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濟寧人的童年記憶之民間故事四:琵琶山的傳說

很久以前, 濟寧州城東二裡許, 一小丘, 高不過十丈, 方不足二裡。 一無玲瓏小石, 二無綠樹芳草, 光禿禿黃沙一堆。 自然州裡的官紳騷人不去那裡尋幽探勝,

野老村童也不去那裡打柴放牧。 累世的狂風吹刮, 積年的暴雨沖洗, 也不見其矮小, 更不見其擴大, 默默然, 無聲無息傲立於天地之間。

一天傍晚, 忽然從南方來了一戶人家, 一老一少, 一筐一擔, 老者弓腰曲背, 少者面黃肌瘦, 筐內除了兩隻破碗,

幾件破衣之外, 別無一星半點官府一心巧取, 盜賊肆意豪奪之物。 來到丘下, 放下擔筐, 盤膝坐地, 敞懷休息。 幾袋旱煙, 雖說驅逐了千里跋涉的疲倦, 而西邊州城裡的萬家燈火卻救不了連日的苦饑。 夜色漸濃, 默默無語。 不一會兒, 秋風西來, 寒月東升, 霜淒露冷, 聲聲歎息。 一時睡眼朦朧, 似走進一處似曾相識的天地, “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 悉如故人, 老者少年並怡然自樂。 ”正欲向前打探, 忽然雷聲大作, 大雨淋頭。 於是打了一個冷顫, 睜眼四下一看, 紅日東升——原是一夢。 不知是累世孤獨的小丘多情, 還是半生窮困潦倒的異鄉人早有來此定居之意, 竟出人意料地住了下來,
大地作床天作被, 雨雪為衣沙為糧地建起一個家。 他們日出而作, 口落而息, 朝朝暮暮.胼手胝足地生活下來。 但十裡八村的人們卻不知有這樣—戶人家, 城裡的達官望族也不知有這樣一方世外桃源。

不知是過了三年還是五載, 在—個風光迷人的秋天,

知縣大老爺動了遊興, 竟帶了—人隊人馬出東城打獵, 駕鷹牽犬前呼後擁, 浩浩蕩蕩, 好不威風, 正走間, 迎面出現一座小山, 耀眼的金黃, 黃的深處飄來陣陣清香, 直入肺腑, 不覺虎軀一震, 往日出遊並不見有山, 亦無此香異味, 莫不是老爺我加官進爵的預兆吧, 遂心中一喜, 於是催馬前行, 欲看個究竟。 說時遲, 那時快, 眨眼便到了山前, 抬眼細看, 滿山遍野盡是平生沒見的果樹, 左右成行, 上下成陣, 蓊蓊鬱鬱, 果實累累, 壓彎枝條。 那果子個個金黃, 顆顆流蜜, 微風穿林, 一閃一閃, 似在招人。 知州老爺不覺動了摘食之念, 剛欲去摘, 手忙又縮了回來。 心想:這果子無名。 若要吃下, 別會……, 若要不吃, 心焦火燎, 饑渴難忍。 正在左右為難之際,
忽然從溢香流彩的深處, 走來一老一少。 近前打躬作揖。 請安問好:“老爺難得衙暇政閑, 今日屈尊光臨寒舍, 實是三生有幸, ”但老爺聽了笑而不語, 還是身邊的師爺知趣, 忙說:“老爺此行, 是專為這山果而來, 還不趕快摘上幾筐, 讓老爺嘗個新鮮, 討個歡心。 ”老者笑了笑說;“我這果樹, 是從嶺南萬里移來, 名叫枇杷, 果子色味俱佳, 吃了爽口清心, 有緣的君子吃下, 官運亨通, 家財萬貫;無緣的小人吞食, 家業敗盡, 命喪黃泉。 我祖孫靠它活命, 老爺若要摘上幾個嘗嘗倒也罷了, 若要幾筐……”話沒說完, 早有巴掌摑上臉來, 老者七竅流血, 立刻倒地。 一個頂盔披甲的將軍一疊連聲地吼起來:“這一山果子, 老爺全買下啦, 錢嘛?只打這條鞭子和這把鋼刀。 ”

