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楊瀾也贊同的教育方法:7個方法教你正確對待孩子的不聽話!

作者|錢志亮, ID:qzlgzs。 北京師範大學名師。 86級畢業留校, 1994年留學歸國, 博士學歷。 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話在開頭:

孩子犯錯後,

我們做父母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確實比較困難, 但是為了孩子, 我們應該跟孩子一樣, 重新成長一回。

説明孩子修正錯誤才是根本目的。 尋找正向積極的方法解決問題, 遠比情緒上對孩子的壓制來的重要和高效, 我們要耐心地花時間和精力來尋找。

可是現實生活中, 在遇到孩子調皮搗亂不聽話時, 爸媽們還是會忍不住心裡的無名火, “你再不聽話我生氣了啊!”, 或是直接就朝孩子發火。

1用“生氣”來讓孩子聽話, 危害大

表面上看用“生氣”的方法確實能鎮住孩子一時, 可是父母常常用情緒控制孩子, 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年齡小, 看到父母生氣會以為父母不愛自己了, 長此以往, 容易形成消極的性格, 自卑、憂鬱、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與人相處。

在這種心理作用下, 逐漸形成討好型人格, 自我價值低。 為了不惹別人生氣總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 內心充滿矛盾。

另一方面, 孩子也愛學著父母生氣, 硬碰硬, 生悶氣不理你, 到時候就更拿他沒辦法。

有些家長吐露心聲:“我也不想發火啊, 可是不這樣做管不住他呀。 ”可是什麼時候開始, 教育孩子只能靠父母發脾氣才起作用呢?

2溫和也可以很有力量

有理不在聲高。 父母總是企圖以高壓態度、大喊大叫讓孩子聽話, 是不是一種欠缺教育方法的不自信表現呢?

其實, 溫和的態度也可以有力量, 而且這種力量比父母生氣, 大喊, 憤怒, 暴躁, 強逼, 威脅, 恐嚇等的方式還要強大。

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南風效應”:南風與北風比威力, 他們約定, 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

北風吹出巨大的刺骨寒風, 行人卻因寒冷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出馬了, 它徐徐的吹, 溫暖的吹, 直到風和日麗, 行人感到熱都脫掉大衣。 南風勝利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溫暖勝於嚴寒。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也是如此, 應注重順應孩子的內在需要, 啟發孩子自我反省, 從而讓孩子達到行為上的自覺。

“寒冷”的“生氣教育”, 只會讓孩子把內心封閉地更緊。

3冷靜下來, 控制情緒

當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情況, 別輕易生氣, 你應該從這幾個方面開始改變:

面對孩子不聽話、犯錯, 重點是讓孩子明白自己哪裡不對, 應該怎麼做。

情緒的發洩只能滿足自己一時之快, 對於解決根本問題沒有積極的作用。 有時反而會讓孩子混淆重點, 只關注到大人的情緒而非自己的行為。

所以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用平和而堅定的語言和聲調來和孩子溝通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 孩子才能最大程度聽進去大人的話。

4 針對行為而非人格

孩子哪裡做的不好時,父母關注的應該是行為本身,而不要用一些描述人格的語言去評價孩子,例如“你怎麼這麼笨”“真是磨嘰”。

並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希望讓他行為做出改變只是為了讓他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為了討好別人,或是讓爸媽開心。

孩子畢竟處於成長期,犯錯是常態,作為父母不要一雙眼睛總盯著孩子,什麼小錯誤都要扣出來教育一番,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可以適當通融。

平時對孩子正面的行為多一些“人情味”的讚賞,表揚的力量會激勵孩子做得更好。

5別對孩子的言行妄加評判

孩子每一種行為背後都有其深層的動機,並能反映出他內心的需求,這是我們要去努力理解的。

孩子某些行為可能出發點是好的,或者在他們的世界是合理的,可是大人往往只會用成人的觀念來看待孩子的行為,總愛把事情往壞了想,往嚴重了想。

所以父母在看到孩子出現某種行為時,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不要一口咬定就是不好的,傷害了孩子單純善良的心。

把孩子當成小大人來尊重,多交流,要學會去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需求,這樣才能正確分析孩子的行為,進而採取最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

6與孩子積極互動

其實孩子表現不好,只會生氣的父母選擇的是一種消極的互動方式,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有很多。應該多與孩子進行一些正面、積極的互動。

比如孩子就是不吃飯,爸爸可以採用滑稽搞怪的方式,在旁邊扮演孩子喜歡的動畫電影人物,“我是巴斯光年,好好吃飯的孩子才能和我並肩作戰哦!”

