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必看!本科教學審核評估通關全攻略

近日, 不少高校都開始進入了迎接本輪本科教學審核評估的倒計時階段, “迎評”的氛圍緊張而熱烈。 我國本科教學評估始於1985年, 至今已有30多年歷史。 隨著2013年12月教育部關於“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通知的發佈, 新一輪教學評估的“指揮棒”指向了哪裡呢?

新一輪評估目標:“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

有關教學審核評估主要內容和基本形式, 教育部2013年12月發佈的《關於開展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的通知》中有如下表述:

審核評估是在我國高等教育新形勢下, 總結已有評估經驗, 借鑒國外先進評估思想的基礎上,

提出的新型評估模式, 核心是對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效果的實現狀況進行評價, 旨在推進人才培養多樣化, 強調尊重學校辦學自主權, 體現學校在人才培養品質中的主體地位。

同時間發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方案》中有如下表述:

審核評估堅持主體性、目標性、多樣性、發展性和實證性五項基本原則, 實行目標導向、問題引導、事實判斷的評估方法。 主體性原則注重以學校自我評估、自我檢驗、自我改進為主, 體現學校在人才培養品質中的主體地位……

新一輪的教學評估重視學校的主體地位, 摒棄“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校”的評估方法, 轉而把“尺子”交給學校, 由學校來決定自身的定位與目標。

審核評估只替學校把關, 衡量其目標達成度, 評價其人才培養的有效性。

教育部於2011年10月發佈的《關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中, 提到:……審核評估形成寫實性報告, 不分等級, 週期為5年。

可見, 新一輪教學評估的另一個特點即是評估重點的變化, 其作用從評價變為發展, 其性質是從結果判斷變為改進建議, 淡化了結論。 雖然這樣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學校間的橫向比較的可行性, 但同時賦予了學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 為其辦學的多樣化和特色發展提供了空間。

新一輪評估:學校怎麼做

如上文所述, 教學審核評估沒有設定統一的標準, 而是鼓勵學校圍繞評估範圍自行設立評估指標。

面對評估方式的改變, 有些學校顯得手足無措, 在評估準備過程中感到無的放矢。 針對這種情況, 下面將分別就審核評估標準中的每個模組, 分別提出用於舉證的學校工作案例和輔助支援的資料點。 僅代表作者自己看法, 供參考。

定位與目標

學校的辦學定位與培養目標是學校前進的方向, 既要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又要符合學校實際, 與師生心理期望相符合。 學校需要收集培養結果和在校師生培養目標認可情況兩方面例證。

1.培養結果

學校可以向學生公佈培養結果的要求, 證明學生達到了教育目標。 具體來說, 學校可以向學生描述期望畢業生能掌握哪些核心知識和基本工作能力, 以及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逐漸掌握知識、能力的行為過程。 學校可以通過對培養結果的測量和評價對以上內容做出合理預期。 對培養結果的測量和評價主要包括在校生成長全程跟蹤評價、畢業生半年後和五年後調查、用人單位調查、課程評價調查以及教師發展調查等,

對培養結果做即時評價、階段性評價、回饋性評價、不同評價主體的評價, 相關資料包括畢業生職業、行業流向和就業競爭優勢, 以及就業滿意度、就業率、月收入、專業相關度、職業吻合度和離職率等就業狀態資料。 本文認為學校的各項建設都應以培養結果為導向。

2.師生對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的認可度

師生認可度可以通過畢業生評價、在校生評價, 瞭解學生對目前專業的認知、認可情況。 對學生的評價不僅適應學校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的調整, 也為學校發展目標的調整提供及時有效的資料支援, 説明學校有的放矢地投入到教學改進中去。

師資隊伍

根據審核評估標準, 學校不僅需要在教師數量和結構上提供自評內容, 還需要在教育教學水準和教師教學投入方面提供舉證。實際上,處在教學主導地位上的教師群體,其能力水準、觀念與教學投入直接影響著培養過程,決定著教育的水準與品質,值得學校深入調查研究。

1.教師的教育教學水準

學校可以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水準進行定期評價,相關內容包含教學能力、教學方法、教師行為、教學效果及授課教師滿意度等,從教師自評和學生評價兩方面收集資料。學校可以在學期開始和學期末尾展開教學評價,也可以在學期進行中補充調查、訪談。豐富的教學資料可以為學校的教學改進提供依據,為教師教學水準的改善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2.教師教學投入

