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對話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深圳大學是培養馬化騰而非孵化騰訊的地方

2012年7月, 47歲的李清泉離開他服務12年的武漢大學, 履新深圳大學校長一職, 他離職前的職位是武漢大學常務副校長。

和高校雲集的武漢不同, 深圳本土僅有兩所綜合性高校, 李清泉執掌的深圳大學便是其中之一。 深圳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 在經濟成就的耀眼燈光下, 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短板也愈發突出, 頻頻被指難以匹配城市活力, 深大也無法像斯坦福成就矽谷那樣成就深圳。

但深大也因培養出了馬化騰而為人熟知, 作為深圳市屬高校, 深圳大學綜合實力在 USNews發佈的2018年排行榜中排全國第65位。

李清泉本人, 則在執掌深大的第5年獲得何梁何利獎, 該基金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民間科技獎勵基金, 專門獎勵我國取得傑出成就和重大創新的科學技術工作者。

10月2日, 在第一財經主辦的技術與創新大會上, 李清泉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李清泉頭髮已經斑白, 他聲音輕緩, 露出笑容之時眼睛眯成一條逢, 給人和藹可親之感, 這也正是不少武大校友和深大校友對他的評價。 李清泉表示, 深圳大學是培養馬化騰而不是孵化騰訊的地方。

李清泉同時表示, 作為和深圳特區同時成長的高校, 深圳大學成立之初即考慮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在學產研上, 深圳比之其它城市更有優勢, 深圳有著其它城市無法比擬的豐富VC資源和創業公司優勢,

高校研發成果根本不愁轉換——只要有好的研發成果, 就會有相關公司、VC找到發明人尋求轉化。

深大是培養馬化騰而非孵化騰訊的地方

第一財經:恭喜您獲得何梁何利獎, 您能簡單介紹下是什麼樣的研發成果使您獲得了這個獎嗎?這項研發成果商用前景如何?

李清泉:這個研究成果主要是高速公路路面動態檢測的技術與裝備。 當高速公路品質不好的時候, 我們開車或坐車會感到不舒服。 為了保證出行品質, 高速公路需要長期的維護, 需要定期對高速公路的狀態, 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幾何強度, 路面的裂縫和破損進行檢測。 我們研發的設備實際上是裝載許多設備的檢測車, 它正常地在高速上行駛, 然後就可以通過車上的感測器檢測高速狀態。

傳統的檢測方式是人工目視檢測, 這樣一是效率低, 二是有安全隱患。 我們研發的檢測車可以精確到1毫米裂縫, 而且效率很高;此外, 以前高速是一年檢測一次, 甚至多年檢測一次, 通過我們的設備一個月就可以檢測一次,

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和頻率, 可以有力、全面地得知高速公路狀態資訊, 使養護更加及時和全面。

我們這一項成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 從理論到技術已經非常完備, 並且形成了裝備, 實現了產業化。 我們國家70%的高速公路路面檢測裝備是我們這個團隊研發出來的, 產業化效果非常好。 我們現在可以感受到開車越來越舒適了, 出問題的路段越來越少。

第一財經:除此之外, 深圳大學還有很多創新成果的, 產學研之間銜接如何呢?比之其他城市, 深圳在研發成果轉化上有優勢嗎?

李清泉:高等學校一方面是培養人才, 另外一方面是產出科研成果, 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也是高校一個很重要的職能。

深圳大學地處特區, 在創新和成果轉化有一個獨特的優勢條件。 深大成立之初就鼓勵成果轉化, 學校出臺了鼓勵創業和成果轉化的一系列政策, 同時我們建立了若干個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平臺。 我們和區政府合作, 在深圳不同的區搭建了不同類型產業化平臺。 比如南山區建立了工業技術研究院、在龍崗區建立了創新中心, 在龍華建立了生物產業創新研究院, 在坪山建立了國家生化工程研究中心, 目前我們正在和寶安區政府談新的產業轉化平臺。

我們鼓勵我們的老師、學生帶著成果實現產業化或創業, 利用這些平臺建立老師和企業更緊密的橋樑。 說到研發成果轉化, 深圳比其它城市更有優勢。 深圳企業對成果的渴求度是其它城市無法比擬的, 因為深圳這個地方競爭非常激烈,企業對創新成果是非常迫切的;另外,深圳有許多優秀企業,它也有足夠資金來從事這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作;再者,深圳有許多風險投資,這些風險投資會推動成果轉化。

在深圳這個地方你不會愁成果轉化。只要你有好的成果,就會有企業找你幫你實現轉化和產業化。實際上我們有許多老師已經參與到了企業的產業化工作,有的老師是自己創辦企業,甚至有的老師帶著成果離開學校,當然學生創業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第一財經:高校和城市間如何去建立互聯互通的橋樑實現成果轉化呢?

