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富平縣老廟鎮特色產業走實精准脫貧路

脫貧之路有千條, 產業扶貧是第一條。 作為地處半是山原半是平原的富平縣老廟鎮, 如何走出一條既適合鎮情、又獨具特色的產業脫貧之路, 徹底挖掉547戶1630名群眾的窮根子?他們給出的答案是:因地制宜, 讓花椒樹變成北部山原群眾脫貧的“搖錢樹”;因勢利導, 讓黃芩成為南部平原群眾脫貧的“藥引子”;因戶施策, 讓小產業成為貧困群眾脫貧的“定心丸”。 他們用心、用情、用真, 為貧困群眾拓寬了脫貧致富路, 譜寫了一曲慷慨激昂、盪氣迴腸的“扶貧戰歌”。

花椒樹搖身變成“搖錢樹”

寒露時節, 一場綿綿秋雨飄落關中大地。

而對於老廟鎮峪嶺村北峪組貧困戶張天良來說, 他的心情並沒有受此天氣的影響, 反而有一股熱烘烘的暖流在其心間流淌。

採訪中, 張天良扳著手指頭為記者算了一筆賬:3畝花椒能賣個1萬多元, 兩頭豬出欄後能掙個近2000元, 平時再打個零工, 到年底收入2萬元不成問題。 算完今年的收入, 他又開始算家中的花銷:一家5口人, 每月花銷六七百元;孫子上學, 享受困難生活補助500元;如今合療報銷比例提高了, 家人平時看病也花不了幾個錢。 到年底, 因看病欠親戚鄉鄰的錢可以還上一大截……說著說著, 張天良老人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前幾年, 張天良的日子過得很不舒心, 他家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 本人患有高血壓和腦梗,

老伴兒年老體衰一身病, 孫子年幼正在上學, 大兒子分家另過, 全家人的生活重擔全落在小兒子一個人的身上, 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常常入不敷出。 然而, 屋漏偏逢連陰雨, 小兒媳又查出患有結核病, 欠下外債3萬多元, 這對於一個居住在山原、僅靠務農維持生計的農村家庭來說, 無疑是個天文數字。

脫貧攻堅戰在頻陽大地打響後, 為張天良一家人送來了生活的曙光。 在鎮村幫扶幹部的具體指導下, 他改良花椒樹品種, 進行科學管理, 花椒產量品質均有了提升, 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 花椒樹變成了“搖錢樹”, 讓張天良一家人嘗到了甜頭, 更鼓起了脫貧致富的信心。 “今年, 我家又新栽種了3畝花椒樹, 好日子在等著我們一家人呢!”張天良心勁十足。

張天良是富平縣老廟鎮按照“發揮優勢、因地制宜、長短結合”思路,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個事例。

花炮, 是富平縣具有300多年歷史的傳統產業。 在花炮產業鼎盛時期, 區位優勢、自然條件並不佔優勢的老廟鎮人均收入竟然闖進了全市前十, 獲得了渭南市小康示範鎮的稱號。 數年前, 處於安全環保等因素的考慮, 關停了花炮企業, 花炮產業昔日風光不再, 產業轉型勢在必行。

但是, 如何讓群眾接上致富的“接力棒”, 成為擺在老廟鎮黨委、政府一班人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富平屬於全省花椒優生區, 栽植歷史悠久, 是全國花椒標準化生產基地縣。 老廟鎮北依萬斛山,

適宜花椒種植,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已經形成種植規模。 但因品種老化, 管理技術落後, 加之受到“來錢快”的花炮和石灰產業的衝擊, 花椒種植多年來裹足不前。

脫貧攻堅過程中, 老廟鎮立足生態基礎, 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按照“兩地一帶一線+產業轉型”的發展思路, 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 在助力貧困戶脫貧的同時, 把工作重點放在村域特色產業培育和提升貧困戶增收致富能力上來, 在北部山區大力發展花椒產業基地, 讓“老產業”迸發出了“新活力”。 截至目前, 該鎮花椒種植面積達到11000餘畝, 吸納貧困戶180余戶, 每年每戶均增收5000餘元, 為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提供了有力的產業保障。

如何既讓農民有效規避市場風險,

又能穩定持續增加貧困群眾收入?老廟鎮積極探索出了一條“合作社+產業+農民”的產業發展新思路, 富平縣滿原紅花椒種植合作社就是老廟鎮政府支持發展的其中一個。 據合作社法人王福順介紹, 該合作社是由漫町村黨支部牽頭、村民代表共同參與而組建的一個集花椒品種培育、種植和深加工為一體的專業性合作社。 他們實行花椒種植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 與貧困群眾形成了發展“共同體”, 調動了群眾花椒種植的積極性, 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僅漫町村花椒種植面積就達到1000餘畝, 帶動80餘戶貧困群眾踏上了致富路, 走出了一條產業轉型和現代化合作社發展的新路子。 黃芩成為脫貧“藥引子”