這種孩子最喜歡的遊戲互動的方式,既能一下子吸引孩子注意力,又能將氣氛變得輕鬆愉快,孩子的心情也會隨之產生好的變化,自然而然就樂意聽父母話了。

7傷害了孩子及時道歉

最近熱播的《爸爸去哪兒》裡面,暴脾氣的陳小春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生氣,在意識到自己態度不好之後,就會立刻跟孩子道歉。這種良好的教育方式收到觀眾一致好評和稱讚。

生活中,父母忍不住對孩子發了火,傷害了孩子,要及時跟孩子道歉,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只是對自己當時的表現不滿意,但是愛自己的心永遠不變。這樣才不會損壞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沒有絕對教不好的孩子,也許孩子很多事情總是做得不盡人意,但做為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來對待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

孩子的時間就是用來慢慢體驗世界的,家長不必過於焦慮,給孩子慢慢成長的時間和空間,也給自己靜下心思考,不斷改進教育方法的機會。

4 針對行為而非人格

孩子哪裡做的不好時,父母關注的應該是行為本身,而不要用一些描述人格的語言去評價孩子,例如“你怎麼這麼笨”“真是磨嘰”。

並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希望讓他行為做出改變只是為了讓他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為了討好別人,或是讓爸媽開心。

孩子畢竟處於成長期,犯錯是常態,作為父母不要一雙眼睛總盯著孩子,什麼小錯誤都要扣出來教育一番,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可以適當通融。

平時對孩子正面的行為多一些“人情味”的讚賞,表揚的力量會激勵孩子做得更好。

5別對孩子的言行妄加評判

孩子每一種行為背後都有其深層的動機,並能反映出他內心的需求,這是我們要去努力理解的。

孩子某些行為可能出發點是好的,或者在他們的世界是合理的,可是大人往往只會用成人的觀念來看待孩子的行為,總愛把事情往壞了想,往嚴重了想。

所以父母在看到孩子出現某種行為時,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不要一口咬定就是不好的,傷害了孩子單純善良的心。

把孩子當成小大人來尊重,多交流,要學會去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需求,這樣才能正確分析孩子的行為,進而採取最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

6與孩子積極互動

其實孩子表現不好,只會生氣的父母選擇的是一種消極的互動方式,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有很多。應該多與孩子進行一些正面、積極的互動。

比如孩子就是不吃飯,爸爸可以採用滑稽搞怪的方式,在旁邊扮演孩子喜歡的動畫電影人物,“我是巴斯光年,好好吃飯的孩子才能和我並肩作戰哦!”

這種孩子最喜歡的遊戲互動的方式,既能一下子吸引孩子注意力,又能將氣氛變得輕鬆愉快,孩子的心情也會隨之產生好的變化,自然而然就樂意聽父母話了。

7傷害了孩子及時道歉

最近熱播的《爸爸去哪兒》裡面,暴脾氣的陳小春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生氣,在意識到自己態度不好之後,就會立刻跟孩子道歉。這種良好的教育方式收到觀眾一致好評和稱讚。

生活中,父母忍不住對孩子發了火,傷害了孩子,要及時跟孩子道歉,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只是對自己當時的表現不滿意,但是愛自己的心永遠不變。這樣才不會損壞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沒有絕對教不好的孩子,也許孩子很多事情總是做得不盡人意,但做為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來對待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

孩子的時間就是用來慢慢體驗世界的,家長不必過於焦慮,給孩子慢慢成長的時間和空間,也給自己靜下心思考,不斷改進教育方法的機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