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5年2.5億美元獨攬德甲版權!蘇寧能為版權爭奪賽劃上句號嗎?

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

無論未來在付費領域蘇寧採取什麼樣的玩法, 無論他們能否將這5年2.5億美元的付出收回成本, 對於德甲來說,

選擇了蘇寧這樣的電商巨頭, 就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 這實際上也回歸了生意場的本質:資金, 永遠是第一要素。

文/ 殷 豪男

據多方消息稱, 蘇寧體育已經獲得了2018-2023共5個賽季的德甲聯賽中國大陸地區獨家全媒體版權, 5年合同總價值在2.5億美元以上。 目前, 合同年限與價格等細節, 仍在等待官方的最終確認與公佈。 不過, 這無疑是蘇寧投向整個中國體育版權市場的又一顆重磅炸彈。

如果說, 2015年夏天蘇寧以2.5億歐元拿下西甲在大陸地區的全媒體版權, 正式拉開了優質足球賽事版權爭奪戰的大幕, 那麼, 此番蘇寧對於德甲的版權收購, 則極有可能將為這場中國體育產業史上最繁華、最喧鬧的版權爭奪戰, 劃上一個休止符。

下面圈哥長話短說, 以兩個最簡單的問題入手, 來梳理一下這筆大交易裡的商業邏輯。

蘇寧為什麼選擇德甲?

消息一出, 在很多人看來, 蘇寧是做了一筆“得不償失”的虧本買賣, 在德甲上砸錢根本毫無意義。 那麼, 5年2.5億美元, 約合每賽季3.44億元人民幣的版權投入, 放在現今的體育版權市場, 究竟是虧了還是賺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我們先跟蘇甯其餘幾個已經收入囊中的足球王牌IP比對一下。

西甲:2015年8月, 蘇寧以2.5億歐元, 拿下了2015-2020共5個賽季西甲聯賽中國地區獨家全媒體版權。 折合每賽季約為3.68億人民幣。

英超:2016年12月, 蘇寧以7.21億美元的總價, 獲得了2019-2022共3個賽季英超聯賽中國大陸及澳門地區獨家全媒體版權。 折合每賽季約為16.5億人民幣。

中超:2017年3月, 蘇寧以13.5億人民幣拿下2017賽季中超聯賽新媒體的全場次獨家版權。 按照媒體估算, 單賽季或為13.5億人民幣。 注意, 蘇寧拿到的只是新媒體即PC+移動+OTT的許可權, 並不包括電視端。

2017年3月, 蘇寧通過體奧動力, 從樂視體育手中接下了2017-2020年亞足聯旗下所有賽事(亞冠, 世預賽等)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全媒體轉播權和信號製作權。 根據路透社報導, 這筆合同總價僅超過1億美元。 約合每年1.7億人民幣。

這麼一來, 幾項賽事IP的單賽季版權費用排行即為:

英超>中超>西甲>德甲>亞足聯賽事

所以, 在蘇寧體育帝國的價值體系中, 完全說不上是“砸”錢買下了德甲。

再來分享一項有趣的資料。 你真的知道在中國的社交網路上, 最受歡迎的足球聯賽是哪家嗎?

依據上海郵人體育之前出品的《2017 Red Card歐洲足球俱樂部中國地區數位行銷報告》, 在統計中, 榮膺“中國社交媒體最具影響力足球聯賽”稱號的不是英超, 不是西甲, 而是由德甲聯賽連續第二年蟬聯了榜首!

很多球迷在報告發佈後, 為英超鳴不平。

但無可否認的是, 德甲有三大優勢, 的確是其餘幾個歐洲聯賽需要反思並做功課的:

1. 更加全方位的行銷方式。

德甲聯賽是歐洲所有聯賽中, 唯一在中國擁有全方位行銷方式的聯賽機構, 包括建立了全簡體中文的聯賽官網, 以及嘗試了網路直播等新興行銷形式。

2. 更接地氣。

德甲聯賽的社交媒體運營,對中國的社會熱點話題更加敏感,往往能比其他歐洲俱樂部都更加快速地結合熱點話題,生成更受中國球迷歡迎的內容。

3. 更強的國家隊號召力。

備考德國國家隊的大山,德甲聯賽充分發揮了德國國家隊在中國球迷心中的影響力,有力的增強了球迷的歸屬感與忠誠度。

用一個對比之下並不昂貴的價格,買下了一專案前在中國境內相當有號召力的聯賽版權。如此一來,你還會覺得蘇寧是做了一筆“虧本”買賣嗎?

