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位創業者自白:我養了一年多的“豬”死了

雷軍說:“風來了, 豬都能飛上天!”而此時此刻的阿茂只想說:“我養了一年多的豬從風口上掉下來了, 摔死了。 ”

作為眾多80後中的一員,

阿茂對創業也抱有夢想和情懷。 2016年初, 他懷揣著對理想的憧憬, 在創業之都深圳的一家創業園安身。 “這已經是我第三次創業, 第二次我選擇同樣是風口的直播但最後並沒有成功。 去年初, 我真的是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了這款APP上。 ”

在雜亂的辦公區域, 懂懂筆記見到了這位元曾經熱血的五好青年。 而此時, 他的員工們正在收拾和變賣物品, 正式結束經營了。 他苦笑著說:“滿心希望的來到這裡, 現在又要搬走了, 真的有點感慨, 可惜已經租不起了。 ”

APP是陣狂風, 將一頭頭豬吹上了天空, 但是風總會停, 無數狂奔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倒在了風勢減弱的時候。 阿茂告訴懂懂筆記, 創業至今一年多, 兩輪融資最終也沒把他的APP“燒”起來, 和許多互聯網企業一般, 燒錢火拼之後只落得個黯然離場的結局。

是什麼導致這麼多“豬”死在了“風口”上?

不懂市場, 不會定位, 內容成雞肋

我本身就是個‘碼農’, 但是給別的公司碼(代碼)真的太辛苦了, 所以才想自己搞。 ”原本是一名程式師的阿茂告訴懂懂筆記,

他和許多IT人一樣, 都深藏著一顆想要自己創業的心。 在經歷了第二次創業失敗之後, 阿茂就和幾名志同道合的夥伴, 創立了現在這家公司。

“一開始不是互聯網+什麼都能火嘛, 我們也就想當然的互聯網+做菜, 做出了現在這個(APP), 畢竟‘美食傑’、‘豆果’這些只是給使用者提供了簡單的文字做法說明而已。 ”阿茂的合夥人津子告訴我們, 他們開發的是一款做菜教學的APP, 通過類似遊戲的模式, 寓教於樂的教學, 教會用戶做菜的方法。

至於為什麼會選擇做APP而不是公眾號或者短視頻, 阿茂的回答是:“(自己是)開發出身, 門檻低。 ”

在2016年中, 雖然互聯網領域的創投資本相較2015年明顯“冷靜”了, 但是機會還是很多的。 在一次區政府組織的創投路演上,

阿茂很得意的與資本“牽了手”。

“對方覺得我們的模式新穎, 而且也有一些知名大廚和品牌餐飲連鎖做背書, 所以我們很快就拿到了300萬的天使輪(融資)。 ”津子說, 拿到這筆融資之後, 他和阿茂租了現在這一層逾200平米的辦公區域, 開始大量招開發、運營、UI等方面的員工。

看著公司一步一步走進軌道, 阿茂和津子都覺得十分欣慰。 “本來經歷了兩次創業失敗, 自己也磨礪出經驗來了, 所以這次感覺一切都順風順水。 ”阿茂說, 因為他是技術出身, 因此整體開發節奏很快, APP很快就在應用寶上線了。

然而隨著APP的上線, 阿茂和津子就發現了新的困難。 “下載量很少, 而且投放了很多管道的推廣後都石沉大海。 ”津子告訴懂懂筆記, 阿茂是程式師出身,

他是UI設計師出身, 合夥人裡面絕大部分都是“技術流”, 懂市場的一個沒有, 因此市場的調研、佈局、推廣成了他們最頭痛的問題。 儘管一直尋尋覓覓, 但他們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懂得市場運作的高管加入進來。

“到底是針對主婦、白領還是懶癌一族(推廣), 成了我們那個時候經常糾結的問題。 ”和其他創企一樣, 前期缺乏市場調查, 抓不住用戶定位的他們, 很快就在內容上摔了摔了第一跤。 “為了追求精緻和經典, 我們許多菜譜都是高級餐廳的合作夥伴提供的, 現在看來做法確實複雜了, 一個(做菜)小遊戲下來更難以理解了。 並不是日常家庭都會用‘初加工食材’來做‘法國大餐’的。 ”他們坦言, APP上線之後三個月所沉澱“用戶數”和“留存”少得可憐。

