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怪孩子愛講條件,是你的方法出了錯

這就是平時孩子和父母講條件時的慣用語。 許多家長在工作中雷厲風行, 佈置的任務下級也是無條件執行, 可是到了家中和孩子相處時, 卻常常被這樣的小人兒“威脅”、“控制”, 不知如何是好。 老實說, 孩子愛講條件這個問題不容忽視, 從小就需要家長給予關注和引導。 因為一旦孩子習慣了生活中事事和父母“講條件”, 會讓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喜歡做交易, 看不到好處就不做, 形成急功近利的價值觀。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 孩子便不樂於主動去學習新事物, 削弱了他的探索精神, 他在以後的生活中也會喪失很多主動權。

另一方面, 孩子習慣了“講條件”, 會使父母的權威受到挑戰, 比如, 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要和孩子商量很長時間。 孩子沒有對父母的敬畏心, 一再挑戰父母權威, 久而久之父母就喪失了威信, 又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愛和父母講條件, 並且屢試不爽?

01兩大原因

1.孩子思維成熟的開始

孩子開始和父母講條件, 實質是開始嘗試通過這種語言表達的方式去獲取他想要的東西。

這正是孩子動腦想辦法爭取權利的表現, 是他的思維開始逐步成熟的一個標誌。

這樣的現象通常出現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 5歲後更加突出和明顯。

隨著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他對他人心理的猜測能力以及自我權利意識都會隨之增長。

2.父母物質獎勵使用不當

當發現孩子開始喜歡和自己講條件時, 父母不妨反思一下自己之前的行為, 是否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 總是通過物質獎勵來“引誘”他?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習慣, 當自己忙於其他事情, 或者“偷懶”不想多費精力管教孩子時, 就喜歡用這種直接的方式。 比如:

你乖乖去睡覺, 明天獎勵你吃冰淇淋;

你聽媽媽的話去寫作業, 就允許你玩手機;

你好好練琴, 週末就帶你去遊樂場;等等

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 正是這種不當的交換條件和獎勵機制, 將孩子的學習興趣、做事的動力一點點地消減了, 不給條件、不滿足自己, 就不做。

於是就演變成:每當父母讓他們學習、吃飯、做哪怕很小的事,

他都要向家長提條件, 造成了父母的被動局面。

而家長對孩子的每一次妥協或滿足, 都會強化孩子的“條件意識”。

☞ 所以,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儘量讓孩子在“無條件”的狀態下學習、做事。

02不講條件, 怎麼讓孩子“聽話”?

1.幫孩子樹立責任意識

其實, 父母的需求是孩子談條件的籌碼。 孩子總是聽家長說:“去把自己房間收拾一下”、“給我好好練琴”。

這樣的話語逐漸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事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 就能拿講條件來“要脅”父母了。

家長要淡化對孩子的期待, 孩子不寫作業, 不要表現得比他們還急, 讓孩子明白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你可以不寫, 結果就是被老師批評或者早上匆匆忙忙補, 最終還是要為自己不寫作業的行為負責。

父母要給孩子講清楚事情的後果, 比如不按時吃飯就要挨餓、不按時睡覺第二天就會困等。

當孩子逐漸知道了哪些事情是自己的事情, 是自己必須要做的, 不聽父母話後來吃虧的是自己, 孩子就會樹立起個人責任意識, 不再和父母講條件。

2. 父母堅持原則, 不輕易妥協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在他的名著《孩子:挑戰》中舉過一個很生動的例子:

一對分別是五歲和七歲的兄弟, 面對媽媽時, 經常胡鬧、耍賴、號哭、怒吼, 弄得媽媽手忙腳亂;而爸爸在家時, 他們卻非常規矩。 因為孩子們很清楚, 一般來說, 媽媽很容易讓步, 而爸爸言出必行, 非常堅定。

研究表明, 大多數孩子的“討價還價”都是試探性的,

有時候孩子提出來的條件, 他也並不是真的一定想實現, 只是試探一下爸爸媽媽的底線, 看看能不能突破而已。

父母陷入經常和孩子討價還價的窘境,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是大人不能堅持原則。 越是沒原則、容易讓步的大人, 越容易培養出愛和大人糾纏、講條件的孩子。

