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被霸淩,家長有責任,教孩子這樣做,但需警惕“旁觀者效應”

前幾天一個朋友跟我說, 她想讓孩子去學跆拳道。 印象裡她的孩子是個子矮小的小女生, 見人總是先笑, 一副乖巧柔弱的樣子。 我問她為什麼有這種想法?誰知這句話卻惹得她瞬間落淚, 向我道起事情原委!

原來, 她女兒今年上初一, 剛剛上學那些天還好, 每天回來情緒都很高漲, 還跟家裡聊學校的新鮮事。 可是後來漸漸的, 她不再聊學校的事兒了, 最近還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問她是怎麼回事, 她總是不肯說。 媽媽很擔心, 給老師打了幾次電話詢問孩子的情況, 老師也沒說出什麼來。 後來媽媽沒辦法,

找到跟女兒同一個班級的一個同事家的孩子問情況, 才知道女兒經常被班上的幾個女生欺負。

媽媽聽了這情況, 心裡暮然一驚, 以前聽說過很多校園霸淩事件, 從未想過這種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既然已經知道了事情真相, 她直截了當的問了女兒,

女兒才哭著說出了實情:

原來, 這幾個女生都是女兒同一個班上的, 起因是有一次下課的時候, 她們讓女兒幫忙去買奶茶, 女兒沒去。 從那開始, 她們幾個每天總是要找藉口欺負一下女兒, 連女兒剛洗過頭髮, 她們都以洗髮水味道太嗆為由推搡女兒幾下。 最初的時候女兒沒在意, 想著忍一忍就過去了。 可是越是忍讓, 她們越是放肆, 有一次還發展到扯女兒頭髮、打了她一耳光!女兒忍無可忍找到老師反映情況, 老師把這幾個女孩嚴厲的批評了一頓。 可是這非但沒讓她們有所收斂, 反而成了她們更加變本加利欺負她的理由。 畢竟大多數時間老師是不在孩子身邊的, 孩子也不可能一受欺負就跑去找老師,

這樣久而久之老師也覺得很煩。

所以媽媽才想起要給女兒報跆拳道, 用她的話說就是:咱不欺負別人, 但也不至於被別人欺負啊!

近年來典型的校園霸淩事件層出不窮, 而大多被傷害人都是在數次被傷害之後才無奈暴光!

那麼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

針對霸淩事情存在的幾個問題:

什麼樣的孩子最容易被欺負

性格方面:老實、靦腆、自卑感強、孤獨感嚴重, 甚至有點懦弱的孩子更易被欺負。

有以上性格特色的孩子, 很多以下這些問題:

A、不善於溝通, 人際關係不知道如何處理和把握

B、遇到問題喜歡退縮, 不善於尋求幫助

C、不太明辨事非

D、膽小怕事, 不敢反抗

老實這個詞, 在以前來說, 是誠實、善良的代名詞, 這些本來都是很可貴的, 但要是一個人除了老實還懦弱、迷糊的話, 那就容易被欺負了。 因為他對惡勢力一點抵抗力都沒有, 對正義也沒什麼親近感;這個也不難理解, 這是一些人恃強淩弱, 欺軟怕硬的勢力心在作怪, 在成年人中很常見。

教育方面:受權威教育、壓抑教育、內斂教育的孩子更易被欺負

很多傳統教育下的孩子, 父母從小這樣教育孩子:“受欺負了躲開, 不要還手。 ”“打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所以我們不要做壞孩子。 (哪怕是對方先動手)”, “為什麼別人不受欺負, 而你受欺負呢?找一下自身的原因吧!”

這種教育情況下長大的孩子, 受到太多的規矩和制度的限制,潛意識裡覺得不惹事就是父母和老師眼中的“乖孩子”,以至於大多數時候受了委屈不敢跟家長和老師說,生怕自己乖孩子的形象受到顛覆。

家庭環境: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更易受到欺負

由於自身家庭條件有限,從小物質生活條件不如別人,內心更容易產生極度的自卑感,沒有一個很強大的後臺支持,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在這種物質和心理條件下成長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別人欺負。

其實說白了就是那句話: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怎麼能讓別人看得起你?