三個月之後,iOS版本的APP也順利通過測試了,只不過這時APP在安卓平臺的下載量合計還不過千。後臺註冊用戶還不足200人。“我感覺大多數註冊用戶還是在科技園路邊送小禮品換來的。根本沒有活躍。”阿茂說。

這時,作為創始人的他們以及團隊逐漸慌了陣腳。“那個時候,我們每天都在開會尋求解決推廣問題,但依舊沒有很好的成效,內容也因為前期定位和合作關係,調整變得十分艱難。”

互聯網企業“最值錢”的就是用戶數和留存率,也是未來變現的基礎,津子無奈的告訴懂懂筆記,看著同一層樓做APP的創業團隊相繼離場,他們的確也充滿了危機感,“不想燒完天使投資就(宣告)失敗。”

通過阿茂和津子,懂懂筆記瞭解到,在整個創業園裡,互聯網企業有近300家,其中做APP的就占了1/3,而且天使期和A輪的累計融資比例達到60%。但很多都是“曇花一現”,起步快、融資快、死的也快。

對此,創業園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負責人表示,“現在看來,如果一款APP產品不能快速的積累大量的用戶基礎,而且找到一條賺錢的變現之路,註定是活不久的。”他透露,在幫助互聯網創企對接人才時發現,市場和行銷人才是他們最急需的,許多大學生創業者更是被定位和推廣的事情搞得焦頭爛額。

就像互聯網1.0時代,許多團隊紛紛紮根做“網站”一樣。創業門檻低,初創成本少,APP成了不少程式師以及大學生創業的首選。

但是由於欠缺對應用市場需求的調研,缺乏對於行銷推廣的認知,也抓不准自身的定位和變現法則,讓許多“頭腦發熱”的初創團隊在產品推向市場的同時就摔了個“嘴啃泥”。做一個APP並不是光有一腔熱血和過硬技術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更多的是市場需求、受眾定位以及充分的行銷推廣共同締造出來的一個“爆款”。

用戶體驗的疏忽,“絆倒”了我們

“曾經有一次機會,我們可以自救。”阿茂告訴懂懂筆記,曾有一位元前輩看過他們所研發的這個“做菜”APP後,嚴肅的跟他說,做APP不是展示技術有多牛多主流,而是要注重交互體驗,“應用應用,有對應的客戶用了才叫應用。”

這位前輩以自己的“前車之鑒”指出了阿茂他們在用戶體驗上的疏忽。如果在註冊和獲取資訊上顯得複雜而繁瑣,再好的內容也會被使用者摒棄。

“那個時候我們看到這位前輩的企業也剛剛結束,是一為loser(失敗者),所以並沒有聽從他的建議。”阿茂懊悔的說,他並沒有太多在意APP上的用戶體驗問題,以至於連有的菜譜在部分機型上的“教學”過程出現閃退毫無發覺。

在創業園的一塊展示欄上,密密麻麻的貼著許多二維碼。據負責人介紹:“這是園區入孵企業的產品二維碼,上面是公眾號,下面是一些APP企業的應用下載(二維碼)。”園區將所有企業產品進行了一個集中的展示。

我們隨機掃碼下載了幾個應用進行了一番體驗。發現幾款應用無論從使用者介面還是回應速度來說,都並不理想。其中一個尋車位的APP,等待了30秒的白屏之後才進入主頁面,而且在註冊上的體驗十分繁瑣,無論是微信還是QQ快捷登錄,都要多一步手機驗證,驗證碼的刷新也很慢。

