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愛!麗水人拯救美國大兵!一段塵封75年的故事!

小人物, 大友誼!這是一段來自江南秘境的人間真愛!這是一段由小人物鑄就的中美大友誼!

今年, 美國“杜立特空襲”迎來75周年, 一段當年麗水大山深處的生死營救的記憶, 再次被喚醒, 一份延續75年的中美友誼, 再次被續寫, 麗水大山裡深藏的大善大愛, 再次被點燃……

拯救美國大兵

△美國空軍B-25轟炸機3號機機組人員

2017年11月, 深秋, 麗水市遂昌縣西畈鄉湖岱口村。

劉光寧坐在自家的小賣部裡, 一次次地翻看著“傳家寶”——爺爺劉芳橋訪美帶回的明尼蘇達州榮譽市民、羅徹斯特市榮譽市民和人類服務傑出獎等一疊榮譽證書, 並逢人就說:“你看, 這些都是美國朋友送給我爺爺的珍貴禮物!”

△劉光寧

美國人為何會給中國遂昌農民送禮物呢?隨著今年美國“杜立特空襲” 75周年的來臨, 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再次被提起, 並再次閃耀在中美兩國的友誼史上!這段歷史, 深刻講述了小人物, 大友誼, 一段來自麗水市遂昌縣的人間大愛!

這段被塵封的歷史要追溯到75年前, 1942年4月18日, 珍珠港事件後的第一百三十三天, 杜立特中校率領16架美國空軍B-25轟炸機, 突襲日本東京等地, 短短幾十秒, 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人的囂張氣餡……

△網路配圖

按原定計劃, 機隊完成任務後, 在衢州機場降落。 不幸, 返回途中, 天氣惡劣、聯絡中斷、燃油告罄……機組人員被迫棄機跳傘!其中, 3號機墜落在麗水市遂昌縣柘岱口鄉北洋村大塢山。 機上5 名機組人員, 機械師利蘭•法克特來不及跳傘, 殉職於機艙內;其餘4人中, 機長羅伯特•格雷降落在遂昌縣西畈鄉岩坑村,投彈手阿登•鐘斯降落在遂昌縣柘岱口鄉坑西村,另2名降落在衢州江山。

△網路配圖

就這樣!美國飛行員與遂昌人民的故事拉開了序幕……拯救美國大兵, 遂昌老百姓開始了一場艱難的接力救援, 講述了一段由小人物鑄就的中美大友誼!

危難之際, 我們是並肩作戰的盟軍

1942年4月18日, 雨夜, 麗水市遂昌縣柘岱口鄉北洋村, 一片靜謐。

忽然, 傳來一聲巨大聲響, 美國空軍B-25轟炸機編隊3號機墜毀在海拔1100米的大塢山上。

△網路配圖

今年86歲的黃大清,那時只有11歲,他對記者說:“當時我正躺在床上,突然‘轟隆’一聲巨響,劃破寂靜的小村莊,村民們都被嚇了一跳,紛紛跑出家門口去看。” 但什麼也沒看到……

第二天清晨,與北洋村相鄰的坑西村。跳傘存活的美國空軍投彈手阿登•鐘斯中尉,被村民黃雄忠發現時,他正蹲在路邊抽煙。

據黃雄忠回憶錄記載,那日清晨7時,黃雄忠雇請堂弟黃貴高和兩位村民一起摘樹葉,用於田間施肥。在金鉤下(地名),他們聞到一股悠悠的煙草香味。循著煙味尋去,身形高大的鐘斯中尉赫然出現在路旁,他正抽著煙。

△黃雄忠回憶錄

鐘斯中尉一看,眼前突然出現數人,頓時警惕起來,嘰裡呱啦說了一通,黃雄忠等人礙於語言不通,也不知他在說什麼,沒過一會兒,鐘斯中尉就不見了。

“不熟悉地形,萬一迷路,會非常危險。”黃雄忠不免有些擔心,趕緊叫堂弟跟著鐘斯,自己則停下手上的活,奔回村裡向保長彙報情況。

黃雄忠堂弟一路跟隨,鐘斯中尉途經河邊時,想劃竹筏過河,可惜沒有成功,又繞回到了村子裡。

終於,在柘岱口鄉的關帝廟(當時的柘岱口小學設在這裡),大家又再次相見。

鐘斯中尉走進關帝廟,黃雄忠等人連忙跟了進去。

大家互相之間仍保持著警惕。直到看到牆上孫中山先生的畫像,鐘斯才安心下來。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筆,畫了一架飛機、一頂降落傘,指指畫像,又指指自己,拍了拍自己的肩章。這時大家才明白過來,原來他是我們並肩作戰的盟軍。

