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南長臂猿:雨林深處的精靈

海南長臂猿:

雨林深處的精靈

海南長臂猿一家三口。 (攝於2009年2月18日)

長臂猿護著嬰猿在警惕地觀察周圍動靜。 (攝於2009年2月18日)

文海南日報記者單憬崗圖海南日報記者蘇曉傑

守護霸王嶺、守護長臂猿, 是一種職業, 更是一種選擇。 無論是護林隊員、專家學者還是管理者, 守護與研究的生涯都使得工作更多姿多彩, 使得長臂猿的保護越來越好。

1980年至今, 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先後與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華東師大、東北師大、華南農大、海南師大、貴州師大、香港嘉道理等科研單位和國際組織合作,

開展了海南長臂猿的種群生態、棲息地結構、生態學及行為特徵、採食植物等11個海南長臂猿科研專案, 基本弄清楚了海南長臂猿的生活棲息規律。

以家庭為單位的群居動物

生兒育女是物種延續極為重要的一環, 因此海南長臂猿的生育問題也是大家最關心的。 據貴州師大教授周江介紹, 海南長臂猿這個物種本身的生存和繁育沒什麼大問題, 壽命可以到40歲, 生育能力能保持到20歲左右。 每一個猿群能生五六個後代, 每兩年會有一次幼仔出生, 性別比率正常。

“海南長臂猿也像人一樣, 具有社會性, 它們是群居動物,

以牢固的家庭為單位進行活動。 ”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吳巍介紹說, 海南長臂猿屬靈長目長臂猿科黑冠長臂猿屬, 為中型猿類, 體重7至10公斤, 體長40至50釐米, 前肢明顯長於後肢, 無尾。

2002年9月中旬, 貴州師大教授周江帶上攝像機、相機、望遠鏡, 來到霸王嶺雨林中。 在這裡, 他主要觀測B群, 這個長臂猿家庭群當時只有4只長臂猿。 經過一段時間觀測, 他發現其中1只青年雌猿的腹部多了1只黑色的小猿。 只見這只黑色的小猿用四肢緊抱著母親的腰身, 藏在母親的腹下。 周江說:“當時這只小猿應該是1個月前剛出生, 挺可愛的。 ”

吳巍說, 剛出生的小猿是金黃色的;半年後, 逐漸換成黑色的毛髮;到六七歲性成熟, 毛色才逐漸分雌雄,

雌猿換成金黃色的毛髮, 而雄猿還是一身黑色毛髮。 雌猿由黑色換成黃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需1年多的時間方可完成。 因此, 一般區分海南黑冠長臂猿的雌雄性別多是在其成年時期。

周江認為, 海南長臂猿的家庭意識很強, 在一個成熟的海南長臂猿家庭中, 往往有一個成年的雄性個體, 是家庭的首領和保護者;2至3個成年母猿, 負責養育後代;另外還有數量不等的幼猿。 嬰猿出生後, 由母親撫養, 雄性幼猿在它們未成年之前都與整個大家庭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直到性成熟, 需要配偶獲得交配權時, 才會離開家庭。 小猿仔出生後, 母猿即摟著幼仔四處活動, 長至3至4公斤後才逐步離開母親, 獨自活動。

時而挑食時而雜食

周江在霸王嶺觀測B群長臂猿時,

曾觀測到一幕有趣的鏡頭。

雄猿為了取悅雌猿, 摘了好幾顆上好的野果送給雌猿, 沒想到雌猿不感興趣。 雄猿四周看看, 發現了正在空中飛動的白蟻。 這是長臂猿最愛的美食之一, 於是雄猿跳到枝頭, 用一隻臂抓牢樹枝, 讓身子飛撲出去, 伸出另一隻手臂去抓, 很快就抓到了不少白蟻。 雄猿興沖沖地把白蟻獻給雌猿, 後者十分開心。

白蟻是海南長臂猿比較廣泛的食譜一部分。 研究人員曾經以為它們是素食主義者, 但隨著觀察的深入, 很多人記錄到長臂猿的食譜很廣。 2013年, 記者曾隨海南長臂猿第二次野外大調查的隊員們進山, 長臂猿在山坡上的參天大樹上覓食, 用靈活的手掌採摘野果, 若食物位置稍遠,它們就會用腳拽住樹枝,再用手摘果實。據同行的監測隊員介紹,長臂猿挑選的都是最香甜可口的果實或嫩樹葉,包括橙、梅等森林中的野果。

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振河多年觀察,共記錄到海南長臂猿食物49種。而據霸王嶺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洪小江介紹,到2013年,保護區已記錄到約130種植物被列入長臂猿食譜。海南長臂猿一年四季中,在春季採食植物種類最少,冬季最多。這是因為,在冬季食物資源相對缺乏的時候,海南長臂猿可以通過擴大其食譜來保證其必需的食物量。

“雨季果實豐富,他們就一般只挑果實來吃。”霸王嶺保護區監測員陳慶說,此時它們的主要食物是野荔枝、假酸棗、獼猴桃等果實。“旱季果實少,它們就變成了‘雜食動物’,既吃果實又吃樹葉。”陳慶說,此時它們的主要食物則是白彥、海南桃欖、竹葉松等的果實和嫩葉。

