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輪回的命運:農產品價格為啥會“暴漲暴跌”?

輪回的命運: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的經濟邏輯華說

農業的好消息, 往往是農民的壞消息。 一北一南, 時下正發生於神州大地的一幕,

是這句話的一個生動注腳。

先北後南地說罷。 此時此刻, 正是北方地區蔬菜大批上市的時節。 然而新華社的報導說,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蔬菜種植區卻並沒有應有的繁忙景象, 大量爛菜堆在田間地頭, 蒼蠅、蚊子亂飛, 腐敗的臭味混合泥土的氣息彌漫在田間。 在村邊往常堆生活垃圾的空地上, 大量被丟棄的蔬菜堆成一座座小山包, 很多蔬菜新鮮完好。

發生了什麼事, 好好的蔬菜當垃圾扔掉了?菜農說, 往年同期菜花價格最高為2.4元/公斤, 價格最低也在1.4元/公斤左右, 而現在當地菜花價格只有0.4元/公斤。 即便如此, 依然面臨著無人收購的困境。 當地有一個村種植了1200多畝菜地, 迄今只賣出100多畝的蔬菜, 全村還有1000多畝、上千萬公斤蔬菜滯銷。

“去年小白菜價錢高了, 人們就都來種白菜, 連原來種玉米、小麥的也改種小白菜, 小白菜也就不值錢了。 ”一位元村主任對記者表示, 農民種地沒有形成規模, 看到哪種蔬菜價格高了, 就一窩蜂地盲目跟從。 與此相印證的, 是當地農業主管部門提供的資料:截至今年6月, 包頭市蔬菜播種面積15萬畝, 同比增加1萬畝, 面積產量雙增。

當包頭的菜農“豐收成災”的時候, 貴陽貴定的果農正對著掛滿枝頭的“累累碩果”一籌莫展。 央視經濟資訊聯播報導說, “中國酥李之鄉”的貴定縣今年迎來大年, 花好果密產量大增, 但果農卻一臉愁容。 酥李的價格由去年6元/公斤下滑至今年1.2元/公斤, 但依然少人問津。 在時值酥李上市的黃金期,

出現了上百萬斤酥李“爛”落地上的悲催一幕。

只要是對時事稍加關注之人, 對上述的場景不會感到陌生。 多年以來, 國內的農產品價格一直如過山車一般, 陡上陡下。 “暴漲暴跌”之說, 即為此也。 於是乎忽而“菜貴傷民”, 忽而“菜賤傷農”, 忽而市民叫嚷 “買不起”, 忽而農民大呼“傷不起”……仿佛是魔咒, 又仿佛是宿命, 在一年年時光的轉換中, 不斷重複著這樣輪回的命運。

價格的波動, 取決於供求力量的變動。 撇開需求不談, 單說這供給一方。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 技術進步可謂驚人, 然而在農業生產上, 依然沒有完全擺脫“看天吃飯”的格局。 那“不測風雲”, 對農業的收成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風調雨順, “多收個三五鬥”不在話下, 洪澇乾旱,

則歉收甚至絕收也是稀鬆平常。 但老天爺的脾氣, 非人類所能掌控, 也只能聽天由命無話可說。 人們所能把握的, 是自身的農業生產行為。 農產品的種多種少、養多養少, 直接決定著市場上供給的多少, 也左右著價格的上下起伏。

已經有無數人無數次正確地指出, 國內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現象的頻發出現, 直接源于農民的種植行為。 這種種植行為的特點, 人們將其概括為 “一哄而上, 一哄而下”, 生動、形象、傳神, 直抵本質——“一種(養)就多, 一多就賤, 一賤就散, 一散就少, 一少就貴。 一二年一變、或三年一小變, 五年一大變。 ”