△1942年時任遂昌柘岱口鄉鄉長張志倫報告文件

這時恰逢鄉長張志倫趕到,熱情地把鐘斯接到了鄉公所。

“他看起來有些疲憊,卻什麼也不願意吃。”村民黃貴華回想起來,墜毀的飛機上有些罐頭,他便派人上北洋山上取回。

鐘斯一見罐頭,立馬精神了起來,對周圍的人表示感謝之後,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隨後,村民們給他送來了換洗衣服,熱情地接待這位美國朋友。

當天,鄉長張志倫派了兩個人,用轎子抬著,把鐘斯中尉送走了。

日夜守候,那個毫不相識的美國大兵

降落在北洋村的,還有另一名機組人員——機械師利蘭•法克特。

遺憾的是,幸運之神並沒有眷顧他。他和3號機一起墜在了海拔1100米的大塢山上。

△B-25轟炸機上零部件

4月19日早上,北洋村村民們趕到飛機墜毀現場時,發現了被卡在機艙裡的法克特下士,眾人合力移走破損的機架,小心翼翼地把法克特抬出機艙外,可惜,他已經沒有了生命的氣息。

村民們從山上剝來樹皮,將法克特屍體包裹起來,又把地鏟平,搭了一個草棚,將屍體放在裡面。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大塢山,林木茂密,常有野獸出沒,為了保護遺體,幾位村民輪流看守。

“我陪了他兩天兩夜,雙眼一刻都沒離開過法克特。”那48小時的場景,深深地刻在當地村民們的腦海裡。

為防止機上物品遺失,村民們還在路口設下關卡。

△B-25轟炸機上零部件

槍、子彈,甚至罐頭,都是他們日夜保護的對象。

此外,他們還用了上好棺木,把法克特入殮……

後來,墜毀的飛機被拆解,零部件連同棺木一起被送走了。

拯救大兵,中美這兩人成了好朋友

1942年4月18日,深夜。麗水市遂昌縣洋溪鄉(今西畈鄉)岩坑村大棟尾山。

美國“杜立特空襲”3號機機長羅伯特•格雷中尉就降落在這裡。

到達地面後,面對漆黑的山林,格雷非常謹慎,小心翼翼沿著山坑摸索而下。

△今西畈鄉湖岱口村

第二日清晨,饑寒交迫的他到了湖岱口村。

在村口的老木橋頭,他駐足良久,不敢冒然過橋,因為他無法確定,橋的那頭,到底是敵?是友?

△昔日橋頭場景(繪畫)

後來,格雷中尉被一個村民發現,他被帶到離橋最近的廖天星家。

舊時的黃泥屋,簡陋且低矮,“大個子”格雷不得不彎下腰。

還是孩子的廖天星好奇地打量著眼前的“不速之客”。“他的腰間別著一把手槍,他的手一直按著。” 今年84歲的廖天星回憶說,“戴著很大的帽子,把臉也遮住了,看不清表情。”

此時,門口已被圍得水泄不通,村民們聽聞來了一個“棕頭髮、藍眼睛”的大個子,紛紛跑來圍觀。

當時5歲的劉名池似乎一點兒也不怕眼前的“怪人”,反而從人群中鑽進屋子裡,近距離地站在格雷身後。

格雷中尉一回頭,發現了他,摸了摸劉名池的頭,從上衣口袋裡摸出一個小盒子,遞給他。

△今年80歲的劉名池

劉名池喜出望外,一把“奪”過,扭頭就往自家跑。

“你怎麼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被母親斥責後的劉名池倍感委屈,再次來到廖天星家,把小盒子還給格雷。