學校可以在自己的評教評課系統中加入教學活動投入時間、課後輔導答疑頻度、師生日常交流頻率、教學投入效果等評價指標,以更好地反映出教師教學投入。

當然,教師的“教”字不僅體現在課堂上的教書,也蔓延至課堂下的育人,學校可以鼓勵教師在課餘為學生提供建議、諮詢服務,並用這些例子豐富自評報告的內容。

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包括支撐教學的經費、設施等硬體資源,以及專業、課程的建設與支援等軟體資源。根據審核評估標準,學校除了需要對教學經費和設施等實用情況進行描述,還需要評價自身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的過程與成效,在這個過程中,資料的作用必不可少。

1.專業建設

專業建設是大學建設發展的核心,審核評估標準中主要涉及專業建設的規劃、專業設置與結構調整、培養方案的制訂等。學校需要瞭解重點專業畢業生短中長期的職業行業流向和就業品質,調整專業結構和培養的標準;瞭解新建專業的建設效果,連續跟蹤本專業學生對新建專業的專業認同度,根據資料及時調整大一到大四各學年的專業培養方案,如增添專業認知教育和職業前瞻教育的相關課程數量等。

2.課程建設

學校可以通過瞭解各專業核心課程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要度和滿足度,調整課程建設的規劃與執行,相關內容包括畢業生對核心課程有效性的評價、課程教學目標與社會需求符合程度等。學校還可以結合在校生對課程教學內容的評價,對各年級的課程教學計畫進行改進。對於課程教材的選用,學校可以收集教材滿意度、課程作業滿意度、課堂教學滿意度等資料,形成對當前教材的整體評價。

培養過程

根據教育部在《關於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品質人才的意見》中的相關內容,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要為學生構建知識、能力結構,也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教學審核評估中,學校需要關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第二課堂的過程和效果資料。

1.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主要途徑,需要精心設計。學校需要關注的課堂教學相關內容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並設置這三方面的長效評價機制。在此基礎上,學校可以根據教學評價結果,修改下一年的課程教學目標,對比前後兩年的課程教學目標完成情況和教學效果,檢驗改進成效。

2.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加深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理論聯繫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學校可以明確實踐教學的品質評價體系,瞭解在校生參與實習實踐的情況、需要加強的實習實踐環節和實習實踐對於學生能力知識素養的提升情況來瞭解本校實踐教學的情況。同時,學校教學評價部分可以加入對實踐教學效果的即時評價,改善每一堂實踐課程的品質。

3.第二課堂

學生在校期間組織、參加活動,已是現在大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彩的社團活動既能豐富大學生的課餘生活,讓他們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能幫助他們在課堂外學習和鍛煉各種能力。可以說,沒有社團活動,大學教育就失去了色彩。

學校應當注意活動的參與度和參與效果兩方面的資料,制訂第二課堂的培養計畫。參與度方面,學校需要跟蹤學生在校期間每年的社團/活動參與情況,詳細瞭解每類活動、每類社團的參與積極性和參與感受等。參與效果方面,學校需要從畢業生資料入手,瞭解社團/活動對就業品質和對工作能力的提升情況。學校綜合以上兩方面資料,就可以根據分析結果和各專業特點,制訂適合各個專業的第二課堂培養計畫,改善通識教育,提升學生素養。

學生發展

根據學生發展理論,學生的發展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內在各階段的成熟,還涉及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在注重學生學業進步的同時也要注重情感的健康發展、行為舉止等方面的變化,以及學生所處的校園環境對他們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新一輪的教學審核評估注重學校長效評價機制的建立,學校需要提供招生、學生指導、畢業生就業發展等覆蓋學生發展過程的資料和資訊。

1.招生及生源情況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生源數量逐年下降,大學間的生源競爭日益激烈。學校可以對本校整體生源情況統計分析,掌握其變化規律,相關資料包括學生性別、生源省份、家庭職業階層構成、家庭教育背景經歷、家庭子女數量分佈、學生高中學校類型構成、招生口徑、各專業優先考慮本專業的比例等等。