實際上, 在上述發生於包頭的 “菜賤傷農”以及貴定的“果賤傷農”事例中, 清晰地呈現了種植行為的特點。 在包頭,

“去年小白菜價錢高了, 人們就都來種白菜, 連原來種玉米、小麥的也改種小白菜。 ”在貴定, 因為酥李價格往年一直高位運行, 導致果農不斷增加種植面積, 並在今年達到了創紀錄的3萬畝。 可以想見, 經過今年這一次的慘烈打擊, 明年的種植面積會大幅減少, 而價格也會逐漸從穀底回升。 於是乎, 新一輪的“價格上漲——種植面積擴大——價格下跌——種植面積縮小——價格再次上漲”輪回重新啟程了。

顯而易見, “一哄而上, 一哄而下”種植行為的發生, 是因為農民以當下的市場價格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訊息, 在此基礎上來預期未來一季或者一年價格走勢, 並做出最終的決策。 因為基本的決策訊息相同, 由此決策的種植行為, 也因此出現了顯著的同步同向的態勢。 或以為,既然這麼多年的經驗表明存在著這樣輪回,農民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問題是,倘若每一個農民都反其道而行之,則又是“一哄而上”或者“一哄而下”,無從規避風險。更何況,農業的不同部分有不同局限,進入的難易程度各各不同,因此輪回的時間快則1-2年,慢則3-5年,無從把握。

然則農產品價格這樣“暴漲暴跌”,作為生產者的農民既然深受其害,何以不思改變,依然年復一年地重複著“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昨日故事?是農民太傻麼?當然不是。相反,他們的決策和選擇,恰恰是正視自身局限條件的理性行為。

沒有疑問,農民“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種植行為,與其擁有的殘缺而相同的決策資訊緊密相關。上面已經說過,農民基本上是依據上一季和上一年的市場價格來安排下一季和下一年的種植計畫。這種資訊顯然是不完整而且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未來的價格走勢,現有的價格資訊只是一個參考,遠為重要而且具有決定性的,是整個地區以及全國甚至全球範圍的種植面積,未來一季或者一年的氣候狀況,以及相關的農業生產資料行情等等。在需求基本穩定的情勢下,上述的狀況直接決定著市場上的供給,也決定著價格的走勢。但問題是,倘要獲得上述的訊息,要付出怎樣高昂的人力物力財力?整個地區以及全國甚至全球範圍的種植面積資料如何獲得?未來一季或者一年的氣候狀況怎樣預測?相關的農業生產資料行情又去哪裡搜索?這些,其實是意味著高昂的訊息費用的存在。對一個隻種植2-3畝或者十幾畝的農民而言,田裡一年的收穫才幾何?得不償失,自然不為也。

銷售管道的建立,也是同樣的一個邏輯。在每一起“菜賤傷農”、“果賤傷農”之類的事件的現場,我們幾乎都是看到相同的場景:農民沒有自己的銷售管道,只能在田間地頭等待收購商的到來。收購商不來,蔬菜、水果只能爛在地裡。為什麼農民不去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去租一個鋪位,自產自銷?無他,因為建立這麼一個銷售管道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的支出,對一個隻種幾畝地的農民來說,心有餘而力不足。

是的,在當下“小農經濟”的生產格局下,一個農民種植幾畝地或者十幾畝地是主流的農業生產方式下,“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是理由固然的,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也是勢所必至的。唯有當下的生產方式發生改變,當大型的農業專業合作社、農場以及農業企業成為農業生產主體之時,農業生產“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與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才會終結。

不是說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提高之後,農產品的價格波動不再出現——價格的上下起伏乃是市場的常態,更何況目前農業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看天吃飯”。只是說,相比於“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當農業專業合作社、農場以及農業企業成為農業生產主體之時,其市場價格的波幅會平緩得多。因為當此之時,權衡成本與收益,無論是在搜尋訊息、建立銷售體系、利用農業保險規避風險等方面支付的費用,相比於耕種幾畝地的單個農民,這些大型的現代農業企業所支付的代價大幅地下降了,自然也就是更有積極性去這樣投入。這就是需求定律。實際上,這一兩年來,不斷有國內知名大企業進軍養豬業、蔬菜種植業的消息傳來,這無疑是中國農業生產格局和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變革的徵兆。

