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邱沛篁:一個甲子的新聞不了情

□ 易陟 楊萍

八訪著名作家巴金, 發表了《金秋時節訪巴金》《巴金談文明》《三訪巴金談體會》等文章;

參與創建四川大學新聞傳播學科,

如今, 四川大學新聞傳播學已經發展成為學界公認的一流學科, 在全國1000多所新聞傳播類專業院系中名列前五;

提出並實踐“請進來、走出去”的教育新模式, 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採訪前, 記者就聽聞過邱沛篁的諸多成就, 這些成就印證了他畢生的辛勤耕耘, 印證了他對新聞事業的執著和熱愛, 印證了他與新聞事業一個甲子的不了情。

沛, 從水也。 “沛”之“水”德, 上善若水, 就是這樣的“蜀江水碧蜀山青”, 孕育出了這位新聞界奇人。

篁, 竹田也。 白居易在《養竹記》裡寫到, “竹心空, 空似體道;君子見其心, 則思應用虛受者。 ”而常住“竹林村”的邱沛篁, 可謂是“名”中註定。

從嘉陵江到錦江:與新聞的初戀

1939年12月, 邱沛篁出生于重慶市南岸海棠溪。 作為家裡最小的孩子, 年僅4歲半, 邱沛篁就跟著姐姐一起讀小學了。 在他的記憶裡:“小時候領了新書, 用白色厚紙把封面包起來就交給爸爸, 讓他幫我們寫書名。 ”就是在這樣充滿學習氛圍的家庭中, 邱沛篁幼時就習慣把見到的事情隨時記錄下來。

1953年, 邱沛篁考入重慶市第七中學, 這座坐落在嘉陵江畔的學校, 緊鄰重慶大學, 濃厚的校園文化感染著他。

“那時候我和同學一起辦過壁報, 名叫‘十月’, 我寫了一篇《黃山遊記》, 壁報一出, 就有很多學生和老師前來圍觀。 ”回憶起高中時代, 邱沛篁眼中閃現著難以忘懷的思念之情。 語文老師田清源、班主任許懷玉……每一位老師的精彩講授, 都讓邱沛篁汲取到了豐富的知識營養, 也為他後來走上新聞之路播下了種子。

1956年秋季, 邱沛篁以第一志願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四川大學中文系, 那年他17歲, 是班上年齡最小的一位。 邱沛篁回憶道:第一次坐上火車離開家鄉, 奔向天府之國的時候, 真有一種說不出的興奮和喜悅。 踏進錦江河畔、望江樓的這一刻,

他既激動、嚮往又緊張。

在川大學習期間, 邱沛篁得到了諸多老師的教誨和指導, 其中不乏名師, 如張默生、曾君一、陳志憲、楊明照、華忱之、石璞、周菊吾等。 時過六十年, 他依然清楚地記得每一位老師的諄諄教導, 他像海綿似的吸吮著知識和智慧, 不斷錘煉、打磨著自己。 如今已到耄耋之年, 邱沛篁也始終堅持不斷學習, 不斷進取, 正如後來巴金老先生給他的題字一般, 踐行著“學到老”這三字箴言。

大二期間, 邱沛篁在《人民川大》校報上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汽車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駛》, 講起發表的第一篇文章, 他略顯激動。 自己的文章第一次變成鉛字、印在報紙上的感覺很神奇, 從那一刻起, 邱沛篁愛上了寫作,

並一發不可收拾, 與新聞結下了不解之緣。

此後的邱沛篁, 開始用行動證明自己。 大學期間, 他和幾個同學組成了一個課餘文藝評論小組, 開展了影評、劇評、書評等活動。 一次次採訪寫作, 一篇篇新聞報導, 練就了筆桿子, 成就了看家本領, 直到現在, 邱沛篁仍然筆耕不輟、學而不止, 為自己熱愛的新聞事業、為四川大學的新聞學科發展及四川的新聞事業發展付出他全部智慧和才華。

