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2000年,我玩過索尼PS上第一款簡體中文武俠RPG

大智若愚的勤勉少年, 因緣際會踏上旅途, 拜師世外高人, 邂逅男裝美少女, 還遇上一生的宿敵……

“壯大な冒険が始まる……愛と勇気の武俠アドベンチャー、運命のクライマックス!!”(壯大的冒險自此開始……愛與勇氣的武俠冒險, 命運的高潮!)

雖然怎麼看都像最正統的王道故事, 但不好意思, 這可不是什麼日本動畫新番的預告。 這是武俠劇《射雕英雄傳》在日本播出時的宣傳語, 是張紀中導演的那版。 李亞鵬演郭靖, 周迅演黃蓉。

最近, 這個故事又被翻拍了一次。

說真的, 我從來沒有完整看完過任何一部《射雕英雄傳》的改編劇——雖然它翻拍了那麼多次, 改編成港漫, 出過連環畫, 排過京劇, 甚至還有臺灣布袋戲劇集。 但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故事, 是很小的時候玩的一款改編遊戲。

2000年, 日本製造的中文武俠RPG

這是款由日本索尼本部開發、金庸父子監製、香港TVB配音陣容、《殺死比爾》視效團隊, 耗時3年打造的中文武俠遊戲,

登陸的還是家用遊戲機平臺。 這款遊戲是《射雕英雄傳》。 我沒有逗你。 那是在2000年。

很長一段時間, 我對於日本索尼為什麼要做這款遊戲, 一直感到困惑——金庸在日本並不火。

雖然日本德間書店引進了金庸全集、《射雕英雄傳》的漫畫, 監修的還是早稻田大學的漢學家,

可銷量其實一般;而日本電視臺NECO, 2005年起就一連引進了張紀中版的《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神雕俠侶》等劇, 口碑也不錯, 但由於是付費有線頻道, 能看到的觀眾不多——簡而言之, 金庸作品在日本的熱度, 就好像美劇版播出前的《冰與火之歌》, 只是少數人的狂歡。

然而, 索尼仍然在金庸全集日文版還沒出全、甚至電視劇在日本都還沒播的2000年, 推出了這款武俠RPG。 遊戲不僅默認支援簡體中文、繁體中文、日文三種語言, 甚至有長達5小時的全程普通話配音——且只有普通話配音。 配音水準還很高。

是的, 你沒聽錯, 如果常看普通話配音的港劇, 會發現遊戲的配音陣容, 正是香港TVB的御用班底。 遊戲中為郭靖配音的葉清, 配過陳浩民版《天龍八部》裡的段譽, 陳小春版《鹿鼎記》裡的康熙。 哪怕是一閃而過的龍套, 聲音聽著也滿滿都是回憶。

遊戲中的動畫, 則交給了香港的先濤數碼——《風雲》《中華英雄》《少林足球》《見鬼》《功夫》, 乃至後來昆汀的電影《殺死比爾》和老謀子的《滿城盡帶黃金甲》,

特效部分他們都有參與。

然而, 這個配音、動畫都交給香港做的遊戲, 並非外包, 核心開發團隊是日本索尼的全資子公司SCE(現已改名SIE)。

主導專案的兩位負責人也非泛泛之輩。 遊戲監製桐田富和, 曾任職KONAMI, 主導過《魂鬥羅4:鐵血兵團》《惡魔城:血族》《心跳回憶》等熱門遊戲, 1994年底轉投SCE後,開發的益智遊戲《骰子熱爆》在日本創造了百萬銷量。導演蔡以強也呆過KONAMI,是《實況足球》最初兩作的製作人,轉投SCE後擔任當時的製作部部長。他們集結了來自日、港、台三地約30名開發人員,共同完成了這部作品。

儘管如今在PS4上玩到中文遊戲很輕易,但在當時的PS初代主機上,除掉從DOS移植過來的《三國志》4、5代,臺灣做的幾款粗糙的麻將、大富翁遊戲,還有《骰子熱爆》這樣文本量較低的益智遊戲,華人玩家根本玩不到什麼中文遊戲。PS上的大作如《最終幻想》《生化危機》《幻想水滸傳》等,通通沒有中文。

