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句妄言,一條命

滾滾紅塵, 皆是情義過客

人動如煙, 難料浮世舛命

作者:大西洋的一條鹹魚

聽說女子世間風聞的時候, 我們常說, 紅顏薄命。

好像漂亮的女人就該命途多舛一樣。

隱藏在精緻眉眼和才女名聲背後的落寞心事, 都被打包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 被人們傳來傳去。 可是那些模糊的故事, 也曾是無數次真實的哀痛。

玉殞香消

最初知道“香消玉殞”這一詞, 便是從關於阮玲玉的報導裡看來的。

看了她的照片, 讀過她的際遇, 我不合時宜地認為, 也只有“香消玉殞”這一詞能配得上她的離去。

阮玲玉, 一個時代的電影皇后, 萬千影迷心中的女神, 卻在最綻放的年紀, 25歲, 就自絕于人世。

每每看到她柳葉眉下一雙流溢著淡淡愁緒的笑眼, 便會覺得紅顏薄命的辛苦。

她笑起來的時候, 少女一般;抬眼那瞬間, 又柔弱地令人心動。

因為阮玲玉的電影都是默片, 所以一顰一笑都要有情感流露。 而阮玲玉在電影中流露出的悲劇氣質是自然天成的。

自小寄人籬下, 遇到紈絝少爺張達民, 初嘗愛情, 沒想到男方是一個寄生的無賴。 不堪糾纏的她不小心陷入了風流商人唐季珊的甜蜜圈, 卻又再次被這個利益至上的男人所傷害。

電影《阮玲玉》

在張唐二人身邊無處可棲的阮玲玉想追隨彼此愛慕的蔡楚生去他鄉, 沒想到對方的退卻傷透了自己的心。 被一再辜負, 就容易心灰意冷。

她的容貌和身姿, 在燈紅酒綠的名利場, 被輕視和利用。 一腔真情無處寄託, 如風卷落紅, 瓦間碎玉, 留下惋而憐惜的悲傷。

傳言阮玲玉在自殺前留下一封“人言可畏, 我何罪之有?”的遺書, 讓當時的世人唏噓不已, 甚至還有女影迷隨她命赴黃泉。

雖然後來有人曝出阮玲玉那封“人言可畏”的遺書是假的, 是唐季珊偽造的, 但正如魯迅在《論人言可畏》中說的那樣, 世人對她私生活的流言蜚語, 小報的人身攻擊, 也是壓在阮玲玉憂鬱情緒上的一摞稻草。 看似無形, 卻毫不留情。

阮玲玉自己說:“假如我要當一個很有名, 我要當一個神話, 我便會在我最美、最鋒芒的時候死去。 ”這樣的神話, 她做到了。

佳人香消玉殞, 世間便再無阮玲玉那樣媚入骨髓的女人。

墜入風塵

《魂斷藍橋》,戰火中的愛情,盪氣迴腸但殘破不堪,最是讓人同情。

美麗柔弱的舞蹈演員瑪拉和上尉軍官羅伊,好不容易衝破了門第之見,卻因戰火而相隔。但命運一波三折,在瑪拉以為和羅伊天人永隔的時候,陷入了淪落風塵的絕望。

如果羅伊不再出現,可能瑪拉就會這樣無所牽掛地靡靡一生。可惜,羅伊再次出現了,給了她希望,這希望卻在心理上形成了無法跨越的懸崖。

她不想隱瞞,但成為妓女的事顯然會成為兩人之間無法彌合的痕隙。於是,瑪拉在兩人相識的滑鐵盧大橋上走入茫茫車流。

最令人哀傷的地方就在這裡,如果沒有浪漫至極的雨中求婚,如果沒有燭光晚餐的約會,如果沒有曾經渡過難關的經歷,這場愛情就不會死在開滿玫瑰花的荊棘叢中。

那種一見誤終身的感覺,就像心甘情願地自飲毒藥。

所以在羅伊懷疑瑪拉另有所屬的時候,瑪拉眼裡一湖澈水,看著羅伊說:

“I loved you, I never shall. That's the truth, I never shall.”

