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莫道不留痕 縱使化作風

2014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軌道碳觀測平臺-2號(OCO-2)衛星, 目的是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和大面積, 檢測來自大氣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

彙集資料後給出一些答案。

到目前為止, 這一任務記錄與最強大的厄爾尼諾現象相吻合, 使科學家們瞭解了碳迴圈是如何回應的, 同時準確地確定了進入大氣層的CO2排放高峰的來源。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專案科學家安邁瑞爾·艾爾德瑞說:“我們對這些結果非常滿意。 ”

《科學》雜誌日前專門刊登了5篇相關文章, 被認為是更好地處理碳迴圈的第一步研究, 如果OCO-2進入預期的擴展任務, 其他空間專案計畫也將隨之展開。

監測結果與厄爾尼諾現象契合

發電廠或汽車排氣管排放的每噸CO2, 部分停留在地球大氣層並提高了全球氣溫, 其餘部分則被陸地生物圈或海洋生態系統所吸收。

CO2的淨來源一直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瞭解這一點和相關機制,

是瞭解全球變暖進展情況的關鍵。

通過一系列競爭過程, CO2要麼通過野火等排放進大氣層, 要麼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從大氣中排除。

但科學家們知道, 厄爾尼諾現象是造成地球大氣層中產生更多CO2的另一個因素。 從1997年—1998年的主要厄爾尼諾現象看, 一方面, 厄爾尼諾現象往往會導致熱帶地區乾旱, 光合作用減少, 從而造成CO2的攝入量較少, 殘餘量增多。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的統計, 2015年—2016年實踐中的這些影響有據可查, 這使得全球CO2濃度達到歷史最高紀錄。

碳迴圈反應事件得到深入分析

衛星的觀察結果, 讓項目科學家將厄爾尼諾現象逐漸達到頂峰過程中的碳迴圈反應事件聯繫起來。 他們看到, 熱帶太平洋地區曾出現了少量的CO2水準下降。

但隨著乾旱、熱浪和野火等因素的增加, 地面生物量的回應也大大減少, 輕微的下降很快被超過, 造成後期CO2的吸收減少、排放增多。

NASA戈達德航太中心工作的大學空間研究協會的科學家艾博希謝科·柴特尓吉說, 通過使用OCO-2檢測光合作用標記的能力, 該小組能夠進一步分析, 這是土地植物生產力的標誌。

資料顯示, 雖然東南亞、南美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大都測出了大致相同的CO2量, 但原因不同。 在東南亞, 厄爾尼諾現象引起的炎熱和乾旱條件, 使該地區更易受到火災的影響, 從而將CO2排放到大氣中;在南美洲, 乾旱條件意味著生物圈的CO2減少, 使該地區成為CO2排放的淨來源;而在非洲, 降雨量正常時,

異常熱量增加了植物呼吸, 造成CO2排放量增加。

二氧化碳監測方法“後繼有人”

OCO-2捕獲少量CO2足跡的能力也令人吃驚。 在夏季, 通過OCO-2感測器能看到城市核心和農村地區CO2量下降, 因為植物茂盛也會吸收CO2。

繪製碳足跡的能力會產生廣泛的應用, 包括監測碳排放量, 以確保城市和國家遵守其減少CO2的承諾。 此外, 還可以提供火山噴發的早期警告, 因為CO2排放量會因此增加。

項目科學家稱, OCO-2已經完成了最初的兩年計畫任務, 還將開始一個三年延長任務。 科學家希望其他兩個計畫任務也效仿OCO-2計畫的工作順利進行:一個是稱為OCO-3的任務, 將被安裝在國際空間站, 允許科學家按照感興趣的內容計畫後續任務。 另一個是被稱為地球靜止碳迴圈觀測站,

能夠測量二氧化碳在連續地區的排放情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