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剛畢業應該怎樣做職業規劃,才能避免中年失業?

▲你與月入過萬, 只差了一個關注▲

最近看到一篇“充滿苦悶情緒的文章”分享給大家。

文章混合了失業、二胎、高房價、理財投資、家庭責任、中年危機、社會風險等因素,

非常值得探討。

先給大家看下原文:

我2001年本科畢業, 工作一兩年上的研究生, 然後到的深圳某知名通信公司, 到現在將近十年。 老婆和我都是農村出身, 家裡沒錢支持, 2010年辛辛苦苦攢點錢在阪田買了套二手房, 當時大概是120萬,

每個月房貸6000元。 11年生了個兒子。

16年政策放開, 響應國家號召, 又生個女兒, 因為我要經常出差, 還在國外研究所待過一兩年, 家裡父母孩子沒人照顧, 老婆不得不辭職照顧家。

15年底深圳房價大漲, 手裡正好有小幾十萬餘款, 考慮孩子以後要上學, 大家也認為房價有國家托著, 只會漲不會跌, 又在關內買了套五六十平米學位房, 總價300多萬。

首付不夠, 第一套房找人抵押弄了70萬, 湊在一起付了首付, 貸款260萬, 月供17000。 70萬的抵押貸一個月也要七八千。

前段時間公司要安排出國, 當時考慮家庭條件去不了, 後來HR就找我談話希望主動離職, 看現在的樣子不離也很難, 公司總有理由讓你離職, 不行打個C就末尾淘汰了。

與其鬧來鬧去的離職,

不如舒舒服服的好聚好散, 而且至今也沒發現誰鬧著就不被離職的。 其實我績效還不錯的, 也得過多次A, 因為我深知, 農村出來的孩子, 不努力就更沒出路, 我能走到今天, 是公司給我們創造的機會。

最近也在網上投過簡歷, 我們這三十大幾年紀, 一般出去做不了高管, 企業也不要, 面試機會也很少, 少數小公司面試過, 基本月薪也是稅前不到兩萬, 稅後房貸都不夠, 有的還看不上我。

我們在大公司, 自我感覺水準不錯, 視野開闊, 但和人家一交流, 明顯有很大不同, 人家小公司我們這年齡的, 即使不是高管, 基本產品從前到後啥都懂, 軟硬體, 結構啥都能做, 我們則只能做自己擅長一段, 真正讓我們做出產品需要很多配置協助,

小公司也養不起我們這樣複雜的玩法。

目前看只能把學位房賣掉了, 但眼下比較麻煩的事情, 現在深圳二手房交易十分低迷, 學位房也不好賣, 急著賣的話350萬可能只能賣300萬, 還了貸款雜七雜八的剛好沒有了。

最後就十幾萬股票離職可以換幾十萬, 離職補償已經在前年兌現了。 這幾十萬只能湊活償還一套房的抵押貸款。

就算把學位房300萬賣掉, 幸運地找個稅前兩萬稅後一萬多的工作, 剩下6000的房貸, 加上兩個孩子上學, 養家, 完全入不敷出, 何況稅前兩萬的工作也不好找。 現在每天下班回家, 看到孩子和老婆都覺得愧疚, 夜晚也輾轉難眠。

今天這個局面也不怪公司, 十年來在公司獲得的收益已經超出社會平均水準很多,

企業成本壓力同樣很大。 我們農村出身, 能在深圳生兒育女有房有家已經不錯, 當然還有個標誌307。

這麼多年來, 我時時鞭策自己, 從來不敢懈怠, 能加班就加班, 能早去就早去, 領導一點不滿, 就緊張好多天, 生怕丟了工作, 可到頭來還是不得不離職, 入不敷出。

那是哪裡出了問題呢?是我不努力麼, 是企業給我的待遇不好麼, 還是房價帶來太高生活成本?

對於主人公的境遇,有人同情“人到中年的不易”、有人感慨“高房價下人如螻蟻”,也有人不乏居高臨下的姿態,“弱肉強食的中國社會不相信眼淚。”

其實,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文章已經指出,在職業大環境充滿動盪的今天,指望一份職業安穩做到退休的時代正漸漸成為歷史。

關於中年失業這個問題,兔子是怎麼看的呢

1、缺少職業規劃

從年初開始,就傳出華為裁員,大量招聘應屆生,讓這些三十多歲的老員工去帶新人,之後就把老員工辭退。這看起來是一件很殘酷的事。

華為一直有著拼命加班的文化,不支持員工搞副業,所以他們從華為出去後,會發現自己在就業市場上,並不具備優勢,其薪水更高、行動力更差、牽絆更多,被資歷所累,讓人不敢聘請,也聘請不起。就像是突然被從微暖的洋房,扔到了沒人的荒野。至於是死是活,公司老闆是不管的。老闆只知道,換上性價比超高的年輕人,公司才可以更好的活下去。