“我愛你,從未愛過別人,永遠不會,這是真的,永遠不會。”

1940年這部電影在抗戰烈火裡的中國上映,國內的影院為這部電影打出了感人至深的標語:“山盟海誓玉人憔悴,月缺花殘終天長恨。”

僅這兩句話,就仿佛講盡了一場滑鐵盧橋上的愛情。

註定涼薄

張愛玲最出名的照片,大概就是那張右手叉著腰,朝前方微微抬頜的黑白照。那修長的頸脖和單薄的嘴唇,透出一種睥睨世人的淡漠感。這種淡漠感,就是她一生的樣子。

王安憶說,“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歎息。”

那時候,父親和後母只顧著抽大煙,基本上沒有給過她關愛,而自己的母親又太有距離感。

小時候的她和母親過馬路,牽了母親的手,過了馬路後就被母親甩開。那種刺痛的記憶,很深刻地留在了張愛玲的心裡。所以她從小心裡就住著一隻囚鳥,色彩豔麗,卻飛不出去。

電影《半生緣》

這樣的原生家庭,加上與生俱來的文字才華,造就了一個暗麗冷峻的張愛玲。她的情薄,滲透了她的一生。

包括對她自己也是如此。張愛玲在美國時曾懷孕,丈夫賴雅想讓她把孩子生下來,但是她好像沒做什麼掙扎,就選擇了流產。

她自認為不是一個會喜歡和養育小孩的人,所以寧願不要帶他來世上遭累……這是實情,也是她心裡的傷痕。

說張愛玲的一生是不幸的,也不是說故意無視她和胡蘭成那段交換身心的愛情。

《傾城之戀》白流蘇

她自己在《傾城之戀》裡說,“夠了,如此患難,足以做十年夫妻。”

但戰火裡成就的愛情,張愛玲和胡蘭成隻勉強維持了五年。而且期間胡蘭成常常拿著她寄去的錢,在外面和別的女人一起生活。

張愛玲曾說:“總說愛一輩子,好像生老病死是我們掌控得了似的。可何時聚、何時散、何時生、何時死,當真是不敵天命的。”

她的故事是怎樣的,她自己最清楚。

所以張愛玲筆下的女孩子,也大多沒能逃出這種命運。《半生緣》裡的顧曼楨,《沉香屑》裡的葛薇龍,《金鎖記》裡的曹七巧。那些個故事裡的女孩子,潛藏了無數個張愛玲的分身。

一生流浪

世人對蕭紅的那些關注,大致還是在她的私生活和情感糾葛上。還因此對她指指點點,甚至搬弄是非。

寫了《民國紅粉》一書的文史學者張耀傑毫不客氣地評價說:“我覺得蕭紅這個人除了擁有文學才華和文學地位以外,是沒有任何優點的,她在做人方面是不及格的。”

中青院教授王東成的評價則找了個過渡點,“說蕭紅人性有不潔,有過錯,我是認可的,但是,她的不潔,她的過錯,也只是常人的不潔和過錯。”

《黃金時代》蕭紅

像這樣以自己的眼光來評價前人的個人情感和生活,大家都覺得很是平常。講述著別人的悲劇,就像旁觀著一場戲。

確實,她的悲情,太有命運的戲劇性了。為逃婚私奔、懷孕後被棄,遭受著滿城的流言與白眼,深刻地感受到了饑寒和貧病。後來背井離鄉地跟隨蕭軍,經歷了再婚、戰爭、和嬰兒死亡……一直以來的困頓和掙扎,終於在她31歲的時候,隨著死亡而終結。

儘管蕭紅和蕭軍、端木蕻良、駱賓基三個男人之間不清不楚的感情,很是受那些八卦人群的喜愛。但還好,還有學者非常關注她的文學成就,比如林賢治。是啊,這些浮於表面的感情,怎麼能抹殺她的文字才情呢?

