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到底是在洗澡還是在煮湯?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清懿

這兩天長春地區的停水情況讓出生在蘇南地區的清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水資源的寶貴。

雖然以前也有階段性停水, 但是從沒有這麼大範圍, 這麼長時間。 朋友圈裡都在曬存水。

當然, 停水最難受的事情就是不能洗澡洗頭髮了, 清懿感覺頭髮油的都可以炒菜了。 晚上的時候, 清懿忍不住在群裡向大家哭訴生活的艱難, 成功地開啟了洗澡話題的討論。

閩南的小夥伴說他無法忍受幾天不洗澡的日子, 也不能理解北方人互相搓澡這件事。 東北的小夥伴告訴清懿, 他小時候冬天是一周去澡堂洗一次澡, 然後大家一起互相搓背。

清懿提到了自己小時候在浴鍋裡洗澡的經歷, 然後發現即使是同一個省份的小夥伴也沒有體驗過浴鍋洗澡。 語言表達能力不行的清懿只好借助萬能的網路進行簡單的介紹。 令清懿詫異的是, 常熟市在幾年前將鍋浴這種洗澡方式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鍋浴是蘇南特有的一種在大鐵鍋裡洗澡方式。 宣城、長興、蕪湖等地區的農村也有存在。

“浴鍋”這個詞出自明 朝沈德符的《野獲編·兵部·沉惟敬》:

“日必再浴, 不設浴鍋, 但置密室。 高設木格, 人坐格上, 其下熾火, 沸湯蒸之, 肌熱垢浮, 令童子擦去。 ”

浴鍋看上去與普通的灶台很相似, 只不過只有一個灶眼, 鍋子里加水, 鍋下可以生火加熱。 浴鍋也僅限洗澡用, 一般單獨砌一間, 面積小, 很暖和。 多數人家會把都它置在養豬屋隔壁(清懿奶奶家就是這樣),

大多在進門一角壘砌一人多高的矮牆, 保護在浴鍋裡的洗澡隱私。 浴鍋就置在矮牆後面, 用磚壘出灶膛, 供添柴燒澡水之用, 再把浴鍋架在上面, 用灰沙水泥把鍋沿處抹平, 略向鍋裡形成帶坡狀的平面, 便於洗澡的人進出, 防止澡水流到地上。 浴鍋灶膛門朝外, 灶膛口比普通灶口略大一些, 便於往裡添柴加火。 浴鍋的鍋子一般都是定制的鐵鍋, 直徑在1——1.5米, 鍋子貼片厚, 一定要結實, 一般可以承載300斤-400斤的重量。 浴鍋放置好後一般不再隨意搬動, 如果浴鍋搬動後恢復不到原位, 鍋沿處就可能往下滲水漏水、往上漏氣冒煙。

冬天的時候氣溫較低, 洗澡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 在浴鍋裡洗澡, 可以邊燒火加溫邊洗澡搓澡, 避免著涼凍壞身體。 這是舊時農村流傳下的一個風俗習慣, 也是一種地域文化。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 一鍋水至少要洗全家人。 一般都是老人小孩先洗澡, 男人先洗, 家庭主婦只能最後一個。 而且並不是每一戶人家都有能力擁有一個浴鍋, 借用浴鍋洗澡, 還需要提前和主人商量。尤其到快過年時,浴鍋的使用就更頻繁了,大家都要洗個澡,乾乾淨淨地迎接新年。燒水洗澡,一般都安排在傍晚時間進行。大概要20分鐘,水才會變得溫熱。按先來後到的順序,男的幾個人湊一撥,下鍋洗完先走,再換女的湊一撥接著洗。人數過多的話,中間也會添幾次涼水,洗到最後洗澡水就像渾泥漿。輪到最後洗澡的人,會戲稱自己是“渾泥漿裡洗白蘿蔔”。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衛生意識的加強,一鍋水輪著洗很多人的情況也幾乎不存在了。現在農村裡還在使用浴鍋洗澡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