中年如果沒有身居要職,被年輕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明知自己遲早被替代,明知自己出去以後會很難適應,但就是因為一直拿著高於常人的待遇,所以沒有及時做好對接社會的準備,相反還把已經預知的危機忽略掉,把並不持久穩定的收入當持續預期收入進行投資,這就犯錯誤了。

職場如戰場,如果不能自己做好職業規劃,等著老闆來幫你規劃,那只能說你太天真了。

2、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其實許多人,甚至包括我自己不是不知道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也曾做過一些規劃。但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呢?總結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你的職業願景是什麼?你內心一直在追求的,不願意放棄的東西是什麼?你曾經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是這種不斷的思考,才是驅使我們進步的原動力。

你的興趣是什麼?有人說,有興趣的話請別把它當做職業,因為職業會毀了它;也有人說,只有把興趣作為自己的職業才會快樂,才會取得成就。兔子覺得,人的興趣和愛好往往具有一種強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只能作為職業選擇的重要依據,而不是全部依據。但是,如果把興趣當成自己的職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想把任何事情做好,都需要吃苦。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愛好會被逐漸消磨,還是會越來越深,還是要看個人。

你的性格是那種類型的?美國著名人力資源顧問羅傑 安德生有一個驚人的發 現: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從事的職業與自己的性格相適。相反,失敗者們則總是在想自己性格不適宜的領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常與自己的性格有密切的關係。性格是一個人在選擇職時首要考慮的問題。

你掌握的工作技能、專業技能是什麼?你的優勢特長在哪裡?你所掌握的技能哪些是可以遷移的,是否能勝任你所期望的職業?如果能力不具備,是否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彌補?比如自考、培訓等。要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儲備方案。

現實因素,包括地域因素、行業因素、公司因素、職業發展遠景等。生涯方向定位是否合理,第一檢驗標準就是現實性因素。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職位分佈變化也非常大,東部和西部和顯著的區別,內陸和沿海也沒有可比性。有些工作,只在一線城市才有,如果離開一線城市,則很難找到相應的發展機會。同時,即使是同樣的工作,在經濟發展不同的城市,受重視程度也完全不一樣。即使在同一個城市的同一個行業,在不同的公司,其經營模式也會影響職業發展。比如醫藥行業的銷售,藥店管道的銷售和醫院管道的銷售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其對於能力素質的要求也有很大區別。所有這些現實問題,都要考慮到。如果不考慮,生涯規劃只能是紙上談兵,無法真正有效落地。

3、避免人在安逸中的惰性

心理惰性步入中年後在心理上逐漸產生一種求穩怕變的趨勢,遇事前瞻後顧,唯恐失去已經取得的成就。此外,中年人承上啟下,上要養老,下要管小,生活沉重的負擔,易使其陷入事務主義的小天地,“人到中年萬事休”的愁緒動輒襲上心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心理油然而生。心理惰性便如毒蛇纏身,導致目光短淺,甘居平庸。

行為惰性隨著歲月流逝,人到中年,其體力精力都在走下坡路,易疲勞,愛發“懶”,生活上貪圖安逸,工作上迷戀輕鬆。其實惰性堪稱是人類健康之敵,懶惰可使人體生理系統,尤其是神經系統處於鬆弛狀態,應急性變差,對外界環境適應力低,因而疾病就容易找上門來。 

病態惰性本來精力充沛勤奮肯幹的人,一下子變得懶惰鬆懈,萎靡不振,往往是疾病發生的先兆,醫學上稱為病態惰性。這種現象在中年人中不乏其人。

如何克服這些惰性呢?首先要心胸開闊,嚮往崇高的理想境界,平時注意勞逸結合。其次,加強鍛煉,並適當參加一些娛樂活動,這樣自然與惰性一刀兩斷。

困境和命運的改變都掌握在自己手裡,做好職業規劃,不斷提升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才會有有價值的機會等待我們。

二兔子/ 作者 |

網路 / 圖片 |

對於主人公的境遇,有人同情“人到中年的不易”、有人感慨“高房價下人如螻蟻”,也有人不乏居高臨下的姿態,“弱肉強食的中國社會不相信眼淚。”

其實,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文章已經指出,在職業大環境充滿動盪的今天,指望一份職業安穩做到退休的時代正漸漸成為歷史。