在知乎上有一項調查顯示,單單是驗證碼這一項,如果驗證碼顯示超過60秒,就有63.13%的用戶對APP失去信心;能夠等待超過90秒的用戶,只剩下不足4%。所以體驗不好是導致用戶流失重要的一點。更有知乎網友表示,如果一個APP閃退、卡死、白屏超過三次,就“秒刪”。用戶是很沒有耐性的。

這位負責人告訴我們,我們所看到的這幾家APP,除了尋車位這家公司之外,其他都已經離開了創業園,有的是倒閉了,有的是搬去了其他的辦公地點。

“除了交互,其實‘顏值’也很重要。”在創業園另一家做職業教育APP的公司CEO楊柳告訴懂懂筆記。他們曾經以為APP應用簡單實用就好,所以一切都做的簡單,尤其介面是素色風格,簡約的按鈕,一鍵微信登錄等等。但是後來發現用戶並不感冒,下載、註冊量、留存也是很低。在遭遇瓶頸期,楊柳果斷做了新的嘗試,豐富了APP的整體設計和色彩搭配,提升了客戶的體驗效果。

“在背水一戰之後,我們獲得了一定效果,也發現除了內容和功能,UI的設計也是吸引用戶好感度的一個因素。而且不同的客戶群體,所傾向的顏色和風格也有所不同。”他總結道。

交互體驗是許多技術大牛在做APP時所忽略的,以為“燒”錢(送補貼和小禮品)就能把用戶燒起來,就像阿茂說的那樣,“許多靠小禮品和小獎金‘圈’進來的用戶,也在一兩次體驗之後就成了僵屍粉。”

但並不是所有創企都像楊柳那樣幸運,在意識到客戶體驗出問題之後還可以“背水一戰”。許許多多的內容創業的APP就是在用戶體驗這一步流失了大量用戶,在燒光了資金之後,成為“僵屍應用”。

依賴資本,可錢燒完也就完了

“一個月租金、管理、薪資等基本上要消耗差不多65萬左右,其實那個時候(天使輪)燒差不多了。”在危機面前,阿茂做了一個“圈內”都會做的決定:“刷!刷下載,刷註冊用戶數。”

絕大多數做內容的APP專案,下載資料、點擊量、註冊用戶數嗖嗖的上漲,其實都是背後所謂的“推手”在“刷”,不是騙補貼就是騙資本,這在創業圈並不新鮮。

“面臨危機,我們感覺政府科創補貼明顯門檻太高,所以只能向投融機構尋求資金渡過難關。”阿茂告訴懂懂筆記,經歷了這幾年的創業專案洗牌,很多投融機構顯然已經知道互聯網企業“資料造假”這一通病,投資也很謹慎。

顯然,APP除了註冊用戶數之外,還有留存率這個硬指標存在。他們沒想到刷註冊用戶數較為簡單、成本也低,但APP留存率的問題隨之像噩夢一樣到來。

“為了贏得資本青睞,留存率也不得不刷,現在行業內的報價是是安卓7日留存20元一個人頭,iOS7日留存7天是35元一個人頭,而且這是最保守的價格。”阿茂坦言,如果是一萬用戶的7日留存,就要花費將近40萬。

“所以我們周圍的部分創企都選擇了第二條路,去搞定投融機構的專案經理。”他透露,許多大型投融機構的投資審查機制漏洞百出,專案經理如果願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麼應用中僅有註冊用戶數和少量的留存也是能夠過關的,“像VC、PE要30%傭金一樣,這些人(項目經理)也要30%。”

依靠這種方式順利拿到A輪800萬資金後,除了送出那“灰色”的30%之外,阿茂和津子又茫然了。

由於前期的資料都是“造”出來的,所以基本上APP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可言,所以他們的方向又回到了最早的模式:補貼、送禮、投廣告以換得新的用戶增長。

“雖然我們很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但這個階段我們還是無奈的繼續‘燒’用戶,這已經成了最沒風險的習慣性選擇。”他強調,幾乎所有的APP創企都逃不開這條路,怕改變後帶來新的危機,只能不停地“燒”。