如何避免孩子被霸淩

一、父母應注意自身所扮演的角色

朋友小A家女兒今年六歲,從小到大孩子讓小A最感覺最驕傲的事情就是:每當摔倒了,小A從來不去扶她,而是讓她自己站起來。孩子漸漸長大了,性格外向,喜歡瘋跑,也時常跌倒。有一次晚上睡覺時,小A無意中發現女兒膝蓋淤青,膝蓋以下有點狀血斑,小腿都有點腫了,明顯的是摔跤導致的。心裡驀然一驚,問女兒這是怎麼回事,女兒才說今天在外面絆倒在一個路樁上摔的。小A心疼的問:疼嗎?女兒眼裡泛淚的點點頭。小A有點生氣的說:為什麼摔這麼狠你都不跟我說呢?女兒怯怯的看了她一眼,低聲說:我如果跟你說,你肯定又要怪我走路都不會好好走!

女兒這句話,聽在小A耳朵裡,讓她心如刀絞,反思她自己平時教育女兒的態度,確實是常常站在“法官”的角度來審判,她深深以女兒的懂事為驕傲,卻不知道懂事的背後是女兒對自己的疏遠。這樣一個跌倒的小事,女兒都不願意跟自己說,那如果以後遇到大事,女兒是不是也因為懼怕自己而不敢跟自己說,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呢?她越想越後怕,也越後悔自己之前的教育方式,卻也慶倖現在懂得並不晚!

她看著女兒的眼睛,對女兒說:“媽媽錯了,媽媽向你道歉,以前你摔跤,媽媽不應該只是埋怨和批評你,我知道你也不願意摔跤的,我批評你,是因為我希望你能走路穩當一點,你摔跤了媽媽好心疼,所以媽媽不希望你摔跤!以後咱們一起改正,好嗎?”女兒聽了媽媽的話,眼睛裡閃過一絲驚喜,高興的說了一聲:“嗯!”小A把女兒抱在懷裡,輕聲的對女兒說:“以後有什麼事情一定要跟媽媽說,知道嗎?爸爸媽媽永遠都愛你,無論是做錯什麼,無論你遇到什麼事,你一定要堅信這一點!因為爸爸媽媽比你經歷的事情多,所以你遇到什麼困難告訴爸爸媽媽了,我們就知道怎麼去幫助你,怎麼去指導你解決問題了!媽媽以後會把你當朋友對待,你願意把爸爸媽媽當朋友嗎?”女兒高興的點點頭說:“媽媽我知道了,以後有事情我一定告訴媽媽!”

作為父母,可以捫心自問一下:每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你扮演的什麼角色?是“法官”還是“戰友”?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在孩子和別人發生衝突的時候,你是否總是急於去批評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最能無條件讓孩子依賴的人,可是很多時候,正是因為這種親密無間的關係,反而阻擋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如果你能不要急於去下定論,而是深入瞭解一下事情經過,給孩子一個機會去為自己辯解,相信一定能改善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變“隸屬”為“朋友”,讓孩子慢慢的對你敞開心扉,及時的瞭解孩子身邊發生的事情和內心的動態,一定能在孩子遇到困境時及時的查覺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平安成長的!

父母一定要傳達給孩子這樣一個信息:在任何時候,無論發生了什麼,爸爸媽媽永遠愛你!爸爸媽媽會永遠保護你!爸爸媽媽是你堅強的後盾!

二、培養孩子的溝通交往能力

研究表明:不善於溝通、人際關係不知道如何處理和把握的孩子,在被霸淩的孩子中占更大的比例。

要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我們為人父母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孩子進行耐心細緻的引導:

1、 培養孩子積極主動的交往態度。

交往態度直接影響兒童交往能力的發展,要給予孩子一個充滿愛的溫暖家庭,父母孩子經常一塊遊戲,娛樂,在這種家庭氛圍中生活的孩子從小就會有一種喜歡與人交往的態度,而孩子在外遇到挫折和苦惱,也會因有這樣的家庭溫暖而很快癒合。

2、提高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

要與人交往,就要靠有效的語言溝通。眾所周知,人際關係衝突的表現,溝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情緒往往是一瞬間的,與人溝通,80%是情緒,20%是內容,兩種不同的溝通方式,有可能造就兩種完全不同的結局。

父母在平時與人相處的過程當中,首先做到自正其身,注重與人、溝通方式,給孩子起到一個好的言傳身教的示範作用。

3、引導孩子掌握交往技巧和交往規則。

告訴孩子,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懂得禮貌,會合作、分享。守規則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歡迎,父母應教育孩子多考慮小夥伴的建議和意見,觀點不一致時,要互相商量,遊戲時要遵守規劃,輸了不要賴。想和別人一塊玩時,要有禮貌地提出要求:我也一起玩好嗎?或者自己跟對方溝通:咱們交換玩具行嗎?