從生產成本的角度看,因為大型企業重金下注于現代農業設施以及引進大量人才等等,因此具有龐大的上頭成本。而企業的進退,恰恰取決於上頭成本。因此具有龐大的上頭成本的大企業不可能像單個農民容易進入和退出。這就是為什麼當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高的時候,不容易發生 “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行為以及農產品價格 “暴漲暴跌”的現象的原因所在。

2012-8-1

或以為,既然這麼多年的經驗表明存在著這樣輪回,農民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問題是,倘若每一個農民都反其道而行之,則又是“一哄而上”或者“一哄而下”,無從規避風險。更何況,農業的不同部分有不同局限,進入的難易程度各各不同,因此輪回的時間快則1-2年,慢則3-5年,無從把握。

然則農產品價格這樣“暴漲暴跌”,作為生產者的農民既然深受其害,何以不思改變,依然年復一年地重複著“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昨日故事?是農民太傻麼?當然不是。相反,他們的決策和選擇,恰恰是正視自身局限條件的理性行為。

沒有疑問,農民“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種植行為,與其擁有的殘缺而相同的決策資訊緊密相關。上面已經說過,農民基本上是依據上一季和上一年的市場價格來安排下一季和下一年的種植計畫。這種資訊顯然是不完整而且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未來的價格走勢,現有的價格資訊只是一個參考,遠為重要而且具有決定性的,是整個地區以及全國甚至全球範圍的種植面積,未來一季或者一年的氣候狀況,以及相關的農業生產資料行情等等。在需求基本穩定的情勢下,上述的狀況直接決定著市場上的供給,也決定著價格的走勢。但問題是,倘要獲得上述的訊息,要付出怎樣高昂的人力物力財力?整個地區以及全國甚至全球範圍的種植面積資料如何獲得?未來一季或者一年的氣候狀況怎樣預測?相關的農業生產資料行情又去哪裡搜索?這些,其實是意味著高昂的訊息費用的存在。對一個隻種植2-3畝或者十幾畝的農民而言,田裡一年的收穫才幾何?得不償失,自然不為也。

銷售管道的建立,也是同樣的一個邏輯。在每一起“菜賤傷農”、“果賤傷農”之類的事件的現場,我們幾乎都是看到相同的場景:農民沒有自己的銷售管道,只能在田間地頭等待收購商的到來。收購商不來,蔬菜、水果只能爛在地裡。為什麼農民不去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去租一個鋪位,自產自銷?無他,因為建立這麼一個銷售管道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的支出,對一個隻種幾畝地的農民來說,心有餘而力不足。

是的,在當下“小農經濟”的生產格局下,一個農民種植幾畝地或者十幾畝地是主流的農業生產方式下,“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是理由固然的,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也是勢所必至的。唯有當下的生產方式發生改變,當大型的農業專業合作社、農場以及農業企業成為農業生產主體之時,農業生產“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與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才會終結。

不是說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提高之後,農產品的價格波動不再出現——價格的上下起伏乃是市場的常態,更何況目前農業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看天吃飯”。只是說,相比於“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當農業專業合作社、農場以及農業企業成為農業生產主體之時,其市場價格的波幅會平緩得多。因為當此之時,權衡成本與收益,無論是在搜尋訊息、建立銷售體系、利用農業保險規避風險等方面支付的費用,相比於耕種幾畝地的單個農民,這些大型的現代農業企業所支付的代價大幅地下降了,自然也就是更有積極性去這樣投入。這就是需求定律。實際上,這一兩年來,不斷有國內知名大企業進軍養豬業、蔬菜種植業的消息傳來,這無疑是中國農業生產格局和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變革的徵兆。

從生產成本的角度看,因為大型企業重金下注于現代農業設施以及引進大量人才等等,因此具有龐大的上頭成本。而企業的進退,恰恰取決於上頭成本。因此具有龐大的上頭成本的大企業不可能像單個農民容易進入和退出。這就是為什麼當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高的時候,不容易發生 “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行為以及農產品價格 “暴漲暴跌”的現象的原因所在。

2012-8-1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