格雷中尉接過後,從小盒子裡撕下一些絮狀物放進嘴裡,嚼了嚼,張嘴給劉名池看,示意“我吃完了”,而後又撕下一些給劉名池吃。

“好吃極了!”那味道,劉名池至今難忘。其實,盒子裡裝的是肉鬆。

雖然兩人語言不通,但一點肉鬆,溝通了兩個人,成了“好朋友”。

患難真情,一隻雞的背後是友誼

大約一個小時後,時任洋溪鄉鄉長的劉佐唐就接到了報告,把格雷中尉從湖岱口村接到了劉家村(兩村緊鄰),安頓在劉家祠堂(當時的鄉公所)。

山路崎嶇,又下過一夜雨,格雷中尉身上的衣服早已淋濕。

劉佐唐見狀,拿出自己的黑色長衫,示意他換上。

格雷體形高大,劉佐唐原本長至腳踝的長衫,在他身上又小又短,像裙子一樣,只到膝蓋上方……

“你是哪裡人,何故來此?”劉佐唐拿出一張紙,在紙上寫道。格雷不識中文,留下一臉困惑。

午飯時,劉佐唐給格雷中尉送來米飯和小菜,可格雷坐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只是怔怔地看著眼前白白綠綠的飯菜……

語言、文字皆不通,到底如何是好?

劉佐唐思前想後,開始用手比劃著往嘴裡餵食的動作。

果然奏效!

只見飛行員掏出筆,在紙上畫了一隻雞,又畫了幾個圓圈——雞蛋。

這下,兩人總算找到了互相交流的方式。

△網路配圖

很快,幾個還冒著熱氣的雞蛋出現在格雷的眼前……

他的晚餐,是一隻剛出鍋的雞。格雷將雞掰開,掏出隨身攜帶的小瓶,將裡面的香料灑在雞上,頓時一陣陣肉香四處飄逸,他吃得津津有味!

△網路配圖

殊不知,祠堂門口的幾個小孩正探著腦袋,咽著口水。

護送之路,長途跋涉兩人依依惜別

1942年4月的劉家村,寒意還未退去。

格雷中尉裹著棉被,在劉家村安心地睡了一晚。

4月20日一大早,在鄉長劉佐唐的安排下,由村裡民兵劉芳橋等人護送他去上定鄉。

大山裡,處處都是蜿蜒、陡峭、狹窄的山路,從劉家村途徑周公嶺到上定鄉,整整15裡山路。

△周公嶺

對格雷中尉來說,這15裡山路簡直就是莫大的折磨,沒走幾步就氣喘吁吁,連連擺手。

劉芳橋心裡著急,上坡時,就在後面推著格雷走。到下坡,就讓格雷搭在自己肩上一步一步往下挪。

“爺爺說,那是他這輩子走過最累的路。”劉芳橋的孫子劉光甯說。

這一路上,格雷與劉芳橋熟絡了起來,完全消除了心中的疑惑,途中休息時,格雷掏出錢包裡的照片給劉芳橋看,告訴他這是他的夫人。

走走停停,直到傍晚,兩人才抵達上定鄉。

次日,劉芳橋返回劉家村,兩人依依惜別,格雷送了他一段路,還送給劉芳橋兩枚美國硬幣表示感謝。

4月21日,機長羅伯特•格雷中尉與降落在柘岱口鄉的阿登•鐘斯在王村口區重逢。

當時的遂昌縣王村口區區長柴路,轉而將飛行員迅速送到設在衢州的空軍第十三總站,路上一絲也不敢耽擱。

幾天後,裝著機械師法克特遺體的棺木通過水運送至衢州,並葬在汪村,那個離空軍總站僅僅八百米的山坡上。

不忘恩情,美國考察團踏上感恩之路

時光流逝,中美友好往來,這段生死之間的救援情,這段由小人物鑄就的中美大友誼被傳為佳話,1990年9月,遂昌大山裡迎來了美國客人。

由布萊恩•蒙納帶隊,包括當年1號機領航員波特在內的“杜立特飛虎隊”90-中國考察團,千里迢迢來到遂昌救援舊地,尋找當年的飛機殘骸和營救過飛行員的老百姓。

9月15日上午10時許,美國“杜立特飛虎隊”90-中國考察團一行六人來到柘岱口鄉北洋村。

當時北洋村的村委主任黃忠法回憶說:“我們帶著考察團與村裡當時參加營救的黃富根等人交談、合影留念,還帶他們到大塢山,看了飛機墜毀的地方。”

