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北京豆汁兒,被外地人稱為最“難吃”的京味,卻是老北京的命根

俗話說:沒喝過豆汁兒, 不算到過北京。 京劇大師荀慧生的早年劇碼《金玉奴》的另一個名字就叫《豆汁記》。 窮秀才莫稽倒臥金家門前, 玉奴見其可憐, 溫豆汁給他喝, 並與之成婚助他應試, 莫稽得中後薄情忘義加害玉奴。 這個棒打薄情郎的故事在民間可謂老孺皆知。 那會兒北京胡同裡, 廟會上到處都能看見賣豆汁兒的小販。

梅蘭芳先生家住護國寺街, 這條街以舉辦廟會而聲名遠播, 彙聚了各種京味兒小吃, 據梅先生後人回憶, 梅家每天都要去護國寺小吃店取回一鍋豆汁兒, 梅先生吊完嗓子後必喝豆汁兒, 去火去燥滋潤嗓子, 據說這個習慣是年輕時就養成的。 如今護國寺小吃店依舊賣著豆汁兒, 成為老北京緬懷兒時味覺記憶的的懷舊之地。

有種說法:“北京豆汁兒, 旗人的命根兒”。 很多去北京旅遊的人也慕其名品嘗豆汁兒, 咱們在這裡實話實說, 單從豆汁的滋味口感來說, 再糙的外地漢子喝一口豆汁都得噴, 有人直接就把它形容為“豬潲水”, “好變態”的食品。 過去南方很多家庭都有儲存淘米水的習慣,

攢幾天後賣給鄉下收泔水的小販, 挑回鄉下拌上豬草, 據說豬吃了這種飼料, 能夠長得又肥又壯。 經過發酵後灰白灰白的淘米潲水, 燒滾後就是活脫脫南方版的豆汁兒, 要讓一個南方人喝下得需要多大勇氣呀!

連北京人自己都拿這種趣事作為相聲段子取樂:有山東人初到北京, 看見招牌上寫著“豆汁”, 進店要了一碗, 喝一口眉頭緊皺, 招手喚來店小二小聲說:“這豆汁別賣了, 基本酸了。 ”那夥計說:“好說您哪, 不是基本酸了, 根本就是酸的, 這豆汁跟您山東豆汁不一碼事您哪!”

店小二說得不假,北京豆汁跟山東豆汁不是一回事,山東豆汁是做豆腐的漿水,白中透黃,喝起來香中帶甜;北京豆汁顏色灰白透綠,喝起來有股沖腦門兒的酸腐味,很多人聞著味就想嘔吐。於是有人調侃,是不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叫他喝一口豆汁,若是眉開眼笑,打心裡美滋美滋噓口長氣,准是旗人後代;若是眉頭緊皺,嘴角直咧,甭問這是外來戶。

豆汁兒歷史悠久,據考證早在遼宋時期就已在北京地區盛行,遼建國後北京為五京之一,遼人食肉量大,烹肉有濡肉、炙肉、臘肉、肉糜等,且幾無忌口,穀食中又偏愛加入奶脂,如此食性,再彪悍的民族腸胃道也受不了,而豆汁兒發酵後的活性有益菌,能夠幫助消化,功效有點像今天的乳酸菌和優酪乳,另外綠豆汁還具有清熱除燥、祛暑去毒、健脾開胃的功效,儘管口味十分不招人待見,的確有一定的食療作用。而且那個時候的豆汁兒製作特別簡單,綠豆漿放一天,自然就變餿發酵了。

豆汁兒也是清宮禦膳的一種飲料,雖“味兒”很個別,但有保健功效。每年舊曆九月至次年立夏後5天,清宮禦、壽兩膳房都要制做豆汁,帝、後酒肉之餘,皆飲豆汁以解油膩。據說咸豐梓宮(靈梓)回鑾,一路風波勞頓,東西兩太后即向禦膳房要豆汁兒喝。

在民間,豆汁兒的主顧更不分貴賤,凡穿戴體面者在廟會上吃“灌腸”或“羊霜腸”,往往會被人恥笑,唯獨喝豆汁兒則不足為恥。老北京人尤其是旗人,特別喜愛喝豆汁兒,喝得上癮,稱之為“本命食”。當年東安市場的小店“豆汁何”,名聲一點不小於隔壁的大飯莊東來順,常常有穿著華貴、坐著私家轎車的達官貴人,專程來喝五分錢一碗的豆汁兒。