因此,原生非移植、支持簡體中文、且同時包含全中文語音的遊戲,在當年的PS上,《射雕英雄傳》是唯一。

在當年的採訪中,蔡以強說,把《射雕英雄傳》做成遊戲,這個想法他已持續了十年。而索尼對這款遊戲的期待,是希望遊戲的中文化,能擴大索尼主機在華人市場的影響力。選擇華人圈家喻戶曉的金庸名著改編,或許也是基於這一原因。

遊戲發佈會特意選在臺北舉辦,現場還公開了全中文的官方網站,更拼的是,官方宣佈:遊戲由金庸父子親自監製。金庸次子查傳倜也親自到場,誇讚了遊戲中的人設。

遊戲本體是什麼樣的?

然而,我始終認為“金庸父子”的監製純屬掛名,因為遊戲在劇情方面的刪改和角色方面的縮減相當喪心病狂。

比如,像“金剛葫蘆娃”一樣七合一的“江南七怪”。

又比如,鬼門龍王沙通天“四合一”的徒弟“黃河四鬼”。

全真七子倒是沒合體,不過也只提到了丘處機、王處一和馬鈺。成吉思汗消失了,他的兒子拖雷也改成了原創人物赤列都。陳玄風和梅超風,段王爺、周伯通和瑛姑不得不說的故事,因為篇幅原因也通通被刪——更別說金國的完顏洪烈會變身魔鬼,西毒歐陽鋒會變成蛤蟆這種堪稱“玄幻”的劇情改動。或許由於沒打算做續集,歐陽鋒也直接在最後的華山論劍死掉了。

不過,比起臺灣智冠那一系列“故事講一半就坑掉”的金庸改編遊戲,好歹這款《射雕英雄傳》還是把原著的故事講完了。

比起精簡的劇情,戰鬥系統倒是有些不太常見的設計。

遊戲中武功被分為外功、內功和輕功,不管武功強弱,外功克內功,內功克輕功,輕功克外功,就像剪刀石頭布一樣絕對。只要戰鬥中玩家的招式在類型上被克制,就會被敵人很輕鬆地閃避開。

而在戰鬥中,玩家的數值也分為外功、內功和輕功。外功代表血槽(使用外功招式不耗血),而內功和輕功約等於藍槽和氣力值,使用相應招式時就會被消耗。有意思的是,戰鬥中玩家的攻擊力,是基於你人物的攻擊力加武功的攻擊力來計算,防禦力亦然,結果戰鬥中會出現攻防值越打越低的情況。

同時,雖然遊戲還是回合制,但實際打起來就好像猜拳,雙方同時行動,基於生克關係上演“見招拆招”的戰鬥動畫。

同時,遊戲中還有被稱為“癖好”的設定,你可以理解為Buff或Debuff。玩家在使用天書或消耗了一些奇怪的道具後,會“記住”相應的癖好。比如,吃了道具“3天前的肉包子”,玩家會得到名為“腹痛”的癖好,戰鬥中會隨機進入“中毒”狀態——是你自己中毒。吃了“胡椒”會在戰鬥中隨機打噴嚏,但是“沒有任何作用”……類似的還有“午睡”,戰鬥中隨機進入昏迷狀態,甚至還有“自己的攻擊力變成0”“失去使用中的道具”等奇奇怪怪的自殘設定。

可一旦你把癖好練到8級,所有Debuff都會變成Buff效果,前面的一切自殘行為都會得到回報。類似這樣神奇的遊戲設定在《射雕英雄傳》中還有不少。

至於你問我這遊戲好不好玩?在當時,這可是唯一的“完全中文版”!沖著這點,即使遊戲畫面相比同期的日式RPG很不理想,大多數華人玩家也會選擇玩下去。

當然,為了照顧不熟悉武俠的日本玩家,他們也加入了足夠多的解說和指引,來解決日本玩家遊戲時可能會有的困惑。

意料之中的結局

2000年11月29日,索尼在臺灣的臺北火車站NOVA門市舉行了首賣會。資訊站巴哈姆特僅有的一篇報導中寫道,“現場即有為數不少的玩家排隊等候購買”,官方還為預約購買的玩家準備了精美的撲克牌及海報。“此次《射雕英雄傳》的購買情況比之前的《勇者鬥惡龍》還要熱烈,可說是獲得了玩家相當不錯的支持。”