李清泉:我們現在經常聽到關於高校成果轉化不充分、許多專利束之高閣的聲音。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一些成果成熟度不夠,沒辦法產業化;另外一方面,一些企業對成果不理解,沒有實現有效對接,成果無法產業化,所以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和企業需求的一些間隙。

我也曾到國外一些高校參觀,我們現在也在嘗試建立一個市場化的成果轉化仲介或平臺。我們學校也有技術轉移中心,它是學校一個辦公室,本身的行政色彩還是很濃的。但成果轉化這件事有風險,有很多不確定性,它和從事轉化人員的素質、能力、以及個人利益有關,所以傳統行政主導成果轉化、產業化的機制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須採用市場化手段。

我覺得未來要建立一個更市場化的成果轉化平臺或機制,我們在各個區建立的轉化平臺都是企業化運作的。我們還想再建立一個成果仲介的企業化機構,來代替我們學校這個辦公室,或者和學校這個辦公室有所區別。這是我們在國外一些大學看到的比較成功的做法。

另外作為學校來說,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人,我們把培養人作為第一要務。我說我們深圳大學是培養馬化騰的地方,不是孵化騰訊的地方。我們更多關注培養一些一流人才,這些人才走向社會以後會帶動社會發展。研發成果產業化或企業化只是我們社會服務工作的一部分,它不是我們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們多數老師更專注于教學和科研。只有一小部分從事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老師能實現成果轉化,那我們鼓勵他,但這個只是一小部分,所占的比例是不多的。

第一財經:另一方面,現在不少聲音指責高校教育和社會就業脫節,對此您怎麼看?城市需要什麼樣的高校?高校又會如何影響城市?

李清泉:這裡面存在一個誤區。根據不同的定位,高等學校培養的是不同層次的人才。對於應用型專業來說,比如軟體工程,高校培養這些人出來要能寫代碼。而對一些綜合性大學、尤其是高水準綜合型大學來說,更多關注的是培養人本身,也就是我們講的全人教育,培養他有一定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這樣的人才到了社會上以後既可以做管理,也可以幹研發,甚至是幹一些他沒有學過或接觸過的工作。這靠的是他比較好的自主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我們說的情商。這樣的人綜合素質高,可以幹許多沒有學過的工作。

比如說,中國沒有哪個專業是培養大學校長的。但我們很多校長是從不同專業出來的,不同的專業實際上培養了他這個人。他有了這個基本素質,那他不管去做大學教授、大學校長,甚至我們有一些校長去政府擔任官員也是可以勝任的。

不同層次的大學,或者說不同層次的培養方案培養出來的人才不一樣,這些不一樣的人走向社會才能滿足不同的需求。我們既需要具有專業技能能夠及時上手的,也需要綜合素質很高能夠適應變化和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只有這種多種形式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不同大學定位也是不一樣的。國際上一流的大學從來不關注大學生就業率問題,它更關注學生個人素質,比如他的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人文底蘊和社會交往能力等綜合素質,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優秀大學注重人文學科,更關注學生個人的培養。

人才是全國範圍內流動的

第一財經:相比其它一線城市,深圳高校數量是相對較少的,深圳市民相對學歷水準也是有點低的,這會不會成為城市創新的壁壘呢?

李清泉:一方面,一流的現代代城市的確需要一流高校來匹配,這樣才能支撐城市的發展。特別像深圳這樣一個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動力和源泉的城市來說,它更需要高水準的高等教育來支撐,地方政府現在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另外,人才是流動的,並不是說他在哪裡受的高等教育他就在哪裡工作。比如說深圳,它的高校數量沒有許多二線城市比如說武漢和西安多。但它是一個很發達的一線城市 ,它吸引的人才並不比這些二線城市少。人才是在全國、全球範圍內流動的。深圳若干年前能吸引到優秀人才還是得益於它綜合環境的作用。

但是從長遠來說,一方面要吸引優秀人才,另外一方面要加強自己的人才培養。因為現在內地很多城市也在加強人才吸引工作,吸引人才留在本地工作和創業。這樣城市間的人才競爭越來越大,長遠來說深圳還應加強高等教育發展。

第一財經:深圳政府亦在積極牽頭,清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多家海內外知名高校先後落子深圳,在深圳建立分校招生。這會不會給深大造成壓力?