不禁感慨蕭紅是生錯了時代。因為她是一個在任何方面都非常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人。她從來不會按普通人的步驟去隨波逐流地結婚生子。她的精神戀愛和文學靈氣,一向是蓬勃、固執、強烈的。

但也正是她一直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解放和愛情,所以才會在很多時候不顧一切,導致了愛情遇人不淑,生活筋疲力盡。

同為“民國四大才女”,蕭紅的悲情比張愛玲更甚,她固執地選擇,但不會維護;她太依賴愛情,她不會獨立。

林賢治說:“蕭紅是愛者,然而,她一直遭到被愛者的剝奪。”

是啊,蕭紅憫苦,是因為她自己一直在被剝奪。她的人格弱點,恰是那個時代帶來的惋惜。

我們世界裡一切不好的事物,戰爭也好,病痛也罷,都是未可知的人生籌碼——它們成就了無限悲喜傳奇,也成為了很多人難以言喻的心結。

很多時候我們念叨自己的出身,感慨自己的不幸,哀痛自己的遭遇,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在迷惘,在流浪,在顧影自憐,在打破心中的玻璃並用手去攥緊,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妄言可怕,浮生多難。

然前人的傷痛不是一塊惺惺相惜的鏡子,

而是一把打開自我認識的心門鑰匙。

來易來去難去,數十載的人世遊;

分易分聚難聚,愛與恨的千古愁。

——《滾滾紅塵》

- END -

世間便再無阮玲玉那樣媚入骨髓的女人。

墜入風塵

《魂斷藍橋》,戰火中的愛情,盪氣迴腸但殘破不堪,最是讓人同情。

美麗柔弱的舞蹈演員瑪拉和上尉軍官羅伊,好不容易衝破了門第之見,卻因戰火而相隔。但命運一波三折,在瑪拉以為和羅伊天人永隔的時候,陷入了淪落風塵的絕望。

如果羅伊不再出現,可能瑪拉就會這樣無所牽掛地靡靡一生。可惜,羅伊再次出現了,給了她希望,這希望卻在心理上形成了無法跨越的懸崖。

她不想隱瞞,但成為妓女的事顯然會成為兩人之間無法彌合的痕隙。於是,瑪拉在兩人相識的滑鐵盧大橋上走入茫茫車流。

最令人哀傷的地方就在這裡,如果沒有浪漫至極的雨中求婚,如果沒有燭光晚餐的約會,如果沒有曾經渡過難關的經歷,這場愛情就不會死在開滿玫瑰花的荊棘叢中。

那種一見誤終身的感覺,就像心甘情願地自飲毒藥。

所以在羅伊懷疑瑪拉另有所屬的時候,瑪拉眼裡一湖澈水,看著羅伊說:

“I loved you, I never shall. That's the truth, I never shall.”

“我愛你,從未愛過別人,永遠不會,這是真的,永遠不會。”

1940年這部電影在抗戰烈火裡的中國上映,國內的影院為這部電影打出了感人至深的標語:“山盟海誓玉人憔悴,月缺花殘終天長恨。”

僅這兩句話,就仿佛講盡了一場滑鐵盧橋上的愛情。

註定涼薄

張愛玲最出名的照片,大概就是那張右手叉著腰,朝前方微微抬頜的黑白照。那修長的頸脖和單薄的嘴唇,透出一種睥睨世人的淡漠感。這種淡漠感,就是她一生的樣子。

王安憶說,“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歎息。”

那時候,父親和後母只顧著抽大煙,基本上沒有給過她關愛,而自己的母親又太有距離感。

小時候的她和母親過馬路,牽了母親的手,過了馬路後就被母親甩開。那種刺痛的記憶,很深刻地留在了張愛玲的心裡。所以她從小心裡就住著一隻囚鳥,色彩豔麗,卻飛不出去。

電影《半生緣》

這樣的原生家庭,加上與生俱來的文字才華,造就了一個暗麗冷峻的張愛玲。她的情薄,滲透了她的一生。

包括對她自己也是如此。張愛玲在美國時曾懷孕,丈夫賴雅想讓她把孩子生下來,但是她好像沒做什麼掙扎,就選擇了流產。

她自認為不是一個會喜歡和養育小孩的人,所以寧願不要帶他來世上遭累……這是實情,也是她心裡的傷痕。

說張愛玲的一生是不幸的,也不是說故意無視她和胡蘭成那段交換身心的愛情。

《傾城之戀》白流蘇

她自己在《傾城之戀》裡說,“夠了,如此患難,足以做十年夫妻。”