4、教育孩子以誠待人,寬以待人。 

與人交友必須真心誠意,否則不能長期維持友誼。對朋友缺點採取較為寬容的態度,懂得“金無赤足,人無完人”,關鍵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友好相處。

三、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假如你的孩子已經遭遇霸淩,請這樣做:

1、幫助孩子建立穩定夥伴

我有一個朋友叫小李,她的女兒9歲,在上小學三年級。上個星期六,小李和老公去學校參加家長公開課。第二節課是英語課,孩子們按照老師的要求把課桌打亂,每四張課桌,拼成一個小組,以方便孩子們討論。這個時候,小李發現女兒茫然無措地站在教室中間,因為她不知道自己該加入哪個小組。她兩次嘗試加入其中一個小組,但都被拒絕了。最終在老師的干預下,女兒才勉強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過,整整45分鐘,孩子一直處在高度不安中,也不敢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

事後,女兒告訴小李,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班上的小朋友就在集體排擠她,甚至有小朋友放言“誰和她玩,我們就不和誰玩啦”。看著女兒含淚的眼神,小李哭了。在小李的眼裡,女兒除了有點愛哭和膽小外,幾乎沒有任何不可愛的地方,在學校成績也屬於中等偏上,沒理由會成為孤立的對象。面對女兒被同學孤立的現實,小李跟老師溝通後,情況好轉了兩天又變回老樣子。後來,她終於找到了幫助女兒的方法!

小李趁著女兒生日的機會,舉行了一次家庭聚會,讓女兒邀請班上幾位相對有領導能力的幾個孩子去參加,事實上在孤立女兒的同學當中,這幾個孩子正是起著很重要的主導地位。在聚會的過程當中,小李設置了一些遊戲環節,這些遊戲要需要通過集體的能力解決,讓孩子們都參與進來,利用大家的智慧解決了設置的問題,最終拿到了她特意設置的獎品。這個過程讓孩子們迅速拉近了距離,產生了共情,因為有了共同“吃苦”的經歷,孩子們也迅速的融入到了一起。

2、適時的展示自己的“實力”

古代有句名言叫“文以治國,武心安邦”,在孩子被孤立或者被霸淩的時候,家長在幫助孩子解脫困境的時候,也要適時的展示一下自己和家庭的“實力”,巧用方法,適當的讓其他孩子知道,自己孩子也不是好“欺負”的,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是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孩子!

3、善於向旁觀者求助

在所有發生的孩子被霸淩的案件中,80%案件發生時有一個或者多個三方人員在場,但是卻沒有人出手幫助,如果你的孩子已經發展到被肢體霸淩的程度(即被更加強勢的同學踢、打或者其他攻擊性的方式欺負),一定要教給他善於向周圍的旁觀者求助。但在求助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根據美國國家犯罪受害者調查,學生發生的80%案件有一個或多個協力廠商在場,上學或者放學路上的暴力,71%的案件有協力廠商在場。“旁觀者效應”也叫“分散效應”,即在受霸淩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拉住協力廠商的某一人向其求救,明確表達需要幫助。如果向不特定人群求救,很少會有人出頭,心理學上這叫“責任分散效應”,即圍觀人越多,參與的可能性越小。除非有特定物件或者針對性、指向性明確。

孩子的成長就像打地鼠,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邊剛剛擺平,那邊又會冒頭,作為家長,不但能陪得了作業、還得有一顆能經歷千錘百煉金鋼不壞的心。孩子的事無小事,從今天起,讓我們多關注孩子心理,多傾聽、少批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陪伴孩子,當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啦啦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啦啦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受到太多的規矩和制度的限制,潛意識裡覺得不惹事就是父母和老師眼中的“乖孩子”,以至於大多數時候受了委屈不敢跟家長和老師說,生怕自己乖孩子的形象受到顛覆。

家庭環境: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更易受到欺負

由於自身家庭條件有限,從小物質生活條件不如別人,內心更容易產生極度的自卑感,沒有一個很強大的後臺支持,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在這種物質和心理條件下成長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別人欺負。

其實說白了就是那句話: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怎麼能讓別人看得起你?