德甲為什麼選擇蘇寧?

對於德甲來說,縱使合作方背負著“PPT直播”“解說素質真是拙計啊”等關於收看體驗的不良名聲,但依舊將未來五年的命運全盤託付給蘇寧,歸根結底,也是德甲為助力其全球行銷增長的戰略。

在日前於紐約舉行的“體育領袖商業峰會”上,德國甲組聯賽組織CEO克利斯蒂安-賽弗特以較長的篇幅,公佈了德甲最新全球增長策略。該策略首先著重於鞏固德甲在德國專業足球領域領先地位,特別是與技術相關以及媒體相關的專業方面;同時,該策略還致力在數位化時代,為德甲全球合作夥伴提供全面的應對方法。

用賽弗特的原話說,整套策略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德甲成為最具競爭力的聯賽。”

為了“趕英超,殺西甲”,近年來德甲在全球各地的宣傳工作不可謂不努力。以中國市場為例,二月份的時候,德甲同百度、未來競技場(Future Arena)三方簽署合作協定,基於百度的互聯網生態與尖端技術,聯合德甲優質IP,共同打造“德甲球迷生態圈”。這不僅是德甲的重要行銷舉措,更是BAT三巨頭之一的百度,邁出的進入體育產業重要一步。

雙方合作的內容,包括而不限於:

一、通過貼吧“進行粉絲集群,為德甲球迷提供獨家視頻、圖片、新聞戰報的不間斷推送,並以豐富的周邊產品回饋球迷”;

二、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為德甲球迷提供定制化賽事提醒等服務;

三、打通糯米、知道等線上線下產品,説明德甲進行全方位的用戶滲透。

對於此次合作,德甲聯賽全球總經理在採訪中表示,,這會幫助德甲聯賽在中國獲得更多的球迷。相信未來隨著國內球迷群體的不斷擴大,內容生態的持續佈局,德甲與中國企業還會有更多的跨界合作出現。

除去與中國企業的牽手,德甲各家俱樂部的海外辦公室落地,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之中。

三月份,繼紐約辦公室之後,拜仁慕尼克現亦在上海設立了子公司。自2016年9月以來,拜仁慕尼克(上海)有限公司已在總經理魯文·卡斯帕以及媒體經理張力的帶領下,在中國開展起各項業務。

作為重要的海外辦公室,其首要目標,便是進一步拓展拜仁慕尼克這一品牌在中國和全世界的影響力,加深和中國的拜仁球迷之間的聯繫。另外同在美國一樣,拜仁與現有贊助商及媒體的合作也將更為深入。而青少年足球訓練合作、“傳奇球星與獎盃”之夜及“奧迪拜仁中國行”等市場活動也同樣重要。

而巧合的是,在拜仁宣佈上海辦公室開張的同一天,德甲沃爾夫斯堡俱樂部也通過官方管道宣佈,俱樂部的駐華代表處正式在北京落成。狼堡也成為了第一支在北京成立駐華代表處的德甲球隊。

在當天的剪綵儀式中有來自政界、經濟界以及體育界的150多名知名人士出席。其中包括大眾公司的董事長以及沃爾夫斯堡的知名球員米西莫維奇等人。其聲勢完全不亞于聯賽老大哥拜仁慕尼克在上海的風頭。