或許除了BATJ體系內的創業企業,很多垂直領域的APP一開始都是在“燒”用戶的“泥潭”裡不斷掙扎,有的則越陷越深。

“我兩輪融資只夠‘燒’十六個月,經過一輪擴張,錢就沒了。做APP應用除非被(巨頭)收購,不然想用錢‘燒’起來壓根沒戲,像這裡(創業園)也‘燒’出過幾款快速走紅的APP,但最終沒有等到巨頭收購,也沒有抓住可持續變現的模式,在一夜之間就去向不明了。”

丘峋說,許多APP創企一開始都是自信滿滿,但最後都活得十分艱難,“有些公司前期用戶註冊數比較真實可觀的,(燒完融資)為了養活那幾十號人,已經淪落到要靠賣註冊資料為生,有的則會(作為協力廠商)為傳統企業開發APP、網站或者小程式以求生存。”一番話,無疑透露出了APP領域“骨感”的現實。

資本作為企業發展的“助燃劑”,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它讓企業獲得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但同時也為企業帶來暫時的安逸與膨脹的野心,在這種盲目“燒”錢擴張中,許許多多危機被創始團隊所忽略了,而最終成了無法逆轉的致命“過失”。

“不想再談情懷了。經過這一次(失敗)之後,我可能會選擇繼續到互聯網企業打工,雖然辛苦,但是不會這麼疲憊,成家了,也要對家裡人負責。”阿茂感慨地說到。

對於資本來說,投了足夠多款互聯網產品之後,只要有一到兩款抓住了變現的機會,被吹成“風口的豬”,那麼即可獲得豐厚的回報。但對於另一部分APP創企來說,燒完這一輪熱錢之後的,要麼被大企業收購,要麼抓住一兩個可盈利的點還能維持公司基本的開銷運轉。

但更多的是像阿茂和丘峋那樣最終解散團隊,黯然離場。“豬”畢竟是少數,更多曾激情四射的APP創業團隊都因為諸如定位、體驗、內容、市場拿捏不恰當等原因,成了風口“炮灰”,被深深埋在互聯網“戰場”的沙塵之下。甚至在這個“戰場”上還不曾露面,就已經消亡。

或許應該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究竟是想做一個創業項目,還是為了做一個APP而做APP?

三個月之後,iOS版本的APP也順利通過測試了,只不過這時APP在安卓平臺的下載量合計還不過千。後臺註冊用戶還不足200人。“我感覺大多數註冊用戶還是在科技園路邊送小禮品換來的。根本沒有活躍。”阿茂說。

這時,作為創始人的他們以及團隊逐漸慌了陣腳。“那個時候,我們每天都在開會尋求解決推廣問題,但依舊沒有很好的成效,內容也因為前期定位和合作關係,調整變得十分艱難。”

互聯網企業“最值錢”的就是用戶數和留存率,也是未來變現的基礎,津子無奈的告訴懂懂筆記,看著同一層樓做APP的創業團隊相繼離場,他們的確也充滿了危機感,“不想燒完天使投資就(宣告)失敗。”

通過阿茂和津子,懂懂筆記瞭解到,在整個創業園裡,互聯網企業有近300家,其中做APP的就占了1/3,而且天使期和A輪的累計融資比例達到60%。但很多都是“曇花一現”,起步快、融資快、死的也快。

對此,創業園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負責人表示,“現在看來,如果一款APP產品不能快速的積累大量的用戶基礎,而且找到一條賺錢的變現之路,註定是活不久的。”他透露,在幫助互聯網創企對接人才時發現,市場和行銷人才是他們最急需的,許多大學生創業者更是被定位和推廣的事情搞得焦頭爛額。

就像互聯網1.0時代,許多團隊紛紛紮根做“網站”一樣。創業門檻低,初創成本少,APP成了不少程式師以及大學生創業的首選。

但是由於欠缺對應用市場需求的調研,缺乏對於行銷推廣的認知,也抓不准自身的定位和變現法則,讓許多“頭腦發熱”的初創團隊在產品推向市場的同時就摔了個“嘴啃泥”。做一個APP並不是光有一腔熱血和過硬技術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更多的是市場需求、受眾定位以及充分的行銷推廣共同締造出來的一個“爆款”。

