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貞豐:向綠色生態要“紅利”

綠色, 是秀美貞豐的主色調;綠色發展, 是奮進貞豐的新行動。

10月下旬, 行車惠(水)興(仁)高速, 進入貞豐縣境內, 儘管已是深秋, 但公路兩旁的山頭上, 仍綠意醉人, 處處透出這個縣煥發的無限生機和活力。

貞豐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 近年來, 該縣以綠色發展為路徑, 將生態建設貫穿於整個經濟發展建設中, 走出了頂壇模式、坪上模式、連環模式、旅遊+扶貧模式等一條條生態脫貧的新路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 該縣的貧困發生率從26.1%下降到13.07%。

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 貞豐縣決策層比任何時候都更強烈感受到,

綠水青山, 既是自然財富, 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縣委、縣政府按照“戶戶有增收專案、人人有脫貧門路”的目標, 念好“山字經”, 打好特色牌, 推動產業發展, 向綠色生態要“紅利”, 2015年和2016年, 25個貧困村出列、3.28萬人脫貧;2017年, 將有20個貧困村出列, 1.6萬貧困人口脫貧。

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綠水青山, 就是金山銀山。

“頂壇模式”:從絕地求生到樹立品牌

頂壇片區地處北盤江亞熱帶低熱河谷地帶, 該片區土地破碎零星, 岩石廣布, 95%以上的面積都是石漠化嚴重的荒山荒坡, 自然環境十分惡劣, 曾被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是“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

上世紀末, 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 北盤江鎮黨委、政府帶領群眾因地制宜,

大力發展花椒種植, 經過10多年不懈努力, 實現了從絕地求生到樹立品牌的歷史性巨變。 特別是隨著近兩年5000餘畝花椒的補植補種工程、病蟲害防治工程等的實施, 頂壇片區萬畝花椒產業規模逐步壯大, 昔日的不毛之地已然變成“綠色銀行”, 實現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贏”。

據統計, 頂壇片區花椒種植面積已達6萬畝, 年產花椒1700餘噸, 產值8000多萬元, 人均純收入4000多元。 並輻射帶動周邊石漠化較為嚴重的鄉鎮種植花椒4萬畝, 使全縣花椒種植規模達到了10萬畝。 在主產區銀洞灣村, 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就有20餘戶, 95%的村民住上了小洋樓。

在當地, 頂壇椒業有限公司龍頭帶動, 區域優勢產業帶富功能燦然顯現。 公司收購椒農的鮮椒,

生產的花椒油、花椒粉、幹花椒籽、精品花椒、花椒料酒、油辣椒等產品暢銷市場, “頂壇花椒”品牌成為消費者青睞的農特產品, 更是成為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字招牌。

如今, 銀洞灣村還成立了經濟發展公司, 主要經營花椒苗木培育、花椒木工藝品加工等, 路子越走越寬。

“坪上模式”:從一花獨秀到百花齊放

“坪上模式”是貞豐縣永豐街道坪上片區喀斯特山區生物治理石漠化的一種模式, 通過在石頭縫隙中種植金銀花, 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的目的。

前些年, 當地黨委、政府苦苦探索, 引導農民種植金銀花, 為群眾在石旮旯地區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有效路徑。 發展到2013年, 一度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主導產業。

最近幾年, 金銀花價格走低, 當地政府轉變思路, 引導群眾種植四月李、黃花梨、桃子等, 形成從“一花獨秀”到“百花齊放”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尤其是“四月李”產業, 在坪上片區的示範帶動下, 全縣李子種植面積達10萬餘畝, 覆蓋白層、永豐、者相、平街等鄉鎮(街道), 種植戶達1.7萬戶, 年產量突破3萬噸, 產品遠銷貴陽、成都、重慶、長沙等大城市, 產值近3億元, 種植農戶戶均收入7000元以上。

“坪上模式”的轉型升級, 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逐步升級形成石漠化地區集經濟、生態、觀光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

連環模式:從平面農業到立體農業

處處綠色, 是發展與生態、富裕與美麗的風景。

在貞豐縣連環鄉, 每到砂仁採收季節, 庭院間,

青山上, 3萬多畝砂仁果綴枝頭。 從傳統種植玉米為主, 到突破產業單一限制, 發展立體生態農業, 連環鄉砂仁、生薑、李子、板栗等特色種植業發展齊頭並進, 實現了“山頂綠帽子、山腰錢袋子、山腳產金子”, “連環模式”逐漸叫響, 當地精准脫貧戶870戶3253人吃上了“綠色飯”。

說到立體生態農業, 巧岩村支書王忠田笑了。 巧岩曾經也是一個窮山村, 全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是近兩年的事, 靠的就是發展立體生態農業。

以前, 巧岩村以種玉米為主, 基本沒有什麼經濟作物, 大家按照鄉黨委、政府的發展思路, 大力發展砂仁、生薑、板栗種植, “山山有林, 村村有產, 季季豐收, 戶戶小康”。

