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個值得深思:“鹿晗洪流”造成微博癱瘓,說明了啥?

“大家好, 給大家介紹一下, 這是我女朋友@關曉彤”。

連標點符號總共20多字的帖子,

轉發超過102萬次,

評論超過263萬條,

點贊數超過517萬。

這就是今年28歲的影視明星鹿晗帶來的“頂級流量”。

此次“意外衝擊”既集中反映出偶像經濟在青少年中大行其道, 也反映出粉絲文化所代表的青春期亞文化與主流文化“既並行又失聯”的客觀現實。

粉絲文化、二次元文化、表情包文化、宅文化……這些都是當前我國青少年亞文化的組成部分。

得益於互聯網、高品質教育和優越的物質條件, 90後、00後群體更追求個性化精神文化, 帶動新的亞文化形態不斷湧現。

開放性極強的內部溝通方式、高度的策劃和執行力, 以及對新技術的敏感度, 這是記者在採訪過程中對當代青少年亞文化的最直接感受。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 青少年在尋求自我文化認同的過程中, 逐步締結圈子。

事實上, 無論是粉絲文化還是二次元文化、表情包文化,

都蘊含著強烈的認同感訴求。

在相關業界人士看來, 青少年會主動追尋自己的興趣、也想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

但主流文化不能滿足他們的交流願望, 於是他們便互相抱團、彼此認同, 而不是嘗試讓父母、老師理解。

由於外在表現高度劃一、情緒狂熱, 青少年亞文化群體通常被視為封閉式的“鐵板一塊”, 外界甚至用“粉絲帝國”來形容。

但很多參與者對此不完全認同:“我們覺得自己比長輩更包容更客觀, 但外界似乎並不瞭解, 只看到我們狂熱的一面。 ”

事實上, 無論是中外橫向對比, 還是歷史縱向對比, 崇拜偶像並不稀奇。

每個時代都有偶像崇拜, 然而, 和“鹿晗洪流”所凸顯的衝擊效應相比,

它所暴露的主流文化與青少年群體之間的“失聯”更值得關注。

這反映出主流群體對於青少年亞文化既不瞭解、亦少影響力的尷尬。

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 是不少主流人群對青少年亞文化持“等他們長大了就好了”的自然主義心態。

有人就認為, 娛樂文化屬易逝文化, 明星更迭迅速, 對主流文化衝擊有限。 也有觀點認為, 當青少年步入社會, 就會自然放棄之前的亞文化愛好, 回到日常生活中。

這種心態導致的直接結果, 就是一方面部分娛樂明星及其經紀公司孜孜于利用市場化媒體“吸粉”, 無意與主流媒體打交道;另一方面, 國內學術界又對青少年亞文化普遍忽視甚至漠視, 即使平素面對採訪十分熱情的專家,

一聽來意即脫口而出“這有什麼好研究的”, 甚至直言“你們怎麼不關注點正經事情”。

青少年亞文化的傳播, 往往和商業資本的推波助瀾密不可分, 反過來又會對主流文化的內容構成、表現形態和傳播方式造成顯著影響。

以粉絲文化為例, 正是由於青少年的熱烈追捧, 近年來, 以鹿晗、吳亦凡等為代表的“小鮮肉”成為我國影視劇製作的重要元素, 大量商業資本集中在這些青年偶像身上。

有意引導粉絲群體追星並從中牟利, 造成了“流量明星”和偶像影視劇作品大量湧現, 一些低品質作品還引發社會強烈爭議, 這些都不是放任自流、任其發展所能應對的。

此外, 青少年亞文化中不可避免存在有負面、病態甚至錯誤的成分,

如狂熱乃至極端的追星行為;一些與主流價值觀不符的道德觀念、性觀念在二次元文化中野蠻生長;一些青少年對可能打著時尚、流行和個性噱頭, 但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的行為缺乏警惕。

這些都讓青少年亞文化存在“走偏”的可能, 更不是一句“長大了就好了”可以抵禦和應對的。

面對亞文化的熱點現象, 主流文化不應失語, 或者因為害怕引發網路爭議而主動放棄“陣地”, 全面提升對二次元文化、粉絲文化等青春期亞文化的關注、研究力度已是當務之急。

主流文化群體應學會放下身段、尊重創新, 以融合為指引, 為年輕一代與主流價值觀的對接奠定理論基礎, 尋找有效的引導之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