李清泉:許多高校到深圳來辦學深大肯定是有壓力,但是這個壓力不見得是壞事。正是有壓力才促進了深大的發展,有句話叫獨木不成林,縱觀深大這幾年的發展,我們發展比以前更快了,正因為有很多海內外高校在深圳設點辦學,才迫使我們加快發展,壓力也是動力。

同時,高等教育需要生態環境 ,一所大學在一個城市不可能形成一個好的生態環境 。但如果我們十所八所在一起,就能形成一個好的生態環境,學校和企業關係,學校和政府關係,學校和社會之間,正是因為有一批高校才更加和諧。

深圳更適合想要闖一闖的年輕人

第一財經:粵港澳大灣區會不會成為深圳高等教育資源實現飛躍的一個契機?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實現互聯互通?

李清泉:大灣區概念最近很熱,我們也很關注。但仔細觀察的話,灣區的高等教育是在三個不同的行政體制下進行的。雖然大灣區有統一的規劃,有發展的藍圖,有經濟上的協作,但高等教育上的壁壘短時間內是很難消除的。體制差異、行政壁壘都是存在的,三地高校交流合作是不多的。

最近我牽頭給教育部寫了一個建議,建議成立一所灣區聯合大學。在現有高校教育體制機制壁壘不可能完全突破的情況下,構建一個跨區域的聯合大學。通過這個平臺實現教育資源的交流互通,實現教師資源的交流互聘,學生學分的互認和交流,一些大型儀器設備的共用等。同時通過這個平臺來引進國際上一些優質教育資源,打破行政壁壘,發揮區域內高等教育優勢資源最大化共用。

第一財經:深圳房價太高了,年輕人更想回到武漢這樣的二線城市,對此您怎麼看?

李清泉:很顯然,高房價對人才的阻礙作用已經產生。以深圳大學來說,我們引進一些教師的時候對方會有顧慮。我們工資相對內地許多高校是高的,但是相對房價來說,這個高工資不足以抵扣房價差異。我們每年發出的工作OFFER中,20%-30%是不會到我們這邊來的,他們選擇到了別的高校,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房價。

另一方面,我們畢業生在深圳就業和創業是很高的,90%的深大畢業生選擇在深圳創業和就業。因為深圳的環境和創業市場更適合年輕人,它更適合那些想要闖一闖的年輕人,深圳有機會和條件讓這些年輕人闖一闖。

因為深圳這個地方競爭非常激烈,企業對創新成果是非常迫切的;另外,深圳有許多優秀企業,它也有足夠資金來從事這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作;再者,深圳有許多風險投資,這些風險投資會推動成果轉化。

在深圳這個地方你不會愁成果轉化。只要你有好的成果,就會有企業找你幫你實現轉化和產業化。實際上我們有許多老師已經參與到了企業的產業化工作,有的老師是自己創辦企業,甚至有的老師帶著成果離開學校,當然學生創業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第一財經:高校和城市間如何去建立互聯互通的橋樑實現成果轉化呢?

李清泉:我們現在經常聽到關於高校成果轉化不充分、許多專利束之高閣的聲音。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一些成果成熟度不夠,沒辦法產業化;另外一方面,一些企業對成果不理解,沒有實現有效對接,成果無法產業化,所以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和企業需求的一些間隙。

我也曾到國外一些高校參觀,我們現在也在嘗試建立一個市場化的成果轉化仲介或平臺。我們學校也有技術轉移中心,它是學校一個辦公室,本身的行政色彩還是很濃的。但成果轉化這件事有風險,有很多不確定性,它和從事轉化人員的素質、能力、以及個人利益有關,所以傳統行政主導成果轉化、產業化的機制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須採用市場化手段。

我覺得未來要建立一個更市場化的成果轉化平臺或機制,我們在各個區建立的轉化平臺都是企業化運作的。我們還想再建立一個成果仲介的企業化機構,來代替我們學校這個辦公室,或者和學校這個辦公室有所區別。這是我們在國外一些大學看到的比較成功的做法。

另外作為學校來說,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人,我們把培養人作為第一要務。我說我們深圳大學是培養馬化騰的地方,不是孵化騰訊的地方。我們更多關注培養一些一流人才,這些人才走向社會以後會帶動社會發展。研發成果產業化或企業化只是我們社會服務工作的一部分,它不是我們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們多數老師更專注于教學和科研。只有一小部分從事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老師能實現成果轉化,那我們鼓勵他,但這個只是一小部分,所占的比例是不多的。

第一財經:另一方面,現在不少聲音指責高校教育和社會就業脫節,對此您怎麼看?城市需要什麼樣的高校?高校又會如何影響城市?

