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日清明,一個武漢人寫的《我的父親》聽哭了很多人……

每次一提起父親, 我心中便湧動一種複雜的情愫, 喚起一種酸甜苦辣的記憶。

在我眼中, 父親那雙渾濁的眼睛, 猶如蓄滿滄桑的老井;而他那暴跳的青筋, 又像導火索一樣, 隨時都有引爆的危險。 我心中常有一個奇怪的念頭, 假如有一天父親突然撒手而去了, 該怎樣為他作悼詞才算公允?!

打我記事起, 父親便是生產隊長。 每天清晨, 當我還沉浸在睡夢中的時候, 父親便拿起鐵皮卷成的話筒高喊:“出工啦!”有時, 我躺在床上, 聽見他在給男女老幼分派不同的活計, 偶爾也聽見他暴跳如雷地罵娘, 說這個“偷懶”,

那個“混工分”。

我當時害怕得很, 現在我才明白他為何那樣急躁, 他是那種“大躍進”年代培養起來的農村基層幹部, 把“鼓足幹勁, 力爭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奉為行動指南, 恨不得每個人都像他那樣出滿勤, 出滿力。

後來我才發現, 對每個人都要求很高,

對任何事情都要求盡善盡美, 這是我們父子共同的稟性, 急躁情緒, 好心好意地得罪許多人。

母親娘家號稱“李家大壪”, 其實由於不斷拆遷, 只不過三五戶人家, 於是便和我們“趙家大壪”合併, 組成一個生產隊。 母親有一個遠房堂叔叫李馬林, 中年喪妻, 膝下只有一個女兒作伴, 在舊社會沾染了一些壞毛病。

父親當了隊長之後, 李馬林總是百般討好, 常約父親到他那間草屋裡對飲。 父親看他沒有多少家庭牽累, 斷不至於將公家的東西往家裡拿, 便委託他為倉庫保管員, 掌管集體財產和糧倉的“印鬥”。

一種木盒狀, 底下鑿有如篩子一樣的網眼, 石灰粉落下去, 糧堆上便印有一個“公”字。

那年月, 生產隊也“放衛星”。 牛皮越吹越大, 鄉民們肚裡的糧食越來越少, 而野菜, 胡蘿蔔卻越來越多。 不到半月, 許多家的“口糧”(按人口定指標的糧食)便告罄, 然後東家借一升, 外村借一鬥, 互相接濟。 我們一家八口, 一日三餐, 父親是不管的, 生計全靠母親一人操持。

因此, 母親常抱怨父親把命都交給集體了,

每天起早睡晚, 累得半死不活, 做夢都在安排生產, 只從家裡往外拿, 不見他從“公家”往家裡拿一根棍棒, 菜園子更是不聞不問。 我們家六個小孩, 呈“梯隊”狀態, 正是長身體的“半崽”, 吃起飯來, 如風捲殘雲, 狼吞虎嚥。 每到半月, 母親便得厚著臉皮, 拿著升子和盆子, 找那些沒有小孩拖累的家庭“周濟”糧食。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 我躺在床上忍受著餓肚咕咕咕的叫喚, 像煎烙餅一樣在床上翻來覆去, 久久難以入眠。 突然, 我聽到我家窗戶門被拍響了兩下, 有人在輕喚父親的名字。 很快就聽見父親趿著鞋, “拍拍拍”地去開門。

“嘿!我給你們家搞了兩袋糧食”。 我聽出這是保管員李馬林鬼鬼祟祟的聲音。

“你怎麼能這樣?全村人都在挨餓, 我這一隊之長能吃獨食?快給我背回去!”父親感到事情的突然, 顯得有些慌亂。

“唉!你們一家八口, 成了全村最大的缺糧戶, 你總不能看著他們餓死吧!留下吧!我走了!”