邱沛篁說:“熱愛, 是我堅持新聞事業一個甲子初心不變的秘訣。 ”

校報工作二十年:錘煉新聞精氣神

“七分采三分寫,對記者而言,資料的採集非常重要,這是我們創作的源泉。”邱沛篁說,要到一處寫一處,隨身帶著筆記本,見縫插針、隨時記錄,每一次採訪的資料一定要注意保存。就是這樣的專注和專業精神,使得邱沛篁在新聞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深。

1960年,邱沛篁從四川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提前畢業,並留校分配在學校黨委宣傳部工作,擔任校報記者、編輯。“當時那一屆的本科學制改為五年,因為上一屆還是四年學制,所以到我們四年級的時候就出現了沒有畢業生的情況。”邱沛篁說,“而學校那時候又需要人,所以就選擇了一些本科生提前畢業,那時被稱為‘吃青’”。而這一留便是幾十年,這一留成就了邱沛篁新聞職業生涯和如今四川新聞界“傳奇人物”的關鍵。

談到過往,邱沛篁格外精神,難掩激動之情,“一次採訪就是一次學習。”他說。

一次,邱沛篁寫了一篇關於學校一位元傑出教師的長篇通訊,當他將載有這篇報導的校報清樣送至當時的校黨委書記趙鐸處審閱時,恰逢後者生病住院。為了不耽誤校報出版,趙鐸一邊打點滴,一邊仔細審讀完校報大樣,並很快簽下“同意發”三個大字。趙鐸對工作極端負責的精神對邱沛篁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次次的新聞採訪與實踐,讓邱沛篁的新聞專業精神逐步得到錘煉,這種精神從最初對新聞的切身感覺感知逐漸昇華為理性認知,並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慢慢滲透到血液和骨髓裡。

74歲的邱沛篁高興起來像個孩子.

“我們不僅在學校辦校報,而且也給《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寫稿,宣傳川大。我采寫的《井井有條》在《光明日報》發表,當時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還被評為‘紅旗稿’。”

20年的校報採訪、寫作、攝影等經歷,給了邱沛篁在新聞道路上繼續前行的決心和信心。他還曾和搭檔鄭松本一起,爬上現已被拆除的川大老水塔塔頂,面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拍攝了校園景觀,再拼製成了一張校園全景照片。

講到這裡,邱沛篁激動地去書房拿出那本2013年出版的《邱沛篁自選圖片集》,他清楚記得具體是哪一頁,並快速翻出來。“當時爬那麼高,又沒有任何防護措施,著實有些冒險。”

出自邱沛篁之手的新聞稿件不勝枚舉,近千篇報導串起了他一個又一個輝煌時刻。其中發表在《四川日報》上的《一百六十二顆胡豆》讓邱沛篁記憶猶新,那是1965年,在達縣農村,他住在貧農王時珍家。一天中午,王時珍燒胡豆杆做飯時發現,胡豆杆上還有不少胡豆,她當時說的一番話觸動了邱沛篁,他當即寫了一篇新聞稿。文章發表時,恰是農村“雙搶”時節,引起了不小反響。

四川大學新聞系博導蔡尚偉在文章中寫道:“在中國的新聞教育界,有一個‘邱沛篁現象’,時間對他不起作用;他是‘新聞教育界的永動機’——永遠有青春、永遠有激情、永遠有動力、永遠有活力、永遠在奮鬥、永遠在前進……”

三尺講臺育桃李:探索學用對接路

20年的校報記者生涯,為邱沛篁此後在四川大學的新聞教育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談起四川大學新聞專業的創建史,邱沛篁感慨萬千:“四川大學新聞專業從1981年秋招收首批本科生,至今已有30餘年了,作為一名參與者和見證者,回顧30多年來的歷程,我無比興奮和激動。”