除了走街串巷的豆汁兒小販,廟會上有固定攤位的豆汁鋪就比較氣派了。這些商販從粉房將生豆汁躉來,挑到廟會就地熬熟,長條案上擺四個大玻璃罩子,分別放置辣鹹菜、蘿蔔乾、芝麻醬燒餅、小焦圈油炸果。案上鋪著雪白桌布,掛著藍布圍子,上面紮有用白布剪成的圖案,標出“某記豆汁”字樣。夏天還要支上布棚,以遮烈日。經營者通常為一、二人,不停地向逛廟會的人吆喝:“請吧,您哪!熱燒餅、熱果子,裡邊有座兒哪!”,這是老舍小說《駱駝祥子》中描寫的情景,充滿老北京的市井風土民俗。

悲哀的說,現在北京已經很難找到地地道道經營豆汁兒的店鋪了,僅有幾家如護國寺小吃這樣的傳統特色店,還保留了這些京味美食,一些老人跨越幾個城區來到護國寺街,就為配著小鹹菜,喝碗豆汁吃個焦圈,吃的是對舊時光的緬懷。北京土生土長的90後00後新生代,極難找到有好喝豆汁兒的,可樂、雪碧、營養快線、珍珠奶茶是這一代人的時尚選擇。舊時代結束了,豆汁兒在現代人的生活中,也漸行漸遠、行將消失……

對於外地人來說,北京豆汁兒也許真的很難喝、很難喝,根本無法接受,但也沒有哪條規定,說來北京旅遊必須要喝豆汁兒,喝不喝是一種個性化的自由選擇。就像去草原旅行,牧民的奶豆腐、酥油茶、糌粑、青稞酒,也是絕大多數漢民受用不了的。我們可以站在一定的歷史人文角度,去欣賞這些地域美食,而不是一味的吐槽罵娘,要公正的看待這些誕生於一定歷史時期的飲食品種,因為在每一個美食的後面藏有太多太多的故事,這也是我們人類共同的故事。

附錄:老北京僅存的幾家供應豆汁兒的店,如同文物一樣稀少,有興趣的外地遊客可去品嘗。

護國寺小吃(總店)護國寺大街93號(人民劇場對面)

護國寺小吃是北京地方小吃的代表之一,以其品種豐富、特色突出,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著稱。有各種細餡元宵、清真湯圓、艾窩窩、豆麵糕、芝麻年糕、果料年糕、豌豆黃等。炸貨有蜜麻花、開口笑、薄脆、焦圈等。護國寺小吃的豆汁兒口味沒有那麼重,估計是考慮到外地遊客較多的緣故,做的質地比較稀薄,酸味沒有那麼重,就算是第一次嘗試豆汁兒的人,也可以輕易喝下。

白魁老號飯莊(安內店)安定門內大街195號

白魁老號飯莊清真老字型大小飯莊,以經營燒羊肉為特色,創辦人白魁。前身為東長順清真飯館,清乾隆四十五年在隆福寺廟東側開業。光緒二十六年在老店對面開南號,稱白魁老號飯莊,成為南、北兩店。1957年公私合營,改名為“清真白魁老號飯莊”。這家的豆汁兒是個驚喜:比護國寺小吃的要醇厚不少,但仍保持了順滑爽口的特色。

老磁器口豆汁店(天壇店)天壇公園北門對面

愛喝豆汁的來這裡,准錯不了,豆汁從一大保溫桶裡盛出來,灰綠色很稠,還冒點小泡,味道比其他地方的要濃,而且不是很酸,估計發酵的火候夠好。趁熱大口大口地喝,出一身汗,感覺爽透了。其他菜品種類挺多,糖卷果、疙瘩湯、熗拌蘿蔔皮、甘露酥、大蒜燒黃魚、燒餅、丸子湯、乾隆白菜、生炒菜心、海參燒蹄筋、肉末燒餅、糖火燒、炸奶油、豌豆黃等。

店小二說得不假,北京豆汁跟山東豆汁不是一回事,山東豆汁是做豆腐的漿水,白中透黃,喝起來香中帶甜;北京豆汁顏色灰白透綠,喝起來有股沖腦門兒的酸腐味,很多人聞著味就想嘔吐。於是有人調侃,是不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叫他喝一口豆汁,若是眉開眼笑,打心裡美滋美滋噓口長氣,准是旗人後代;若是眉頭緊皺,嘴角直咧,甭問這是外來戶。

豆汁兒歷史悠久,據考證早在遼宋時期就已在北京地區盛行,遼建國後北京為五京之一,遼人食肉量大,烹肉有濡肉、炙肉、臘肉、肉糜等,且幾無忌口,穀食中又偏愛加入奶脂,如此食性,再彪悍的民族腸胃道也受不了,而豆汁兒發酵後的活性有益菌,能夠幫助消化,功效有點像今天的乳酸菌和優酪乳,另外綠豆汁還具有清熱除燥、祛暑去毒、健脾開胃的功效,儘管口味十分不招人待見,的確有一定的食療作用。而且那個時候的豆汁兒製作特別簡單,綠豆漿放一天,自然就變餿發酵了。

