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行千里》是否如願破解了中國家風幸福向上的密碼?

星期二午夜, 傳媒1號後臺收到讀者留言, 希望能看到剛剛收官的《兒行千里》的分析, 我欣然應允。

對《兒行千里》的關注, 是全程式的。 節目開播第一期, 第一時間跟進, 撰寫了《如果忙碌讓你忽略了父母, <兒行千里>是你此刻需要的反思》;節目錄製到第四期, 專訪了王琴總導演, 撰寫了《專訪<兒行千里>總導演王琴:9.2豆瓣高分的獨家揭秘》。 節目完滿落幕, 我突然想起了在專訪時, 王琴總導演說過, 做這個節目的意義之一, 就是尋找家風幸福向上的密碼, 甚至在每期節目的開篇, 何炅也會以節目slogan的形式反復說, “解讀家庭幸福向上的密碼”。

那麼, 經過10期節目、20個人物的探索, 王琴導演以及她的《兒行千里》團隊, 找到這個家風密碼了麼?

為了不負讀者所托, 我用了兩天時間重新研讀了《兒行千里》的10期節目、20個人物。 他們的身份覆蓋了社會分工的各個方面:科學家、治沙人、記者、海油人、導演、退役軍人、大學生、社會活動家、企業家、退休人士、大學老師、足球教練、物流精英、鄉村醫生、鄉村老師、員警、工人、工程師;他們讓人欽佩的人生使命各不相同:三代治沙、七年還債、二十年照顧戰友父母…他們家風主題各有千秋:教育型、環保型、知識型、創意型、頑強型、自律型、大愛型、誠信型、孝道型、感恩型、勇敢型、奉獻型…

透過《兒行千里》的視角, 你會感悟到, 原來好的家風千人千面, 密碼卻千人一面。

千人千面的家風

好的家風, 無關大小。

它可能是一份自尊自強的自愛, 就像第四期的謝仁慈母女, 她們雖然不幸遭遇車禍, 一生殘疾相隨, 卻仍然樂觀、開朗、自信, 不抱怨命運的不公, 卻感激周遭的友愛, 感謝四鄰、感謝師友;

它可能是一份只有兩人的母子情, 就像第八期的李愛軍, 曾為物流業領軍人物的他, 為照顧高齡老母, 將生活重心從事業轉向了家庭, 700天不重樣地為母親準備一日三餐, 他說, “我陪著她, 變老”;

它可能是一份輻射多人的團體愛, 就像第三期的李彬, 22年來照顧18位烈士父母,

每一位壯烈犧牲的戰友父母便是他的父母;就像第六期的楊紅梅一家, 39年來為上萬名藏族學子創造了一個“武漢之家”;

它可能是一份十裡八村的鄉情, 就像第八期的賀星龍, 17年紮根鄉土服務20多個村落留守老人與兒童的健康問題,

鄉民們說, “我聽到摩托聲, 就知道我的病有救了”, 鄉民們還說, “你走了, 我們就活不成了”;

它可能是一份惠及人類的大愛, 就像第十期的周平, 為了援建非洲的鐵路事業, 帶著兒子五年紮根艾瑟爾比亞, 見證不了兒女的成長, 伸手不到妻子的需要。

你會發現, 愛的範圍,愛的波及,無關大小。無論它是關於一個人、兩個人、二十個人還是二十億人,有愛的便是觸動人心的好家風。而此間,你也看到了《兒行千里》的策劃標準與價值觀念。

好的家風,無關遠近。

上回與王琴導演談話時,她說,《兒行千里》人物的入選標準,一要好的家風,二要兒行千里。但這個“兒行千里”卻不再停留在字面表層的“兒行千里”了。

它可能是親自遠赴千里,就像第一期的何江,為了改變家族的命運,正于歐美深造;就像第四期的錢永剛,為了傳承知識報國的家風,遠赴西方留學;就像第二期的陳序,因為膽大心細的家風,選擇了成為戰地記者;

它可能是助人鵬程萬里,就像第九期的吳松一家,三代教書63年,學生遍佈整個鄉鎮,他們一家人都沒有走出大山,卻把走出大山的機會留給了學生,留給了鄉人,吳松說,如果他走了,這個教育世家也會走了,那麼這裡的教育便沒了指望;

它甚至可能是關於數代人乃至一個國的日行千里,就像本季《兒行千里》的最後一個人物,是中國飛機史上一位豐碑式的人物——程不時老人,他參與制造了中國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的噴氣式飛機、第一架超音速飛機、第一架強擊機、我國設計的最大客機、中國最大最早的大型噴氣式客機,他一生的奮鬥與努力與他一家的培養與支持,讓數代中國人得以兒行千里。