1979年5月18日,教育部正式發文批准成立四川大學新聞專業。為支持新聞專業的籌建,1980年3月,邱沛篁從校報編輯部調回中文系工作。

“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同當時的中文系黨總支副書記程述章一道去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取經,為籌辦四川大學新聞專業做前期準備。”邱沛篁回憶,“從1980年3月9日開始,歷時一個多月,我們二人由重慶坐船順江而下,先到南京訪問了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學院以及新華日報社、南京日報社。”從此,邱沛篁開啟了他的新聞教育事業。為了更好地籌建新聞專業,1980年8月,邱沛篁再次前往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參加了為期一年的進修學習。

有志者,事竟成。經過近兩年的籌備,1981年9月,四川大學新聞專業招收第一屆本科生,共30名。1985年6月,川大新聞系成立,邱沛篁任系副主任,同時陸續承擔了新聞採訪、寫作等實務課程的主講,不惑之年的邱沛篁開始了從新聞工作者向新聞教育工作者的轉變。

新聞系成立初期,辦公條件差、師資力量不夠。“當時,我們只有10平方米的一間教研室用房,辦公條件急需改善,於是我們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設法修建了新聞系辦公樓,只用了半年的時間,一座嶄新的四層辦公樓圓滿竣工。”

“辦學教育、教師為本”。辦公大樓有了,邱沛篁又著手師資隊伍建設。一邊從川大新聞本科班畢業生中挑選優秀的畢業生留校任教,一邊引進一批年輕有為的優秀研究生進入新聞系,成為教師隊伍中極有活力的中堅骨幹。

1995年,邱沛篁迎來了人生的又一次轉折。“1995年11月,學校黨委決定正式成立新聞學院,任命我為首任院長。”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邱沛篁的第一把火就是推進“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模式。一方面邀請新聞傳媒單位的總編輯、老編輯、老記者,也邀請企業家到學校講學,為學生們講辦報經驗、社會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到新聞單位參與新聞實踐、到社會中調查研究、學習實踐。由此實現新聞學科教學與研究同新聞實踐的對接,為培養優秀的新聞專業人才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而隨著這種“請進來,走出去”教學模式的推行,邱沛篁的兩項教學成果得到了國家的認可:一是以他署名第三的《實行教學科研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探索文科教學改革新途徑》1993年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二是以他署名第一的《開創密切社會聯繫新思路,探索培養新聞人才新模式》1997年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三尺講臺上,邱沛篁帶出了一批又一批成績卓著的博士生,這些博士生畢業後,有不少在全國高校及新聞學界展露出才華。如“全國十佳廣播電視理論工作者”蔡尚偉、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蔡敏、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嚴功軍等。

杖朝之年未止步:新聞初心永不忘

1981年4月25日,在邱沛篁第五次訪問巴金先生快結束時,巴金先生為其題詞留念“學到老!沛篁同志。巴金,八一年四月二十五日,上海”。“這是對我的鞭策和鼓舞,我常常勉勵自己,要不斷地學習,不倦地工作,不辜負前輩殷切的希望。”邱沛篁告訴記者,“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個人在職工作的時間也是有限的,但是他從事的事業是無限的,只要生命不息,我就要為我熱愛的新聞事業奮鬥不止。”

1998年8月,剛從川大新聞學院院長崗位上退下來後的第一個暑假,已近花甲之年的邱沛篁報名考駕照。“八上龍泉山,三下青白江,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訓練和學習,考試合格並取得了駕照。”講到這裡,邱沛篁眉眼間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活到老,學到老”,在2007年正式退休後,邱沛篁仍活躍在新聞教育、實踐中,還被學院返聘繼續擔任博士生導師。

2008年,中國高校新聞教育學會聘任邱沛篁為特邀理事。同年9月22日,四川省老教授協會新聞與傳播專業委員會在川大成立,邱沛篁和原四川日報社社長汪興高共同擔任專委會主任。

2008年邱沛篁參與《四川省報業志(1994-2005)》的編撰工作。

2012年,由邱沛篁牽頭編纂的力作《四川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論》正式出版。

2013年8月,邱沛篁的新作《新聞傳播教育探索——邱沛篁自選圖片集》問世,355張照片記錄了邱沛篁新聞事業的一個個精彩瞬間。9月召開的四川省新聞教育學會學術年會暨新書出版座談會上,時任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江對其做出了“傾注心血著書立說,學術研究成就大師”以及“滿腔熱情解疑釋惑,教書育人樹立標杆”的高度評價。