只要父母能堅持原則, 對於不合理的要求堅決拒絕, 大多數孩子是可以改掉這個毛病的。 孩子看到大人不接招, 不妥協, 就會“乖乖就範”。 當然, 我們在拒絕孩子的條件時, 要耐心向孩子解釋拒絕的理由, 讓孩子明白“不行”的道理。

3.制定規則, 切實執行

俗話說, 無規矩不成方圓, 總是愛跟父母條件的孩子必然是家中缺少明確可行的行為規範來約束他。 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 為與孩子相關的常規事項制定基本規則,例如:不按時吃飯過了飯點就收走,並且和下一頓之間不許吃其他東西;不及早寫作業,超過10點沒收書本等。然後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遵守。這樣既可以避免一些日常小事的“一事一議”,又可以在家中培育共同協商、共守規則的氛圍。規則既然制定了,家長也要切實履行,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決不能遷就,從一開始就要避免與孩子講條件。該提出要求時直接提出,並督促執行。如果在孩子的撒嬌、哭鬧之下就輕易妥協,那規則就成了擺設,毫無用處。嚴格執行若干次後,孩子的行為就會得以規範,漸漸養成良好的習慣,也就擺脫了之前事事商量,事事講條件的不良局面。

4、慎用物質獎勵,注重精神獎勵

某些時候,獎勵確實能很好地塑造孩子的行為習慣,比如:孩子從小就會在老師小紅花的獎勵下表現得越來越好,在父母的擊掌、擁抱、親吻下得到行為的肯定。獎勵小紅花、擁抱、親吻更多的屬於精神獎勵。讓孩子感到自己不錯、自信心得到提升並伴有喜悅感。可是漸漸地,獎勵開始和物質掛上了鉤,和學習掛上了鉤,物質獎勵使用不當會極大地削弱孩子的內驅力。

平時家長不要輕易用物質獎勵鼓勵孩子,多用精神獎勵,給他一個愛的抱抱、一個贊許的擊掌比什麼都好,會讓好行為得以強化,下次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概率就會提升。

物質激勵可以適當使用,但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感覺家長是因為愛他、鼓勵他才給他買東西,而不是把買東西當做實現下一個目標的籌碼。

為與孩子相關的常規事項制定基本規則,例如:不按時吃飯過了飯點就收走,並且和下一頓之間不許吃其他東西;不及早寫作業,超過10點沒收書本等。然後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遵守。這樣既可以避免一些日常小事的“一事一議”,又可以在家中培育共同協商、共守規則的氛圍。規則既然制定了,家長也要切實履行,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決不能遷就,從一開始就要避免與孩子講條件。該提出要求時直接提出,並督促執行。如果在孩子的撒嬌、哭鬧之下就輕易妥協,那規則就成了擺設,毫無用處。嚴格執行若干次後,孩子的行為就會得以規範,漸漸養成良好的習慣,也就擺脫了之前事事商量,事事講條件的不良局面。

4、慎用物質獎勵,注重精神獎勵

某些時候,獎勵確實能很好地塑造孩子的行為習慣,比如:孩子從小就會在老師小紅花的獎勵下表現得越來越好,在父母的擊掌、擁抱、親吻下得到行為的肯定。獎勵小紅花、擁抱、親吻更多的屬於精神獎勵。讓孩子感到自己不錯、自信心得到提升並伴有喜悅感。可是漸漸地,獎勵開始和物質掛上了鉤,和學習掛上了鉤,物質獎勵使用不當會極大地削弱孩子的內驅力。

平時家長不要輕易用物質獎勵鼓勵孩子,多用精神獎勵,給他一個愛的抱抱、一個贊許的擊掌比什麼都好,會讓好行為得以強化,下次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概率就會提升。

物質激勵可以適當使用,但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感覺家長是因為愛他、鼓勵他才給他買東西,而不是把買東西當做實現下一個目標的籌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