學校可以制定比較完善的招生制度,包括招生工作管理辦法、招生簡章、自主招生考試規定、獎勵與資助規定等,然後將制度轉化為措施,貫徹執行,並確認責任人或部門,對落實效果進行檢查。比如學校可以依據本校學生特點,對招生資訊管道、招生手冊、招生網站、諮詢電話等宣傳環節的內容與效果進行評估,利用資料最大限度地發揮招生宣傳作用,提高招生品質。

2.學生指導與服務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正受到越來越多的學校的關注,本科教學評估的要求裡也出現了對於學生參與評價的明確需求——學生指導和學生服務的品質評價已成為學校不能忽視的內容。

對學生的指導與服務可以包括學習指導、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等。學生指導方式可以包括學生互助、選課指導、專業方向選擇指導、專業認知指導、線上輔導、針對不及格課程較多的學生的學習預警、學術講座等。

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可以包括職業規劃交流會、就業指導課、就業情況介紹會、考研和出國經驗交流會、求職經驗交流會、簡歷和麵試指導等形式。

學校需要瞭解學生對教師基本行為的評價和教師為學生提供建議和輔導的時間分佈,對在校教師的學生指導與服務投入工作基本掌握;除此之外,學校可以調查學生在校期間接受過的專業認知、心理諮詢、職業前瞻教育等服務的參與情況和滿意情況;最後,學校還需要瞭解學生對輔導員工作、學生工作的整體評價及它們需要改進的地方。基於以上三方面,學校可以有“據”可依地改善學生工作,輔助教學改進。

3.畢業生就業與發展

學校需要瞭解的畢業生短期就業情況,包括職業行業流向、就業率、月收入、專業相關度、就業現狀滿意度、職業期待吻合度和離職率等就業質量數據;學校需要瞭解的畢業生中期就業情況,除了上述內容,還包括畢業三年後的就業月收入漲幅、職位晉升情況和工作穩定性等。

同時,學校還可以從“入口”和“出口”兩方面衡量畢業生的就業發展問題,即學校提供的求職服務有效性和用人單位對本校畢業生的使用評價情況。

收集好畢業生就業與發展的資料,可以為學校管理者提供來自培養結果的客觀依據,幫助學校科學診斷和改進教學培養。

品質保障

教學品質監控體系的建立需要上述各個模組的配合,從監控的過程來看,可以分為教學目標的品質管制、實施過程的品質管制、檢測與回饋過程的品質管制以及調節過程的品質管制,可以收集的資料包括:課程教學目標、課程設置、課程教材、教學方法、課程考核方式、課程受歡迎程度、教師滿意度、教師能力等等。

教學質量數據的收集手段可以多樣化,除了傳統的問卷、訪談形式,學校還可以嘗試通過移動終端運行即時的教學評價系統,使教學評價不只出現在學期首末,也可以出現在學期進行中,甚至是每節課的前後——或是老師、學生上下課的路上,或是他們在食堂排隊候餐的過程——充分利用他們的碎片時間,提高教學評價的參與度。

這些監控資料不僅可以作為自評報告的品質保障舉證,也是學校未來教學改進的實證支持。學校可以將各種評價和回饋機制得出的意見建議納入持續改進的步驟,對改進結果進行再評價,以進行下一輪的改進。本文建議在整個改進過程中,學校可以保留相關檔和具體操作實例,以説明實現“問題發現—回饋—改進—總結—建議—落實—問題發現”的迴圈。

新一輪評估的重點:一個也不能少

面對新一輪教學評估,定位與目標、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培養過程、學生發展、品質保障等六個模組的持續改進一個也不能少,並應當成為學校長此以往的建設內容。只有切實加強內涵建設,將長效評價機制融入教學常態,才能真正意義上把“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20字方針落在實處。

主要參考文獻:

[1] 林傑. 哈佛大學博克教學和學習中心——美國大學教師發展機構的標杆[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2).

[2] 詹合英,羅寶珍. 美國大學教學評估及其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 現代大學教育,2007(1).

[3] 繆園. 美國高等教育領域學生評教的典型模式與啟示[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9).

[4] 李戀.“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內涵解析[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3).