在柘岱口鄉北洋村小學的休息室裡,考察團成員重溫了當年的救援過程,還見到了當時幫忙看守飛機以及飛行員遺體的黃富根、黃富海等人。“這段珍貴的歷史值得被永遠銘記!”波特先生把有44位倖存者簽名、寫有中文“多謝”二字的紀念牌送給北洋村村民,感謝他們的援助之情。

午飯安排在項華雲家裡吃,準備了豐盛的農家大餐——各色蔬菜、臘肉、竹筍,還有為美國朋友特意燒的土豆燉牛肉等……考察團的人吃了,連連豎起大拇指。

△項華雲家

第二日上午,“杜立特飛虎隊”90-中國考察團又來到了西畈鄉湖岱口村。

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考察團的人見了劉佐唐兒子兒媳、劉芳橋一家等當時參與救援的村民,還走訪了廖天星家、劉家祠堂等救援舊地。在劉芳橋家裡,“杜立特飛虎隊”90-中國考察團一行坐下來,與老人聊起了家常。“奶奶給他們泡了茶葉,還拿出南瓜子給他們吃。” 劉芳橋的孫子劉光甯回憶道,“美國人還給小孩子們拍照,一起玩打水漂。”

臨走前,考察團的人還為劉芳橋夫婦拍了一張大照片。那時劉芳橋已經83歲,妻子81歲,兩個老人胸前都戴著一朵大白花,白花在美國是最純潔、最美麗的象徵。

飛向美國,這段歷史是中美友誼的見證

1992年3月,昔日參與救援美國飛行員的人收到了杜立特轟炸機隊協會的邀請,去美國紐約與杜立特及其倖存者會面,遂昌老人劉芳橋就是受邀之一。

一踏上美國,就受到人們的關注和歡迎,他們把老人視為英雄。代表團每到一地,不用介紹就有人主動上來和老人握手,感謝中國人救了美國飛行員。

△劉芳橋(戴帽拄拐、前右一)

劉芳橋等人還參加了“杜立特空襲”50周年紀念活動,也受到崇高的禮遇和熱情款待。

劉芳橋,這位老實、善良、友善的遂昌農民,他的“中國式的淳樸”在活動現場,給美國民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飛行員家屬們面對現場眾多記者,久久說不出話,只是抱住被人攙扶走來的劉芳橋,不停地說:“謝謝,謝謝!”已經84歲的劉芳橋老人激動萬分地說:“我第一次來美國,沒帶什麼東西送給美國朋友,而你們對我這麼好,我把你們當作兄弟姐妹,歡迎你們到我家鄉來。雖然拿不出很好的東西招待你們,但大米是有的,新鮮肉、臘肉也都是有的……中美世代友好,我們救助美國大兵是應該的!”

在紀念活動上,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希致信祝賀,感謝中國人民的救助行動:“幸虧這樣的人道主義努力,空襲飛行員才安全回來!”

劉芳橋等老人們訪美歸來,帶回一疊證書:明尼蘇達州榮譽市民、羅徹斯特市榮譽市民和人類服務傑出獎等。

在老人們的眼裡,這不僅僅是一張張代表著榮譽的證明,更是代表了飛行員們對當初援救的感恩言謝之情,也是一段中美友誼的最好見證!

大德大美,中國老百姓拯救美國大兵,從中展現出來的大善大愛,體現了麗水人民的淳樸善良、真誠勇敢、義薄雲天,也真實再現了“二戰”期間,中美兩國人民共同抗日,用鮮血和生命在反法西斯戰場上築就了一段友誼長城。

△網路配圖

今年86歲的黃大清,那時只有11歲,他對記者說:“當時我正躺在床上,突然‘轟隆’一聲巨響,劃破寂靜的小村莊,村民們都被嚇了一跳,紛紛跑出家門口去看。” 但什麼也沒看到……

第二天清晨,與北洋村相鄰的坑西村。跳傘存活的美國空軍投彈手阿登•鐘斯中尉,被村民黃雄忠發現時,他正蹲在路邊抽煙。

據黃雄忠回憶錄記載,那日清晨7時,黃雄忠雇請堂弟黃貴高和兩位村民一起摘樹葉,用於田間施肥。在金鉤下(地名),他們聞到一股悠悠的煙草香味。循著煙味尋去,身形高大的鐘斯中尉赫然出現在路旁,他正抽著煙。