一生都只在樹上活動

等待長臂猿早晨第一聲鳴叫,是每次長臂猿調查的必須工作。陳慶說,長臂猿一般在早晨6時10分左右發出第一次鳴叫,這時就可以確定長臂猿大概的位置,然後迅速跑到長臂猿活動的地方;如果在發出第二次叫聲時能夠趕到,循著叫聲一般都就能看到長臂猿。

2013年10月的一個早晨,記者淩晨4時15分起床,1個多小時後爬到山頂。漫長的等候後,6時13分南坡傳來了清晰嘹亮的長臂猿的歌唱,一陣陣悠長的聲音,迴響在保護區的雨林中。大家迅速向聲音傳來的地方沖去,在長時間的陡坡衝刺後,終於在最後時刻看到了長臂猿。而下一刻,它們已經以極快的速度,從樹梢跳躍到了另一座山峰。

無論是睡覺、玩耍,還是覓食、行走以及談“戀愛”、生子,海南長臂猿所有的生命過程都是在樹上完成的,它一生之中從不在地上活動。周江長達兩年的跟蹤監測發現,這些雨林的精靈都習慣在高15米以上、胸徑20釐米以上的大樹上活動。

吳巍說,海南長臂猿特殊的四肢結構,保證它絕不會掉下樹來。長臂猿的兩臂伸開約有1.7米長,上肢比下肢長得多,因此在樹上活動靈活自如。它們的手掌比腳掌還長,拇指可與其他四指對握,形成杯狀。所以,海南長臂猿的手臂不但是採摘果實、採食昆蟲的主要工具,還有行走功能。

“它的長手掌是適應樹棲生活的結果。”陳慶說,海南長臂猿行走方式既特別又優美,可以借助長長的手臂和臂力,從一棵樹上躍起,用蕩秋千方式把自己蕩飛出去,沖到9至10米遠的另一棵大樹上。

2013年的調查中,記者爬上千米高山、一路追尋萬米才聽到了海南長臂猿的鳴唱,親眼看到了這種雨林精靈。而這種大面積追蹤是監測隊員日常活動,也從側面反映了海南長臂猿活動範圍的廣泛。

若食物位置稍遠,它們就會用腳拽住樹枝,再用手摘果實。據同行的監測隊員介紹,長臂猿挑選的都是最香甜可口的果實或嫩樹葉,包括橙、梅等森林中的野果。

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振河多年觀察,共記錄到海南長臂猿食物49種。而據霸王嶺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洪小江介紹,到2013年,保護區已記錄到約130種植物被列入長臂猿食譜。海南長臂猿一年四季中,在春季採食植物種類最少,冬季最多。這是因為,在冬季食物資源相對缺乏的時候,海南長臂猿可以通過擴大其食譜來保證其必需的食物量。

“雨季果實豐富,他們就一般只挑果實來吃。”霸王嶺保護區監測員陳慶說,此時它們的主要食物是野荔枝、假酸棗、獼猴桃等果實。“旱季果實少,它們就變成了‘雜食動物’,既吃果實又吃樹葉。”陳慶說,此時它們的主要食物則是白彥、海南桃欖、竹葉松等的果實和嫩葉。

一生都只在樹上活動

等待長臂猿早晨第一聲鳴叫,是每次長臂猿調查的必須工作。陳慶說,長臂猿一般在早晨6時10分左右發出第一次鳴叫,這時就可以確定長臂猿大概的位置,然後迅速跑到長臂猿活動的地方;如果在發出第二次叫聲時能夠趕到,循著叫聲一般都就能看到長臂猿。

2013年10月的一個早晨,記者淩晨4時15分起床,1個多小時後爬到山頂。漫長的等候後,6時13分南坡傳來了清晰嘹亮的長臂猿的歌唱,一陣陣悠長的聲音,迴響在保護區的雨林中。大家迅速向聲音傳來的地方沖去,在長時間的陡坡衝刺後,終於在最後時刻看到了長臂猿。而下一刻,它們已經以極快的速度,從樹梢跳躍到了另一座山峰。

無論是睡覺、玩耍,還是覓食、行走以及談“戀愛”、生子,海南長臂猿所有的生命過程都是在樹上完成的,它一生之中從不在地上活動。周江長達兩年的跟蹤監測發現,這些雨林的精靈都習慣在高15米以上、胸徑20釐米以上的大樹上活動。

吳巍說,海南長臂猿特殊的四肢結構,保證它絕不會掉下樹來。長臂猿的兩臂伸開約有1.7米長,上肢比下肢長得多,因此在樹上活動靈活自如。它們的手掌比腳掌還長,拇指可與其他四指對握,形成杯狀。所以,海南長臂猿的手臂不但是採摘果實、採食昆蟲的主要工具,還有行走功能。

“它的長手掌是適應樹棲生活的結果。”陳慶說,海南長臂猿行走方式既特別又優美,可以借助長長的手臂和臂力,從一棵樹上躍起,用蕩秋千方式把自己蕩飛出去,沖到9至10米遠的另一棵大樹上。

2013年的調查中,記者爬上千米高山、一路追尋萬米才聽到了海南長臂猿的鳴唱,親眼看到了這種雨林精靈。而這種大面積追蹤是監測隊員日常活動,也從側面反映了海南長臂猿活動範圍的廣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