當然,德甲看中蘇寧最重要的優勢,還是在於蘇寧在體育產業的廣泛佈局,以及自身雄厚的財力支持。

在體育產業的佈局上,從贊助豪門到收購俱樂部,從拿版權到做數據,蘇寧近兩年的動作可謂令人目不暇接。用贊助和收購俱樂部來打開全球範圍內的品牌知名度,用聚力傳媒、龍珠直播和英超版權來尋找數量龐大的用戶群體,甚至可以甚至可以點開中國球迷付費觀賽不力的死穴。

與此同時,再通過懂球帝在足球方面的高流量來適當為蘇寧及其下的體育IP做露出、宣傳,並配以創冰科技方面的足球資料服務,整體的打包戰略可謂面面俱到。

而從佈局的深度而言,蘇寧在做的無疑是“佈局流量入口”,在互聯網時代,想要從淘寶、天貓和京東那裡搶下用戶,其實就是要爭奪流量,而毫無疑問,西甲、英超、德甲乃至體育產業的其他佈局,都是出色的流量入口,這在互聯網時代就意味著價值。

再來說財力。很多人說蘇寧聚力目前的種種行徑,像極了一年前的樂視體育。雖然二者在版權大戰上的諸多“博傻”行徑頗為類似,但兩者在財力上卻完全不處以同一個量級。

據蘇甯雲商2016年的財報顯示,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達1486.8億元,同比增長9.69%;淨利7.02億元,同比下降19.52%。其中,線上業務營收同比增長60.14%。自營商品實現銷售收入618.70億元(含稅),開放平臺實現商品交易規模為186.40億元(含稅),線上平臺實體商品交易總規模為805.10億元(含稅)。

我們再對比下樂視的2016年財報:樂視2016年實現營收218.3億,同比增長67.73%;淨利潤7.66億,同比增長33.6%;營業利潤為0.45億,同比下降35.48%。

儘管近幾年的營收額已經開始有所下滑,儘管江蘇蘇寧和國際米蘭,像是兩個嗷嗷待哺永遠喂不飽的孩子,儘管接下來每年超百億人民幣的版權費用也在不斷加壓,但對於蘇寧來說,全球共計3678家包括雲店、常規店的蘇甯易購直營店,雄厚的電商基礎撐起了他們體育佈局最穩定的靠山。

這也就代表著,無論未來在付費領域蘇寧採取什麼樣的玩法,無論他們能否將這5年2.5億美元的付出收回成本,對於德甲來說,選擇了蘇寧這樣的電商巨頭,就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這實際上也回歸了生意場的本質:資金,永遠是第一要素。

從“會花錢”到“能賺錢”,到底有多遠?

近年來,由於樂視、騰訊、PPTV等大廠之間的角力,國內受眾已然逐漸認識到體育版權這塊招牌的分量。但即便如此,跑的早不等於跑得快,大陸體育版權在一項項達成的交易背後,也許更多深藏了權術與手段,但仍然缺乏合理規範的競爭規則。

版權之道,非唯砸錢,運營之妙,存乎一心。能否在向付費內容過渡的時代,真正做好“內容”,把握住口碑與流量的平衡,對得起大眾的期待,一直是生態圈在號召並且宣傳的事情。

十年前,當實體書店紛紛走向倒閉,人們發問:“為什麼有些人願意花幾百塊錢吃飯,卻不肯花幾十塊錢買本書?”。如今,隨著傳統觀賽模式逐漸死亡,人們依然在問:“為什麼有些人願意花幾百塊錢吃飯,卻不肯花幾十塊錢看比賽?”。

說到底,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讀書,看球並不一定是件比吃飯更“高級”的事兒。如果現今轟轟烈類的賽事版權圈地運動,只為了在未來薅球迷的羊毛,那麼,中國體育產業想要實現從“會花錢”到“能賺錢”的進化,無異於一句癡人說夢。

最後,讓我們由衷的讚美一句申方劍老師。從一家壟斷平臺出身的他,在一年之後便親歷了另一家壟斷平臺的誕生。在2018年的某一天,德甲球迷們終於回想起了,曾經一度被申方劍老師所支配的恐怖。

2. 更接地氣。

德甲聯賽的社交媒體運營,對中國的社會熱點話題更加敏感,往往能比其他歐洲俱樂部都更加快速地結合熱點話題,生成更受中國球迷歡迎的內容。

3. 更強的國家隊號召力。

備考德國國家隊的大山,德甲聯賽充分發揮了德國國家隊在中國球迷心中的影響力,有力的增強了球迷的歸屬感與忠誠度。

用一個對比之下並不昂貴的價格,買下了一專案前在中國境內相當有號召力的聯賽版權。如此一來,你還會覺得蘇寧是做了一筆“虧本”買賣嗎?