所以,這便是《兒行千里》發散性思維最好的表現。拘於字面,題材便會越做越窄;打開思路,便會找到“兒行千里”更深層的內涵。

好的家風,無關貧貴。

在富裕之家,會有良好的家風。比如第五期的鐘叢榮,這位重慶成功企業家,如今卻把自己的主要時間精力,致力於督導宣傳撿垃圾的環保行動,他的理念是“高調做公益”,不但自己要做,家人要做,公司要做,甚至也要帶動陌生人做;

在貧困之家,亦會有良好的家風。比如第七期的劉平貴,這位鄉村麵粉廠老闆娘,在2010年爆發特大暴雨時,第一反應是沖進洪水中搶帳本,她說,這是18個村莊、200多戶鄉村們的口糧;面對天災給鄉民儲蓄小麥造成的損失,毅然決然扛起了80萬的巨債,走上了7年的還債之路,她說,“不管掙錢還是賠錢,絕不能做昧著良心的事兒”。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其根本,都是要有正念的家風。在《兒行千里》裡,你看到了關於這句古訓最好的詮釋。

千人一面的密碼

愛的波及有大有小,行的公里有近有遠,家的財富有多有少,每個家似乎都有其獨特的家風,就像每個人的基因與面貌一樣,絕無一致之可能。

然而,家風是外化,它千人千面,密碼是內核,它卻千人一面。你會看到,這10期、20個家庭,所有良好家風背後共同蘊藏的,皆是這幾句“密碼”:

第一, 堅定的信仰。

《兒行千里》的這20個人物、20組家庭,無一不有堅如磐石的信仰。

第一期的張力強一家,他們堅信著造林治沙對於家國、對於後代的意義,於是從父母到兒輩再到孫輩,三代治沙,這個信念甚至紮根到族譜裡,孫輩的名字連起來,叫“林業成功”;

第十期的周平一家,他們堅信著鐵路運輸對於人類的福祉,所以從爺爺到父親再到兒子,始終堅守在鐵路人的第一線,從70年建設到17年,從國內建設到國外,甚至爺爺過世時的遺願也是讓子孫建設好鐵路;

第二, 相互的扶持。

一個人的信仰,在遭受家人的抵制時,便會舉步維艱、支離破碎,更遑論家風的形成;而得到家人的支持時,才會從一個人擴散一代人再傳承到一族人。

就像第七期節目,肖山的信仰是培養出一支國際級的女足團隊,他的妻子便辭掉工作、幫忙訓練,她說,“既然選擇了他,就要幫助他把他的事業做好”,於是,肖山一家便形成了“職業型”的家風;

就像第五期節目,王新法的信仰是改造鄉村,帶領鄉民們脫貧致富,信仰未竟人已故亡,他的女兒便繼承衣缽、繼續遺志,將父親在世時規劃的4個“三年計畫”繼續完成,於是,王新發一家便形成了“大愛型”的家風。

第三, 無私的大愛

一個幸福的人,必有愛人的能力;一個幸福的家庭,亦是如此。

謝仁慈殘疾,卻主動放棄獎學金,因為她說還有比她更貧困更需要的同學;劉平貴欠債,卻主動分出政府補助,因為她說鄉里鄉親中有更值得被幫助的好人;李彬月入微薄,卻拿出工資的大頭,二十年不改地照顧十八對烈士父母的起居…

舍小家,顧大家。這是在《兒行千里》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記憶尤深的是,何炅說他母親對他的教誨——如果你是一個自私的人,便更需要學會與人分享,能不能首先釋放善意?

如果自私是人類的基因,那麼無私便是家風的教養。

結 語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哭了整整兩天。

《兒行千里》的這20個人物、20組家庭,每一個、每一組都有讓我感動、欽佩與學習的光彩,我也不斷在安利身邊的親友前去看看,或許也能讓他們感悟到能教化到各自家風的密碼。

家風、鄉風、民風、國風。家風是言傳身教的微型傳播,鄉風是口耳相傳的小眾傳播,而民風與國風,則需要借助大眾媒體,把散落在五湖四海、邊陲角落的優秀的家風,輻射開去、傳播開去。

而這便是《兒行千里》的意義。

愛的範圍,愛的波及,無關大小。無論它是關於一個人、兩個人、二十個人還是二十億人,有愛的便是觸動人心的好家風。而此間,你也看到了《兒行千里》的策劃標準與價值觀念。

好的家風,無關遠近。

上回與王琴導演談話時,她說,《兒行千里》人物的入選標準,一要好的家風,二要兒行千里。但這個“兒行千里”卻不再停留在字面表層的“兒行千里”了。

它可能是親自遠赴千里,就像第一期的何江,為了改變家族的命運,正于歐美深造;就像第四期的錢永剛,為了傳承知識報國的家風,遠赴西方留學;就像第二期的陳序,因為膽大心細的家風,選擇了成為戰地記者;