用戶體驗的疏忽,“絆倒”了我們

“曾經有一次機會,我們可以自救。”阿茂告訴懂懂筆記,曾有一位元前輩看過他們所研發的這個“做菜”APP後,嚴肅的跟他說,做APP不是展示技術有多牛多主流,而是要注重交互體驗,“應用應用,有對應的客戶用了才叫應用。”

這位前輩以自己的“前車之鑒”指出了阿茂他們在用戶體驗上的疏忽。如果在註冊和獲取資訊上顯得複雜而繁瑣,再好的內容也會被使用者摒棄。

“那個時候我們看到這位前輩的企業也剛剛結束,是一為loser(失敗者),所以並沒有聽從他的建議。”阿茂懊悔的說,他並沒有太多在意APP上的用戶體驗問題,以至於連有的菜譜在部分機型上的“教學”過程出現閃退毫無發覺。

在創業園的一塊展示欄上,密密麻麻的貼著許多二維碼。據負責人介紹:“這是園區入孵企業的產品二維碼,上面是公眾號,下面是一些APP企業的應用下載(二維碼)。”園區將所有企業產品進行了一個集中的展示。

我們隨機掃碼下載了幾個應用進行了一番體驗。發現幾款應用無論從使用者介面還是回應速度來說,都並不理想。其中一個尋車位的APP,等待了30秒的白屏之後才進入主頁面,而且在註冊上的體驗十分繁瑣,無論是微信還是QQ快捷登錄,都要多一步手機驗證,驗證碼的刷新也很慢。

在知乎上有一項調查顯示,單單是驗證碼這一項,如果驗證碼顯示超過60秒,就有63.13%的用戶對APP失去信心;能夠等待超過90秒的用戶,只剩下不足4%。所以體驗不好是導致用戶流失重要的一點。更有知乎網友表示,如果一個APP閃退、卡死、白屏超過三次,就“秒刪”。用戶是很沒有耐性的。

這位負責人告訴我們,我們所看到的這幾家APP,除了尋車位這家公司之外,其他都已經離開了創業園,有的是倒閉了,有的是搬去了其他的辦公地點。

“除了交互,其實‘顏值’也很重要。”在創業園另一家做職業教育APP的公司CEO楊柳告訴懂懂筆記。他們曾經以為APP應用簡單實用就好,所以一切都做的簡單,尤其介面是素色風格,簡約的按鈕,一鍵微信登錄等等。但是後來發現用戶並不感冒,下載、註冊量、留存也是很低。在遭遇瓶頸期,楊柳果斷做了新的嘗試,豐富了APP的整體設計和色彩搭配,提升了客戶的體驗效果。

“在背水一戰之後,我們獲得了一定效果,也發現除了內容和功能,UI的設計也是吸引用戶好感度的一個因素。而且不同的客戶群體,所傾向的顏色和風格也有所不同。”他總結道。

交互體驗是許多技術大牛在做APP時所忽略的,以為“燒”錢(送補貼和小禮品)就能把用戶燒起來,就像阿茂說的那樣,“許多靠小禮品和小獎金‘圈’進來的用戶,也在一兩次體驗之後就成了僵屍粉。”

但並不是所有創企都像楊柳那樣幸運,在意識到客戶體驗出問題之後還可以“背水一戰”。許許多多的內容創業的APP就是在用戶體驗這一步流失了大量用戶,在燒光了資金之後,成為“僵屍應用”。

依賴資本,可錢燒完也就完了

“一個月租金、管理、薪資等基本上要消耗差不多65萬左右,其實那個時候(天使輪)燒差不多了。”在危機面前,阿茂做了一個“圈內”都會做的決定:“刷!刷下載,刷註冊用戶數。”