李清泉:這裡面存在一個誤區。根據不同的定位,高等學校培養的是不同層次的人才。對於應用型專業來說,比如軟體工程,高校培養這些人出來要能寫代碼。而對一些綜合性大學、尤其是高水準綜合型大學來說,更多關注的是培養人本身,也就是我們講的全人教育,培養他有一定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這樣的人才到了社會上以後既可以做管理,也可以幹研發,甚至是幹一些他沒有學過或接觸過的工作。這靠的是他比較好的自主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我們說的情商。這樣的人綜合素質高,可以幹許多沒有學過的工作。

比如說,中國沒有哪個專業是培養大學校長的。但我們很多校長是從不同專業出來的,不同的專業實際上培養了他這個人。他有了這個基本素質,那他不管去做大學教授、大學校長,甚至我們有一些校長去政府擔任官員也是可以勝任的。

不同層次的大學,或者說不同層次的培養方案培養出來的人才不一樣,這些不一樣的人走向社會才能滿足不同的需求。我們既需要具有專業技能能夠及時上手的,也需要綜合素質很高能夠適應變化和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只有這種多種形式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不同大學定位也是不一樣的。國際上一流的大學從來不關注大學生就業率問題,它更關注學生個人素質,比如他的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人文底蘊和社會交往能力等綜合素質,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優秀大學注重人文學科,更關注學生個人的培養。

人才是全國範圍內流動的

第一財經:相比其它一線城市,深圳高校數量是相對較少的,深圳市民相對學歷水準也是有點低的,這會不會成為城市創新的壁壘呢?

李清泉:一方面,一流的現代代城市的確需要一流高校來匹配,這樣才能支撐城市的發展。特別像深圳這樣一個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動力和源泉的城市來說,它更需要高水準的高等教育來支撐,地方政府現在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另外,人才是流動的,並不是說他在哪裡受的高等教育他就在哪裡工作。比如說深圳,它的高校數量沒有許多二線城市比如說武漢和西安多。但它是一個很發達的一線城市 ,它吸引的人才並不比這些二線城市少。人才是在全國、全球範圍內流動的。深圳若干年前能吸引到優秀人才還是得益於它綜合環境的作用。

但是從長遠來說,一方面要吸引優秀人才,另外一方面要加強自己的人才培養。因為現在內地很多城市也在加強人才吸引工作,吸引人才留在本地工作和創業。這樣城市間的人才競爭越來越大,長遠來說深圳還應加強高等教育發展。

第一財經:深圳政府亦在積極牽頭,清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多家海內外知名高校先後落子深圳,在深圳建立分校招生。這會不會給深大造成壓力?

李清泉:許多高校到深圳來辦學深大肯定是有壓力,但是這個壓力不見得是壞事。正是有壓力才促進了深大的發展,有句話叫獨木不成林,縱觀深大這幾年的發展,我們發展比以前更快了,正因為有很多海內外高校在深圳設點辦學,才迫使我們加快發展,壓力也是動力。

同時,高等教育需要生態環境 ,一所大學在一個城市不可能形成一個好的生態環境 。但如果我們十所八所在一起,就能形成一個好的生態環境,學校和企業關係,學校和政府關係,學校和社會之間,正是因為有一批高校才更加和諧。

深圳更適合想要闖一闖的年輕人

第一財經:粵港澳大灣區會不會成為深圳高等教育資源實現飛躍的一個契機?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實現互聯互通?

李清泉:大灣區概念最近很熱,我們也很關注。但仔細觀察的話,灣區的高等教育是在三個不同的行政體制下進行的。雖然大灣區有統一的規劃,有發展的藍圖,有經濟上的協作,但高等教育上的壁壘短時間內是很難消除的。體制差異、行政壁壘都是存在的,三地高校交流合作是不多的。

最近我牽頭給教育部寫了一個建議,建議成立一所灣區聯合大學。在現有高校教育體制機制壁壘不可能完全突破的情況下,構建一個跨區域的聯合大學。通過這個平臺實現教育資源的交流互通,實現教師資源的交流互聘,學生學分的互認和交流,一些大型儀器設備的共用等。同時通過這個平臺來引進國際上一些優質教育資源,打破行政壁壘,發揮區域內高等教育優勢資源最大化共用。

第一財經:深圳房價太高了,年輕人更想回到武漢這樣的二線城市,對此您怎麼看?

李清泉:很顯然,高房價對人才的阻礙作用已經產生。以深圳大學來說,我們引進一些教師的時候對方會有顧慮。我們工資相對內地許多高校是高的,但是相對房價來說,這個高工資不足以抵扣房價差異。我們每年發出的工作OFFER中,20%-30%是不會到我們這邊來的,他們選擇到了別的高校,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房價。

另一方面,我們畢業生在深圳就業和創業是很高的,90%的深大畢業生選擇在深圳創業和就業。因為深圳的環境和創業市場更適合年輕人,它更適合那些想要闖一闖的年輕人,深圳有機會和條件讓這些年輕人闖一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