△黃雄忠回憶錄

鐘斯中尉一看,眼前突然出現數人,頓時警惕起來,嘰裡呱啦說了一通,黃雄忠等人礙於語言不通,也不知他在說什麼,沒過一會兒,鐘斯中尉就不見了。

“不熟悉地形,萬一迷路,會非常危險。”黃雄忠不免有些擔心,趕緊叫堂弟跟著鐘斯,自己則停下手上的活,奔回村裡向保長彙報情況。

黃雄忠堂弟一路跟隨,鐘斯中尉途經河邊時,想劃竹筏過河,可惜沒有成功,又繞回到了村子裡。

終於,在柘岱口鄉的關帝廟(當時的柘岱口小學設在這裡),大家又再次相見。

鐘斯中尉走進關帝廟,黃雄忠等人連忙跟了進去。

大家互相之間仍保持著警惕。直到看到牆上孫中山先生的畫像,鐘斯才安心下來。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筆,畫了一架飛機、一頂降落傘,指指畫像,又指指自己,拍了拍自己的肩章。這時大家才明白過來,原來他是我們並肩作戰的盟軍。

△1942年時任遂昌柘岱口鄉鄉長張志倫報告文件

這時恰逢鄉長張志倫趕到,熱情地把鐘斯接到了鄉公所。

“他看起來有些疲憊,卻什麼也不願意吃。”村民黃貴華回想起來,墜毀的飛機上有些罐頭,他便派人上北洋山上取回。

鐘斯一見罐頭,立馬精神了起來,對周圍的人表示感謝之後,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隨後,村民們給他送來了換洗衣服,熱情地接待這位美國朋友。

當天,鄉長張志倫派了兩個人,用轎子抬著,把鐘斯中尉送走了。

日夜守候,那個毫不相識的美國大兵

降落在北洋村的,還有另一名機組人員——機械師利蘭•法克特。

遺憾的是,幸運之神並沒有眷顧他。他和3號機一起墜在了海拔1100米的大塢山上。

△B-25轟炸機上零部件

4月19日早上,北洋村村民們趕到飛機墜毀現場時,發現了被卡在機艙裡的法克特下士,眾人合力移走破損的機架,小心翼翼地把法克特抬出機艙外,可惜,他已經沒有了生命的氣息。

村民們從山上剝來樹皮,將法克特屍體包裹起來,又把地鏟平,搭了一個草棚,將屍體放在裡面。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大塢山,林木茂密,常有野獸出沒,為了保護遺體,幾位村民輪流看守。

“我陪了他兩天兩夜,雙眼一刻都沒離開過法克特。”那48小時的場景,深深地刻在當地村民們的腦海裡。

為防止機上物品遺失,村民們還在路口設下關卡。

△B-25轟炸機上零部件

槍、子彈,甚至罐頭,都是他們日夜保護的對象。

此外,他們還用了上好棺木,把法克特入殮……

後來,墜毀的飛機被拆解,零部件連同棺木一起被送走了。

拯救大兵,中美這兩人成了好朋友

1942年4月18日,深夜。麗水市遂昌縣洋溪鄉(今西畈鄉)岩坑村大棟尾山。

美國“杜立特空襲”3號機機長羅伯特•格雷中尉就降落在這裡。

到達地面後,面對漆黑的山林,格雷非常謹慎,小心翼翼沿著山坑摸索而下。

△今西畈鄉湖岱口村

第二日清晨,饑寒交迫的他到了湖岱口村。

在村口的老木橋頭,他駐足良久,不敢冒然過橋,因為他無法確定,橋的那頭,到底是敵?是友?