雨剛剛停歇, 尹家村四組貧困戶田克儉就急切地來到村邊, 看他家地裡種的“寶貝”。究竟是什麼“寶貝”讓今年已經74歲的田克儉老人如此牽掛呢?原來,他家地裡種的是中藥材黃芩。

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田克儉一家人的遭遇驗證了這句話。他一家五口人,兒子方焦田因一場意外事故導致骨折,並患有胸膜炎,媳婦楊養娥患有腹腔淋巴結核,孫子孫女還在上學,老人家中的困境可想而知。被確定為貧困戶後,党和政府的溫暖陽光照進了這個不幸的家庭,讓他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村上為他們一家申請了低保,並引導種植了中藥材黃芩。

黃芩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等功效,種植方法簡單,無需太多管理,市場前景廣闊。黃芩前景好收益高,但是黃芩種苗從何處來?銷售管道又在哪裡呢?“由專業合作社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統一收購貯藏,加工後對外銷售,群眾沒有後顧之憂!”老廟鎮人大主席田彥平為記者解開了心中的疑團。

隨即,記者來到位於尹家村的富平縣萬喬黃芩種植專業合作社採訪。據合作社辦公室主任李連鬥介紹,該合作社提供黃芩種植的“產前、產中、產後”全產業鏈服務。他們與揚子江藥業集團簽訂長期合作協定,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吸收群眾成為社員,帶領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合作社還因勢利導,採取緊密型組建和鬆散型組建相結合的模式,讓更多群眾從中受益!”縣農業局派駐合作社技術人員党林平介紹說,群眾可以自主選擇,以土地入股,土地交由合作社經營,形成緊密型合作;不選擇入股的村民,土地仍然“歸己所有”,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自行種植,採收後出售給合作社,屬鬆散型合作。

黃芩產業到底能給群眾帶來多大的收益呢?尹家村三組貧困戶田寬良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他說,以前種小麥畝產量150公斤到200公斤,收入也就300元到400元。黃芩一般生長期為3年,每畝可產800公斤—1000公斤鮮黃芩,每畝產值5000元左右,種植黃芩每畝每年可增加產值1000餘元。

據瞭解,該合作社黃芩種植面積已達8000余畝,形成了5個核心村、輻射4個村的現代化農業基地格局,讓6800餘戶的28000餘名群眾腰包漸漸鼓了起來。其中,100餘戶貧困群眾每年每戶均增收2000餘元。

“讓老產業煥發出新活力,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提速器’,讓新產業發揮出強動力,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助推器’!”老廟鎮鎮長虞慎德說,產業是老廟鎮經濟發展的根基,也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依託。因此,老廟鎮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核心舉措和首要任務來抓,大力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幫助貧困群眾徹底“換窮業”“摘窮帽”。小產業讓群眾吃上“定心丸”

記者在峪嶺村南坡組採訪時,恰逢年近七旬的貧困戶張德才提著飼料桶走進豬舍。只聽見他“嚕嚕嚕”一召喚,一群膘肥體壯的白毛豬“咕咕”地叫著,將他團團圍住,爭先恐後地爭“食”吃。

“這些豬是我們家的‘小銀行’,有了它們心裡就踏實了。”張德才一邊給豬倒食,一邊笑呵呵地說。

張德才一家四口人,本人身體殘疾,妻子患有腦梗,兒媳患有智力障礙,生活的重擔壓得張德才老人的兒子喘不過氣來。老人看在眼裡急在心中,只恨自己年老體衰,不能勞動掙錢養家。就在老人愁眉不展之際,村鎮幫扶幹部登門造訪,徵求他本人意願,問他是否願意通過養豬實現脫貧致富?這讓他心中湧起一股暖流,燃起一片希望。今年七月初,鎮村幫扶幹部給他趕來四頭活蹦亂跳的豬娃子,這下可樂壞了張德才一家人。沒過幾天,他又通過小額信貸買了四頭豬。從此之後,他就像伺候寶貝疙瘩似的精心餵養。“按照現在的行情,這些豬出欄時可以賣到15000塊(元)!”張德才老人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縫。