但戰火裡成就的愛情,張愛玲和胡蘭成隻勉強維持了五年。而且期間胡蘭成常常拿著她寄去的錢,在外面和別的女人一起生活。

張愛玲曾說:“總說愛一輩子,好像生老病死是我們掌控得了似的。可何時聚、何時散、何時生、何時死,當真是不敵天命的。”

她的故事是怎樣的,她自己最清楚。

所以張愛玲筆下的女孩子,也大多沒能逃出這種命運。《半生緣》裡的顧曼楨,《沉香屑》裡的葛薇龍,《金鎖記》裡的曹七巧。那些個故事裡的女孩子,潛藏了無數個張愛玲的分身。

一生流浪

世人對蕭紅的那些關注,大致還是在她的私生活和情感糾葛上。還因此對她指指點點,甚至搬弄是非。

寫了《民國紅粉》一書的文史學者張耀傑毫不客氣地評價說:“我覺得蕭紅這個人除了擁有文學才華和文學地位以外,是沒有任何優點的,她在做人方面是不及格的。”

中青院教授王東成的評價則找了個過渡點,“說蕭紅人性有不潔,有過錯,我是認可的,但是,她的不潔,她的過錯,也只是常人的不潔和過錯。”

《黃金時代》蕭紅

像這樣以自己的眼光來評價前人的個人情感和生活,大家都覺得很是平常。講述著別人的悲劇,就像旁觀著一場戲。

確實,她的悲情,太有命運的戲劇性了。為逃婚私奔、懷孕後被棄,遭受著滿城的流言與白眼,深刻地感受到了饑寒和貧病。後來背井離鄉地跟隨蕭軍,經歷了再婚、戰爭、和嬰兒死亡……一直以來的困頓和掙扎,終於在她31歲的時候,隨著死亡而終結。

儘管蕭紅和蕭軍、端木蕻良、駱賓基三個男人之間不清不楚的感情,很是受那些八卦人群的喜愛。但還好,還有學者非常關注她的文學成就,比如林賢治。是啊,這些浮於表面的感情,怎麼能抹殺她的文字才情呢?

不禁感慨蕭紅是生錯了時代。因為她是一個在任何方面都非常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人。她從來不會按普通人的步驟去隨波逐流地結婚生子。她的精神戀愛和文學靈氣,一向是蓬勃、固執、強烈的。

但也正是她一直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解放和愛情,所以才會在很多時候不顧一切,導致了愛情遇人不淑,生活筋疲力盡。

同為“民國四大才女”,蕭紅的悲情比張愛玲更甚,她固執地選擇,但不會維護;她太依賴愛情,她不會獨立。

林賢治說:“蕭紅是愛者,然而,她一直遭到被愛者的剝奪。”

是啊,蕭紅憫苦,是因為她自己一直在被剝奪。她的人格弱點,恰是那個時代帶來的惋惜。

我們世界裡一切不好的事物,戰爭也好,病痛也罷,都是未可知的人生籌碼——它們成就了無限悲喜傳奇,也成為了很多人難以言喻的心結。

很多時候我們念叨自己的出身,感慨自己的不幸,哀痛自己的遭遇,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在迷惘,在流浪,在顧影自憐,在打破心中的玻璃並用手去攥緊,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妄言可怕,浮生多難。

然前人的傷痛不是一塊惺惺相惜的鏡子,

而是一把打開自我認識的心門鑰匙。

來易來去難去,數十載的人世遊;

分易分聚難聚,愛與恨的千古愁。

——《滾滾紅塵》

- END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