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涵養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中國江蘇網4月5日訊 思想凝聚發展共識, 精神彙聚前進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 江蘇各地唱響主旋律、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樹立新風尚, 在“邁上新臺階、建設新江蘇”的實踐中, 形成了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有溫度的人文之地、有顯示度的文明之地、有感受度的精神家園, 江蘇正在著力構築這樣一塊道德風尚建設高地。

價值引領, 凝聚共同奮鬥思想基礎

南京市民鄭詠霞每次經過江東中路時, 都會被奧體中心外幾幅巨大的公益廣告吸引。 民間藝術的畫風、簡潔通俗的語言,

生動地傳播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她對記者說:這樣的城市地標位置用來做公益廣告, 真讓人覺得南京這個城市有品位。

讓核心價值觀潤物無聲雨露般存在——南京全市1000多個社區、440個公園廣場、98條商業街區、154所學校、830條主次幹道、6640輛公車和各類媒介, 實現了公益廣告的全覆蓋。 為了使作品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好看, 江蘇連續舉辦紫金獎公益廣告創意設計大賽, 並建立向全省免費開放的省級優秀公益廣告作品資源庫, 首批入庫作品近600件。

江蘇從最能形成共識的“愛、敬、誠、善”入手, 深化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 組織開展“中國夢我的夢”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用身邊的變化、身邊的故事詮釋核心價值觀, 引導人們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江蘇組織對核心價值觀12個主題詞分課題進行研究並推出系列叢書, 還面向幹部、高校青年教師、大中小學生、家庭等不同群體編寫系列通俗讀本。 《中國價值——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與源》, 系統挖掘和整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華, 精選故事, 創作連環畫, 圖文並茂地闡釋解讀。 《璞石成玉的秘密——孩子們心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用講故事形式傳播核心價值觀, 已印製38萬冊進入全省4000所小學。 南京市夫子廟小學的吉曉峰小朋友告訴記者, 讀本講的就是小夥伴自己的事, 關於友善的小故事讓他印象很深, “和同學要友善相處, 還要講究方式”。

有讀本, 有課堂, 有名嘴, 有受眾。

被列入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的“道德講堂”, 發源自江蘇, 首創於常州。 “身邊人講身邊事, 身邊人講自己事, 身邊事教身邊人。 ”省委書記李強到任不久就去常州鐘樓區花園南村社區道德講堂, 傾聽全國最美基層幹部、鐘樓區東頭村社區原黨委書記許巧珍的故事。 據不完全統計, 目前全省已建成各類道德講堂3.8萬多個, 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44萬多場, 受眾達3600多萬人次。 遍佈城鄉、根植百姓的道德講堂, 催生了一批又一批“道德網紅”“草根明星”。

道德建設是在人的心田裡耕耘, 建設狀況如何評估?江蘇建立全國首個道德發展智庫, 探索制定《江蘇省道德發展狀況測評體系》, 為動態評估道德發展狀況、科學衡量道德建設成效作出了積極探索。

典型示範, 激發道德正能量

3月29日下午, 昆山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 臺上台下同唱《在道德星空下前行》, 將省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推向了高潮。

平凡人的道德高度, 托舉著城市文明的地平線。 面對裝有10萬元現金和數張銀行卡的背包, 餛飩店老闆溫麗梅立刻想辦法聯繫失主;牽掛山區的貧困孩子, 84歲的周火生老人在過去的20多年裡97次走進大別山;48位造血幹細胞捐獻者組成的愛心團隊, 給一個個素昧平生者帶來生的希望……

時代發展, 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引領;社會進步, 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推動。 近年來, 江蘇先後湧現出趙亞夫、崔根良、開山島夫妻哨王繼才和王仕花、南京站“158”雷鋒服務站等一大批先進典型,

他們的故事和精神, 感動了大江南北, 激勵著廣大幹部群眾。 目前, 江蘇有全國道德模範(含提名)52人、省道德模範(含提名)248人、中國好人900多人(組), 群星燦爛與七星共明的先進群體格局正在形成。

