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土豆吃了一輩子但這些土豆的做法卻沒幾個人吃過!還能健脾、益氣

土豆是生活中常吃的蔬菜之一, 它的學名馬鈴薯, 別名洋山芋、洋番薯、山藥蛋。 它和玉米、小麥、水稻、燕麥被稱為世界五大糧食作物, 土豆因其營養豐富而有“地下人參”的美譽。 現在農民已經把土豆收藏家中, 人們吃土豆的方法幾乎都是炒絲、炒片、燉土豆(也就是燴菜)。 下面小編介紹幾種土豆不一樣的吃法~

土豆性平, 有和胃、調中、健脾、益氣之功效;能改善腸胃功能, 對胃潰瘍、十二脂腸潰瘍、慢性膽囊炎、痔瘡引起的便秘均有一定的療效。 農業部農業研究所認為:“每餐只吃全脂牛奶和馬鈴薯, 可以得到人體所需要的一切物質元素”。

由於土豆營養豐富, 糧菜兼用, 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鈣、鉀等微量元素, 且易於消化吸收, 老少皆宜, 功能齊全, 頗受人們稱讚。 有的稱譽它為“第二麵包”, 有的讚揚它是“植物之王”。 在歐美國家特別是北美, 土豆早就成為第二主食。

一、土豆丸子:·食材·;土豆 1個、蔥 40g、糖 5g、鹽 1.5g、澱粉 3g(根據家人的數量遞增)。

做法:1.土豆洗淨切片、蔥切末備用。 2.將土豆移入蒸鍋, 沸水蒸20分鐘。 20分鐘後開鍋, 用筷子測試下土豆軟硬。 3.將蒸軟的土地攪拌成泥。 撒入1.5g鹽、5g糖、3g澱粉, 拌勻.再撒入40g蔥花, 均勻攪拌。 4.將土豆泥一個一個揉搓成球備用8.油溫熱至5成熱時, 放入土豆丸子.5.轉小火煎炸至金黃酥脆, 控油撈出即可.

提示; 炸土豆丸子的時, 可以在表面再拍一層澱粉, 這樣不會炸散。

二、土豆餅:食材:300克, 水300克, 麵粉200克, 鹽3克

做法:1、 土豆去皮, 直接擦成絲到水裡, 這樣可防止土豆變色, 活麵糊時也不需要再加清水了。 2、 加1茶匙孜然、1茶匙咖喱粉、3克鹽到土豆絲裡入味。 3、 再加入麵粉, 拌成均勻的糊狀, 加些香蔥拌勻。 4、 熱鍋加一小勺油, 攤入適量的麵糊晃勻, 中火加熱3分鐘。 5、 翻轉一面, 繼續加熱3分鐘, 土豆餅金黃熟透就可以了。

注:土豆餅還有一種做法就是將土豆榨汁活在麵粉裡, 根據自己的口味放佐料(蔥花鹽等), 然後和家常餅的做法一樣。

三、香腸土豆燜飯;食材:大米適量、 豆角適量、 土豆適量、 玉米粒適量、 肉腸適量、醬油適量。

做法:1.大米洗淨、豆角洗淨切粒、土豆去皮洗淨切1釐米見方的小丁、香腸切丁。 2.準備好的材料和玉米粒一同放入電飯煲, 加水沒過所有材料一釐米, 滴入幾滴醬油, 加兩小勺鹽拌勻。 3.按正常煮飯程式至開關跳起後再燜10分鐘。

4.加入榨菜和適量辣醬拌勻即可。

四、蔥香煎土豆;食材:小土豆適量, 香蔥適量, 鹽適量。

做法:1.土豆洗淨, 不需要去皮, 裝到盤子裡, 撒少許鹽。 2.上鍋蒸熟取出(可以去皮), 用刀輕輕的壓一下, 壓扁;蔥白、蔥綠分開切小段。 3.鍋子加少許油, 將土豆放入煎。 用筷子翻面,煎至兩面有點微微的發黃拿出。4.鍋中再加入少許油,放入蔥白爆香,大火,將煎好的土豆倒入鍋裡,晃幾下鍋子即可。

五、可樂土豆;食材:土豆2個,雞胸肉半塊,洋蔥1/4個,乳酪絲1杯,澱粉1/2杯,雞蛋1個,麵包粉2杯,鹽1/2茶匙,胡椒粉少許,酒1/2大匙,澱粉1/2茶匙。

做法:1、土豆去皮、切片,蒸熟後趁熱碾成泥狀;雞胸肉切小丁,拌入調味料;洋蔥切碎。2、用2大匙油炒香洋蔥,再放入雞胸肉炒勻,盛出,放涼。3、將土豆泥分成5等份,每等份按扁,包入少許雞胸肉及乳酪絲後,捏攏再按扁成餅狀。4、每塊土豆餅先沾一層澱粉,再沾一層打散的蛋汁後,裹上一層麵包粉,放入溫油中炸至酥黃。5、起鍋前開大火將油逼出,即可撈出食用。

提示:除了用雞胸肉也可以用蝦仁。為避免湯汁太稀而影響口感,炒好的餡料可再加少許水澱粉勾芡,放涼就好包了。

以上五種吃法供大家參考噢~

用筷子翻面,煎至兩面有點微微的發黃拿出。4.鍋中再加入少許油,放入蔥白爆香,大火,將煎好的土豆倒入鍋裡,晃幾下鍋子即可。

五、可樂土豆;食材:土豆2個,雞胸肉半塊,洋蔥1/4個,乳酪絲1杯,澱粉1/2杯,雞蛋1個,麵包粉2杯,鹽1/2茶匙,胡椒粉少許,酒1/2大匙,澱粉1/2茶匙。

做法:1、土豆去皮、切片,蒸熟後趁熱碾成泥狀;雞胸肉切小丁,拌入調味料;洋蔥切碎。2、用2大匙油炒香洋蔥,再放入雞胸肉炒勻,盛出,放涼。3、將土豆泥分成5等份,每等份按扁,包入少許雞胸肉及乳酪絲後,捏攏再按扁成餅狀。4、每塊土豆餅先沾一層澱粉,再沾一層打散的蛋汁後,裹上一層麵包粉,放入溫油中炸至酥黃。5、起鍋前開大火將油逼出,即可撈出食用。

提示:除了用雞胸肉也可以用蝦仁。為避免湯汁太稀而影響口感,炒好的餡料可再加少許水澱粉勾芡,放涼就好包了。

以上五種吃法供大家參考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