德甲為什麼選擇蘇寧?

對於德甲來說,縱使合作方背負著“PPT直播”“解說素質真是拙計啊”等關於收看體驗的不良名聲,但依舊將未來五年的命運全盤託付給蘇寧,歸根結底,也是德甲為助力其全球行銷增長的戰略。

在日前於紐約舉行的“體育領袖商業峰會”上,德國甲組聯賽組織CEO克利斯蒂安-賽弗特以較長的篇幅,公佈了德甲最新全球增長策略。該策略首先著重於鞏固德甲在德國專業足球領域領先地位,特別是與技術相關以及媒體相關的專業方面;同時,該策略還致力在數位化時代,為德甲全球合作夥伴提供全面的應對方法。

用賽弗特的原話說,整套策略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德甲成為最具競爭力的聯賽。”

為了“趕英超,殺西甲”,近年來德甲在全球各地的宣傳工作不可謂不努力。以中國市場為例,二月份的時候,德甲同百度、未來競技場(Future Arena)三方簽署合作協定,基於百度的互聯網生態與尖端技術,聯合德甲優質IP,共同打造“德甲球迷生態圈”。這不僅是德甲的重要行銷舉措,更是BAT三巨頭之一的百度,邁出的進入體育產業重要一步。

雙方合作的內容,包括而不限於:

一、通過貼吧“進行粉絲集群,為德甲球迷提供獨家視頻、圖片、新聞戰報的不間斷推送,並以豐富的周邊產品回饋球迷”;

二、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為德甲球迷提供定制化賽事提醒等服務;

三、打通糯米、知道等線上線下產品,説明德甲進行全方位的用戶滲透。

對於此次合作,德甲聯賽全球總經理在採訪中表示,,這會幫助德甲聯賽在中國獲得更多的球迷。相信未來隨著國內球迷群體的不斷擴大,內容生態的持續佈局,德甲與中國企業還會有更多的跨界合作出現。

除去與中國企業的牽手,德甲各家俱樂部的海外辦公室落地,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之中。

三月份,繼紐約辦公室之後,拜仁慕尼克現亦在上海設立了子公司。自2016年9月以來,拜仁慕尼克(上海)有限公司已在總經理魯文·卡斯帕以及媒體經理張力的帶領下,在中國開展起各項業務。

作為重要的海外辦公室,其首要目標,便是進一步拓展拜仁慕尼克這一品牌在中國和全世界的影響力,加深和中國的拜仁球迷之間的聯繫。另外同在美國一樣,拜仁與現有贊助商及媒體的合作也將更為深入。而青少年足球訓練合作、“傳奇球星與獎盃”之夜及“奧迪拜仁中國行”等市場活動也同樣重要。

而巧合的是,在拜仁宣佈上海辦公室開張的同一天,德甲沃爾夫斯堡俱樂部也通過官方管道宣佈,俱樂部的駐華代表處正式在北京落成。狼堡也成為了第一支在北京成立駐華代表處的德甲球隊。

在當天的剪綵儀式中有來自政界、經濟界以及體育界的150多名知名人士出席。其中包括大眾公司的董事長以及沃爾夫斯堡的知名球員米西莫維奇等人。其聲勢完全不亞于聯賽老大哥拜仁慕尼克在上海的風頭。