讓好人與模範的正能量像太陽一樣溫暖整個社會。 江蘇常態開展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道德模範基層巡講和網上宣講、文化志願者說唱先進典型等活動, 在省主要媒體常年開設“最美人物”“德行天下”“道德模範故事會”等欄目節目。

3月, 雲龍湖畔、珠山腳下的徐州“好人園”, 迎來第五批兩位好人塑像, 分別是“傳承大愛、孝行天下”的彭城養老院院長周長芝和“紮根鄉村、守衛村民健康”的睢甯縣鄉村醫生紀風銀。 自2013年建成以來,徐州“好人園”迄今已有5批、22組好人雕像入園,這裡被稱為徐州“最美的地方”。

讓凡人善舉、平民英雄享受“明星”待遇,以此引導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各地相繼建成一批好人館、好人園、好人一條街。玉器是揚州特色工藝,來自全國的遊客在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的玉器街上流連,吸引他們目光的不僅有精美的玉器,更有80多位溫暖人心的好人形象和他們的故事。

“存好心做好事、當好人有好報”,江蘇建立禮遇關愛道德典型機制,在全社會樹立德者有得的鮮明導向。成立江蘇省美德基金會,省財政撥付5000萬元原始基金,用於及時資助幫扶生活特殊困難的道德典型,並每年對省以上道德模範給予每人1萬元的慰問金。受到江蘇禮敬好人文化的薰陶,一家著名房企專門贊助省美德基金會,對住房有困難的道德先進典型給予房租補貼,讓“好人有好報、仁者有其居”。

踐禮修德,培育圓夢接班人

4月1日上午,雄壯的國歌聲響徹雨花山崗,江蘇省暨南京市青少年憑弔革命先烈活動在雨花臺烈士陵園舉行。這樣的儀式已成為江蘇的“文明節氣”,每到清明、“七一”“十一”等重要節日,“千萬青少年憑弔革命先烈”“童心向党”“向國旗敬禮”等主題活動便在全省青少年中廣泛開展。

一段時間以來,消解崇高、虛無歷史成為一小部分年輕人的“時髦”。青年需要怎樣的精氣神?應該有什麼樣的家國情懷?江蘇讓豐富的紅色資源、傳統文化資源“說話”。

2016年9月30日是我國第三個烈士紀念日。當天,全省635對新婚夫婦到各地革命烈士陵園參加了獻花儀式,這是2015年江蘇率先試點開展的活動。劉少奇、何寶珍之女劉愛琴說,歷史承載了烈士們的熱血與堅貞、信仰與忠誠、理想與抱負,今天的年輕一代,當牢記烈士奮鬥的初衷,當知這一切來之不易。蘇州銀行南京分行的張小東夫婦婚禮之前向烈士獻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他們表示,很幸運能夠參加這麼特別的儀式,將以此作為人生新篇章的開始。

讓孩子從優秀走向優雅。2014年1月以來,江蘇在全省1700萬未成年人中創新開展了“八禮四儀”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按照不同年齡段對儀錶、餐飲、言談、待人、行走、觀賞、遊覽、儀式等提出相應的基本規範,在7歲、10歲、14歲、18歲等節點分別舉行入學、成長、青春、成人儀式,把“愛、善、誠、勤、儉、美”六種理念和價值取向融入其中,引導廣大青少年從小養成良好品格和文明習慣。

3月31日下午,南京人民大會堂,原創音樂兒童劇《田夢兒》讓現場五六百名小觀眾感動成了淚人。金壇華羅庚藝術團團長史國生介紹,這部兒童劇取材于江蘇美德少年真實故事,已在全省巡演500多場,每到一地,都在孩子們當中產生強烈共鳴。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張瑞家同學說,田夢兒生活艱辛但不放棄夢想,激發了同學們的愛心,也帶給大家很多激勵和詩意。

《田夢兒》的巡演效果充分顯示了美育啟迪心智、陶冶情操的獨特作用。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楊志純介紹,近年來,江蘇先後組織開展了“童心裡的詩篇”全國少兒詩會、“童聲裡的中國成長的歌謠”創作大賽、“童真裡的色彩”兒童畫創作大賽,並組織優秀作品進校園吟誦傳唱、推廣展示活動,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反響,形成了“童”字系列美育活動品牌。繼《田夢兒》之後,即將推出未成年人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兒童劇《尋找“紅頭髮”》,並組織編創曹文軒作品《青銅葵花》的同名兒童劇。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曉映