沒等父親開口, 李馬林已消逝在夜色裡。 父親不敢聲張, 怕鬧得左鄰右舍都知道反而說不清, 於是便將糧食移到了屋裡,想等天亮再說。

第二天,李馬林“惡人先告狀”,上告大隊,說父親“私分糧食”,“貪贓枉法,該當何罪?”於是,父親被革職反省,退回糧食,全大隊批判,李馬林接替了父親的位置。

自從父親下臺之後,許多看著腳尖走路的勢利小人,便在父親背後指指戳戳,冷嘲熱諷,甚至咬牙切齒。也有人客觀公正地評價父親:“雖說脾氣不好,但嘔心瀝血地為了集體,大公無私,心腸卻是大大的好!”從此,父親不再是一隻令人敬畏的老虎,而變成了一隻困獸。龍困沙灘,虎落平陽,即便有威風也無處施展,不得不屏聲斂息,老實做人。

父親開始學會隱忍。原先高高大大的身軀倒下來可以壓死人,這時變得只剩下空架子,一個高門大嗓,聲若洪鐘的人,變得少言寡語。一夜之間,父親蒼老了許多。

父親當隊長時,對李馬林常常是大呼小叫,如有不滿,便如同訓孫子一般,當他們的位置顛倒過來之後,李馬林便對父親報復性地百般刁難。

那時,每到“雙搶”季節(即搶收早稻,搶插晚稻),生產隊時興集體做飯。用一個大蒸籠將全隊男女老幼的飯碗裝進去,每一隻碗都裝有米和水,蒸熟之後,各家各戶領回自己的飯碗,不用各家開火,為的是節省時間。

有一天,正值江南的“梅雨”季節,瓢潑大雨下得人們睜不開眼,天地之間,霧氣沉沉。父親從秧田裡回來,襤褸的衣衫在風雨中飄動,渾身上下濕成一片,凍得嘴唇發烏,身子瑟瑟發抖。於是,他在開飯時,本能地從蒸飯的棚子上扯下一小塊塑膠布,下午下地時圍在身上,用來遮雨。

不料,這件事被李馬林知道了。他當著眾人的面,小題大做,不點名地挖苦父親。父親像被人當眾剝光了衣服一樣,受到了極大的羞辱,感到無地自容的痛楚。很多人都擔心這頭暴烈的“虎”會被激怒,可是他終於咬著牙忍下了。對於一個有著“爆竹”脾氣的人來說,這種隱忍,如同把心嚼爛,又如同打落牙齒,連同血水往肚子裡咽。

父親是一個寧肯苦死自己,也不肯吐出一個“苦”字來的人。他心裡苦極了,在我們面前卻依然顯示出高高大大,寧折不彎的強悍形象。

我為父親拍攝的照片

母親深深地理解父親的苦衷,便向我們訴說父親歷經的磨難,以喚起我們的理解與同情。父親小時候給地主家當傭人,聽的是沒完沒了的使喚,吃的是殘粥剩飯,受盡了地主婆的欺侮。

解放後,剛剛成家便相繼死了父親和母親,留下兩個弟弟,一個七歲,一個三歲。他既要哺養家小,又要承擔起“長兄長嫂當爹娘”的使命。

他常常穿著草鞋,沿著羊腸小徑,起早摸黑,趕到往北幾十裡開外的山上,挑著一百五十多斤重的柴禾回來,第二天又趕早,往南負重行進三十餘裡,到縣城賣掉,換回幾塊錢,為家小、弟弟們扯回一件衣料,或者挑一擔胡蘿蔔回來,供全家充饑。

父親的兩個弟弟漸漸長大了,他送他們參軍,激勵他們在部隊裡努力進步,入了黨。我們家門前“光榮軍屬”的牌匾一掛就是好幾年,給破爛不堪的家增色不少。在此期間,父親又在家鄉為兩個弟弟的婚姻大事跑爛了幾雙布鞋。

那時,我已經十多歲了,已是一個中學生,每次叔叔的親家需要走動,父親便派遣我去。我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七十年代末期,時興選舉,父親又一次當上了生產隊長。那時,我已高中畢業,回鄉務農。父親依然像以往那樣嚴肅認真,那樣讓人難以接受,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有一次,全隊精壯勞力從稻田裡往禾場上挑稻子,我也側身其間。父親看見一批人懶懶散散,便沖著我發火:你還是什麼團小組長?其實,我心裡清楚,父親在指東罵西,無非是敦促大夥兒鼓足幹勁,大幹快幹,但我心中還是覺得有種莫名其妙的委屈。