當然,德甲看中蘇寧最重要的優勢,還是在於蘇寧在體育產業的廣泛佈局,以及自身雄厚的財力支持。

在體育產業的佈局上,從贊助豪門到收購俱樂部,從拿版權到做數據,蘇寧近兩年的動作可謂令人目不暇接。用贊助和收購俱樂部來打開全球範圍內的品牌知名度,用聚力傳媒、龍珠直播和英超版權來尋找數量龐大的用戶群體,甚至可以甚至可以點開中國球迷付費觀賽不力的死穴。

與此同時,再通過懂球帝在足球方面的高流量來適當為蘇寧及其下的體育IP做露出、宣傳,並配以創冰科技方面的足球資料服務,整體的打包戰略可謂面面俱到。

而從佈局的深度而言,蘇寧在做的無疑是“佈局流量入口”,在互聯網時代,想要從淘寶、天貓和京東那裡搶下用戶,其實就是要爭奪流量,而毫無疑問,西甲、英超、德甲乃至體育產業的其他佈局,都是出色的流量入口,這在互聯網時代就意味著價值。

再來說財力。很多人說蘇寧聚力目前的種種行徑,像極了一年前的樂視體育。雖然二者在版權大戰上的諸多“博傻”行徑頗為類似,但兩者在財力上卻完全不處以同一個量級。

據蘇甯雲商2016年的財報顯示,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達1486.8億元,同比增長9.69%;淨利7.02億元,同比下降19.52%。其中,線上業務營收同比增長60.14%。自營商品實現銷售收入618.70億元(含稅),開放平臺實現商品交易規模為186.40億元(含稅),線上平臺實體商品交易總規模為805.10億元(含稅)。

我們再對比下樂視的2016年財報:樂視2016年實現營收218.3億,同比增長67.73%;淨利潤7.66億,同比增長33.6%;營業利潤為0.45億,同比下降35.48%。

儘管近幾年的營收額已經開始有所下滑,儘管江蘇蘇寧和國際米蘭,像是兩個嗷嗷待哺永遠喂不飽的孩子,儘管接下來每年超百億人民幣的版權費用也在不斷加壓,但對於蘇寧來說,全球共計3678家包括雲店、常規店的蘇甯易購直營店,雄厚的電商基礎撐起了他們體育佈局最穩定的靠山。

這也就代表著,無論未來在付費領域蘇寧採取什麼樣的玩法,無論他們能否將這5年2.5億美元的付出收回成本,對於德甲來說,選擇了蘇寧這樣的電商巨頭,就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這實際上也回歸了生意場的本質:資金,永遠是第一要素。

從“會花錢”到“能賺錢”,到底有多遠?

近年來,由於樂視、騰訊、PPTV等大廠之間的角力,國內受眾已然逐漸認識到體育版權這塊招牌的分量。但即便如此,跑的早不等於跑得快,大陸體育版權在一項項達成的交易背後,也許更多深藏了權術與手段,但仍然缺乏合理規範的競爭規則。

版權之道,非唯砸錢,運營之妙,存乎一心。能否在向付費內容過渡的時代,真正做好“內容”,把握住口碑與流量的平衡,對得起大眾的期待,一直是生態圈在號召並且宣傳的事情。

十年前,當實體書店紛紛走向倒閉,人們發問:“為什麼有些人願意花幾百塊錢吃飯,卻不肯花幾十塊錢買本書?”。如今,隨著傳統觀賽模式逐漸死亡,人們依然在問:“為什麼有些人願意花幾百塊錢吃飯,卻不肯花幾十塊錢看比賽?”。

說到底,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讀書,看球並不一定是件比吃飯更“高級”的事兒。如果現今轟轟烈類的賽事版權圈地運動,只為了在未來薅球迷的羊毛,那麼,中國體育產業想要實現從“會花錢”到“能賺錢”的進化,無異於一句癡人說夢。

最後,讓我們由衷的讚美一句申方劍老師。從一家壟斷平臺出身的他,在一年之後便親歷了另一家壟斷平臺的誕生。在2018年的某一天,德甲球迷們終於回想起了,曾經一度被申方劍老師所支配的恐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