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生就是一場不斷的出發,抵達,重新出發的旅途

1、人生就是一場不斷出發, 抵達, 重新出發的旅途。 俗世中的每個人, 每天忙忙碌碌, 不斷地重複著相同的事情, 不斷的穿梭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逐漸形成了一種慣性, 有時疲於工作和生活, 或迷茫, 或躊躇, 忘記了生命的真正價值與意義, 無暇去享受生命或體會生活賦予我們的快樂, 忙碌的腳步再也停不下來, 盲目而茫然。 思維的定勢, 行為的習慣, 讓我們只顧隨著人流往前沖, 追求功名利祿等一切外在的東西, 不去思考, 人云亦云, 隨波逐流, 不知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2、今天, 就是你這一輩子最年輕的一天。 你所追尋的一切, 都存在於當下, 包括佛陀、淨土、藍天、風景。 所有的過去, 都已經過去了;所有的未來, 都是今天所創造的。 所以, 我們要關注當下。 佛陀說修行, 就要關注當下, 關注當下的呼吸、行走。 過去事, 過去心, 不可記得;現在事, 現在心, 隨緣即可;未來事,

未來心, 何必勞心。

3、佛是覺悟的人, 人是未醒的佛。 調伏自心即是修行, 認識自己便是佛。 佛說, 若頓悟此心, 本來清淨, 元無煩惱, 無漏智性, 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 畢竟無異!

4、光有慈悲是不夠的, 一定還要有智慧。 智慧從哪裡來?需要我們從日常生活中, 常常去思考, 常常去向我們的內在思索、探詢。 每個人都有佛的本質, 也都有證悟涅盤的能力, 都能夠成佛, 也都可以生起和發揮佛力, 化現佛陀的世界。 關鍵在於修心。

5、佛說, 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 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 在他65歲(1997年)時身患胃癌, 手術後, 他宣佈退居二線, 只擔任Kyocera、KDDI的名譽會長, 並皈依佛門, 在京都圓福寺剃度出家, 專心修禪。 其餘大部分時間用於慈善事業和到世界各地演講。 有人問他為什麼他創辦的Kyocera、KDDI50年從不虧損, 為什麼在全球金融危機高峰之中臨危受命接管面臨破產的日航, 不帶一兵一卒,

不裁一兵一卒, 一年多扭虧為盈, 再續神話?他說, 佛教中有一句話叫“自利利他”, 意思是要想自己獲利必須造福他人, 教導人們不要只考慮自己的利益, 也要讓他人得益。 因此, 他之所以要把企業搞得越來越出色, 目的就是讓在京瓷的員工能夠安心地工作, 度過一個幸福的人生。 在企業經營當中, 他也經常要求員工幫助他人。 日本有句話叫做“人情並不是為別人”, 意思是說善待別人就肯定有回報。 中國也有類似的話叫“積善之家有餘慶”, 即是說做善事的人家, 子子孫孫都會得到幸福。

6、誰的笑容純淨無暇?誰的眼睛清澈見底?為什麼長大的人滿臉迷茫?猶豫?滄桑?世故?圓滑……學佛修行,就是修心,希望心地如嬰兒般純淨。

7、稻盛和夫說,知識廣而淺,似乎什麼都懂,但什麼都只懂一點皮毛,等於一無所知,一無所長。相反,精通一技、一藝、一業,就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乃至領會宇宙的真理。不然,就像《西遊記》裡的那個樵夫,雖然嘴裡唱著《神仙歌》,卻不明白即心即佛,也是枉然。在一切事物的深處,都隱藏著普遍的真理。

8、無論鄉村風景,或是一輪日出,還是夕陽西下,甚或一場細雨,只要心地純淨,都覺得美啊。估計很多人生活了一輩子,卻從未注意日出之美;正如很多人活了一輩子,卻從未認識到生命之美!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有眼睛卻發現不了美,有耳朵卻不會欣賞音樂,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麼是真。

9、在鄉下寫的一首詩《又見炊煙》:“炊煙又見夕陽紅,山溪往復野渡空。倦鳥歸巢岸樹上,漁樵歌唱晚風中。”

10、梭羅說,多餘的財富只能夠買多餘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購買的。我們也許要學習日本人的“斷舍離”精神,擺脫對物質的執念,過過極簡主義生活。所謂斷,就是不購買不需要的東西;舍,就是捨棄多餘沒用的東西;離,就是脫離對物質的執念。比如,那位暢銷書作家約書亞·貝克爾的,放棄了7位數的工作,但從此擁有了大把時間:精心做一頓美食,約朋友喝下午茶,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還寫成了《我丟掉了90%的東西,生活卻幸福起來》。

6、誰的笑容純淨無暇?誰的眼睛清澈見底?為什麼長大的人滿臉迷茫?猶豫?滄桑?世故?圓滑……學佛修行,就是修心,希望心地如嬰兒般純淨。

7、稻盛和夫說,知識廣而淺,似乎什麼都懂,但什麼都只懂一點皮毛,等於一無所知,一無所長。相反,精通一技、一藝、一業,就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乃至領會宇宙的真理。不然,就像《西遊記》裡的那個樵夫,雖然嘴裡唱著《神仙歌》,卻不明白即心即佛,也是枉然。在一切事物的深處,都隱藏著普遍的真理。

8、無論鄉村風景,或是一輪日出,還是夕陽西下,甚或一場細雨,只要心地純淨,都覺得美啊。估計很多人生活了一輩子,卻從未注意日出之美;正如很多人活了一輩子,卻從未認識到生命之美!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有眼睛卻發現不了美,有耳朵卻不會欣賞音樂,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麼是真。

9、在鄉下寫的一首詩《又見炊煙》:“炊煙又見夕陽紅,山溪往復野渡空。倦鳥歸巢岸樹上,漁樵歌唱晚風中。”

10、梭羅說,多餘的財富只能夠買多餘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購買的。我們也許要學習日本人的“斷舍離”精神,擺脫對物質的執念,過過極簡主義生活。所謂斷,就是不購買不需要的東西;舍,就是捨棄多餘沒用的東西;離,就是脫離對物質的執念。比如,那位暢銷書作家約書亞·貝克爾的,放棄了7位數的工作,但從此擁有了大把時間:精心做一頓美食,約朋友喝下午茶,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還寫成了《我丟掉了90%的東西,生活卻幸福起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