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十二經絡」手陽明大腸經養生知識

《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 起於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 出合穀兩骨之間, 上入兩筋之中, 循臂上廉, 入肘外廉, 上臑外前廉, 上肩, 出髃骨之前廉, 上出於柱骨之會上, 下入缺盆, 絡肺, 下膈, 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 貫頰, 入下齒中;還出挾口, 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上挾鼻孔。

大腸經經絡圖

商陽穴→二間穴→三間穴→合谷穴→陽溪穴→偏曆穴→溫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裡穴→曲池穴→肘髎穴→手五裡穴→臂臑穴→肩髃穴→巨骨穴→ 天鼎穴→扶突穴→口禾髎穴→迎香穴。

【經絡循行】

起於食指末端(商陽), 沿食指內(橈)側向上, 通過一、二掌骨之間(合谷)向上進入兩筋(拇長伸肌健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沿前臂前方, 並肘部外側, 再沿上臂外側前緣, 上走肩端(肩髃), 沿肩峰前緣向上出於頸椎(大椎), 再向下入缺盆(鎖骨上窩)部, 聯絡肺臟, 通過橫膈, 屬於大腸。

缺盆部支脈:上走頸部, 通過面頰,

進入下齒齦, 回繞至上唇, 交叉于人中, 左脈向右, 右脈向左, 分佈在鼻孔兩側(迎香), 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病症表現】

是動則病齒痛, 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目黃, 口幹, 鼽衄, 喉痹, 肩前臑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 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主治病候】

牙齒疼痛, 眼睛發黃, 鼻塞, 鼻出血, 咽喉腫痛, 口乾舌燥, 頸部腫大, 肩膀前部以及上臂疼痛, 手食指疼痛不能自如活動。

-由手走頭起始于商陽穴、合谷穴、溫溜穴、曲池穴、完畢於迎香穴。

成效一:防治皮膚病;二加強陽氣或把多餘的火氣去掉。 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間到商陽穴這一段大腸經

商陽穴:食指指甲蓋外側, 用指甲掐它。 調理便秘。

合穀穴:健壯穴。 可以止疼, 如面部的疼痛, 牙痛等。

小貼士:右側牙痛掐左側合穀穴, 左側痛掐右側合穀穴, 配合掐下耳垂貼近面

頰部位牙痛點, 右側痛掐右側耳垂, 左側痛恰左側。

溫溜穴:人體的陽氣在這聚集。 寒涼可以艾灸, 燥熱可以刮痧瀉火。 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層的穴位。

曲池穴:深層肘橫紋端點。 可降血壓, 醫治皮膚病, 有通便的作用。 它是大腸經的合穴(合穴治臟腑, 治腹部疾患)皮膚病很多都和

大腸有關係, 曲池是個排毒的穴位。

肩俞穴:把手伸平了有個窩。 最容易受風寒的穴。 (五十肩、肩周炎)

迎香穴:治鼻炎聞不到氣息, 鼻出血。

小結:呼吸道疾病:感冒、支氣管炎、發燒、頭疼。

頭面部疾病;面神經炎、面癱、耳鳴、耳聾。 其他:神經性皮炎、經脈所過的關節活動妨礙。

手陽明大腸經歌訣

問君大腸何藥補, 左旋牡蠣白龍骨, 桔梗米殼訶子皮, 山藥肉蔻並蓮肉。

川大黃, 南檳榔, 枳殼石斛瀉大腸, 再加芒硝桃麻仁, 蔥白三寸瀉更強。

乾薑肉桂吳茱萸, 三者同時能溫腸。 引藥盡皆同胃經;槐花條芩涼大腸。

手陽明大腸經 卯時(5點到7點)—大腸經旺。 卯時大腸蠕, 排毒渣滓出;

“肺與大腸相表裡。 ”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佈滿全身, 緊接著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態, 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 清晨起床後最好排大便。

卯時05:00-07:00大腸經 卯時記得上廁所 時辰時間對應經絡

人體狀況:這是大腸經活躍的最佳時段。

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佈滿全身, 緊接著促進大腸經進入興奮狀態, 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與營養, 排出渣滓的過程。

養生之道:趕緊起床, 起床後喝杯溫開水, 然後奔進茅房把一天積攢下來的廢物, 都排出體外吧!

不過上廁所不要太趕, 很多老年人中風是因為這樣引起的。 我們不如休息10-20分鐘清醒清醒頭腦再去。

虛症:腹痛, 腹鳴腹瀉、大腸功能減弱、肩膀僵硬、皮膚無光澤、肩酸、喉幹、喘息、宿便等。

實症:腹脹、易便秘、易患痔瘡、肩背部不適或疼痛、牙疼、皮膚異常、上脘異常等。

飲食多選擇: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手陽明大腸經穴歌

手陽明穴起商陽, 二間三間合谷藏, 陽溪偏歷歷溫溜, 下廉上廉三裡長。

曲池肘髎迎五裡,臂臑肩髎巨骨起,天鼎浮突接禾髎,終以迎香二十止。

下廉上廉三裡長。

曲池肘髎迎五裡,臂臑肩髎巨骨起,天鼎浮突接禾髎,終以迎香二十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