他重新當了隊長之後,依然是一副急性子,一副火爆脾氣。有一回,生產隊養鴨子,我被推舉為掌管“千軍萬馬”的“鴨倌”,師傅是從我姐姐的婆家請來的親戚。

一天傍晚,我們正在一片“嘎嘎”聲中給鴨子喂飼料,生產隊搶收稻子的隊伍正從我們身旁經過,父親看見別人耍滑頭,偷懶,又亮開嗓子罵開了。洪亮的聲音直往我和師傅的耳朵裡灌,師傅顯得有些緊張,我的身心也一陣緊縮。我為父親在姐姐的親戚面前,不顧自己形象大發雷霆而感到臉紅,可是我又沒法勸阻他。因為他畢竟是出於公心啊!難道戰場上的將軍以正軍風而甩帽子、罵娘,還應當受到指責嗎?

大學畢業後,我堅定地走上了西藏高原,成為“西天最後一片淨土”的主人。臨行前,父親對我說:“聽說去西藏的大學生,一去就是八年?”當時我也搞不清,一想到去一個完全陌生的荒僻地方,征途漫漫,歲月悠長,不僅不能盡到一個長子的孝心,而且連見父母一面都很難,我的鼻子一酸,情不自禁地泫然淚流。

兒行千里,豈止是母擔憂啊!父親似乎更明白事理,更具有深沉的愛,他安慰道:“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再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相信高原的風沙會把你鍛煉成一個成熟的人,一個意志力堅強的漢子。”父親的幽默,使我的心平衡了許多。

進藏頭一年,我沒有回去過年,父親在吃年飯時,進進出出,坐臥不安,他久久地眺望西南方向,然後坐在門前的石碾上自言自語:“臺灣同胞都回來探親了,我那兒子卻沒有回來。”說著說著,老淚縱橫,潸然淚下……

這些年,父親已不再當那勞神費心、吃虧不討好的隊長,而守著自家的責任田辛勤耕耘。每次聽我說:“應該離開土地去經商,直接進入商品流通管道,與錢打交道才能致富”就十分反感,大光其火,大罵:“農民不種地,誰提供商品糧食給你們吃?”

父親近年來越老脾氣越壞,酒癮也大增,飲酒經常量也沒准。每次一邊呷著酒,一邊慢悠悠地往嘴裡送油炸花生、油炸黃豆之類,幾顆稀疏的大牙咬得嘣嘣作響,一副怡然自得的沉醉狀態。酒過半斤之後,便開始雲裡霧裡,暈暈乎乎起來,自得其樂的同時,免不了意氣如虹,產生誇大的自信,顯示出英雄氣概,說些吹牛皮的大話,鬧出許多笑話,讓人啼笑皆非。

有一次,父親喝了幾兩“燒酒”之後,去賣糧食,驗質的人隨口說了句:“鄉親們,要把好糧食賣給國家,濕了不行,雜質多也不行!”其實那人只不過是泛泛而談,酒後的父親卻感到是別人對自己的不信任,於是,噴著酒氣,漲紅著臉發火:“你這是什麼意思?我家有好幾口吃國家糧,交了優質商品糧,我家也有人吃得上,我憑什麼不交好糧,狗眼看人低!”

還有一次,也是在飲酒之後,別人在說共產黨員的壞話,父親挺身而出,說:“我們家有三個黨員,可以成立一個支部,我最容不得別人說黨的壞話。”

當別人誇自己的孩子時,父親也不甘落後:“我那兒子雖說在西藏,偏遠了些,可他來來去去都是坐大型飛機,你們誰坐過?”在我看來本是很寒酸的事情,經父親一說,仿佛是一件榮宗耀祖值得炫耀的事,讓我心中湧起酸甜苦辣的複雜情味。

這幾年,父親不論是到我姐姐家走動,還是翹首期盼我的歸去,如果沒有酒便滿臉的不高興。沒有菜他不計較,沒有酒便覺得掃興。

前年,我那留在家裡的三歲的兒子,每次開飯,都主動抱來酒瓶,飯後拿來香煙,父親每次給我寫信,都讚不絕口,說:“他在替你盡孝道哩!”因此,父親特別喜歡我那兒子的乖巧。每次外婆接他去玩幾天,父親便想念得不行,天快黑了,他不顧人家的再三挽留,頂風冒雨,也要將孫子架在脖子上,深一腳淺一腳地頂回來。我知道,父親在孫子身上,也寄託了老人家對遠在邊陲的兒子深切的愛啊!