如何避免孩子被霸淩

一、父母應注意自身所扮演的角色

朋友小A家女兒今年六歲,從小到大孩子讓小A最感覺最驕傲的事情就是:每當摔倒了,小A從來不去扶她,而是讓她自己站起來。孩子漸漸長大了,性格外向,喜歡瘋跑,也時常跌倒。有一次晚上睡覺時,小A無意中發現女兒膝蓋淤青,膝蓋以下有點狀血斑,小腿都有點腫了,明顯的是摔跤導致的。心裡驀然一驚,問女兒這是怎麼回事,女兒才說今天在外面絆倒在一個路樁上摔的。小A心疼的問:疼嗎?女兒眼裡泛淚的點點頭。小A有點生氣的說:為什麼摔這麼狠你都不跟我說呢?女兒怯怯的看了她一眼,低聲說:我如果跟你說,你肯定又要怪我走路都不會好好走!

女兒這句話,聽在小A耳朵裡,讓她心如刀絞,反思她自己平時教育女兒的態度,確實是常常站在“法官”的角度來審判,她深深以女兒的懂事為驕傲,卻不知道懂事的背後是女兒對自己的疏遠。這樣一個跌倒的小事,女兒都不願意跟自己說,那如果以後遇到大事,女兒是不是也因為懼怕自己而不敢跟自己說,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呢?她越想越後怕,也越後悔自己之前的教育方式,卻也慶倖現在懂得並不晚!

她看著女兒的眼睛,對女兒說:“媽媽錯了,媽媽向你道歉,以前你摔跤,媽媽不應該只是埋怨和批評你,我知道你也不願意摔跤的,我批評你,是因為我希望你能走路穩當一點,你摔跤了媽媽好心疼,所以媽媽不希望你摔跤!以後咱們一起改正,好嗎?”女兒聽了媽媽的話,眼睛裡閃過一絲驚喜,高興的說了一聲:“嗯!”小A把女兒抱在懷裡,輕聲的對女兒說:“以後有什麼事情一定要跟媽媽說,知道嗎?爸爸媽媽永遠都愛你,無論是做錯什麼,無論你遇到什麼事,你一定要堅信這一點!因為爸爸媽媽比你經歷的事情多,所以你遇到什麼困難告訴爸爸媽媽了,我們就知道怎麼去幫助你,怎麼去指導你解決問題了!媽媽以後會把你當朋友對待,你願意把爸爸媽媽當朋友嗎?”女兒高興的點點頭說:“媽媽我知道了,以後有事情我一定告訴媽媽!”

作為父母,可以捫心自問一下:每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你扮演的什麼角色?是“法官”還是“戰友”?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在孩子和別人發生衝突的時候,你是否總是急於去批評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最能無條件讓孩子依賴的人,可是很多時候,正是因為這種親密無間的關係,反而阻擋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如果你能不要急於去下定論,而是深入瞭解一下事情經過,給孩子一個機會去為自己辯解,相信一定能改善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變“隸屬”為“朋友”,讓孩子慢慢的對你敞開心扉,及時的瞭解孩子身邊發生的事情和內心的動態,一定能在孩子遇到困境時及時的查覺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平安成長的!

父母一定要傳達給孩子這樣一個信息:在任何時候,無論發生了什麼,爸爸媽媽永遠愛你!爸爸媽媽會永遠保護你!爸爸媽媽是你堅強的後盾!

二、培養孩子的溝通交往能力

研究表明:不善於溝通、人際關係不知道如何處理和把握的孩子,在被霸淩的孩子中占更大的比例。

要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我們為人父母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孩子進行耐心細緻的引導:

1、 培養孩子積極主動的交往態度。

交往態度直接影響兒童交往能力的發展,要給予孩子一個充滿愛的溫暖家庭,父母孩子經常一塊遊戲,娛樂,在這種家庭氛圍中生活的孩子從小就會有一種喜歡與人交往的態度,而孩子在外遇到挫折和苦惱,也會因有這樣的家庭溫暖而很快癒合。