在老廟鎮還有80多戶的貧困群眾,像張德才老人一樣領到了豬、羊或者雛雞,通過小產業養殖的方式,逐步摘掉扣在他們頭上的“窮帽子”。

篤祜村一組的貧困戶伍治元與張德才老人的養豬方式大不相同,他乾脆將5頭豬託管給“大戶”飼養,自己當起了“甩手掌櫃”,託管1頭豬,年底能拿到150元的“純紅利”。

“自己不用操心,到時還能拿紅利?”一時之間,記者難以理解。“這是託管代養模式……”該村村支部書記伍貴祥一句話道出了其中原委。他說,在精准扶貧中,老廟鎮創新扶貧模式,引導無勞力、無技術貧困戶以扶貧物資入股合作社,託管代養、統一管理銷售等,讓貧困戶變股東享紅利,實現脫貧致富。

同樣,記者在蘭山村也見到了相同的情況。該村18戶貧困戶將51只羊都托給本村一家養羊場託管代養。養羊場代養3年,每戶可至少收益1500餘元。

“小產業扶持,是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兩個全覆蓋’其中之一,其目的是通過扶持貧困群眾發展小產業,幫助他們樹立脫貧的信心,引導、帶領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致富。”該鎮黨委副書記劉俊濤說,為了讓“兩個全覆蓋”在老廟鎮開出花結出果,他們設計了《貧困戶居住環境改善備案備查表》和《貧困戶小產業發展備案備查表》,對實施過程中形成的會議記錄、施工合同、工程預決算等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備案,做到了不漏一家,不掉一項。截至目前,已對全鎮207戶貧困戶住房進行了修繕,幫扶83戶貧困戶養羊162只,養豬100多頭,養雞500餘隻。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更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老廟鎮黨委書記盧衛東說,脫貧道路有千條,產業脫貧是第一條。下一步,老廟鎮將在不斷鞏固擴大、實現現代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著力打造萬隻生豬養殖園區和萬隻奶山羊養殖園區,讓現代農業產業和現代養殖業齊頭並進,為鎮域經濟發展插上“雙翅膀”,為貧困群眾脫貧上上“雙保險”。與此同時,跳出種植養殖思維,充分挖掘老廟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明禦史楊爵祠——老廟老鼓廣場——萬斛山旅遊景區”+渭北鄉村民俗旅遊為特色的旅遊線路,帶動周邊群眾加工旅遊工藝品,形成旅遊產業鏈條。多措並舉,多管齊下,讓貧困群眾徹徹底底摘掉“窮帽子”,過上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看他家地裡種的“寶貝”。究竟是什麼“寶貝”讓今年已經74歲的田克儉老人如此牽掛呢?原來,他家地裡種的是中藥材黃芩。

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田克儉一家人的遭遇驗證了這句話。他一家五口人,兒子方焦田因一場意外事故導致骨折,並患有胸膜炎,媳婦楊養娥患有腹腔淋巴結核,孫子孫女還在上學,老人家中的困境可想而知。被確定為貧困戶後,党和政府的溫暖陽光照進了這個不幸的家庭,讓他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村上為他們一家申請了低保,並引導種植了中藥材黃芩。

黃芩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等功效,種植方法簡單,無需太多管理,市場前景廣闊。黃芩前景好收益高,但是黃芩種苗從何處來?銷售管道又在哪裡呢?“由專業合作社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統一收購貯藏,加工後對外銷售,群眾沒有後顧之憂!”老廟鎮人大主席田彥平為記者解開了心中的疑團。

隨即,記者來到位於尹家村的富平縣萬喬黃芩種植專業合作社採訪。據合作社辦公室主任李連鬥介紹,該合作社提供黃芩種植的“產前、產中、產後”全產業鏈服務。他們與揚子江藥業集團簽訂長期合作協定,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吸收群眾成為社員,帶領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合作社還因勢利導,採取緊密型組建和鬆散型組建相結合的模式,讓更多群眾從中受益!”縣農業局派駐合作社技術人員党林平介紹說,群眾可以自主選擇,以土地入股,土地交由合作社經營,形成緊密型合作;不選擇入股的村民,土地仍然“歸己所有”,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自行種植,採收後出售給合作社,屬鬆散型合作。

黃芩產業到底能給群眾帶來多大的收益呢?尹家村三組貧困戶田寬良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他說,以前種小麥畝產量150公斤到200公斤,收入也就300元到400元。黃芩一般生長期為3年,每畝可產800公斤—1000公斤鮮黃芩,每畝產值5000元左右,種植黃芩每畝每年可增加產值1000餘元。

