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向人才要創新 向創新要發展——專訪溫籍院士張淑儀、戴金星

溫州科技創新有了“院士”來助力。 記者從昨日召開的溫州市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上獲悉, 市科協決定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聲學家張淑儀, 中國科學院院士、天然氣地質與地球科學家戴金星,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金振民, 溫州醫科大學原校長瞿佳, 溫州醫科大學校長呂帆, 溫州大學校長李校堃等6人為溫州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委員會榮譽顧問。

6位榮譽顧問中, 有3人是中科院院士, 而且均是溫籍院士。 他們對今後溫州的科技發展有著怎樣的期待?對於創新發展與人才培育, 又有哪些建議?本報記者特別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聲學家張淑儀,

中國科學院院士、天然氣地質與地球科學家戴金星, 聽院士們談談“發展經”。

向科技創新要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經濟要發展, 人民生活變美好, 必須有強大的科技支撐。 ”在大會開幕式現場, 戴金星院士和大家分享了一則小故事。 他說, 40年代, 他在溫州求學, 每次回里安, 跋山涉水要花一天時間;50年代, 他去南京念大學, 每次往返舟車勞頓要花三四天。 當年的人們, 根本無法想像如今這個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時代。 “這一切全有賴科學技術, 社會進步、財富創造的原動力來自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是最終的話語權。 ”戴金星說。

過去幾年, 戴金星數次回溫。 在他看來,

溫州的發展, 有了巨大的變化。 他說, 這些年家鄉的山更青水更秀了、道路拓寬了、交通更便捷了、城市更有品質了。 過去靠勞動密集型和低小散產業支撐的經濟逐漸轉型, 向金融旅遊文化創意產業要動力, 向科技創新要動力。

對此, 張淑儀院士也深有同感。 她說:“這幾年溫州發展得很快, 科學研究和辦學力量迅速發展, 溫州人勤勞、冒險的精神也讓這座城市充滿創新的活力。 ”

人才引領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如何更好發展?兩位院士表達了相同的觀點:科技創新很重要, 但創新的根本在於人, 關鍵在人才。

戴金星告訴記者, 溫州一方面要大力引進高級人才, 更重要的還是要培養好本土人才, 並且讓本土人才留在本地工作。 他談到,

溫州出了許多的院士, 但是在本土工作的幾乎沒有, 許許多多的溫籍人才都出去了, 這給溫州的創新發展帶來影響。 他建議, 溫州要想辦法培育好本土人才, 對條件成熟的要重點培養;要讓更多的科研人才留在溫州工作, 才能更好地推動溫州科技創新發展。

“溫州既要健全集聚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體制機制, 也要創造人盡其才的政策環境。 ”戴金星說, 溫州不僅要培養好一大批科研人才, 也要辦好職業教育, 發揮各種人的能力, 讓人人盡其才。

同時, 科協要做好科普工作。 戴金星提到, 科學技術的普及對於小孩的教育意義深遠, 要從娃娃抓起。 “只有多途徑、多方式、全面普及科學教育, 才能為社會的發展培養更多人才。

搭建平臺推動交流

張淑儀告訴記者, 過去幾年, 自己回溫的機會很少, 她希望能有更多機會回到家鄉交流, 為家鄉的發展出一點力。

在院士們看來, 科技創新不是在象牙塔里面閉門造車。 科技工作者之間要多交流, 同行之間的對話, 同業者之間的思想碰撞, 能開闊創新的思路, 從思想的火花中感知發展的方向。 有了巨大勢能的積累、釋放, 才有厚積薄發, 實現科技突破和進步。 他們建議, 溫州要搭建好與外界交流、交往的平臺, 科研人員與外界的互動要更頻繁。

張淑儀給出建議, 溫州高校要更多與國內外高校合作, 邀請著名專家學者來溫進行講座或進行短期專案合作;科研機構可定期舉辦各類學術會議、研討會, 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溫參與,

借此機會提升溫州的知名度。

張淑儀說:“科技創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需要全方位謀劃和長期規劃。 ”她還希望青年科研工作者要有鑽研的精神, 在深入理解前人成果的基礎上, 啟動“大腦”的創新因數, 在科學研究中不斷尋求突破。 此次回溫, 張淑儀還準備為龍灣永興一小捐贈圖書館, 建成後將向社會開放。

記者 孫余丹 實習生 陳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