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孤獨的佈道者——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梵文:शाक्यमुनि、 Śākyamuni, 意為"釋迦族之聖者"), 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巴厘文:Siddhāttha Gotama;梵文: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 Siddhārtha Gautama), 古印度著名思想家, 佛教創始人, 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 被後世尊稱為佛陀(Buddha、意為"覺悟者")、世尊等;漢地尊稱他為佛祖, 即"佛教祖師"。 被世人尊為神明。 釋迦牟尼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 五濁惡世示現成佛(詳見八相成道), 是佛教開啟者。 釋迦牟尼(西元前565年~西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 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 屬刹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 釋迦牟尼在19歲時, 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 捨棄王族生活, 出家修行。

35歲時, 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 遂開啟佛教, 隨即在印度北部, 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 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釋迦牟尼牟尼少年時代接受婆羅門教的傳統教育, 兼習兵法與武藝, 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 相傳釋迦牟尼16歲那年曾駕車出遊, 在東南西三門的路上先後遇著老人、病人和死屍, 親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淒慘的現象, 非常感傷和苦惱。 最後在北門外遇見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門, 從沙門那裡聽到出家可以解脫生死病老的道理, 便萌發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29歲(一說19歲)時, 他不顧父王的多次勸阻, 毅然離開妻兒, 捨棄王族生活, 出家修道。 離家之後, 釋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學習禪定, 後又在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

每天只吃一餐, 後來七天進一餐, 穿樹皮, 睡牛糞。  6年後, 身體消瘦, 形同枯木, 仍無所得, 無法找到解脫之道。 於是便放棄苦行, 入尼連禪河洗淨了身體, 沐浴後接受了一個牧女供養的乳糜, 恢復了健康。 之後他渡過尼連禪河, 來到伽耶城外的蓽缽羅樹(即菩提樹)下, 沉思默想。 據說, 經過七天七夜, 終於恍然大悟, 確信已經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 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 使貪、瞋、癡等煩惱不再起於心頭。 這標誌著他覺悟成道, 成了佛。 佛即佛陀, 意為覺者、 知者。 這一年釋迦牟尼35歲。 釋迦牟尼成佛後, 開始他的傳教活動。 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隨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陳如等5個侍從, 並向他們講說自己獲得徹悟的道理, 佛教史上稱這次說法為 “初轉法輪”。
釋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 足跡遍佈恒河流域。 所到之處, 專心講道。 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義, 並組成了傳教的僧團。 弟子據說有500人, 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婆離等 十大弟子.佛、法、僧這佛教的 三寶 已具備, 佛教正式形成。

釋迦文:釋迦牟尼佛, 出身為皇子之尊貴,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觀世間生老病死諸苦, 頓舍國城之世襲, 妻妾之恩愛。 為眾生故, 菩提樹下, 大徹大悟, 三覺圓滿, 證一切種智, 得無上菩提。 然我等耽染六塵, 求出末期, 積劫枯露, 貧窮疾病, 乃至墮於三惡道苦。 三界無安, 尤如火宅, 人於其中, 不知不覺, 以至沉淪苦海, 千萬億劫, 還在其中。 幸喜如來, 作我等不請之客,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世尊成佛以來, 妙用小乘、中乘、大乘, 說法四十九年, 清淨妙理如恒河沙, 開闡無遮, 度諸疑謗。 詢苦海之慈航, 作眾生之慈父。 一大事因緣入於世間, 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同出生死苦海, 同登究竟涅般妙樂。 一瀉法門八萬四千, 以療眾生八萬四千煩惱之病。

廣設方便, 先以飲食飽足其身, 後以法味而甘露之。 施福施慧于無量眾生, 諸國王、大臣、長者及其人民, 含受法益。 爭先歡喜受教、頂禮、膜拜、供養而修學之。 如法修行, 生生不墮惡道、遠離苦楚, 生生眷屬具足、財寶豐盈、常受尊貴、相好光明、音聲殊勝, 所求如願, 乃至成就無上佛果。 此為世尊之醍醐法味, 是以千萬年來, 無數眾生歡喜得益, 獲得福澤而信受奉行之妙也。 (方海權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