事實上,當時PS的盜版問題在港臺地區十分猖獗。PS的防盜版是基於PS碟面上的區域碼,PS讀碟時,需要驗證區域碼確認為正版,遊戲才能正常運行。然而當年的玩家,已經想出了改機等一系列方法來繞過這個驗證機制,以實現玩盜版的目的。

更簡陋的方法則是“飛盤”:用膠布貼住PS的光碟蓋卡扣,讓機器誤以為此時光碟蓋處於合緊的狀態。在機子驗證完正版碟後,玩家只要飛快地將旋轉的正版碟替換為盜版碟,就可以直接遊玩——沒錯,正版碟變成了所謂的引導開機磁片,只要有一張就夠了。

當年實體遊戲並不便宜,遊戲碟片越多,相應的成本也會增加。《射雕英雄傳》當然沒有足夠的經費能做成《最終幻想8》那樣的大作,而如果做成同樣4CD的大容量,高昂的售價一般華人玩家也未必消費得起。因此,當遊戲試圖用一張CD的容量,塞下《射雕英雄傳》一整部的故事,劇情方面的刪改和畫面的縮水,似乎成了無法避免的事。

而遊戲的中文化團隊在某次採訪中也說了:“沒有大規模展開中文化,主要是因為PS記憶體容量小且畫面解析度低,對於常用字數多且筆劃較繁複的中文來說,不論是製作或呈現上都造成很大障礙。因此真正開始投入中文化遊戲的製作是等到PS2正式在亞洲地區推出之後。”

《射雕英雄傳》推出時,PS作為主機也正走向生命的末期,2000年3月4日,創造了銷售神話的後續機種PS2正式上市。

然而,《射雕英雄傳》的種種努力似乎並未獲得相應的回報。由於題材水土不服,這款遊戲在日本的銷量基本不用抱太大期望,官方的期待一直是華人地區,甚至還專門推出了官方中文攻略本。

諷刺的是,一位當年的老玩家告訴我,這款遊戲在銷量極為一般的情況下,官方攻略本卻賣得非常不錯——是的,的確很多玩家因為“親切的中文”而玩了這款遊戲,但他們依然選擇了盜版。

《射雕英雄傳》真的成為了PS上最後的中文大作。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國行PS2進入中國大陸,又因政策黯然謝幕;KONAMI做的完全中文版《實況足球8:亞洲足球聯賽》,最終也沒能過審,沒能發行。

《射雕英雄傳》的製作人之一蔡以強,在結束《射雕英雄傳》之後回到KONAMI,擔任上海分部的副董事長。2004年他離職後,KONAMI上海再也沒拿到過類似《惡魔城》《寂靜嶺》這些著名作品的外包專案,2014年KONAMI上海關張。

而《射雕英雄傳》,被貼上“PS上唯一完全中文大作”的標籤,永遠活在了口耳相傳中。

金庸小說最後一次出現在日本遊戲,是2008年。CAPCOM推出了多人線上對戰格鬥遊戲《街霸Online: Mouse Generation》,《雪山飛狐》的胡斐、《碧血劍》的何鐵手、《笑傲江湖》的令狐沖、《射雕英雄傳》的梅超風和周伯通,都作為可操作人物出現在遊戲中,甚至還推出了手辦。但隨著遊戲一年後停服,金庸和日本遊戲的關聯也就此結束。

■ 結

我玩《射雕英雄傳》的時候還很小,人在內地,同學家沒正版。唯一的記憶是那個怎麼打也打不死的梅超風——她是遊戲中的第一個BOSS。現在,我終於可以在電腦端看到遊戲的結局。