自2013年建成以來,徐州“好人園”迄今已有5批、22組好人雕像入園,這裡被稱為徐州“最美的地方”。

讓凡人善舉、平民英雄享受“明星”待遇,以此引導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各地相繼建成一批好人館、好人園、好人一條街。玉器是揚州特色工藝,來自全國的遊客在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的玉器街上流連,吸引他們目光的不僅有精美的玉器,更有80多位溫暖人心的好人形象和他們的故事。

“存好心做好事、當好人有好報”,江蘇建立禮遇關愛道德典型機制,在全社會樹立德者有得的鮮明導向。成立江蘇省美德基金會,省財政撥付5000萬元原始基金,用於及時資助幫扶生活特殊困難的道德典型,並每年對省以上道德模範給予每人1萬元的慰問金。受到江蘇禮敬好人文化的薰陶,一家著名房企專門贊助省美德基金會,對住房有困難的道德先進典型給予房租補貼,讓“好人有好報、仁者有其居”。

踐禮修德,培育圓夢接班人

4月1日上午,雄壯的國歌聲響徹雨花山崗,江蘇省暨南京市青少年憑弔革命先烈活動在雨花臺烈士陵園舉行。這樣的儀式已成為江蘇的“文明節氣”,每到清明、“七一”“十一”等重要節日,“千萬青少年憑弔革命先烈”“童心向党”“向國旗敬禮”等主題活動便在全省青少年中廣泛開展。

一段時間以來,消解崇高、虛無歷史成為一小部分年輕人的“時髦”。青年需要怎樣的精氣神?應該有什麼樣的家國情懷?江蘇讓豐富的紅色資源、傳統文化資源“說話”。

2016年9月30日是我國第三個烈士紀念日。當天,全省635對新婚夫婦到各地革命烈士陵園參加了獻花儀式,這是2015年江蘇率先試點開展的活動。劉少奇、何寶珍之女劉愛琴說,歷史承載了烈士們的熱血與堅貞、信仰與忠誠、理想與抱負,今天的年輕一代,當牢記烈士奮鬥的初衷,當知這一切來之不易。蘇州銀行南京分行的張小東夫婦婚禮之前向烈士獻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他們表示,很幸運能夠參加這麼特別的儀式,將以此作為人生新篇章的開始。

讓孩子從優秀走向優雅。2014年1月以來,江蘇在全省1700萬未成年人中創新開展了“八禮四儀”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按照不同年齡段對儀錶、餐飲、言談、待人、行走、觀賞、遊覽、儀式等提出相應的基本規範,在7歲、10歲、14歲、18歲等節點分別舉行入學、成長、青春、成人儀式,把“愛、善、誠、勤、儉、美”六種理念和價值取向融入其中,引導廣大青少年從小養成良好品格和文明習慣。

3月31日下午,南京人民大會堂,原創音樂兒童劇《田夢兒》讓現場五六百名小觀眾感動成了淚人。金壇華羅庚藝術團團長史國生介紹,這部兒童劇取材于江蘇美德少年真實故事,已在全省巡演500多場,每到一地,都在孩子們當中產生強烈共鳴。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張瑞家同學說,田夢兒生活艱辛但不放棄夢想,激發了同學們的愛心,也帶給大家很多激勵和詩意。

《田夢兒》的巡演效果充分顯示了美育啟迪心智、陶冶情操的獨特作用。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楊志純介紹,近年來,江蘇先後組織開展了“童心裡的詩篇”全國少兒詩會、“童聲裡的中國成長的歌謠”創作大賽、“童真裡的色彩”兒童畫創作大賽,並組織優秀作品進校園吟誦傳唱、推廣展示活動,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反響,形成了“童”字系列美育活動品牌。繼《田夢兒》之後,即將推出未成年人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兒童劇《尋找“紅頭髮”》,並組織編創曹文軒作品《青銅葵花》的同名兒童劇。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曉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