2014年的邱沛篁又策劃並投身到《川渝新聞傳播教育35年》的撰寫、出版工作中……

儘管年近八十,邱沛篁仍在新聞這條道路上前行著,看不見“退休”二字。

採訪中,邱沛篁捧出厚厚一摞書稿,自豪地告訴記者:“這是我明年1月將要出版的新書,《邱沛篁新聞傳播教育論集》,約80萬字。”每一頁手稿上,都有邱沛篁用鋼筆做的修改和標記,可以看出,近十釐米厚的手稿,既傾注了邱沛篁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和專注之情,更展示了他多年積澱的淵博知識和持續的奮鬥歷程。

採訪即將結束時,邱沛篁感慨:“退休後,我結識了許多新朋友,從而學習和瞭解了許多新聞傳播教育方面的新情況、新經驗和新問題,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對進一步深入進行新聞教育和新聞學術研究都大有好處。只要生命不息,我就要為新聞及新聞傳播教育事業不懈奮鬥。”

就在採訪後的第二天,記者獲悉,邱沛篁又前往重慶,去參加第十屆中國新聞學年會了。

記者劄記

採訪之前,記者對這位元四川新聞界的“傳奇人物”早已充滿了敬仰和好奇,更暗自希望通過此次採訪“偷師學藝”。

一走進邱老的家中,便看見茶几上擺滿了已經整理好的書籍和相關資料,每本書上都貼有書簽,這一認真的態度,讓記者很受感動。

細看邱老,時間仿佛對他格外“照顧”,年近80的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臉頰棱角分明,深邃的眼睛清澈明亮,溫和的眼神似乎藏著滿溢的智慧,而高挺的鼻樑則讓邱老顯得頗為英俊。

採訪中,邱老不時從裡屋拿出一本本書向記者介紹,並挑選適合閱讀的書送給記者,直到採訪結束,邱老贈給記者五本書,囑咐道,“年輕的新聞工作者要多讀書,拓寬知識面,在學習中既要注重新知識的吸收,又要注重傳統知識的繼承;既要注重專業課的學習,也要注重綜合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邱老希望年輕新聞工作者要“著文先做人”,鼓勵多多深入基層採訪,獲得第一手資料,善於積累,因為每一次採訪都是一次學習的過程。

邱老一再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論是在做編輯、記者時,還是在從事新聞教育工作時,邱老始終把新聞實踐放在十分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做到不脫離新聞實踐。即使在退休後,邱老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開講座、出著作。

邱老用一個甲子的時間,詮釋了一個新聞工作者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邱老用一個甲子的時間,踐行著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和專注的精神。

邱老用一個甲子的時間,造就著四川新聞界的輝煌史。

邱沛篁簡介

1939年生於重慶;

1956年考入四川大學中文系;

1960年畢業留校工作;

1979年任四川大學新聞專業籌備組成員;

1981年任新聞教研室負責人;

1985年任新聞系副主任;

1990年任新聞系主任;

1995年任新聞學院院長;

曾任教育部全國高校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

現任四川省新聞教育學會會長。四川省老教授協會新聞與傳播專業委員會顧問、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

先後兩次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

1996年獲全國首屆韜奮園丁獎;

2003年獲全國“寶鋼”優秀教師獎。

主要專著:《郭沫若與報刊宣傳工作》《新聞採訪藝術》《新聞寫作藝術》《新聞采寫與研究》《邱沛篁自選集》《邱沛篁文集》等;

主編、參與主編或擔任第一主編的著作有:《大眾傳播研究》《大眾傳播論》《新聞采寫手冊》《實用廣告學基礎》《四川大學新聞系十年》《成都大辭典》《新聞傳播百科全書》《實用廣告學叢書》《新聞教育探索》等。