△昔日橋頭場景(繪畫)

後來,格雷中尉被一個村民發現,他被帶到離橋最近的廖天星家。

舊時的黃泥屋,簡陋且低矮,“大個子”格雷不得不彎下腰。

還是孩子的廖天星好奇地打量著眼前的“不速之客”。“他的腰間別著一把手槍,他的手一直按著。” 今年84歲的廖天星回憶說,“戴著很大的帽子,把臉也遮住了,看不清表情。”

此時,門口已被圍得水泄不通,村民們聽聞來了一個“棕頭髮、藍眼睛”的大個子,紛紛跑來圍觀。

當時5歲的劉名池似乎一點兒也不怕眼前的“怪人”,反而從人群中鑽進屋子裡,近距離地站在格雷身後。

格雷中尉一回頭,發現了他,摸了摸劉名池的頭,從上衣口袋裡摸出一個小盒子,遞給他。

△今年80歲的劉名池

劉名池喜出望外,一把“奪”過,扭頭就往自家跑。

“你怎麼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被母親斥責後的劉名池倍感委屈,再次來到廖天星家,把小盒子還給格雷。

格雷中尉接過後,從小盒子裡撕下一些絮狀物放進嘴裡,嚼了嚼,張嘴給劉名池看,示意“我吃完了”,而後又撕下一些給劉名池吃。

“好吃極了!”那味道,劉名池至今難忘。其實,盒子裡裝的是肉鬆。

雖然兩人語言不通,但一點肉鬆,溝通了兩個人,成了“好朋友”。

患難真情,一隻雞的背後是友誼

大約一個小時後,時任洋溪鄉鄉長的劉佐唐就接到了報告,把格雷中尉從湖岱口村接到了劉家村(兩村緊鄰),安頓在劉家祠堂(當時的鄉公所)。

山路崎嶇,又下過一夜雨,格雷中尉身上的衣服早已淋濕。

劉佐唐見狀,拿出自己的黑色長衫,示意他換上。

格雷體形高大,劉佐唐原本長至腳踝的長衫,在他身上又小又短,像裙子一樣,只到膝蓋上方……

“你是哪裡人,何故來此?”劉佐唐拿出一張紙,在紙上寫道。格雷不識中文,留下一臉困惑。

午飯時,劉佐唐給格雷中尉送來米飯和小菜,可格雷坐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只是怔怔地看著眼前白白綠綠的飯菜……

語言、文字皆不通,到底如何是好?

劉佐唐思前想後,開始用手比劃著往嘴裡餵食的動作。

果然奏效!

只見飛行員掏出筆,在紙上畫了一隻雞,又畫了幾個圓圈——雞蛋。

這下,兩人總算找到了互相交流的方式。

△網路配圖

很快,幾個還冒著熱氣的雞蛋出現在格雷的眼前……

他的晚餐,是一隻剛出鍋的雞。格雷將雞掰開,掏出隨身攜帶的小瓶,將裡面的香料灑在雞上,頓時一陣陣肉香四處飄逸,他吃得津津有味!