它可能是助人鵬程萬里,就像第九期的吳松一家,三代教書63年,學生遍佈整個鄉鎮,他們一家人都沒有走出大山,卻把走出大山的機會留給了學生,留給了鄉人,吳松說,如果他走了,這個教育世家也會走了,那麼這裡的教育便沒了指望;

它甚至可能是關於數代人乃至一個國的日行千里,就像本季《兒行千里》的最後一個人物,是中國飛機史上一位豐碑式的人物——程不時老人,他參與制造了中國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的噴氣式飛機、第一架超音速飛機、第一架強擊機、我國設計的最大客機、中國最大最早的大型噴氣式客機,他一生的奮鬥與努力與他一家的培養與支持,讓數代中國人得以兒行千里。

所以,這便是《兒行千里》發散性思維最好的表現。拘於字面,題材便會越做越窄;打開思路,便會找到“兒行千里”更深層的內涵。

好的家風,無關貧貴。

在富裕之家,會有良好的家風。比如第五期的鐘叢榮,這位重慶成功企業家,如今卻把自己的主要時間精力,致力於督導宣傳撿垃圾的環保行動,他的理念是“高調做公益”,不但自己要做,家人要做,公司要做,甚至也要帶動陌生人做;

在貧困之家,亦會有良好的家風。比如第七期的劉平貴,這位鄉村麵粉廠老闆娘,在2010年爆發特大暴雨時,第一反應是沖進洪水中搶帳本,她說,這是18個村莊、200多戶鄉村們的口糧;面對天災給鄉民儲蓄小麥造成的損失,毅然決然扛起了80萬的巨債,走上了7年的還債之路,她說,“不管掙錢還是賠錢,絕不能做昧著良心的事兒”。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其根本,都是要有正念的家風。在《兒行千里》裡,你看到了關於這句古訓最好的詮釋。

千人一面的密碼

愛的波及有大有小,行的公里有近有遠,家的財富有多有少,每個家似乎都有其獨特的家風,就像每個人的基因與面貌一樣,絕無一致之可能。

然而,家風是外化,它千人千面,密碼是內核,它卻千人一面。你會看到,這10期、20個家庭,所有良好家風背後共同蘊藏的,皆是這幾句“密碼”:

第一, 堅定的信仰。

《兒行千里》的這20個人物、20組家庭,無一不有堅如磐石的信仰。

第一期的張力強一家,他們堅信著造林治沙對於家國、對於後代的意義,於是從父母到兒輩再到孫輩,三代治沙,這個信念甚至紮根到族譜裡,孫輩的名字連起來,叫“林業成功”;

第十期的周平一家,他們堅信著鐵路運輸對於人類的福祉,所以從爺爺到父親再到兒子,始終堅守在鐵路人的第一線,從70年建設到17年,從國內建設到國外,甚至爺爺過世時的遺願也是讓子孫建設好鐵路;

第二, 相互的扶持。

一個人的信仰,在遭受家人的抵制時,便會舉步維艱、支離破碎,更遑論家風的形成;而得到家人的支持時,才會從一個人擴散一代人再傳承到一族人。

就像第七期節目,肖山的信仰是培養出一支國際級的女足團隊,他的妻子便辭掉工作、幫忙訓練,她說,“既然選擇了他,就要幫助他把他的事業做好”,於是,肖山一家便形成了“職業型”的家風;

就像第五期節目,王新法的信仰是改造鄉村,帶領鄉民們脫貧致富,信仰未竟人已故亡,他的女兒便繼承衣缽、繼續遺志,將父親在世時規劃的4個“三年計畫”繼續完成,於是,王新發一家便形成了“大愛型”的家風。

第三, 無私的大愛

一個幸福的人,必有愛人的能力;一個幸福的家庭,亦是如此。

謝仁慈殘疾,卻主動放棄獎學金,因為她說還有比她更貧困更需要的同學;劉平貴欠債,卻主動分出政府補助,因為她說鄉里鄉親中有更值得被幫助的好人;李彬月入微薄,卻拿出工資的大頭,二十年不改地照顧十八對烈士父母的起居…

舍小家,顧大家。這是在《兒行千里》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記憶尤深的是,何炅說他母親對他的教誨——如果你是一個自私的人,便更需要學會與人分享,能不能首先釋放善意?

如果自私是人類的基因,那麼無私便是家風的教養。

結 語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哭了整整兩天。

《兒行千里》的這20個人物、20組家庭,每一個、每一組都有讓我感動、欽佩與學習的光彩,我也不斷在安利身邊的親友前去看看,或許也能讓他們感悟到能教化到各自家風的密碼。

家風、鄉風、民風、國風。家風是言傳身教的微型傳播,鄉風是口耳相傳的小眾傳播,而民風與國風,則需要借助大眾媒體,把散落在五湖四海、邊陲角落的優秀的家風,輻射開去、傳播開去。

而這便是《兒行千里》的意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