洗鍋浴有一樣必不可少的輔助品——浴鍋板。浴鍋板大約一兩釐米厚,一二十釐米寬,二三十釐米長,因為形狀有點像烏龜,所以也俗稱烏龜板。在浴鍋裡採用蹲著或躺著的姿勢洗澡主要靠腳、臀部和腰來支撐,用浴鍋板墊在臀部、腳底、後背,可以避免皮膚直接與浴鍋接觸,燒柴火加熱時也就不會燙著自己。

洗鍋浴的時候,一般會有家人坐在灶門附近,一來是能夠取暖,二來是能夠及時溝通,根據洗澡者的感受,停止添柴或者繼續加柴。如果水溫恰到好處,感覺就和泡澡池一樣,又暖和又舒服。雖然鍋浴也被戲稱為“燙小孩”,但是幾乎沒有煮熟的可能。實在燙的不行,可以坐在浴鍋邊緣,也可以讓家人加點冷水。

關於浴鍋的歷史淵源,清懿沒有找到確切說法,僅有一個傳說:

宋朝的一個皇帝微服私訪,來到蘇南一帶,由於長期沒有洗澡,實在難以忍受。當他經過一個土地廟時,看到有一口大鍋,於是有人提議在鍋內洗澡。皇帝實在受不了自己身上的味道,就勉強在鍋內洗了個澡,從此,在浴鍋也就在民間流傳下來。

關於洗澡這件事,南北方還是有很大差異的,知乎上也有討論。清懿覺得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是最重要的,不應該用刻板印象去否定所有人,而且有些從小養成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比如清懿自己就很難接受不熟悉的人幫忙搓背這件事。

三毛有一篇《沙漠觀浴記》,講述了她進入浴室觀察沙哈拉威女人洗澡的故事,如果大家感興趣,不妨搜索閱讀一下。

還需要提前和主人商量。尤其到快過年時,浴鍋的使用就更頻繁了,大家都要洗個澡,乾乾淨淨地迎接新年。燒水洗澡,一般都安排在傍晚時間進行。大概要20分鐘,水才會變得溫熱。按先來後到的順序,男的幾個人湊一撥,下鍋洗完先走,再換女的湊一撥接著洗。人數過多的話,中間也會添幾次涼水,洗到最後洗澡水就像渾泥漿。輪到最後洗澡的人,會戲稱自己是“渾泥漿裡洗白蘿蔔”。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衛生意識的加強,一鍋水輪著洗很多人的情況也幾乎不存在了。現在農村裡還在使用浴鍋洗澡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

洗鍋浴有一樣必不可少的輔助品——浴鍋板。浴鍋板大約一兩釐米厚,一二十釐米寬,二三十釐米長,因為形狀有點像烏龜,所以也俗稱烏龜板。在浴鍋裡採用蹲著或躺著的姿勢洗澡主要靠腳、臀部和腰來支撐,用浴鍋板墊在臀部、腳底、後背,可以避免皮膚直接與浴鍋接觸,燒柴火加熱時也就不會燙著自己。

洗鍋浴的時候,一般會有家人坐在灶門附近,一來是能夠取暖,二來是能夠及時溝通,根據洗澡者的感受,停止添柴或者繼續加柴。如果水溫恰到好處,感覺就和泡澡池一樣,又暖和又舒服。雖然鍋浴也被戲稱為“燙小孩”,但是幾乎沒有煮熟的可能。實在燙的不行,可以坐在浴鍋邊緣,也可以讓家人加點冷水。

關於浴鍋的歷史淵源,清懿沒有找到確切說法,僅有一個傳說:

宋朝的一個皇帝微服私訪,來到蘇南一帶,由於長期沒有洗澡,實在難以忍受。當他經過一個土地廟時,看到有一口大鍋,於是有人提議在鍋內洗澡。皇帝實在受不了自己身上的味道,就勉強在鍋內洗了個澡,從此,在浴鍋也就在民間流傳下來。

關於洗澡這件事,南北方還是有很大差異的,知乎上也有討論。清懿覺得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是最重要的,不應該用刻板印象去否定所有人,而且有些從小養成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比如清懿自己就很難接受不熟悉的人幫忙搓背這件事。

三毛有一篇《沙漠觀浴記》,講述了她進入浴室觀察沙哈拉威女人洗澡的故事,如果大家感興趣,不妨搜索閱讀一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