2、提高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

要與人交往,就要靠有效的語言溝通。眾所周知,人際關係衝突的表現,溝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情緒往往是一瞬間的,與人溝通,80%是情緒,20%是內容,兩種不同的溝通方式,有可能造就兩種完全不同的結局。

父母在平時與人相處的過程當中,首先做到自正其身,注重與人、溝通方式,給孩子起到一個好的言傳身教的示範作用。

3、引導孩子掌握交往技巧和交往規則。

告訴孩子,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懂得禮貌,會合作、分享。守規則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歡迎,父母應教育孩子多考慮小夥伴的建議和意見,觀點不一致時,要互相商量,遊戲時要遵守規劃,輸了不要賴。想和別人一塊玩時,要有禮貌地提出要求:我也一起玩好嗎?或者自己跟對方溝通:咱們交換玩具行嗎?

4、教育孩子以誠待人,寬以待人。 

與人交友必須真心誠意,否則不能長期維持友誼。對朋友缺點採取較為寬容的態度,懂得“金無赤足,人無完人”,關鍵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友好相處。

三、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假如你的孩子已經遭遇霸淩,請這樣做:

1、幫助孩子建立穩定夥伴

我有一個朋友叫小李,她的女兒9歲,在上小學三年級。上個星期六,小李和老公去學校參加家長公開課。第二節課是英語課,孩子們按照老師的要求把課桌打亂,每四張課桌,拼成一個小組,以方便孩子們討論。這個時候,小李發現女兒茫然無措地站在教室中間,因為她不知道自己該加入哪個小組。她兩次嘗試加入其中一個小組,但都被拒絕了。最終在老師的干預下,女兒才勉強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過,整整45分鐘,孩子一直處在高度不安中,也不敢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

事後,女兒告訴小李,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班上的小朋友就在集體排擠她,甚至有小朋友放言“誰和她玩,我們就不和誰玩啦”。看著女兒含淚的眼神,小李哭了。在小李的眼裡,女兒除了有點愛哭和膽小外,幾乎沒有任何不可愛的地方,在學校成績也屬於中等偏上,沒理由會成為孤立的對象。面對女兒被同學孤立的現實,小李跟老師溝通後,情況好轉了兩天又變回老樣子。後來,她終於找到了幫助女兒的方法!

小李趁著女兒生日的機會,舉行了一次家庭聚會,讓女兒邀請班上幾位相對有領導能力的幾個孩子去參加,事實上在孤立女兒的同學當中,這幾個孩子正是起著很重要的主導地位。在聚會的過程當中,小李設置了一些遊戲環節,這些遊戲要需要通過集體的能力解決,讓孩子們都參與進來,利用大家的智慧解決了設置的問題,最終拿到了她特意設置的獎品。這個過程讓孩子們迅速拉近了距離,產生了共情,因為有了共同“吃苦”的經歷,孩子們也迅速的融入到了一起。

2、適時的展示自己的“實力”

古代有句名言叫“文以治國,武心安邦”,在孩子被孤立或者被霸淩的時候,家長在幫助孩子解脫困境的時候,也要適時的展示一下自己和家庭的“實力”,巧用方法,適當的讓其他孩子知道,自己孩子也不是好“欺負”的,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是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孩子!

3、善於向旁觀者求助

在所有發生的孩子被霸淩的案件中,80%案件發生時有一個或者多個三方人員在場,但是卻沒有人出手幫助,如果你的孩子已經發展到被肢體霸淩的程度(即被更加強勢的同學踢、打或者其他攻擊性的方式欺負),一定要教給他善於向周圍的旁觀者求助。但在求助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根據美國國家犯罪受害者調查,學生發生的80%案件有一個或多個協力廠商在場,上學或者放學路上的暴力,71%的案件有協力廠商在場。“旁觀者效應”也叫“分散效應”,即在受霸淩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拉住協力廠商的某一人向其求救,明確表達需要幫助。如果向不特定人群求救,很少會有人出頭,心理學上這叫“責任分散效應”,即圍觀人越多,參與的可能性越小。除非有特定物件或者針對性、指向性明確。

孩子的成長就像打地鼠,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邊剛剛擺平,那邊又會冒頭,作為家長,不但能陪得了作業、還得有一顆能經歷千錘百煉金鋼不壞的心。孩子的事無小事,從今天起,讓我們多關注孩子心理,多傾聽、少批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陪伴孩子,當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啦啦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啦啦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