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院士專家聚焦城市和區域環境治理:綠色發展是根本之策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前理事長王玉慶致辭

中青線上訊“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是城市和區域環境治理的根本之策。 正確認識什麼是高品質的生活, 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是重要因素。 ”11月4日,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前理事長王玉慶在北京舉行的“2017年中國城市及區域環境發展論壇”上提出了這個觀點。

王玉慶提出, 要建立政府為主導, 企業為主體, 社會組織推動, 全民參與的綠色發展體制。 通過合理定價、稅收、生態補償等經濟刺激手段, 讓資源環境成為市場要素, 提高資源能源的轉化率, 降低消耗, 促進污染治理, 減少排汙。

“政府致力於推廣的一切新技術, 都應該以降低環境污染負荷作為考核指標。 國家應在財稅金融政策方面進行扶持, 為綠色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

”王玉慶說, 環境保護稅法將於2018年1月1日正式實行, 這對污染治理而言是重要的經濟手段。

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認為, 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 應在生態環境保護和低碳綠色發展中起模範帶頭作用。 今後較長的一段時間內, 對國有企業尤其是環保企業來說, 是一個最好的階段, 充滿了挑戰和機遇。

“近幾年來很多央企都成立了環保公司, 這不僅是看好環保產業發展的前提, 更是投身環保事業, 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的一個姿態。 ”趙華林表示, 希望央企能發揮資源、技術和資金的優勢, 加強環境科技研發的投入, 多出成果, 出好成果, 為地方城市發展和建設提供智慧和支援。

中信集團副總經理蔡希良說, 目前環保專案執行週期長, 政府和企業都面臨著收益低、投資回收期長的問題, 要緩解這些難題, 必須創造多元的商業模式。 此外, 還應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入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促進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認為, 應探索利用大資料、水質監管系統, 雲計算等技術, 為河長制的執行提供參考;此外, 應建立突發飲用水保障體系, 加強新型膜分離機理研究和納米技術適用性研究。

對於面向生態流域的城市水環境治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認為, 水問題無論表現形式如何, 都可以歸結為流域水迴圈分項或者伴生過程導致的失衡問題,

如洪澇是自然水迴圈的過程演變;缺水問題是社會水迴圈演變失衡;水污染是水化學過程演變失衡;生態退化是生態過程演變失衡等。

“生態流域建設就是要通過一系列措施, 實現良性的水迴圈, 使水與人類社會相適應, 它的科學內涵包含‘洪澇的海綿化、黑臭的清潔化、雨水的資源化’三個方面。 ”王浩院士說, 城市水環境治理需要建設好“防澇抗旱體系、控汙體系和雨水回用”三大體系, 構建點、線、面的海綿體, 做成立體海綿生態體系, 在“一片天對一片地”核心思想的指導下, 貫徹和遵循海綿城市“滲、蓄、滯、淨、用、排”六字方針, 統籌安排。

“2017年中國城市及區域環境發展論壇”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中信環境技術有限公司聯合主辦,

來自環保部、國資委、中科協等機構的各領域專家、代表近200人參加。

責編:郭豔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