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現在家長微信群裡老師都不喜歡回答家長的問題?

網友一:

喜不喜歡回答不應該用職業界定吧, 也不要用道德綁架教師, 每一個老師就是一個人而已。 就如喝酒紅臉、酒氣沖天, 在學生面前肯定要注意形象, 但在家裡或社交圈子裡喝酒, 難道就不是老師了?

家長群微信群裡, 有家長問老師, 老師是不是馬上回, 或回過了, 我覺得和一個人當時的心情、時間和內容是有關係的。 第一, 老師也有生活, 也會心情不好, 可不可以先不回你?老師正幹著別的事, 不想被打擾, 先不回你可不可以?家長通過微信問, 無非基於兩個考慮, 一是事件不著急, 二是怕影響老師,

否則就可以電話聯繫了。 所以不必過度解讀是不是馬上回你。 一般來講, 只要不是問題被刷屏掩蓋, 老師晚些時候都會回復。 第二, 老師正在上課、開會及其他工作時, 或者老師在午休時, 手機可能不帶、可能靜音或關機, 難道也要老師隨時打開看看有沒有家長提問?過後, 一般老師都會回復的。 第三, 家長所提的問題, 有的沒有辦法回答, 或不能直接回答。 比如老師沒有最後一節課, 已經回家, 家長說“老師, 幫我通知下我家孩子, 我在學校門口等他。 ”你讓老師怎麼解答?只能實話實說, 但總有人不滿意。 家長問:“我家孩子初中時數學成績挺好的, 怎樣上你們高中就跟不上了?”且不說這話聽起來什麼感受, 但這是微信群裡可以說的清楚透徹的嗎?教育與每一家庭都息息相關,
關注教育是正常的。 但做好教育的先決條件是理解, 無底限的詬病教育, 只能是約束其發展。 即便教師隊伍中也有害群之馬, 畢竟是極少數, 很多老師的付出其實只是需要一個理解而已。

網友二:

這裡有個重要原因,

老師和家長溝通有“目標溝”簡單說, 就是老師和家長的目標是不太一致的。 老師的目標是保證孩子畢業時成績夠好, 家長的目標是起碼保證孩子完成學業時的成績夠好(有遠見卓識的家長則以孩子人生成功為目標。 )這裡小學老師管理時間最長, 管5-6年, 學業的時間則要起碼9年, 現在普遍是15+年。 遠見家長則至少看30年。 老師是“短跑”教練, 家長是“長跑”教練, 都在訓練“孩子”這一個選手。 目標雖然都是讓孩子“快跑”, 但很顯然, 訓練手段和看重的指標肯定是不同的。 但老師有老師的壓力, 家長有家長的擔心, 這種天然的“目標溝”在欠理解時, 很容易成為“衝突”。 老師一天忙個不停, 焦頭爛額的, 誰願意再給自己製造“衝突”呢?

網友三:

關於微信家長群, 早已是個熱議的話題, 是是非非混淆不清了。 具體內容這裡不提了, 打開網路比比皆是, 有時間可以問問度娘, 她能告訴你千萬貼。 我想說的是:你的“現在”二字提的好。 以前微信群初建之時, 也許是新鮮好奇, 也許是人都認為是個好東西,

既方便了老師家長的溝通, 又能減輕老師的負擔, 老師也樂於在群裡問答關於學生的一些問題。 然而漸漸的人們都熟悉了那種新奇的感覺, 外加某些不良心地的人的惡意引申, 微信群成了眾矢之的, 成了聲討老師的評講臺, 家長、媒體, 甚至自以為聲名俱盛的所謂專家、教授, 也開始加入聲討大軍, 點評教育、非議老師, 用善意的或者惡意的語言攻擊老師。 老師首先是人, 血肉之軀, 他們也有常人的情感和凡人的生活, 面對暴風驟雨似的狂轟亂炸, 他們無力反抗, 無力辯解。 他們能做的就是默默承受和緘默其言, 還能怎樣?不否認老師隊伍裡的害群之馬, 敗壞之徒, 不否認現今社會部分老師對教育的倦怠, 但是這總不至於成為評判老師職位作用高低的借詞吧?有錯改正, 無錯勉之,不是我們所有人都在這樣告誡自己嗎?

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嗎?

更多教育內容,請關注王淑說教育。

無錯勉之,不是我們所有人都在這樣告誡自己嗎?

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嗎?

更多教育內容,請關注王淑說教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