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不讓一個孩子落下

3月中旬, 湘贛邊界的茶陵縣高隴鎮, 天高雲淡, 春風徐徐。 因臨近鄉鎮舉辦油菜花節, 公路上前去賞花的車輛絡繹不絕。 高隴中心小學的陳文娟和賀志偉老師也夾在這滾滾車流之中, 不過, 他倆卻沒有時間去賞花, 因為要趕去學生家裡“送教”。

一到週末, 像他倆這樣行走在“送教”路上的老師, 茶陵有49個。 他們分別來自縣特殊學校(下簡稱縣特校)和各鄉鎮中小學。 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稱號——“送教老師”;他們肩扛一份共同的責任——通過“送教”, 讓那些不能上學的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享有正常的學習機會, 讓這些折翼天使綻放燦爛的笑容。

學籍管理, 教育實現“雨露均沾”

家住舲洲村的譚富林今年8歲了, 從開始懂事起, 他就發現, 自己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樣, “其他小朋友都可以出去玩, 可以去上學, 媽媽卻只讓我待在家裡。 ”

“孩子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 磕不得碰不得, 一不小心就會骨折, 無法像其他孩子一樣活蹦亂跳。 ” 譚富林的母親說, 每每看到孩子盯著其他小朋友上學時那渴望的眼神, 她總是心如刀絞, 卻又無能為力。

2014年, 一束希望之光照亮了這個家庭。 當年, 茶陵縣啟動“送教上門”工作, 縣教育局從鄉鎮中小學聘請部分老師和縣特校教師組成送教隊伍, 對其進行培訓, 點對點為6至15歲的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 譚富林和其他116個適齡重度殘疾兒童一道被列為送教對象。

該縣將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全部納入學籍管理, 實現“一人一檔”, 並規定每學期每月至少送教兩次, 每次授課35分鐘。 縣財政每學期給這些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發放貧困生資助金500元。 縣特校再另外補貼5名特困的殘疾兒童每人每年500元。

“送教工作是一項民生工程, 縣委和縣政府高度重視。 我們要把送教工作做好, 讓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享受和正常孩子一樣的學習權利, 實現教育的雨露均沾。 ”茶陵縣副縣長陳豔娟動情地對記者說。

兩年來, 茶陵的“送教上門”工作逐步規範, 建立了機制, 形成了特色, 家長們紛紛點贊。 在2016年全省特教工作會議上, 縣特校校長周忠元做了典型發言,

“茶陵特教模式”向全省推廣。

城鄉搜尋, 不讓一個殘疾兒童落下

曾讓人動容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 是把一個失學的孩子拉回學校, 而茶陵現實版的“一個都不能少”, 卻是把課堂設在一個個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家裡。

然而, 要找到這些孩子, 讓他們接受上課, 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費曉金揚今年12歲, 身體殘疾, 無法讀書, 其母親在縣城做生意, 他一直跟隨外公外婆生活。

“老師上門找我時, 我很懷疑, 他們給我孩子上課, 每學期還發放資助金, 哪有這麼好的事?”說起送教上門, 費曉金揚的母親坦誠, 一開始, 她以為是哪個團夥設下的騙錢圈套。

“誤會”的解除得益於縣特校周忠元校長和譚榮嬌老師的堅持不懈。 他們拿出縣裡發的文件給她看,

三番四次的勸說終於打消了她的疑慮。 “現在孩子變化可大啦, 每次老師還沒進門, 孩子會大聲喊老師, 會算數……是‘送教上門’給了我們一家人新的希望。 ” 費曉金揚的母親說。

在茶陵, 當年像這樣被“找”出來的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有28人。 他們每一個人的“歸隊”, 都費了一番周折。 “我們辛苦一點不要緊, 重要的是, 孩子一個都不能少。 ” 縣教育局局長彭真明說。

因人施教, 每個折翼天使都有進步

3月20日中午, 虎踞鎮橋下村的一座民房裡, 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正用筷子努力夾菜, 儘管動作不太流暢, 但經過幾次嘗試, 她成功夾起一塊肉片放入了嘴裡。

“洋洋真棒!”一旁, 孩子的母親柔聲鼓勵道。 這個孩子叫焦洋洋, 腦癱、肢殘。

從兩歲起, 她的生活範圍就局限在一個木欄裡, 因為智力障礙、不會說話、拿不穩東西, 上學對她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一個人的到來, 改變了這一切。

2014年10月11日, 虎踞中心小學的張建中老師成為焦洋洋的送教老師, 針對焦洋洋的特殊情況, 他以康復訓練為主, 輔以文化教育。 起初, 焦洋洋坐在木欄內不能轉身, 他把她背到椅子上, 先訓練坐姿, 後訓練轉身。 10歲前, 她的手不能拿東西, 更不能將食物送進自己嘴裡, 他教她訓練手指, 時而抓緊, 時而放開, 後教她拿東西。 現在, 吃飯這件“大事”, 焦洋洋已經可以做到了。