麥可思研究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對於使用產生的一切侵權問題,我們將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專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麥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內容

還需要在教育教學水準和教師教學投入方面提供舉證。實際上,處在教學主導地位上的教師群體,其能力水準、觀念與教學投入直接影響著培養過程,決定著教育的水準與品質,值得學校深入調查研究。

1.教師的教育教學水準

學校可以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水準進行定期評價,相關內容包含教學能力、教學方法、教師行為、教學效果及授課教師滿意度等,從教師自評和學生評價兩方面收集資料。學校可以在學期開始和學期末尾展開教學評價,也可以在學期進行中補充調查、訪談。豐富的教學資料可以為學校的教學改進提供依據,為教師教學水準的改善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2.教師教學投入

學校可以在自己的評教評課系統中加入教學活動投入時間、課後輔導答疑頻度、師生日常交流頻率、教學投入效果等評價指標,以更好地反映出教師教學投入。

當然,教師的“教”字不僅體現在課堂上的教書,也蔓延至課堂下的育人,學校可以鼓勵教師在課餘為學生提供建議、諮詢服務,並用這些例子豐富自評報告的內容。

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包括支撐教學的經費、設施等硬體資源,以及專業、課程的建設與支援等軟體資源。根據審核評估標準,學校除了需要對教學經費和設施等實用情況進行描述,還需要評價自身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的過程與成效,在這個過程中,資料的作用必不可少。

1.專業建設

專業建設是大學建設發展的核心,審核評估標準中主要涉及專業建設的規劃、專業設置與結構調整、培養方案的制訂等。學校需要瞭解重點專業畢業生短中長期的職業行業流向和就業品質,調整專業結構和培養的標準;瞭解新建專業的建設效果,連續跟蹤本專業學生對新建專業的專業認同度,根據資料及時調整大一到大四各學年的專業培養方案,如增添專業認知教育和職業前瞻教育的相關課程數量等。

2.課程建設

學校可以通過瞭解各專業核心課程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要度和滿足度,調整課程建設的規劃與執行,相關內容包括畢業生對核心課程有效性的評價、課程教學目標與社會需求符合程度等。學校還可以結合在校生對課程教學內容的評價,對各年級的課程教學計畫進行改進。對於課程教材的選用,學校可以收集教材滿意度、課程作業滿意度、課堂教學滿意度等資料,形成對當前教材的整體評價。

培養過程

根據教育部在《關於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品質人才的意見》中的相關內容,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要為學生構建知識、能力結構,也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教學審核評估中,學校需要關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第二課堂的過程和效果資料。

1.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主要途徑,需要精心設計。學校需要關注的課堂教學相關內容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並設置這三方面的長效評價機制。在此基礎上,學校可以根據教學評價結果,修改下一年的課程教學目標,對比前後兩年的課程教學目標完成情況和教學效果,檢驗改進成效。

2.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加深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理論聯繫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學校可以明確實踐教學的品質評價體系,瞭解在校生參與實習實踐的情況、需要加強的實習實踐環節和實習實踐對於學生能力知識素養的提升情況來瞭解本校實踐教學的情況。同時,學校教學評價部分可以加入對實踐教學效果的即時評價,改善每一堂實踐課程的品質。

3.第二課堂

學生在校期間組織、參加活動,已是現在大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彩的社團活動既能豐富大學生的課餘生活,讓他們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能幫助他們在課堂外學習和鍛煉各種能力。可以說,沒有社團活動,大學教育就失去了色彩。

學校應當注意活動的參與度和參與效果兩方面的資料,制訂第二課堂的培養計畫。參與度方面,學校需要跟蹤學生在校期間每年的社團/活動參與情況,詳細瞭解每類活動、每類社團的參與積極性和參與感受等。參與效果方面,學校需要從畢業生資料入手,瞭解社團/活動對就業品質和對工作能力的提升情況。學校綜合以上兩方面資料,就可以根據分析結果和各專業特點,制訂適合各個專業的第二課堂培養計畫,改善通識教育,提升學生素養。

學生發展

根據學生發展理論,學生的發展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內在各階段的成熟,還涉及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在注重學生學業進步的同時也要注重情感的健康發展、行為舉止等方面的變化,以及學生所處的校園環境對他們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新一輪的教學審核評估注重學校長效評價機制的建立,學校需要提供招生、學生指導、畢業生就業發展等覆蓋學生發展過程的資料和資訊。

1.招生及生源情況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生源數量逐年下降,大學間的生源競爭日益激烈。學校可以對本校整體生源情況統計分析,掌握其變化規律,相關資料包括學生性別、生源省份、家庭職業階層構成、家庭教育背景經歷、家庭子女數量分佈、學生高中學校類型構成、招生口徑、各專業優先考慮本專業的比例等等。