父親日見疲憊和衰老,但人老心不老,人格並不見萎縮,仍然恪守“人窮志不窮”的古訓,迎接任何挑戰;仍然時常在昏黃的燈下,憑著那雙老花眼鏡,給我寫來家裡的致富資訊,寫來鼓勵與痛切的思念。他常常讓我想起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的那位老人,你盡可以消滅他就是打不垮他;常讓我想起一位朋友的詩句:

沉重的犁

沉重的風雨

終於為你寫下沉重的詩句

儘管站起來的時候

腿禁不住陣陣戰慄

……

並不甘心就這樣

任衰老匆忙地合上生命的日曆

迎著早春的太陽

你緩緩地充滿深情地走向你所熟悉的嫩綠

忽然,你抬起頭,高高地抬起頭

迸發出一聲長長的呼叫

一如鐵籠中的虎嘯

迴旋著帶血的信念和期冀

▌補記:父親在中風癱瘓五年半後,於2008年10月18日淩晨三點,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享年73歲。我回到武漢,在報社工作了14年,他一直以我為驕傲。我是一邊啜泣,一邊念完追悼詞的。全場肅立,甚是悲切。離我當年發表的這篇文章過了整整17年又5個月。

原題為《揮不去的記憶》,原載《主人》雜誌,發表於1991年5月。

作者簡介丨趙代君

武漢晚報傳媒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編委、監事

武漢晚報新聞110部主任,高級編輯

湖北經濟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座教授

總製作丨張洵 朗讀者丨林芳俏

商業洽談 | 13467514651(杜鵑)

於是便將糧食移到了屋裡,想等天亮再說。

第二天,李馬林“惡人先告狀”,上告大隊,說父親“私分糧食”,“貪贓枉法,該當何罪?”於是,父親被革職反省,退回糧食,全大隊批判,李馬林接替了父親的位置。

自從父親下臺之後,許多看著腳尖走路的勢利小人,便在父親背後指指戳戳,冷嘲熱諷,甚至咬牙切齒。也有人客觀公正地評價父親:“雖說脾氣不好,但嘔心瀝血地為了集體,大公無私,心腸卻是大大的好!”從此,父親不再是一隻令人敬畏的老虎,而變成了一隻困獸。龍困沙灘,虎落平陽,即便有威風也無處施展,不得不屏聲斂息,老實做人。

父親開始學會隱忍。原先高高大大的身軀倒下來可以壓死人,這時變得只剩下空架子,一個高門大嗓,聲若洪鐘的人,變得少言寡語。一夜之間,父親蒼老了許多。

父親當隊長時,對李馬林常常是大呼小叫,如有不滿,便如同訓孫子一般,當他們的位置顛倒過來之後,李馬林便對父親報復性地百般刁難。

那時,每到“雙搶”季節(即搶收早稻,搶插晚稻),生產隊時興集體做飯。用一個大蒸籠將全隊男女老幼的飯碗裝進去,每一隻碗都裝有米和水,蒸熟之後,各家各戶領回自己的飯碗,不用各家開火,為的是節省時間。

有一天,正值江南的“梅雨”季節,瓢潑大雨下得人們睜不開眼,天地之間,霧氣沉沉。父親從秧田裡回來,襤褸的衣衫在風雨中飄動,渾身上下濕成一片,凍得嘴唇發烏,身子瑟瑟發抖。於是,他在開飯時,本能地從蒸飯的棚子上扯下一小塊塑膠布,下午下地時圍在身上,用來遮雨。

不料,這件事被李馬林知道了。他當著眾人的面,小題大做,不點名地挖苦父親。父親像被人當眾剝光了衣服一樣,受到了極大的羞辱,感到無地自容的痛楚。很多人都擔心這頭暴烈的“虎”會被激怒,可是他終於咬著牙忍下了。對於一個有著“爆竹”脾氣的人來說,這種隱忍,如同把心嚼爛,又如同打落牙齒,連同血水往肚子裡咽。

