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 “哭牆”前舉行家祭

中國江蘇網4月5日訊 “清明時節雨紛紛, 一枝菊花寄哀思……”昨天是清明節, 上午9點, 江東門紀念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舉行清明家祭儀式。

在鐫刻著80年前那場浩劫中遇難者名字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名單牆”前, 葛道榮、濮業良、劉民生、佘子清、王秀英、常志強、阮定東、岑洪桂、馬庭祿、馬庭寶、陳德壽等11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和家屬以及遇難者遺屬代表約50多人, 共同祭奠和悼念在日軍暴行下罹難的親人和同胞。

11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追憶逝去的親人

名單牆前哀樂低回、菊花含悲。 11位倖存者多已年近百歲, 頭髮花白, 他們來到牆前焚香、獻花、跪拜, 雙手一遍遍摩挲著這冰冷的“哭牆”上的名字。 一名老人呼喊著:“我們來看你們啦!又是一年清明。 ”一轉身, 已紅了眼眶。

90歲高齡的倖存者葛道榮的發言把大家的思緒帶回到了那個寒冷的冬季:“我家裡有三位親人被日軍殘忍殺害,

我逃進難民區卻被闖入的鬼子重打耳光並用刺刀刺傷右腿。 如今我國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每年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是對歷史的尊重, 對死難者的祭奠, 對日本右翼勢力的有力回應。 我們不是復仇主義者, 我們願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團結起來,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慘案發生時, 年僅1歲和3歲的馬庭祿、馬庭寶兩兄弟失去了至親, 如今牆上刻著他們父親、舅舅和姑父的名字。 馬庭祿自記事起便瞭解了家人所承受的傷痛:“當時我們以難民身份躲在國際紅十字會劃的保護區內, 但是日軍以招任勞工的謊言將我的舅舅、姑父騙去, 實則拉到下關江邊集中刺死。 我們就一直等啊,

想怎麼去做工了還不回來, 後來才知道是被殺害了。 ”

兄弟二人都是第一批錄入倖存者名單的, 自紀念館建立以來, 年年都來掃墓, 他們說只要身體允許, 會堅持來看自己的親人。 “我們親人的屍首雖然找不到了, 無法安葬, 但是有這堵牆、這些名字, 每年能來這樣看一看, 也給我們莫大的安慰。 ”

多名日本友好人士出席, 小長假10萬人走進紀念館

儀式上,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受害者援助協會代表以及日本紫金草合唱團代表大門高子女士、日本“銘心會 南京”友好訪華團代表松岡環女士先後向遇難者獻上花籃。

被稱為“日本的良心”的反戰人士松岡環女士是“銘心會南京”友好訪華團的代表。

這位元中國人的“老朋友”每年春天都會來到紀念館悼念逝者。 她多年奔走, 收集史實口述資料, 在採訪中, 她表示希望“將倖存者的聲音傳遞到日本”, 去年, 她製作的反映中國已投降官兵及無辜平民在南京太平門附近慘遭日軍屠殺的電影《太平門消失的1300人》已在大阪、京都等日本多地上映, 場場爆滿。

加拿大南京同鄉會會長王海澄等11人和來自江蘇省南京市未成年人社會實踐行知基地的澳大利亞青年領袖營的學生代表們也全程參與了清明家祭活動。 “花的種子喲, 來自大海的彼岸, 帶著期待喲, 在這裡生根開花。 和平的花, 紫金草……”日本友人大門高子女士帶領的日本“紫金草合唱團”和南京小銀星合唱團的孩子們共同合唱《和平的花紫金草》,

現場的歌聲飄揚至四處, 和平的種子在每個人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

記者昨天在現場還瞭解到, 清明小長假三天時間, 超過10萬市民遊客走進江東門紀念館, 祭奠同胞, 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黃歡 實習記者 張依依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萬程鵬 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