頭像、名叫“小花”的編輯負責,它就是輕芒的機器人演算法。小花依照關鍵字抓取內容,呈現在雜誌的資訊流裡。

之所以讓真人參與,王俊煜是希望人選擇的標準不斷回饋給機器,告訴機器什麼是高品質的東西,最終讓機器找到規律,像人一樣可以選出符合輕芒定位的內容。這也是王俊煜認為輕芒避免成為今日頭條最大的不同。

這個邏輯看起來有些微妙和理想化,什麼是“好內容”?既然人都有不確定性,什麼時候機器可以無限接近人,具備挑選好內容的品味?

按照王俊煜的說法,演算法可以從很多個維度從人類“學習”,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比如閱讀時長是一個指標,但也不是全部,如果一個使用者點擊了稍後再讀,這也會被判定為一個積極信號。再比如使用者作的讀書筆記、劃出的標記,都會以不同的權重被機器識別。

這是一種介於純人工和純演算法支配內容的中間方案。傳統媒體的資訊“守門人”是每一位元編輯和記者,而 Facebook、Twitter 、今日頭條等新媒體用演算法塑造了新的守門人。這意味著每一個讀者都在自己選擇想看的頭條和版面。

但開放帶來了另一種結果,公眾控制的媒體。“公開的泳池”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化糞池”,“我們自己的頭版頭條”充斥著假新聞,以及混亂、淺薄的娛樂化資訊。

輕芒想讓這個新的守門人更可控。輕芒上線前,王俊煜在知乎上說,即便技術沒有價值觀,但技術的使用者是有價值觀的:

“我們創造一個技術,是為了改變點什麼;一個技術,確實如菜刀一樣,可能有不同的用途,但總有一些是我們創造的時候腦子裡面所設想的。這就是我們的目的。而我們的目的,決定了我們的價值觀。“

最終考驗輕芒的是,有多少人會留下來,並且帶來新的用戶?

但作為一門生意,輕芒除了理想主義之外還面臨現實問題。

今年 1 月,輕芒被 iOS app Store 推薦到商店首頁,這給輕芒帶來了大量新用戶,一度讓它沖到生活類排行榜的第 8 名,全部類別的 106 名。

但新用戶似乎沒有留下來。兩周不到的時間,沒有了推薦加持,輕芒的排名跌到了 1500 名開外。

想用人工干預演算法,輕芒之前也有人做過不同路徑的嘗試。2004 年,美國人 Kevin Rose 創辦了科技新聞網站 Digg,相比於新聞門戶,Digg 上每天有 100 萬人“挖掘”新聞,用戶可以提交文章、閱讀者判斷文章是否有用。被“挖掘”的次數越多,這條新聞就越有可能被推薦到首頁。

另一個新聞網站 Nuzzel 連接了用戶的 Twitter 和 Facebook,從社交帳號獲取了人際關係之後,用戶打開首頁會看到你關注的人分享的新聞、他們的評論,新聞的排序依據分享新聞的好友數。

相比之下,輕芒不僅面臨“如何更瞭解用戶”的問題,還面臨聚合文章的品質把控問題。王俊煜希望為使用者呈現高品質的內容,他本身又不能控制高品質內容的產生,篩選就成為唯一可控的環節。在中國魚龍混雜、數量繁多的自媒體、機構媒體以及其他內容來源的環境裡,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題圖來自 Pixabay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