父親是一個寧肯苦死自己,也不肯吐出一個“苦”字來的人。他心裡苦極了,在我們面前卻依然顯示出高高大大,寧折不彎的強悍形象。

我為父親拍攝的照片

母親深深地理解父親的苦衷,便向我們訴說父親歷經的磨難,以喚起我們的理解與同情。父親小時候給地主家當傭人,聽的是沒完沒了的使喚,吃的是殘粥剩飯,受盡了地主婆的欺侮。

解放後,剛剛成家便相繼死了父親和母親,留下兩個弟弟,一個七歲,一個三歲。他既要哺養家小,又要承擔起“長兄長嫂當爹娘”的使命。

他常常穿著草鞋,沿著羊腸小徑,起早摸黑,趕到往北幾十裡開外的山上,挑著一百五十多斤重的柴禾回來,第二天又趕早,往南負重行進三十餘裡,到縣城賣掉,換回幾塊錢,為家小、弟弟們扯回一件衣料,或者挑一擔胡蘿蔔回來,供全家充饑。

父親的兩個弟弟漸漸長大了,他送他們參軍,激勵他們在部隊裡努力進步,入了黨。我們家門前“光榮軍屬”的牌匾一掛就是好幾年,給破爛不堪的家增色不少。在此期間,父親又在家鄉為兩個弟弟的婚姻大事跑爛了幾雙布鞋。

那時,我已經十多歲了,已是一個中學生,每次叔叔的親家需要走動,父親便派遣我去。我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七十年代末期,時興選舉,父親又一次當上了生產隊長。那時,我已高中畢業,回鄉務農。父親依然像以往那樣嚴肅認真,那樣讓人難以接受,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有一次,全隊精壯勞力從稻田裡往禾場上挑稻子,我也側身其間。父親看見一批人懶懶散散,便沖著我發火:你還是什麼團小組長?其實,我心裡清楚,父親在指東罵西,無非是敦促大夥兒鼓足幹勁,大幹快幹,但我心中還是覺得有種莫名其妙的委屈。

他重新當了隊長之後,依然是一副急性子,一副火爆脾氣。有一回,生產隊養鴨子,我被推舉為掌管“千軍萬馬”的“鴨倌”,師傅是從我姐姐的婆家請來的親戚。

一天傍晚,我們正在一片“嘎嘎”聲中給鴨子喂飼料,生產隊搶收稻子的隊伍正從我們身旁經過,父親看見別人耍滑頭,偷懶,又亮開嗓子罵開了。洪亮的聲音直往我和師傅的耳朵裡灌,師傅顯得有些緊張,我的身心也一陣緊縮。我為父親在姐姐的親戚面前,不顧自己形象大發雷霆而感到臉紅,可是我又沒法勸阻他。因為他畢竟是出於公心啊!難道戰場上的將軍以正軍風而甩帽子、罵娘,還應當受到指責嗎?

大學畢業後,我堅定地走上了西藏高原,成為“西天最後一片淨土”的主人。臨行前,父親對我說:“聽說去西藏的大學生,一去就是八年?”當時我也搞不清,一想到去一個完全陌生的荒僻地方,征途漫漫,歲月悠長,不僅不能盡到一個長子的孝心,而且連見父母一面都很難,我的鼻子一酸,情不自禁地泫然淚流。

兒行千里,豈止是母擔憂啊!父親似乎更明白事理,更具有深沉的愛,他安慰道:“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再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相信高原的風沙會把你鍛煉成一個成熟的人,一個意志力堅強的漢子。”父親的幽默,使我的心平衡了許多。

進藏頭一年,我沒有回去過年,父親在吃年飯時,進進出出,坐臥不安,他久久地眺望西南方向,然後坐在門前的石碾上自言自語:“臺灣同胞都回來探親了,我那兒子卻沒有回來。”說著說著,老淚縱橫,潸然淚下……

這些年,父親已不再當那勞神費心、吃虧不討好的隊長,而守著自家的責任田辛勤耕耘。每次聽我說:“應該離開土地去經商,直接進入商品流通管道,與錢打交道才能致富”就十分反感,大光其火,大罵:“農民不種地,誰提供商品糧食給你們吃?”

