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茯苓種類多作用各不同,中醫師教你這樣區分茯苓

茯苓是自古以來最常被使用的藥材之一, 健脾、利濕少不了它。 常聽到的有白伏苓、赤伏苓、伏苓皮、伏神……有什麼區別?

伏苓外觀雪白, 飄著淡淡香氣, 清代慈喜太后用它做伏苓餅, 賞賜有功大臣;街頭巷弄的平民小吃四神湯, 其中一味藥就是伏苓。

市面常見的伏苓多為雪白色薄片狀, 但新鮮的伏苓其實是一種多孔菌科的真菌菌核, 生長在赤松、馬尾松的根部, 成熟時呈現不規則塊狀, 外皮為黑褐色, 並帶有黏液。 依據伏苓部位的不同, 名稱有別, 功效也有些微差異。

過去的野生伏苓多長在古老蒼松之下,

西漢《淮南子》曾記載:「千年之松, 下有伏苓」。 清代著有《辨藥指南》的學者賈九如則說伏苓是「假松之真液而生, 受松之靈氣而結」, 讓伏苓多了股靈秀之氣。 現代則改由人工栽培在山坡地。

中醫師教你這樣分伏苓

白伏苓

外觀:為伏苓菌核內部的白色部位,

新鮮收後切成薄片或丁狀, 曬乾後即是, 市面常見的伏苓就是此部位。

功效:補脾益心, 利水滲濕。 主要功用在治療因脾虛造成的消化不良、暈眩、心悸、失眠等症狀, 另外也可以消除水腫。

伏苓皮

外觀:伏苓外表削下來的黑色外皮, 曬乾後即為伏苓皮。

功效:利水消腫。

臨床上常用的五皮飲由伏苓皮、大腹皮、生薑皮、五加皮、地骨皮組成, 治療臉部浮腫、四肢水腫都有良好效果。

伏神

外觀:伏苓包附松樹根生長, 採收後切片曬乾, 橫切面會同時有伏苓與松樹根。 由於樹根頭尾粗細不一, 因此每片伏神也會呈現不同大小。

功效:寧心安神。 安神的作用較白伏苓更強, 臨床上使用伏神、龍齒等做成安神定志丸, 可以治療失眠、多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