學校可以制定比較完善的招生制度,包括招生工作管理辦法、招生簡章、自主招生考試規定、獎勵與資助規定等,然後將制度轉化為措施,貫徹執行,並確認責任人或部門,對落實效果進行檢查。比如學校可以依據本校學生特點,對招生資訊管道、招生手冊、招生網站、諮詢電話等宣傳環節的內容與效果進行評估,利用資料最大限度地發揮招生宣傳作用,提高招生品質。

2.學生指導與服務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正受到越來越多的學校的關注,本科教學評估的要求裡也出現了對於學生參與評價的明確需求——學生指導和學生服務的品質評價已成為學校不能忽視的內容。

對學生的指導與服務可以包括學習指導、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等。學生指導方式可以包括學生互助、選課指導、專業方向選擇指導、專業認知指導、線上輔導、針對不及格課程較多的學生的學習預警、學術講座等。

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可以包括職業規劃交流會、就業指導課、就業情況介紹會、考研和出國經驗交流會、求職經驗交流會、簡歷和麵試指導等形式。

學校需要瞭解學生對教師基本行為的評價和教師為學生提供建議和輔導的時間分佈,對在校教師的學生指導與服務投入工作基本掌握;除此之外,學校可以調查學生在校期間接受過的專業認知、心理諮詢、職業前瞻教育等服務的參與情況和滿意情況;最後,學校還需要瞭解學生對輔導員工作、學生工作的整體評價及它們需要改進的地方。基於以上三方面,學校可以有“據”可依地改善學生工作,輔助教學改進。

3.畢業生就業與發展

學校需要瞭解的畢業生短期就業情況,包括職業行業流向、就業率、月收入、專業相關度、就業現狀滿意度、職業期待吻合度和離職率等就業質量數據;學校需要瞭解的畢業生中期就業情況,除了上述內容,還包括畢業三年後的就業月收入漲幅、職位晉升情況和工作穩定性等。

同時,學校還可以從“入口”和“出口”兩方面衡量畢業生的就業發展問題,即學校提供的求職服務有效性和用人單位對本校畢業生的使用評價情況。

收集好畢業生就業與發展的資料,可以為學校管理者提供來自培養結果的客觀依據,幫助學校科學診斷和改進教學培養。

品質保障

教學品質監控體系的建立需要上述各個模組的配合,從監控的過程來看,可以分為教學目標的品質管制、實施過程的品質管制、檢測與回饋過程的品質管制以及調節過程的品質管制,可以收集的資料包括:課程教學目標、課程設置、課程教材、教學方法、課程考核方式、課程受歡迎程度、教師滿意度、教師能力等等。

教學質量數據的收集手段可以多樣化,除了傳統的問卷、訪談形式,學校還可以嘗試通過移動終端運行即時的教學評價系統,使教學評價不只出現在學期首末,也可以出現在學期進行中,甚至是每節課的前後——或是老師、學生上下課的路上,或是他們在食堂排隊候餐的過程——充分利用他們的碎片時間,提高教學評價的參與度。

這些監控資料不僅可以作為自評報告的品質保障舉證,也是學校未來教學改進的實證支持。學校可以將各種評價和回饋機制得出的意見建議納入持續改進的步驟,對改進結果進行再評價,以進行下一輪的改進。本文建議在整個改進過程中,學校可以保留相關檔和具體操作實例,以説明實現“問題發現—回饋—改進—總結—建議—落實—問題發現”的迴圈。

新一輪評估的重點:一個也不能少

面對新一輪教學評估,定位與目標、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培養過程、學生發展、品質保障等六個模組的持續改進一個也不能少,並應當成為學校長此以往的建設內容。只有切實加強內涵建設,將長效評價機制融入教學常態,才能真正意義上把“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20字方針落在實處。

主要參考文獻:

[1] 林傑. 哈佛大學博克教學和學習中心——美國大學教師發展機構的標杆[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2).

[2] 詹合英,羅寶珍. 美國大學教學評估及其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 現代大學教育,2007(1).

[3] 繆園. 美國高等教育領域學生評教的典型模式與啟示[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9).

[4] 李戀.“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內涵解析[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3).

麥可思研究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對於使用產生的一切侵權問題,我們將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專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麥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內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