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聊城民間:迎春場地,打“春牛”的故事

聊城老鄉點右上角關注我們, 聊城人自己的頭條圈子!

迎春場地一一春廠

網路配圖

原高唐城東門外, 有個小村子名叫春廠,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城區建設的擴大, 這裡早已成為城區. 起初與一裡莊並為同一個村支部、村委會, 現已歸魚丘湖街道辦事處了, 僅留有一條南北街道穿村子的原來位置而過, 名叫 “春廠街”街牌上現標為 “春長銜”。

春廠村的地理範圍大概包括現在的高唐交通局大樓和“春廠街”路東縣麵粉廠一帶, 北面與一裡莊有一道水溝為界。 年齡大的人還能談上這個村子的由來, 年輕人便茫然不知了。

春廠村原來是古塘東門外一片約十餘畝的靜地。 按照舊社會的禮制, 每年立春那天, 地方官要在此舉行迎春儀式。 因此, 這裡便叫 “春廠”, 即 ”迎春場地”的意思。 這種儀式究竟在高唐始於何時已很難考證。 查高唐舊志, 高唐在明朝時就己有這種儀式了。

到清朝時又作為一種典制規定下來, 由欽天監定制, 冬至後做好舉行儀式的準備。 那儀式當然完全是迷信的, 並且十分繁瑣複雜。 每年冬至後要先在這裡造作土牛, 名曰“春牛”, 並製作芒神, 其貌像、服色、裝飾均有規定, 還要準備好打牛的鞭子。 到立春這天, 時辰一到, 芒神要用鞭子打土牛三鞭。 立春如在陰曆十二月朔日 ( 一般是十五日 ) 之後, 就打牛背;若在第二年的正月朔日 ( 一般是初一) 以後, 就打牛腹;若在正月望日以後就打牛膝。 當然是人代芒神打中。 因為這風俗延續下來, 高僧老百姓一般對“立春”不叫 “立春”, 而叫 “打春”。 舉行這種儀式的願望是盼望春天早日到來, 以計算農時的早晚, 一切農事活動好早開始。
莊稼開始種植生產, 以期風凋雨順, 年終有個好的收成。

立春這天, 州衙或縣衙的小吏們先設供案於芒神和土牛之前. 並擺上香燭和酒果等祭品。 然後, 地方官穿朝服到現場, 等待立春時辰的到來。 據說還有一種測定立春時辰的設置( 即日晷), 時刻既到, 地方官便按照程式履行各種儀式。 地方官為首, 帶領眾官吏對芒神和土牛跪拜, 行三叩禮, 再斟酒三巡祭祀, 複行三叩禮。 禮畢, 奏鼓樂並導引芒沖和土牛進入城中, 安置在公所, 諸官吏環立周圍, 在鼓樂聲中執彩杖( 即所謂打牛鞭), 打土牛三下, 儀式完畢。 當時, 家家戶戶還舉行慶祝活動, 吃春餅、春盤等。

這種儀式大概延續到清朝滅亡, 但 “春廠” 這個名字卻保留下來。 明正德年間( 1506一1521 ),

有個張從周舉家自禹城遷來春廠居住。 後又遷來其他姓氏, 於是以張姓為主成為村莊, 名即 “春廠”。 原來祭祀的場地, 也因用土變為灣坑。 張姓傳至第四代有張其抱者, 為清順治丙戍科進士, 曾任虞城縣尹, 稱循良之最。 之後, 累世讀書, 舉孝廉, 列黌序者代有其人。 清光緒年間被列為高唐大氏族。 查清光緒( 高唐州志)、(高唐州鄉土志) 均有此村名, 日 “春廠”。

百度地圖

本文內容由高唐村村通據地方書籍、互聯網、民間綜合整理!由於信息量過大, 難免有疏漏和不正之處, 還望老鄉們多多傳閱、指正補充!謝謝!

聊城村村通, 掘民俗風情, 記錄城鎮。 老鄉們對我們的關注是最大的鼓勵!謝謝!有獎徵稿:聊城本地民俗、傳說故事均可, 如果您有素材歡迎投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