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駐村第一書記常曉峰:駐村生活的苦與甜

這幾日, 欒川縣秋扒鄉雁坎村果園裡的蘋果熟了, 粉紅色的果子均勻地掛在枝頭上, 看上去甚是喜人。 樹下, 鄉親們有說有笑, 他們正忙著採摘蘋果, 等待商家前來收購。

“常書記, 來嘗嘗這蘋果, 可甜啦!”一位村民熱情地招呼著常曉峰, 這使他想起2015年10月剛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情形。 “至今還記得鄉親們第一次見我的眼神, 那種眼神是不信任、不肯定。 ”

面對鄉親們的質疑, 常曉峰沒有退卻, 他挨家挨戶“串門”找鄉親們談心, 一次不行, 還有第二次、第三次, 慢慢地, 大家放下了戒備, 把他當成了村裡的一員。

“常書記, 來吃晌午飯啊, 我家做撈麵條了!”“常書記, 坐下來歇歇。 ”……一句句暖心的話讓常曉峰無比感動, 鄉親們是那樣淳樸善良, “讓貧窮落後的雁坎村脫貧致富、讓村裡的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在心中更加堅定了。 經過深入細緻調研, 他發現村裡黨組織軟弱渙散、基礎設施差、村民靠天吃飯、處於貧困線以下的就有64戶185人, 這是雁坎村當時面臨著的艱難形勢。 雖然找出了癥結所在, 但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為了使基層組織真正強起來, 常曉峰首先通過一對一談話的方式瞭解每位元成員的性格和工作風格, 理順班子成員之間的關係, 建立完善各項黨務村務制度, 村班子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得到了增強, 他還注重發揮黨員的先鋒帶頭作用,

通過設崗定崗、承諾踐諾、志願服務等形式, 讓所有黨員都集合起來, 在思想上行動上幫扶困難群眾, 漸漸地, 駐村書記、村幹部、黨員、村民的心便擰成了一股繩, 脫貧攻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在常曉峰的帶領下, 通過全村上下共同努力, 雁坎村慢慢呈現出新的形象。 太陽能路燈亮起來了, 村民晚上不用再摸黑了;水泥路修起來了, 村民走路不用深一腳淺一腳了;文化廣場建起來了, 村民的活動多起來了;新建垃圾池、配備垃圾清運車、改造廁所、綠化通道, 村裡的環境越來越美了……

這些變化讓鄉親們喜上眉梢, 但這並沒有讓常曉峰滿足, 因為64戶貧困群眾脫貧問題還沉沉地壓在他的心裡, 這讓他夜不能寐。

雁坎村有唯一的一個企業——青城山生態養殖園, 常曉峰決定在這上面做做文章。 經過多方考察論證, 他決定以青城山生態養殖園為依託, 通過“代養代管”的方式, 支援群眾通過發展養殖實現增收致富。 “‘代養代管’就是讓貧困戶投入一定資金, 其他什麼都不用管, 年底等著分紅就行了。 ”常曉峰打趣道。

可是貧困戶最缺的就是錢, 常曉峰向縣委統戰部領導彙報了自己的想法, 在單位的説明下, 經過多方奔走, 終於籌措到了40余萬元的資金, 最終使雁坎村64戶無技術、缺資金的貧困家庭與企業簽訂了託管代養協議, 從此, 青城山“代養代管”專案拉開了序幕。 “每戶貧困戶通過此專案一年最少可收入8000元, 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還可以到養殖園打工,

一個月可以掙1000多元, 再加上貧困戶種植的經濟林, 養牛、養羊等收入, 這樣一年下來就可以真正脫貧了!”常曉峰對於貧困戶的脫貧賬門兒清, 雁坎村今年將實現整村脫貧, 貧困戶脫貧50戶155人。

雁坎村有種植桃子、蘋果的歷史, 但是不成規模, 水果品質、口感不好, 常曉峰便請來了華南農業大學專家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 並形成了以“豐碩”牌家庭林場為龍頭的企業, 實現了雁坎村果品業健康發展, 初步形成了以“沙瓤紅、離心紅2號、紅九1號”中晚熟蜜桃, 以及“紅富士壽紅2號”蘋果為主導, 柿子、梨、獼猴桃特色果品為補充的產業佈局。 “以前3畝地只能賣1000來塊, 現在能賣到8000塊以上。 ”貧困戶鄭慶獻家的蘋果在改良後也賣上了好價錢。

雖然兩年來的駐村扶貧工作說起來輕鬆, 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看著鄉親們臉上露出的幸福笑容, 常曉峰的心裡卻只有無限的甜。 (羅代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