豆汁兒也是清宮禦膳的一種飲料,雖“味兒”很個別,但有保健功效。每年舊曆九月至次年立夏後5天,清宮禦、壽兩膳房都要制做豆汁,帝、後酒肉之餘,皆飲豆汁以解油膩。據說咸豐梓宮(靈梓)回鑾,一路風波勞頓,東西兩太后即向禦膳房要豆汁兒喝。

在民間,豆汁兒的主顧更不分貴賤,凡穿戴體面者在廟會上吃“灌腸”或“羊霜腸”,往往會被人恥笑,唯獨喝豆汁兒則不足為恥。老北京人尤其是旗人,特別喜愛喝豆汁兒,喝得上癮,稱之為“本命食”。當年東安市場的小店“豆汁何”,名聲一點不小於隔壁的大飯莊東來順,常常有穿著華貴、坐著私家轎車的達官貴人,專程來喝五分錢一碗的豆汁兒。

除了走街串巷的豆汁兒小販,廟會上有固定攤位的豆汁鋪就比較氣派了。這些商販從粉房將生豆汁躉來,挑到廟會就地熬熟,長條案上擺四個大玻璃罩子,分別放置辣鹹菜、蘿蔔乾、芝麻醬燒餅、小焦圈油炸果。案上鋪著雪白桌布,掛著藍布圍子,上面紮有用白布剪成的圖案,標出“某記豆汁”字樣。夏天還要支上布棚,以遮烈日。經營者通常為一、二人,不停地向逛廟會的人吆喝:“請吧,您哪!熱燒餅、熱果子,裡邊有座兒哪!”,這是老舍小說《駱駝祥子》中描寫的情景,充滿老北京的市井風土民俗。

悲哀的說,現在北京已經很難找到地地道道經營豆汁兒的店鋪了,僅有幾家如護國寺小吃這樣的傳統特色店,還保留了這些京味美食,一些老人跨越幾個城區來到護國寺街,就為配著小鹹菜,喝碗豆汁吃個焦圈,吃的是對舊時光的緬懷。北京土生土長的90後00後新生代,極難找到有好喝豆汁兒的,可樂、雪碧、營養快線、珍珠奶茶是這一代人的時尚選擇。舊時代結束了,豆汁兒在現代人的生活中,也漸行漸遠、行將消失……

對於外地人來說,北京豆汁兒也許真的很難喝、很難喝,根本無法接受,但也沒有哪條規定,說來北京旅遊必須要喝豆汁兒,喝不喝是一種個性化的自由選擇。就像去草原旅行,牧民的奶豆腐、酥油茶、糌粑、青稞酒,也是絕大多數漢民受用不了的。我們可以站在一定的歷史人文角度,去欣賞這些地域美食,而不是一味的吐槽罵娘,要公正的看待這些誕生於一定歷史時期的飲食品種,因為在每一個美食的後面藏有太多太多的故事,這也是我們人類共同的故事。

附錄:老北京僅存的幾家供應豆汁兒的店,如同文物一樣稀少,有興趣的外地遊客可去品嘗。

護國寺小吃(總店)護國寺大街93號(人民劇場對面)

護國寺小吃是北京地方小吃的代表之一,以其品種豐富、特色突出,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著稱。有各種細餡元宵、清真湯圓、艾窩窩、豆麵糕、芝麻年糕、果料年糕、豌豆黃等。炸貨有蜜麻花、開口笑、薄脆、焦圈等。護國寺小吃的豆汁兒口味沒有那麼重,估計是考慮到外地遊客較多的緣故,做的質地比較稀薄,酸味沒有那麼重,就算是第一次嘗試豆汁兒的人,也可以輕易喝下。

白魁老號飯莊(安內店)安定門內大街195號

白魁老號飯莊清真老字型大小飯莊,以經營燒羊肉為特色,創辦人白魁。前身為東長順清真飯館,清乾隆四十五年在隆福寺廟東側開業。光緒二十六年在老店對面開南號,稱白魁老號飯莊,成為南、北兩店。1957年公私合營,改名為“清真白魁老號飯莊”。這家的豆汁兒是個驚喜:比護國寺小吃的要醇厚不少,但仍保持了順滑爽口的特色。

老磁器口豆汁店(天壇店)天壇公園北門對面

愛喝豆汁的來這裡,准錯不了,豆汁從一大保溫桶裡盛出來,灰綠色很稠,還冒點小泡,味道比其他地方的要濃,而且不是很酸,估計發酵的火候夠好。趁熱大口大口地喝,出一身汗,感覺爽透了。其他菜品種類挺多,糖卷果、疙瘩湯、熗拌蘿蔔皮、甘露酥、大蒜燒黃魚、燒餅、丸子湯、乾隆白菜、生炒菜心、海參燒蹄筋、肉末燒餅、糖火燒、炸奶油、豌豆黃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