“去年光砂仁收入就有8000多元, 今年有萬把塊, 我家去年就脫貧了。 ”村裡的潘發林感慨。

目前,該鄉種植砂仁、板栗、生薑等經濟作物6萬畝,人均3.2畝,年總產值1.9億元,覆蓋全鄉1.87萬人,年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

“旅遊+扶貧”模式:生態脫貧新路徑

曾經家境困難的岑立茂感歎自己趕上了好時機。

岑立茂家住在秀美的三岔河畔——者相鎮納孔村。

2014年,貴州浙江總商會聯合幫扶,投資百萬元,融合地方旅遊業態,在納孔村打造“多彩納孔民宿”。岑立茂家的房子被列為改造對象,商會以每年3萬元的租金租用20年,建設星級民宿酒店,房東可以進入酒店工作、學習管理、接受培訓,期滿再由房東接手管理酒店。

2015年9月底,納孔村民宿酒店如期完工並營運,按五星級度假酒店標準佈置了客房19間,價位200—500元不等,吸引眾多遊客入住。

岑立茂搬出舊宅後也瞄準商機,馬上籌款投資2萬多元在老宅開了小賣部,生意紅紅火火。

依託浙商聯合幫扶,納孔村建成各類酒店5家,星級農家樂10家,鄉村客棧5家,旅遊紀念商品店2家,各類攤點20餘家。如今的納孔村,人均收入從2014年的6480元增長到8000元,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169戶616人減少到82戶242人。

納孔村的旅遊發展,只是貞豐縣探索旅遊+扶貧新模式的嘗試。

2015年,該縣成功獲批貴州省首個民族文化旅遊扶貧試驗區。2016年,全縣接待遊客161.56萬人次,旅遊收入12.2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5.9%、59.1%。2017年上半年,接待遊客240.71萬人次,旅遊收入21.6億元。兩個資料,是“井噴”式的增長。

“貞豐民族文化旅遊扶貧試驗區是貴州在探索旅遊扶貧路上的一個全新模式。”貞豐縣委副書記、縣長鄭夢英如是說。

根據試驗區發展規劃,2016年至2020年,貞豐縣將建成26個旅遊扶貧村;發展20個以上旅遊專業合作社(公司),800戶農家樂和80戶旅遊商品生產加工專業戶;通過農家樂、農家客棧、旅遊專業合作社、旅遊商品生產加工專業戶的創建,力爭每個扶貧村旅遊年經營收入達到5000萬元,全縣鄉村旅遊業總收入不少於15億元;每年通過鄉村旅遊,直接拉動1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間接拉動3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作者:馮 彪 記者 鄧伯祥

目前,該鄉種植砂仁、板栗、生薑等經濟作物6萬畝,人均3.2畝,年總產值1.9億元,覆蓋全鄉1.87萬人,年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

“旅遊+扶貧”模式:生態脫貧新路徑

曾經家境困難的岑立茂感歎自己趕上了好時機。

岑立茂家住在秀美的三岔河畔——者相鎮納孔村。

2014年,貴州浙江總商會聯合幫扶,投資百萬元,融合地方旅遊業態,在納孔村打造“多彩納孔民宿”。岑立茂家的房子被列為改造對象,商會以每年3萬元的租金租用20年,建設星級民宿酒店,房東可以進入酒店工作、學習管理、接受培訓,期滿再由房東接手管理酒店。

2015年9月底,納孔村民宿酒店如期完工並營運,按五星級度假酒店標準佈置了客房19間,價位200—500元不等,吸引眾多遊客入住。

岑立茂搬出舊宅後也瞄準商機,馬上籌款投資2萬多元在老宅開了小賣部,生意紅紅火火。

依託浙商聯合幫扶,納孔村建成各類酒店5家,星級農家樂10家,鄉村客棧5家,旅遊紀念商品店2家,各類攤點20餘家。如今的納孔村,人均收入從2014年的6480元增長到8000元,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169戶616人減少到82戶242人。

納孔村的旅遊發展,只是貞豐縣探索旅遊+扶貧新模式的嘗試。

2015年,該縣成功獲批貴州省首個民族文化旅遊扶貧試驗區。2016年,全縣接待遊客161.56萬人次,旅遊收入12.2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5.9%、59.1%。2017年上半年,接待遊客240.71萬人次,旅遊收入21.6億元。兩個資料,是“井噴”式的增長。

“貞豐民族文化旅遊扶貧試驗區是貴州在探索旅遊扶貧路上的一個全新模式。”貞豐縣委副書記、縣長鄭夢英如是說。

根據試驗區發展規劃,2016年至2020年,貞豐縣將建成26個旅遊扶貧村;發展20個以上旅遊專業合作社(公司),800戶農家樂和80戶旅遊商品生產加工專業戶;通過農家樂、農家客棧、旅遊專業合作社、旅遊商品生產加工專業戶的創建,力爭每個扶貧村旅遊年經營收入達到5000萬元,全縣鄉村旅遊業總收入不少於15億元;每年通過鄉村旅遊,直接拉動1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間接拉動3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作者:馮 彪 記者 鄧伯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