忽一日,京城裡來了一位八府巡按大人,名曰考查各州府縣官員政績,實則搜刮民財,知州老爺聞訊不敢怠慢,忙帶領大小官員迎進大堂,幾句寒暄之後,就山珍海味地擺上宴席,接風洗塵。巡按大人無視山珍海味,席下定要知州老爺獻上特中之特的枇杷,哪料此時正寒冬臘月,北風呼嘯,大雪紛飛,江河冰封,路斷人稀,哪裡會有人送批杷來,知州老爺急得—怒之下,發下三千甲兵。直奔枇杷山捉拿這不恭不馴的一老一少,誰知到了山下一看,蒼天震怒,林木狂吼,雪與膝齊,猛獸當道,於是捉人人不見,推牆屋不倒,氣不打一處起,恨不打一處來。一聲令下,三千甲兵一擁而上,朝著果樹掄斧就砍,揮刀就剁,喊聲震天,殺聲動地,不知是大兵們個個看花了眼,還是什麼鬼使神差丟了魂,斧斧刀刀砍的殺的不是果樹,而是官兵自己。一陣狂殺亂砍之後,風息,天晴,雪止,屍橫林下,血染山崗,活像戰後沙場。

再說那巡按大人。儘管腰包塞滿,終因沒吃上枇杷甚感不平。到底尋了個知州的空隙,作成一本,參他“性情狡猾,擅篡禮儀,沽清正之名,而暗結虎狼之輩,致使地方多事,民不堪命”等語。皇上閱本,龍顏大怒,即批革職,發配邊陲,消了無名之氣,泄了無法明言之恨。

後來,城鄉百姓,聽說枇杷山發生了一樁大快人心的奇事,紛紛前去探視。誰知到了那裡,一不見往日的花果。也不見那一老一少,只剩下刺眼的紅土一片,腥臭沖天,無不納悶、疑心。此後,每到月黑之夜,那裡總響起嗚嗚咽咽的琵琶聲,那聲音,如泣、如訴、如憤、如怒,哀音嫋嫋,不絕如縷。伏枕聽之,禁不住愴然淚下。從此小丘又有了一個名字——琵琶山。

忽一日,京城裡來了一位八府巡按大人,名曰考查各州府縣官員政績,實則搜刮民財,知州老爺聞訊不敢怠慢,忙帶領大小官員迎進大堂,幾句寒暄之後,就山珍海味地擺上宴席,接風洗塵。巡按大人無視山珍海味,席下定要知州老爺獻上特中之特的枇杷,哪料此時正寒冬臘月,北風呼嘯,大雪紛飛,江河冰封,路斷人稀,哪裡會有人送批杷來,知州老爺急得—怒之下,發下三千甲兵。直奔枇杷山捉拿這不恭不馴的一老一少,誰知到了山下一看,蒼天震怒,林木狂吼,雪與膝齊,猛獸當道,於是捉人人不見,推牆屋不倒,氣不打一處起,恨不打一處來。一聲令下,三千甲兵一擁而上,朝著果樹掄斧就砍,揮刀就剁,喊聲震天,殺聲動地,不知是大兵們個個看花了眼,還是什麼鬼使神差丟了魂,斧斧刀刀砍的殺的不是果樹,而是官兵自己。一陣狂殺亂砍之後,風息,天晴,雪止,屍橫林下,血染山崗,活像戰後沙場。

再說那巡按大人。儘管腰包塞滿,終因沒吃上枇杷甚感不平。到底尋了個知州的空隙,作成一本,參他“性情狡猾,擅篡禮儀,沽清正之名,而暗結虎狼之輩,致使地方多事,民不堪命”等語。皇上閱本,龍顏大怒,即批革職,發配邊陲,消了無名之氣,泄了無法明言之恨。

後來,城鄉百姓,聽說枇杷山發生了一樁大快人心的奇事,紛紛前去探視。誰知到了那裡,一不見往日的花果。也不見那一老一少,只剩下刺眼的紅土一片,腥臭沖天,無不納悶、疑心。此後,每到月黑之夜,那裡總響起嗚嗚咽咽的琵琶聲,那聲音,如泣、如訴、如憤、如怒,哀音嫋嫋,不絕如縷。伏枕聽之,禁不住愴然淚下。從此小丘又有了一個名字——琵琶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