有意思的是,這麼一款武俠遊戲,片尾曲卻是英文歌,歌曲的演唱者是日本老牌搖滾樂隊Godiego,中文團名“後醍醐”。

1980年,為紀念中日友好和平條約簽訂生效兩周年,後醍醐曾來中國天津,參加了“第一次中日友好音樂會”,在一連串民歌、雜技和嗩呐獨奏表演後,上臺唱了搖滾——選中他們唱PS上第一款全中文遊戲的片尾,或許正是因為,他們是第一支來中國大陸演出的搖滾樂隊。當年的他們馳名世界,在中國卻沒多少人認識。

如今已是2017年。現在的我們,可以輕鬆買到國行的PS4,玩到索尼、微軟主機大作的官方中文版,甚至“神遊中國”的任天堂,也開始以香港為陣地,推出簡體中文的《精靈寶可夢》。

而《射雕英雄傳》片尾的這首英文歌,恰好在1980與2017年的正中間誕生,就像後醍醐在中國絕對不算知名一樣,也少有玩家記得這首歌的名字。

它叫做《Return to China》,可以譯作“回到中國”。後醍醐在裡面唱道:

Return to China, the past is calling me.

回到中國,過去在呼喚我。

I don't know why… don't know why.

我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為什麼。

But I shall return!

但我必將回去!

……

Return to China, the future is calling me.

回到中國,未來在呼喚我。

Now I know why… know why.

現在我知道為什麼……知道為什麼。

I shall return!

我必將回去!

如今聽來,真是再好不過的結尾。

2000年,日本製造...遊戲本體是什麼樣的?意料之中的結局結 1994年底轉投SCE後,開發的益智遊戲《骰子熱爆》在日本創造了百萬銷量。導演蔡以強也呆過KONAMI,是《實況足球》最初兩作的製作人,轉投SCE後擔任當時的製作部部長。他們集結了來自日、港、台三地約30名開發人員,共同完成了這部作品。

儘管如今在PS4上玩到中文遊戲很輕易,但在當時的PS初代主機上,除掉從DOS移植過來的《三國志》4、5代,臺灣做的幾款粗糙的麻將、大富翁遊戲,還有《骰子熱爆》這樣文本量較低的益智遊戲,華人玩家根本玩不到什麼中文遊戲。PS上的大作如《最終幻想》《生化危機》《幻想水滸傳》等,通通沒有中文。

因此,原生非移植、支持簡體中文、且同時包含全中文語音的遊戲,在當年的PS上,《射雕英雄傳》是唯一。

在當年的採訪中,蔡以強說,把《射雕英雄傳》做成遊戲,這個想法他已持續了十年。而索尼對這款遊戲的期待,是希望遊戲的中文化,能擴大索尼主機在華人市場的影響力。選擇華人圈家喻戶曉的金庸名著改編,或許也是基於這一原因。

遊戲發佈會特意選在臺北舉辦,現場還公開了全中文的官方網站,更拼的是,官方宣佈:遊戲由金庸父子親自監製。金庸次子查傳倜也親自到場,誇讚了遊戲中的人設。

遊戲本體是什麼樣的?

然而,我始終認為“金庸父子”的監製純屬掛名,因為遊戲在劇情方面的刪改和角色方面的縮減相當喪心病狂。

比如,像“金剛葫蘆娃”一樣七合一的“江南七怪”。

又比如,鬼門龍王沙通天“四合一”的徒弟“黃河四鬼”。

全真七子倒是沒合體,不過也只提到了丘處機、王處一和馬鈺。成吉思汗消失了,他的兒子拖雷也改成了原創人物赤列都。陳玄風和梅超風,段王爺、周伯通和瑛姑不得不說的故事,因為篇幅原因也通通被刪——更別說金國的完顏洪烈會變身魔鬼,西毒歐陽鋒會變成蛤蟆這種堪稱“玄幻”的劇情改動。或許由於沒打算做續集,歐陽鋒也直接在最後的華山論劍死掉了。