關於中年失業這個問題,兔子是怎麼看的呢

1、缺少職業規劃

從年初開始,就傳出華為裁員,大量招聘應屆生,讓這些三十多歲的老員工去帶新人,之後就把老員工辭退。這看起來是一件很殘酷的事。

華為一直有著拼命加班的文化,不支持員工搞副業,所以他們從華為出去後,會發現自己在就業市場上,並不具備優勢,其薪水更高、行動力更差、牽絆更多,被資歷所累,讓人不敢聘請,也聘請不起。就像是突然被從微暖的洋房,扔到了沒人的荒野。至於是死是活,公司老闆是不管的。老闆只知道,換上性價比超高的年輕人,公司才可以更好的活下去。

中年如果沒有身居要職,被年輕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明知自己遲早被替代,明知自己出去以後會很難適應,但就是因為一直拿著高於常人的待遇,所以沒有及時做好對接社會的準備,相反還把已經預知的危機忽略掉,把並不持久穩定的收入當持續預期收入進行投資,這就犯錯誤了。

職場如戰場,如果不能自己做好職業規劃,等著老闆來幫你規劃,那只能說你太天真了。

2、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其實許多人,甚至包括我自己不是不知道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也曾做過一些規劃。但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呢?總結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你的職業願景是什麼?你內心一直在追求的,不願意放棄的東西是什麼?你曾經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是這種不斷的思考,才是驅使我們進步的原動力。

你的興趣是什麼?有人說,有興趣的話請別把它當做職業,因為職業會毀了它;也有人說,只有把興趣作為自己的職業才會快樂,才會取得成就。兔子覺得,人的興趣和愛好往往具有一種強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只能作為職業選擇的重要依據,而不是全部依據。但是,如果把興趣當成自己的職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想把任何事情做好,都需要吃苦。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愛好會被逐漸消磨,還是會越來越深,還是要看個人。

你的性格是那種類型的?美國著名人力資源顧問羅傑 安德生有一個驚人的發 現: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從事的職業與自己的性格相適。相反,失敗者們則總是在想自己性格不適宜的領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常與自己的性格有密切的關係。性格是一個人在選擇職時首要考慮的問題。

你掌握的工作技能、專業技能是什麼?你的優勢特長在哪裡?你所掌握的技能哪些是可以遷移的,是否能勝任你所期望的職業?如果能力不具備,是否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彌補?比如自考、培訓等。要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儲備方案。

現實因素,包括地域因素、行業因素、公司因素、職業發展遠景等。生涯方向定位是否合理,第一檢驗標準就是現實性因素。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職位分佈變化也非常大,東部和西部和顯著的區別,內陸和沿海也沒有可比性。有些工作,只在一線城市才有,如果離開一線城市,則很難找到相應的發展機會。同時,即使是同樣的工作,在經濟發展不同的城市,受重視程度也完全不一樣。即使在同一個城市的同一個行業,在不同的公司,其經營模式也會影響職業發展。比如醫藥行業的銷售,藥店管道的銷售和醫院管道的銷售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其對於能力素質的要求也有很大區別。所有這些現實問題,都要考慮到。如果不考慮,生涯規劃只能是紙上談兵,無法真正有效落地。

3、避免人在安逸中的惰性

心理惰性步入中年後在心理上逐漸產生一種求穩怕變的趨勢,遇事前瞻後顧,唯恐失去已經取得的成就。此外,中年人承上啟下,上要養老,下要管小,生活沉重的負擔,易使其陷入事務主義的小天地,“人到中年萬事休”的愁緒動輒襲上心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心理油然而生。心理惰性便如毒蛇纏身,導致目光短淺,甘居平庸。

行為惰性隨著歲月流逝,人到中年,其體力精力都在走下坡路,易疲勞,愛發“懶”,生活上貪圖安逸,工作上迷戀輕鬆。其實惰性堪稱是人類健康之敵,懶惰可使人體生理系統,尤其是神經系統處於鬆弛狀態,應急性變差,對外界環境適應力低,因而疾病就容易找上門來。 

病態惰性本來精力充沛勤奮肯幹的人,一下子變得懶惰鬆懈,萎靡不振,往往是疾病發生的先兆,醫學上稱為病態惰性。這種現象在中年人中不乏其人。

如何克服這些惰性呢?首先要心胸開闊,嚮往崇高的理想境界,平時注意勞逸結合。其次,加強鍛煉,並適當參加一些娛樂活動,這樣自然與惰性一刀兩斷。

困境和命運的改變都掌握在自己手裡,做好職業規劃,不斷提升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才會有有價值的機會等待我們。

二兔子/ 作者 |

網路 / 圖片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