父親近年來越老脾氣越壞,酒癮也大增,飲酒經常量也沒准。每次一邊呷著酒,一邊慢悠悠地往嘴裡送油炸花生、油炸黃豆之類,幾顆稀疏的大牙咬得嘣嘣作響,一副怡然自得的沉醉狀態。酒過半斤之後,便開始雲裡霧裡,暈暈乎乎起來,自得其樂的同時,免不了意氣如虹,產生誇大的自信,顯示出英雄氣概,說些吹牛皮的大話,鬧出許多笑話,讓人啼笑皆非。

有一次,父親喝了幾兩“燒酒”之後,去賣糧食,驗質的人隨口說了句:“鄉親們,要把好糧食賣給國家,濕了不行,雜質多也不行!”其實那人只不過是泛泛而談,酒後的父親卻感到是別人對自己的不信任,於是,噴著酒氣,漲紅著臉發火:“你這是什麼意思?我家有好幾口吃國家糧,交了優質商品糧,我家也有人吃得上,我憑什麼不交好糧,狗眼看人低!”

還有一次,也是在飲酒之後,別人在說共產黨員的壞話,父親挺身而出,說:“我們家有三個黨員,可以成立一個支部,我最容不得別人說黨的壞話。”

當別人誇自己的孩子時,父親也不甘落後:“我那兒子雖說在西藏,偏遠了些,可他來來去去都是坐大型飛機,你們誰坐過?”在我看來本是很寒酸的事情,經父親一說,仿佛是一件榮宗耀祖值得炫耀的事,讓我心中湧起酸甜苦辣的複雜情味。

這幾年,父親不論是到我姐姐家走動,還是翹首期盼我的歸去,如果沒有酒便滿臉的不高興。沒有菜他不計較,沒有酒便覺得掃興。

前年,我那留在家裡的三歲的兒子,每次開飯,都主動抱來酒瓶,飯後拿來香煙,父親每次給我寫信,都讚不絕口,說:“他在替你盡孝道哩!”因此,父親特別喜歡我那兒子的乖巧。每次外婆接他去玩幾天,父親便想念得不行,天快黑了,他不顧人家的再三挽留,頂風冒雨,也要將孫子架在脖子上,深一腳淺一腳地頂回來。我知道,父親在孫子身上,也寄託了老人家對遠在邊陲的兒子深切的愛啊!

父親日見疲憊和衰老,但人老心不老,人格並不見萎縮,仍然恪守“人窮志不窮”的古訓,迎接任何挑戰;仍然時常在昏黃的燈下,憑著那雙老花眼鏡,給我寫來家裡的致富資訊,寫來鼓勵與痛切的思念。他常常讓我想起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的那位老人,你盡可以消滅他就是打不垮他;常讓我想起一位朋友的詩句:

沉重的犁

沉重的風雨

終於為你寫下沉重的詩句

儘管站起來的時候

腿禁不住陣陣戰慄

……

並不甘心就這樣

任衰老匆忙地合上生命的日曆

迎著早春的太陽

你緩緩地充滿深情地走向你所熟悉的嫩綠

忽然,你抬起頭,高高地抬起頭

迸發出一聲長長的呼叫

一如鐵籠中的虎嘯

迴旋著帶血的信念和期冀

▌補記:父親在中風癱瘓五年半後,於2008年10月18日淩晨三點,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享年73歲。我回到武漢,在報社工作了14年,他一直以我為驕傲。我是一邊啜泣,一邊念完追悼詞的。全場肅立,甚是悲切。離我當年發表的這篇文章過了整整17年又5個月。

原題為《揮不去的記憶》,原載《主人》雜誌,發表於1991年5月。

作者簡介丨趙代君

武漢晚報傳媒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編委、監事

武漢晚報新聞110部主任,高級編輯

湖北經濟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座教授

總製作丨張洵 朗讀者丨林芳俏

商業洽談 | 13467514651(杜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