不過,比起臺灣智冠那一系列“故事講一半就坑掉”的金庸改編遊戲,好歹這款《射雕英雄傳》還是把原著的故事講完了。

比起精簡的劇情,戰鬥系統倒是有些不太常見的設計。

遊戲中武功被分為外功、內功和輕功,不管武功強弱,外功克內功,內功克輕功,輕功克外功,就像剪刀石頭布一樣絕對。只要戰鬥中玩家的招式在類型上被克制,就會被敵人很輕鬆地閃避開。

而在戰鬥中,玩家的數值也分為外功、內功和輕功。外功代表血槽(使用外功招式不耗血),而內功和輕功約等於藍槽和氣力值,使用相應招式時就會被消耗。有意思的是,戰鬥中玩家的攻擊力,是基於你人物的攻擊力加武功的攻擊力來計算,防禦力亦然,結果戰鬥中會出現攻防值越打越低的情況。

同時,雖然遊戲還是回合制,但實際打起來就好像猜拳,雙方同時行動,基於生克關係上演“見招拆招”的戰鬥動畫。

同時,遊戲中還有被稱為“癖好”的設定,你可以理解為Buff或Debuff。玩家在使用天書或消耗了一些奇怪的道具後,會“記住”相應的癖好。比如,吃了道具“3天前的肉包子”,玩家會得到名為“腹痛”的癖好,戰鬥中會隨機進入“中毒”狀態——是你自己中毒。吃了“胡椒”會在戰鬥中隨機打噴嚏,但是“沒有任何作用”……類似的還有“午睡”,戰鬥中隨機進入昏迷狀態,甚至還有“自己的攻擊力變成0”“失去使用中的道具”等奇奇怪怪的自殘設定。

可一旦你把癖好練到8級,所有Debuff都會變成Buff效果,前面的一切自殘行為都會得到回報。類似這樣神奇的遊戲設定在《射雕英雄傳》中還有不少。

至於你問我這遊戲好不好玩?在當時,這可是唯一的“完全中文版”!沖著這點,即使遊戲畫面相比同期的日式RPG很不理想,大多數華人玩家也會選擇玩下去。

當然,為了照顧不熟悉武俠的日本玩家,他們也加入了足夠多的解說和指引,來解決日本玩家遊戲時可能會有的困惑。

意料之中的結局

2000年11月29日,索尼在臺灣的臺北火車站NOVA門市舉行了首賣會。資訊站巴哈姆特僅有的一篇報導中寫道,“現場即有為數不少的玩家排隊等候購買”,官方還為預約購買的玩家準備了精美的撲克牌及海報。“此次《射雕英雄傳》的購買情況比之前的《勇者鬥惡龍》還要熱烈,可說是獲得了玩家相當不錯的支持。”

事實上,當時PS的盜版問題在港臺地區十分猖獗。PS的防盜版是基於PS碟面上的區域碼,PS讀碟時,需要驗證區域碼確認為正版,遊戲才能正常運行。然而當年的玩家,已經想出了改機等一系列方法來繞過這個驗證機制,以實現玩盜版的目的。

更簡陋的方法則是“飛盤”:用膠布貼住PS的光碟蓋卡扣,讓機器誤以為此時光碟蓋處於合緊的狀態。在機子驗證完正版碟後,玩家只要飛快地將旋轉的正版碟替換為盜版碟,就可以直接遊玩——沒錯,正版碟變成了所謂的引導開機磁片,只要有一張就夠了。

當年實體遊戲並不便宜,遊戲碟片越多,相應的成本也會增加。《射雕英雄傳》當然沒有足夠的經費能做成《最終幻想8》那樣的大作,而如果做成同樣4CD的大容量,高昂的售價一般華人玩家也未必消費得起。因此,當遊戲試圖用一張CD的容量,塞下《射雕英雄傳》一整部的故事,劇情方面的刪改和畫面的縮水,似乎成了無法避免的事。