貝水村的余陳麗經過送教上門, 現在能從牆上的掛鐘讀出時間, 能數1至100, 識字圖書上的字全認識, 更可喜的是與送教老師彭李芬的感情更深了, 一月兩次的送教,她覺得少了,有時還給彭老師打電話,希望她多來家裡走走。

“現在,許多孩子有了明顯的進步,有的從不認識字到能寫十幾個字,有的從說不了一句完整的話到現在可以數到10。這說明,只要我們肯花心思因人施教,殘疾兒童少年也是有希望的,他們不應該被放棄。” 周忠元說。

路途再遠,送教之路永不停歇

周忠元的辦公室裡,掛著一幅“送教上門”地圖,圖上標注著82個送教課堂的地點。地圖顯示,送教點大多在農村,從縣特校到最遠的送教點,單程為60公里,即便是最近的教學點,也不下5公里。為了不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送教只能安排在週末。

家住棗市鎮五星村的曾美欣,下肢癱瘓,手不靈便,從未進過校門。2014年,譚利平老師走進了她的生活,從縣特校到五星村,騎摩托車需1個小時。3年來,她和搭檔風雨無阻,一次都未落下。去年11月初,譚老師身體不適,醫生檢查後建議她動手術,可為了送教,她咬咬牙,將治療日期一推再推,直到今年元月學校放假,她才去做手術。如今,曾美欣能寫字,能數數,能唱歌,性格開朗多了。

除了上述困難外,送教老師還要面對許多尷尬事。殘疾兒童,有的流口水,有的嬉笑無常,有的坐不住。上課時,有的孩子將茶水倒在老師身上,有的將鼻涕抹在老師衣服上,甚至還有的對老師拳腳相向。面對這些,送教老師也只是默默忍受。為了穩住他們上課,老師們絞盡腦汁,有的帶去小禮物,連哄帶勸;有的看到他們尿濕了身,幫他們換洗衣服……

送教沒有專門車輛,都是老師自行解決交通工具。稍近的送教點,老師們就背上黑板,騎摩托車或自行車去。較遠的送教點,則安排給有私家車的老師。

雖說有補貼,若單純從金錢來考慮,送教並不合算,但老師們都想通過送教盡一份責任,幫這些殘疾兒童圓夢。

兩年來,茶陵的“送教上門”工作,沒有一個老師中途退出。未來,他們會繼續用愛心和責任心,幫助特殊學子實現夢想,讓智殘兒童少年的自理能力有所提高,讓肢體障礙的學生在活動能力上得到一定的康復。

(株洲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尹二榮 通訊員 劉彥 黃志剛)

一月兩次的送教,她覺得少了,有時還給彭老師打電話,希望她多來家裡走走。

“現在,許多孩子有了明顯的進步,有的從不認識字到能寫十幾個字,有的從說不了一句完整的話到現在可以數到10。這說明,只要我們肯花心思因人施教,殘疾兒童少年也是有希望的,他們不應該被放棄。” 周忠元說。

路途再遠,送教之路永不停歇

周忠元的辦公室裡,掛著一幅“送教上門”地圖,圖上標注著82個送教課堂的地點。地圖顯示,送教點大多在農村,從縣特校到最遠的送教點,單程為60公里,即便是最近的教學點,也不下5公里。為了不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送教只能安排在週末。

家住棗市鎮五星村的曾美欣,下肢癱瘓,手不靈便,從未進過校門。2014年,譚利平老師走進了她的生活,從縣特校到五星村,騎摩托車需1個小時。3年來,她和搭檔風雨無阻,一次都未落下。去年11月初,譚老師身體不適,醫生檢查後建議她動手術,可為了送教,她咬咬牙,將治療日期一推再推,直到今年元月學校放假,她才去做手術。如今,曾美欣能寫字,能數數,能唱歌,性格開朗多了。

除了上述困難外,送教老師還要面對許多尷尬事。殘疾兒童,有的流口水,有的嬉笑無常,有的坐不住。上課時,有的孩子將茶水倒在老師身上,有的將鼻涕抹在老師衣服上,甚至還有的對老師拳腳相向。面對這些,送教老師也只是默默忍受。為了穩住他們上課,老師們絞盡腦汁,有的帶去小禮物,連哄帶勸;有的看到他們尿濕了身,幫他們換洗衣服……

送教沒有專門車輛,都是老師自行解決交通工具。稍近的送教點,老師們就背上黑板,騎摩托車或自行車去。較遠的送教點,則安排給有私家車的老師。

雖說有補貼,若單純從金錢來考慮,送教並不合算,但老師們都想通過送教盡一份責任,幫這些殘疾兒童圓夢。

兩年來,茶陵的“送教上門”工作,沒有一個老師中途退出。未來,他們會繼續用愛心和責任心,幫助特殊學子實現夢想,讓智殘兒童少年的自理能力有所提高,讓肢體障礙的學生在活動能力上得到一定的康復。

(株洲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尹二榮 通訊員 劉彥 黃志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