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海生活家·第一季丨下沙燒賣:百年點心不斷“嘗鮮” 籠屜裡“蒸”出上海非遺

視頻:下沙燒賣:百年點心不斷“嘗鮮” 籠屜裡“蒸”出上海非遺 新民晚報新民網 蔡黃浩 賀信 攝製

新民晚報新民網 葉聆/制

【新民網·最新報導】傳統美食,

總以其經久不衰的口感和獨具匠心的手工制法為人稱道, 即便在美食林立的大上海都能爭得一席之地。 下沙燒賣就是其中之一, 其鮮美味道在浦東鄉間流傳百年。 鄭玉霞一家三代人憑藉多年以來的執著和努力, 讓這份南匯民間小吃遍佈上海各個角落, 並入選浦東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天, 《上海生活家·第一季》走近鄭玉霞和她的下沙燒賣, 共同來品嘗這份籠屜裡“蒸”出來的“非遺”。

圖說:下沙燒賣是浦東南匯地區的經典民間美食之一

邊燒邊賣的美味點心

下沙燒賣是浦東南匯地區一款歷史悠久的民間點心, 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明代。 據《南匯縣誌》《民俗上海》《鶴沙文化》等書記載, 當時朝廷派兵駐紮下沙打擊倭寇, 老百姓為了犒勞將士而特地製作了美味的點心。 由於點心是邊燒邊賣的, 因此得到“下沙燒賣”的名號。 此後每逢廟會, 都有“下沙燒賣”應市。

鄭玉霞一家做的燒賣每逢廟會時節都會“火”一把。 其母周麗娟是現今能考證的“下沙燒賣”第三代傳人,

傳承下沙燒賣傳統的制法, 尤以筍肉燒賣最為出名。 至今, 筍肉燒賣仍恪守“新鮮春筍+瘦肉”的餡料傳統, 保留皮薄餡多, 現做、現蒸、現吃的特色。 做好的燒賣造型猶如“玉蘭花一般亭亭玉立”。 蒸不到10分鐘燒賣即可出鍋食用, 咬上一口, 肉的香味和筍的鮮味相互交融。

圖說:筍肉燒賣恪守“新鮮春筍+瘦肉”的餡料傳統, 皮薄餡多

兒子接過衣缽成為第五代傳人

年輕時的鄭玉霞愛動腦筋, 希望把自家的燒賣“推出去”。 在首屆南匯桃花節上, 她將自家的燒賣帶到現場, 引來市民遊客爭相購買品嘗, 鄭氏“下沙燒賣”在南匯一炮打響。 此後, “下沙燒賣”出現在了城隍廟前的攤位上。 憑藉多年來的堅持和努力, 2011年, 鄭玉霞一家的“下沙燒賣”製作技藝被列入浦東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拿到“非遺”的牌子, 鄭玉霞擔負起沉甸甸的傳承責任。 2013年, 鄭玉霞研製出用冬筍代替春筍做餡料, 食材來源不再受時間制約, 燒賣的研發有了大突破。 兒子的加入讓鄭玉霞更加欣慰, 他不但接過家族衣缽成為下沙燒賣第五代傳人,

還為門店設計了專有LOGO。

圖說:2011年, “下沙燒賣”製作技藝被列入浦東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如今, 鄭氏“下沙燒賣”在上海已開出11家門店, 生意紅火, 食客一年四季皆可盡饗美味。 同年, 鄭玉霞被評為浦東新區非遺項目“下沙燒賣製作工藝”的第四代傳承人, 浦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沙燒賣製作技藝傳承基地也建成開業。2015年,下沙燒賣入選市級文化遺產。

談到下沙燒賣今後的發展,鄭玉霞有很多想法,但最重要的還是堅持傳承燒賣傳統的製作技藝。現今,又到了春筍上市時節,你是否也想去嘗嘗這百年手藝的鮮美呢?(新民晚報新民網 蔡黃浩 賀信/圖 李默/文)

浦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沙燒賣製作技藝傳承基地也建成開業。2015年,下沙燒賣入選市級文化遺產。

談到下沙燒賣今後的發展,鄭玉霞有很多想法,但最重要的還是堅持傳承燒賣傳統的製作技藝。現今,又到了春筍上市時節,你是否也想去嘗嘗這百年手藝的鮮美呢?(新民晚報新民網 蔡黃浩 賀信/圖 李默/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