校報工作二十年:錘煉新聞精氣神

“七分采三分寫,對記者而言,資料的採集非常重要,這是我們創作的源泉。”邱沛篁說,要到一處寫一處,隨身帶著筆記本,見縫插針、隨時記錄,每一次採訪的資料一定要注意保存。就是這樣的專注和專業精神,使得邱沛篁在新聞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深。

1960年,邱沛篁從四川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提前畢業,並留校分配在學校黨委宣傳部工作,擔任校報記者、編輯。“當時那一屆的本科學制改為五年,因為上一屆還是四年學制,所以到我們四年級的時候就出現了沒有畢業生的情況。”邱沛篁說,“而學校那時候又需要人,所以就選擇了一些本科生提前畢業,那時被稱為‘吃青’”。而這一留便是幾十年,這一留成就了邱沛篁新聞職業生涯和如今四川新聞界“傳奇人物”的關鍵。

談到過往,邱沛篁格外精神,難掩激動之情,“一次採訪就是一次學習。”他說。

一次,邱沛篁寫了一篇關於學校一位元傑出教師的長篇通訊,當他將載有這篇報導的校報清樣送至當時的校黨委書記趙鐸處審閱時,恰逢後者生病住院。為了不耽誤校報出版,趙鐸一邊打點滴,一邊仔細審讀完校報大樣,並很快簽下“同意發”三個大字。趙鐸對工作極端負責的精神對邱沛篁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次次的新聞採訪與實踐,讓邱沛篁的新聞專業精神逐步得到錘煉,這種精神從最初對新聞的切身感覺感知逐漸昇華為理性認知,並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慢慢滲透到血液和骨髓裡。

74歲的邱沛篁高興起來像個孩子.

“我們不僅在學校辦校報,而且也給《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寫稿,宣傳川大。我采寫的《井井有條》在《光明日報》發表,當時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還被評為‘紅旗稿’。”

20年的校報採訪、寫作、攝影等經歷,給了邱沛篁在新聞道路上繼續前行的決心和信心。他還曾和搭檔鄭松本一起,爬上現已被拆除的川大老水塔塔頂,面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拍攝了校園景觀,再拼製成了一張校園全景照片。

講到這裡,邱沛篁激動地去書房拿出那本2013年出版的《邱沛篁自選圖片集》,他清楚記得具體是哪一頁,並快速翻出來。“當時爬那麼高,又沒有任何防護措施,著實有些冒險。”

出自邱沛篁之手的新聞稿件不勝枚舉,近千篇報導串起了他一個又一個輝煌時刻。其中發表在《四川日報》上的《一百六十二顆胡豆》讓邱沛篁記憶猶新,那是1965年,在達縣農村,他住在貧農王時珍家。一天中午,王時珍燒胡豆杆做飯時發現,胡豆杆上還有不少胡豆,她當時說的一番話觸動了邱沛篁,他當即寫了一篇新聞稿。文章發表時,恰是農村“雙搶”時節,引起了不小反響。

四川大學新聞系博導蔡尚偉在文章中寫道:“在中國的新聞教育界,有一個‘邱沛篁現象’,時間對他不起作用;他是‘新聞教育界的永動機’——永遠有青春、永遠有激情、永遠有動力、永遠有活力、永遠在奮鬥、永遠在前進……”

三尺講臺育桃李:探索學用對接路

20年的校報記者生涯,為邱沛篁此後在四川大學的新聞教育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談起四川大學新聞專業的創建史,邱沛篁感慨萬千:“四川大學新聞專業從1981年秋招收首批本科生,至今已有30餘年了,作為一名參與者和見證者,回顧30多年來的歷程,我無比興奮和激動。”