絕大多數做內容的APP專案,下載資料、點擊量、註冊用戶數嗖嗖的上漲,其實都是背後所謂的“推手”在“刷”,不是騙補貼就是騙資本,這在創業圈並不新鮮。

“面臨危機,我們感覺政府科創補貼明顯門檻太高,所以只能向投融機構尋求資金渡過難關。”阿茂告訴懂懂筆記,經歷了這幾年的創業專案洗牌,很多投融機構顯然已經知道互聯網企業“資料造假”這一通病,投資也很謹慎。

顯然,APP除了註冊用戶數之外,還有留存率這個硬指標存在。他們沒想到刷註冊用戶數較為簡單、成本也低,但APP留存率的問題隨之像噩夢一樣到來。

“為了贏得資本青睞,留存率也不得不刷,現在行業內的報價是是安卓7日留存20元一個人頭,iOS7日留存7天是35元一個人頭,而且這是最保守的價格。”阿茂坦言,如果是一萬用戶的7日留存,就要花費將近40萬。

“所以我們周圍的部分創企都選擇了第二條路,去搞定投融機構的專案經理。”他透露,許多大型投融機構的投資審查機制漏洞百出,專案經理如果願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麼應用中僅有註冊用戶數和少量的留存也是能夠過關的,“像VC、PE要30%傭金一樣,這些人(項目經理)也要30%。”

依靠這種方式順利拿到A輪800萬資金後,除了送出那“灰色”的30%之外,阿茂和津子又茫然了。

由於前期的資料都是“造”出來的,所以基本上APP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可言,所以他們的方向又回到了最早的模式:補貼、送禮、投廣告以換得新的用戶增長。

“雖然我們很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但這個階段我們還是無奈的繼續‘燒’用戶,這已經成了最沒風險的習慣性選擇。”他強調,幾乎所有的APP創企都逃不開這條路,怕改變後帶來新的危機,只能不停地“燒”。

或許除了BATJ體系內的創業企業,很多垂直領域的APP一開始都是在“燒”用戶的“泥潭”裡不斷掙扎,有的則越陷越深。

“我兩輪融資只夠‘燒’十六個月,經過一輪擴張,錢就沒了。做APP應用除非被(巨頭)收購,不然想用錢‘燒’起來壓根沒戲,像這裡(創業園)也‘燒’出過幾款快速走紅的APP,但最終沒有等到巨頭收購,也沒有抓住可持續變現的模式,在一夜之間就去向不明了。”

丘峋說,許多APP創企一開始都是自信滿滿,但最後都活得十分艱難,“有些公司前期用戶註冊數比較真實可觀的,(燒完融資)為了養活那幾十號人,已經淪落到要靠賣註冊資料為生,有的則會(作為協力廠商)為傳統企業開發APP、網站或者小程式以求生存。”一番話,無疑透露出了APP領域“骨感”的現實。

資本作為企業發展的“助燃劑”,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它讓企業獲得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但同時也為企業帶來暫時的安逸與膨脹的野心,在這種盲目“燒”錢擴張中,許許多多危機被創始團隊所忽略了,而最終成了無法逆轉的致命“過失”。

“不想再談情懷了。經過這一次(失敗)之後,我可能會選擇繼續到互聯網企業打工,雖然辛苦,但是不會這麼疲憊,成家了,也要對家裡人負責。”阿茂感慨地說到。

對於資本來說,投了足夠多款互聯網產品之後,只要有一到兩款抓住了變現的機會,被吹成“風口的豬”,那麼即可獲得豐厚的回報。但對於另一部分APP創企來說,燒完這一輪熱錢之後的,要麼被大企業收購,要麼抓住一兩個可盈利的點還能維持公司基本的開銷運轉。

但更多的是像阿茂和丘峋那樣最終解散團隊,黯然離場。“豬”畢竟是少數,更多曾激情四射的APP創業團隊都因為諸如定位、體驗、內容、市場拿捏不恰當等原因,成了風口“炮灰”,被深深埋在互聯網“戰場”的沙塵之下。甚至在這個“戰場”上還不曾露面,就已經消亡。

或許應該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究竟是想做一個創業項目,還是為了做一個APP而做APP?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