△網路配圖

殊不知,祠堂門口的幾個小孩正探著腦袋,咽著口水。

護送之路,長途跋涉兩人依依惜別

1942年4月的劉家村,寒意還未退去。

格雷中尉裹著棉被,在劉家村安心地睡了一晚。

4月20日一大早,在鄉長劉佐唐的安排下,由村裡民兵劉芳橋等人護送他去上定鄉。

大山裡,處處都是蜿蜒、陡峭、狹窄的山路,從劉家村途徑周公嶺到上定鄉,整整15裡山路。

△周公嶺

對格雷中尉來說,這15裡山路簡直就是莫大的折磨,沒走幾步就氣喘吁吁,連連擺手。

劉芳橋心裡著急,上坡時,就在後面推著格雷走。到下坡,就讓格雷搭在自己肩上一步一步往下挪。

“爺爺說,那是他這輩子走過最累的路。”劉芳橋的孫子劉光甯說。

這一路上,格雷與劉芳橋熟絡了起來,完全消除了心中的疑惑,途中休息時,格雷掏出錢包裡的照片給劉芳橋看,告訴他這是他的夫人。

走走停停,直到傍晚,兩人才抵達上定鄉。

次日,劉芳橋返回劉家村,兩人依依惜別,格雷送了他一段路,還送給劉芳橋兩枚美國硬幣表示感謝。

4月21日,機長羅伯特•格雷中尉與降落在柘岱口鄉的阿登•鐘斯在王村口區重逢。

當時的遂昌縣王村口區區長柴路,轉而將飛行員迅速送到設在衢州的空軍第十三總站,路上一絲也不敢耽擱。

幾天後,裝著機械師法克特遺體的棺木通過水運送至衢州,並葬在汪村,那個離空軍總站僅僅八百米的山坡上。

不忘恩情,美國考察團踏上感恩之路

時光流逝,中美友好往來,這段生死之間的救援情,這段由小人物鑄就的中美大友誼被傳為佳話,1990年9月,遂昌大山裡迎來了美國客人。

由布萊恩•蒙納帶隊,包括當年1號機領航員波特在內的“杜立特飛虎隊”90-中國考察團,千里迢迢來到遂昌救援舊地,尋找當年的飛機殘骸和營救過飛行員的老百姓。

9月15日上午10時許,美國“杜立特飛虎隊”90-中國考察團一行六人來到柘岱口鄉北洋村。

當時北洋村的村委主任黃忠法回憶說:“我們帶著考察團與村裡當時參加營救的黃富根等人交談、合影留念,還帶他們到大塢山,看了飛機墜毀的地方。”

在柘岱口鄉北洋村小學的休息室裡,考察團成員重溫了當年的救援過程,還見到了當時幫忙看守飛機以及飛行員遺體的黃富根、黃富海等人。“這段珍貴的歷史值得被永遠銘記!”波特先生把有44位倖存者簽名、寫有中文“多謝”二字的紀念牌送給北洋村村民,感謝他們的援助之情。

午飯安排在項華雲家裡吃,準備了豐盛的農家大餐——各色蔬菜、臘肉、竹筍,還有為美國朋友特意燒的土豆燉牛肉等……考察團的人吃了,連連豎起大拇指。

△項華雲家

第二日上午,“杜立特飛虎隊”90-中國考察團又來到了西畈鄉湖岱口村。

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考察團的人見了劉佐唐兒子兒媳、劉芳橋一家等當時參與救援的村民,還走訪了廖天星家、劉家祠堂等救援舊地。在劉芳橋家裡,“杜立特飛虎隊”90-中國考察團一行坐下來,與老人聊起了家常。“奶奶給他們泡了茶葉,還拿出南瓜子給他們吃。” 劉芳橋的孫子劉光甯回憶道,“美國人還給小孩子們拍照,一起玩打水漂。”

臨走前,考察團的人還為劉芳橋夫婦拍了一張大照片。那時劉芳橋已經83歲,妻子81歲,兩個老人胸前都戴著一朵大白花,白花在美國是最純潔、最美麗的象徵。

飛向美國,這段歷史是中美友誼的見證

1992年3月,昔日參與救援美國飛行員的人收到了杜立特轟炸機隊協會的邀請,去美國紐約與杜立特及其倖存者會面,遂昌老人劉芳橋就是受邀之一。

一踏上美國,就受到人們的關注和歡迎,他們把老人視為英雄。代表團每到一地,不用介紹就有人主動上來和老人握手,感謝中國人救了美國飛行員。

△劉芳橋(戴帽拄拐、前右一)

劉芳橋等人還參加了“杜立特空襲”50周年紀念活動,也受到崇高的禮遇和熱情款待。

劉芳橋,這位老實、善良、友善的遂昌農民,他的“中國式的淳樸”在活動現場,給美國民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飛行員家屬們面對現場眾多記者,久久說不出話,只是抱住被人攙扶走來的劉芳橋,不停地說:“謝謝,謝謝!”已經84歲的劉芳橋老人激動萬分地說:“我第一次來美國,沒帶什麼東西送給美國朋友,而你們對我這麼好,我把你們當作兄弟姐妹,歡迎你們到我家鄉來。雖然拿不出很好的東西招待你們,但大米是有的,新鮮肉、臘肉也都是有的……中美世代友好,我們救助美國大兵是應該的!”

在紀念活動上,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希致信祝賀,感謝中國人民的救助行動:“幸虧這樣的人道主義努力,空襲飛行員才安全回來!”

劉芳橋等老人們訪美歸來,帶回一疊證書:明尼蘇達州榮譽市民、羅徹斯特市榮譽市民和人類服務傑出獎等。

在老人們的眼裡,這不僅僅是一張張代表著榮譽的證明,更是代表了飛行員們對當初援救的感恩言謝之情,也是一段中美友誼的最好見證!

大德大美,中國老百姓拯救美國大兵,從中展現出來的大善大愛,體現了麗水人民的淳樸善良、真誠勇敢、義薄雲天,也真實再現了“二戰”期間,中美兩國人民共同抗日,用鮮血和生命在反法西斯戰場上築就了一段友誼長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