1979年5月18日,教育部正式發文批准成立四川大學新聞專業。為支持新聞專業的籌建,1980年3月,邱沛篁從校報編輯部調回中文系工作。

“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同當時的中文系黨總支副書記程述章一道去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取經,為籌辦四川大學新聞專業做前期準備。”邱沛篁回憶,“從1980年3月9日開始,歷時一個多月,我們二人由重慶坐船順江而下,先到南京訪問了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學院以及新華日報社、南京日報社。”從此,邱沛篁開啟了他的新聞教育事業。為了更好地籌建新聞專業,1980年8月,邱沛篁再次前往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參加了為期一年的進修學習。

有志者,事竟成。經過近兩年的籌備,1981年9月,四川大學新聞專業招收第一屆本科生,共30名。1985年6月,川大新聞系成立,邱沛篁任系副主任,同時陸續承擔了新聞採訪、寫作等實務課程的主講,不惑之年的邱沛篁開始了從新聞工作者向新聞教育工作者的轉變。

新聞系成立初期,辦公條件差、師資力量不夠。“當時,我們只有10平方米的一間教研室用房,辦公條件急需改善,於是我們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設法修建了新聞系辦公樓,只用了半年的時間,一座嶄新的四層辦公樓圓滿竣工。”

“辦學教育、教師為本”。辦公大樓有了,邱沛篁又著手師資隊伍建設。一邊從川大新聞本科班畢業生中挑選優秀的畢業生留校任教,一邊引進一批年輕有為的優秀研究生進入新聞系,成為教師隊伍中極有活力的中堅骨幹。

1995年,邱沛篁迎來了人生的又一次轉折。“1995年11月,學校黨委決定正式成立新聞學院,任命我為首任院長。”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邱沛篁的第一把火就是推進“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模式。一方面邀請新聞傳媒單位的總編輯、老編輯、老記者,也邀請企業家到學校講學,為學生們講辦報經驗、社會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到新聞單位參與新聞實踐、到社會中調查研究、學習實踐。由此實現新聞學科教學與研究同新聞實踐的對接,為培養優秀的新聞專業人才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而隨著這種“請進來,走出去”教學模式的推行,邱沛篁的兩項教學成果得到了國家的認可:一是以他署名第三的《實行教學科研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探索文科教學改革新途徑》1993年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二是以他署名第一的《開創密切社會聯繫新思路,探索培養新聞人才新模式》1997年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三尺講臺上,邱沛篁帶出了一批又一批成績卓著的博士生,這些博士生畢業後,有不少在全國高校及新聞學界展露出才華。如“全國十佳廣播電視理論工作者”蔡尚偉、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蔡敏、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嚴功軍等。

杖朝之年未止步:新聞初心永不忘

1981年4月25日,在邱沛篁第五次訪問巴金先生快結束時,巴金先生為其題詞留念“學到老!沛篁同志。巴金,八一年四月二十五日,上海”。“這是對我的鞭策和鼓舞,我常常勉勵自己,要不斷地學習,不倦地工作,不辜負前輩殷切的希望。”邱沛篁告訴記者,“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個人在職工作的時間也是有限的,但是他從事的事業是無限的,只要生命不息,我就要為我熱愛的新聞事業奮鬥不止。”

1998年8月,剛從川大新聞學院院長崗位上退下來後的第一個暑假,已近花甲之年的邱沛篁報名考駕照。“八上龍泉山,三下青白江,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訓練和學習,考試合格並取得了駕照。”講到這裡,邱沛篁眉眼間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活到老,學到老”,在2007年正式退休後,邱沛篁仍活躍在新聞教育、實踐中,還被學院返聘繼續擔任博士生導師。

2008年,中國高校新聞教育學會聘任邱沛篁為特邀理事。同年9月22日,四川省老教授協會新聞與傳播專業委員會在川大成立,邱沛篁和原四川日報社社長汪興高共同擔任專委會主任。

2008年邱沛篁參與《四川省報業志(1994-2005)》的編撰工作。

2012年,由邱沛篁牽頭編纂的力作《四川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論》正式出版。

2013年8月,邱沛篁的新作《新聞傳播教育探索——邱沛篁自選圖片集》問世,355張照片記錄了邱沛篁新聞事業的一個個精彩瞬間。9月召開的四川省新聞教育學會學術年會暨新書出版座談會上,時任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江對其做出了“傾注心血著書立說,學術研究成就大師”以及“滿腔熱情解疑釋惑,教書育人樹立標杆”的高度評價。