據瞭解,該合作社黃芩種植面積已達8000余畝,形成了5個核心村、輻射4個村的現代化農業基地格局,讓6800餘戶的28000餘名群眾腰包漸漸鼓了起來。其中,100餘戶貧困群眾每年每戶均增收2000餘元。

“讓老產業煥發出新活力,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提速器’,讓新產業發揮出強動力,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助推器’!”老廟鎮鎮長虞慎德說,產業是老廟鎮經濟發展的根基,也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依託。因此,老廟鎮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核心舉措和首要任務來抓,大力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幫助貧困群眾徹底“換窮業”“摘窮帽”。小產業讓群眾吃上“定心丸”

記者在峪嶺村南坡組採訪時,恰逢年近七旬的貧困戶張德才提著飼料桶走進豬舍。只聽見他“嚕嚕嚕”一召喚,一群膘肥體壯的白毛豬“咕咕”地叫著,將他團團圍住,爭先恐後地爭“食”吃。

“這些豬是我們家的‘小銀行’,有了它們心裡就踏實了。”張德才一邊給豬倒食,一邊笑呵呵地說。

張德才一家四口人,本人身體殘疾,妻子患有腦梗,兒媳患有智力障礙,生活的重擔壓得張德才老人的兒子喘不過氣來。老人看在眼裡急在心中,只恨自己年老體衰,不能勞動掙錢養家。就在老人愁眉不展之際,村鎮幫扶幹部登門造訪,徵求他本人意願,問他是否願意通過養豬實現脫貧致富?這讓他心中湧起一股暖流,燃起一片希望。今年七月初,鎮村幫扶幹部給他趕來四頭活蹦亂跳的豬娃子,這下可樂壞了張德才一家人。沒過幾天,他又通過小額信貸買了四頭豬。從此之後,他就像伺候寶貝疙瘩似的精心餵養。“按照現在的行情,這些豬出欄時可以賣到15000塊(元)!”張德才老人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縫。

在老廟鎮還有80多戶的貧困群眾,像張德才老人一樣領到了豬、羊或者雛雞,通過小產業養殖的方式,逐步摘掉扣在他們頭上的“窮帽子”。

篤祜村一組的貧困戶伍治元與張德才老人的養豬方式大不相同,他乾脆將5頭豬託管給“大戶”飼養,自己當起了“甩手掌櫃”,託管1頭豬,年底能拿到150元的“純紅利”。

“自己不用操心,到時還能拿紅利?”一時之間,記者難以理解。“這是託管代養模式……”該村村支部書記伍貴祥一句話道出了其中原委。他說,在精准扶貧中,老廟鎮創新扶貧模式,引導無勞力、無技術貧困戶以扶貧物資入股合作社,託管代養、統一管理銷售等,讓貧困戶變股東享紅利,實現脫貧致富。

同樣,記者在蘭山村也見到了相同的情況。該村18戶貧困戶將51只羊都托給本村一家養羊場託管代養。養羊場代養3年,每戶可至少收益1500餘元。

“小產業扶持,是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兩個全覆蓋’其中之一,其目的是通過扶持貧困群眾發展小產業,幫助他們樹立脫貧的信心,引導、帶領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致富。”該鎮黨委副書記劉俊濤說,為了讓“兩個全覆蓋”在老廟鎮開出花結出果,他們設計了《貧困戶居住環境改善備案備查表》和《貧困戶小產業發展備案備查表》,對實施過程中形成的會議記錄、施工合同、工程預決算等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備案,做到了不漏一家,不掉一項。截至目前,已對全鎮207戶貧困戶住房進行了修繕,幫扶83戶貧困戶養羊162只,養豬100多頭,養雞500餘隻。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更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老廟鎮黨委書記盧衛東說,脫貧道路有千條,產業脫貧是第一條。下一步,老廟鎮將在不斷鞏固擴大、實現現代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著力打造萬隻生豬養殖園區和萬隻奶山羊養殖園區,讓現代農業產業和現代養殖業齊頭並進,為鎮域經濟發展插上“雙翅膀”,為貧困群眾脫貧上上“雙保險”。與此同時,跳出種植養殖思維,充分挖掘老廟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明禦史楊爵祠——老廟老鼓廣場——萬斛山旅遊景區”+渭北鄉村民俗旅遊為特色的旅遊線路,帶動周邊群眾加工旅遊工藝品,形成旅遊產業鏈條。多措並舉,多管齊下,讓貧困群眾徹徹底底摘掉“窮帽子”,過上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