而遊戲的中文化團隊在某次採訪中也說了:“沒有大規模展開中文化,主要是因為PS記憶體容量小且畫面解析度低,對於常用字數多且筆劃較繁複的中文來說,不論是製作或呈現上都造成很大障礙。因此真正開始投入中文化遊戲的製作是等到PS2正式在亞洲地區推出之後。”

《射雕英雄傳》推出時,PS作為主機也正走向生命的末期,2000年3月4日,創造了銷售神話的後續機種PS2正式上市。

然而,《射雕英雄傳》的種種努力似乎並未獲得相應的回報。由於題材水土不服,這款遊戲在日本的銷量基本不用抱太大期望,官方的期待一直是華人地區,甚至還專門推出了官方中文攻略本。

諷刺的是,一位當年的老玩家告訴我,這款遊戲在銷量極為一般的情況下,官方攻略本卻賣得非常不錯——是的,的確很多玩家因為“親切的中文”而玩了這款遊戲,但他們依然選擇了盜版。

《射雕英雄傳》真的成為了PS上最後的中文大作。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國行PS2進入中國大陸,又因政策黯然謝幕;KONAMI做的完全中文版《實況足球8:亞洲足球聯賽》,最終也沒能過審,沒能發行。

《射雕英雄傳》的製作人之一蔡以強,在結束《射雕英雄傳》之後回到KONAMI,擔任上海分部的副董事長。2004年他離職後,KONAMI上海再也沒拿到過類似《惡魔城》《寂靜嶺》這些著名作品的外包專案,2014年KONAMI上海關張。

而《射雕英雄傳》,被貼上“PS上唯一完全中文大作”的標籤,永遠活在了口耳相傳中。

金庸小說最後一次出現在日本遊戲,是2008年。CAPCOM推出了多人線上對戰格鬥遊戲《街霸Online: Mouse Generation》,《雪山飛狐》的胡斐、《碧血劍》的何鐵手、《笑傲江湖》的令狐沖、《射雕英雄傳》的梅超風和周伯通,都作為可操作人物出現在遊戲中,甚至還推出了手辦。但隨著遊戲一年後停服,金庸和日本遊戲的關聯也就此結束。

■ 結

我玩《射雕英雄傳》的時候還很小,人在內地,同學家沒正版。唯一的記憶是那個怎麼打也打不死的梅超風——她是遊戲中的第一個BOSS。現在,我終於可以在電腦端看到遊戲的結局。

有意思的是,這麼一款武俠遊戲,片尾曲卻是英文歌,歌曲的演唱者是日本老牌搖滾樂隊Godiego,中文團名“後醍醐”。

1980年,為紀念中日友好和平條約簽訂生效兩周年,後醍醐曾來中國天津,參加了“第一次中日友好音樂會”,在一連串民歌、雜技和嗩呐獨奏表演後,上臺唱了搖滾——選中他們唱PS上第一款全中文遊戲的片尾,或許正是因為,他們是第一支來中國大陸演出的搖滾樂隊。當年的他們馳名世界,在中國卻沒多少人認識。

如今已是2017年。現在的我們,可以輕鬆買到國行的PS4,玩到索尼、微軟主機大作的官方中文版,甚至“神遊中國”的任天堂,也開始以香港為陣地,推出簡體中文的《精靈寶可夢》。

而《射雕英雄傳》片尾的這首英文歌,恰好在1980與2017年的正中間誕生,就像後醍醐在中國絕對不算知名一樣,也少有玩家記得這首歌的名字。

它叫做《Return to China》,可以譯作“回到中國”。後醍醐在裡面唱道:

Return to China, the past is calling me.

回到中國,過去在呼喚我。

I don't know why… don't know why.

我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為什麼。

But I shall return!

但我必將回去!

……

Return to China, the future is calling me.

回到中國,未來在呼喚我。

Now I know why… know why.

現在我知道為什麼……知道為什麼。

I shall return!

我必將回去!

如今聽來,真是再好不過的結尾。

2000年,日本製造...遊戲本體是什麼樣的?意料之中的結局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