2014年的邱沛篁又策劃並投身到《川渝新聞傳播教育35年》的撰寫、出版工作中……

儘管年近八十,邱沛篁仍在新聞這條道路上前行著,看不見“退休”二字。

採訪中,邱沛篁捧出厚厚一摞書稿,自豪地告訴記者:“這是我明年1月將要出版的新書,《邱沛篁新聞傳播教育論集》,約80萬字。”每一頁手稿上,都有邱沛篁用鋼筆做的修改和標記,可以看出,近十釐米厚的手稿,既傾注了邱沛篁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和專注之情,更展示了他多年積澱的淵博知識和持續的奮鬥歷程。

採訪即將結束時,邱沛篁感慨:“退休後,我結識了許多新朋友,從而學習和瞭解了許多新聞傳播教育方面的新情況、新經驗和新問題,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對進一步深入進行新聞教育和新聞學術研究都大有好處。只要生命不息,我就要為新聞及新聞傳播教育事業不懈奮鬥。”

就在採訪後的第二天,記者獲悉,邱沛篁又前往重慶,去參加第十屆中國新聞學年會了。

記者劄記

採訪之前,記者對這位元四川新聞界的“傳奇人物”早已充滿了敬仰和好奇,更暗自希望通過此次採訪“偷師學藝”。

一走進邱老的家中,便看見茶几上擺滿了已經整理好的書籍和相關資料,每本書上都貼有書簽,這一認真的態度,讓記者很受感動。

細看邱老,時間仿佛對他格外“照顧”,年近80的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臉頰棱角分明,深邃的眼睛清澈明亮,溫和的眼神似乎藏著滿溢的智慧,而高挺的鼻樑則讓邱老顯得頗為英俊。

採訪中,邱老不時從裡屋拿出一本本書向記者介紹,並挑選適合閱讀的書送給記者,直到採訪結束,邱老贈給記者五本書,囑咐道,“年輕的新聞工作者要多讀書,拓寬知識面,在學習中既要注重新知識的吸收,又要注重傳統知識的繼承;既要注重專業課的學習,也要注重綜合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邱老希望年輕新聞工作者要“著文先做人”,鼓勵多多深入基層採訪,獲得第一手資料,善於積累,因為每一次採訪都是一次學習的過程。

邱老一再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論是在做編輯、記者時,還是在從事新聞教育工作時,邱老始終把新聞實踐放在十分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做到不脫離新聞實踐。即使在退休後,邱老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開講座、出著作。

邱老用一個甲子的時間,詮釋了一個新聞工作者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邱老用一個甲子的時間,踐行著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和專注的精神。

邱老用一個甲子的時間,造就著四川新聞界的輝煌史。

邱沛篁簡介

1939年生於重慶;

1956年考入四川大學中文系;

1960年畢業留校工作;

1979年任四川大學新聞專業籌備組成員;

1981年任新聞教研室負責人;

1985年任新聞系副主任;

1990年任新聞系主任;

1995年任新聞學院院長;

曾任教育部全國高校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

現任四川省新聞教育學會會長。四川省老教授協會新聞與傳播專業委員會顧問、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

先後兩次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

1996年獲全國首屆韜奮園丁獎;

2003年獲全國“寶鋼”優秀教師獎。

主要專著:《郭沫若與報刊宣傳工作》《新聞採訪藝術》《新聞寫作藝術》《新聞采寫與研究》《邱沛篁自選集》《邱沛篁文集》等;

主編、參與主編或擔任第一主編的著作有:《大眾傳播研究》《大眾傳播論》《新聞采寫手冊》《實用廣告學基礎》《四川大學新聞系十年》《成都大辭典》《新聞傳播百科全書》《實用廣告學叢書》《新聞教育探索》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